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篇 社交篇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交往障碍。比如,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是不是经常觉得沟通困难,两人相对无言?为什么别人的人缘很好,自己的朋友却寥寥无几?相见恨晚的异性,为什么真正走到一起后,却又很快分开了?
 
  唯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产生共鸣,拥有更多的知己朋友。社交中的效应与定律,教给你人际交往中的实用技巧,帮助你窥探复杂的人性心理,找到那把开启心锁的钥匙。
 
  12。 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
 
  1923年秋,冯玉祥将军担任“陆军检阅使”时,原配夫人不幸因病去世。很多姑娘四处托人介绍,想成为陆军检阅使夫人。冯玉祥采取当面考试的办法选择配偶,跟每一位姑娘谈话前,都要询问对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为什么和我结婚?”许多姑娘坦率地说:“因为你的官儿大,和你结婚,就是官太太。”“你是英雄,我崇拜你。”听到这样千篇一律的回答,冯玉祥将军失望地摇摇头,表示拒绝。
 
  一次,一位叫做李德全的姑娘被介绍给冯玉祥将军见面。当问及这个相同的问题时,李德全爽直恳切地说:“上帝怕你办坏事,派我来监督你!”冯玉祥将军心头一震,立即对这位看似平凡的姑娘刮目相看,不久便与她结为伉俪。仅凭一句个性十足的话,李德全便给冯将军留下了不俗的“第一印象”,为日后喜结良缘打下了基础。
 
  首因效应,又称作“第一印象效应”,指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初次印象。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能够对今后的相互交往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吗?
 
  为了揭秘首因效应的奥秘,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例较为典型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让两组被试者同看一张照片。他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让两组被试者看完后分别描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的人异口同声地描述道,照片上的人眼睛深陷,隐藏着罪恶;额头高耸,表明他是一个死不悔改的惯犯。乙组的人则赞美道,他目光深沉,表明他聪慧睿智;高耸的额头,正是科学家拥有坚毅性格的体现。
 
  这个实验表明,若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品质。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言行举止、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初次谋面时,一声温馨的问候,一张甜美的笑靥,一身得体的服饰,一个优雅的举动,都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印象将会持续保留下去。因此,在交友、求职、谈判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一印象的效应,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为日后进一步的深交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31节: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2)

  很多男女第一次见面便相互爱慕的例子,便包含了首因效应的成分。或许他原本不修边幅,碰巧那天他心血来潮,精心修饰一番,显得风度翩翩;或许她原本相貌平平,恰好那天她穿上飘逸的白裙,偏在最美丽的时刻邂逅了他。如同惊鸿一瞥,他们一见倾心。尽管日后他们各自露出了本相:他,邋遢粗犷;她,容貌普通。然而,初次相见时美妙的印象早已镌刻在彼此的心上,延续着他们在彼此心中的美丽。
 
  有一位新闻系的毕业生四处应聘无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只见他机敏地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生活中也有一些原本很优秀的人才,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给别人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险些与成功擦肩而过。马鸣是某高校研究生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他到一家知名公司应聘。应聘的那天,快到结束时间时,马鸣才急匆匆地赶到了公司。只见他身穿一件红格子衬衣,满头大汗,头发凌乱。招聘的老总见了他这副尊容,皱了皱眉头,准备将他草草地打发走,见他的履历上写着研究生毕业,便满腹疑惑地问了他几个很刁钻的专业问题。马鸣回答得头头是道。最后,老总考虑再三,决定录用马鸣。
 
  第二天,马鸣第一次来上班时,老总对他说道:“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太坏,如果不是你后来回答问题时相当出色,一定会被淘汰的。”马鸣忙问原因。老总说道:“面试时你衣着不整,特别是你那件红格子衬衫,更是显得不伦不类的,一点儿也不像个研究生。”马鸣听罢,告知了原委。




第32节: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3)

  原来,他在去公司应聘的路上,遇上路边发生车祸,他协助司机将伤员送往医院后,发现衣服被染上了血迹。他忙回家换衣服,碰巧衣服没干,只好借穿了表弟的衣服,然后气喘吁吁地赶到公司。时间虽然赶上了,却是一副狼狈相。老总知道原因后,会心一笑,善意地提醒他以后一定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马鸣的工作很出色,不出半年,就被升为业务主管,深得老总的器重。
 
  尽管人们知道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可靠,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错。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随第一印象的感觉走。我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除了注重自身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为他人留下美妙的第一印象外,还要克服第一印象给认知带来的障碍。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这样往往容易错判奸良,带来不可弥补的遗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是复杂的,真正的朋友或许并没有给你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绝对是那个在你危难时伸出援手的那个人。
 
  比尔第一次到公司上班,风度翩翩的副经理戴伊对比尔十分热情,向他详细地介绍公司,带他到各部门参观。比尔对他感恩不尽,认为戴伊是个讲义气的朋友。相反,公司里的工程师劳德鲁普见到比尔时,只顾忙着手上的活计,连招呼都懒得打。比尔便因此断定劳德鲁普是个冷血动物,不值得深交。此后,比尔跟戴伊较为亲密,刻意疏远劳德鲁普。哪知没过多久,戴伊利用比尔的信任和年轻,让他吃了一次大亏,比尔追悔莫及;然而帮助他挽回名声的恰恰是被他敬而远之的工程师劳德鲁普。之后,比尔反思自己,不该仅凭一时的好恶来取舍朋友。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既要重视第一印象,将自己最光彩的一面展现给陌生朋友,也要规避第一印象带来的错觉,不能仅凭一时的印象就对他人轻下结论。




第33节: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1)

  13。 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
 
  小菲和小玲是一对多年的好朋友。小菲比小玲大一岁,平时就像姐姐一样关心小玲。小玲从心底里感激小菲,把小菲当作知心朋友。每次小玲在学校受了同学的欺负,小菲总是挺身而出,极力维护她。大家都知道她们关系非常密切。可是最近,小菲和小玲却因为一件小事闹翻了。
 
  小玲生气地对别人说:“我把她当姐姐一样的尊重,她却这样对待我。”“唉,我对她一直都很关照,却因为最近得罪了她一次,她居然就不理我了。”小菲很伤心地说道。原来,小玲因为小菲最近一次“得罪”了她,便把以往与小菲的友情全给抹杀了。从此,两人形同陌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常因为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从而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人们认知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往所获得的信息。这是因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原来的印象逐渐淡忘,当有新信息进入视野时,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从而形成最新的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
 
  与首因效应相比,容易发生近因效应的情景和人群也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此外,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有关近因效果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某社会名流,一生声名卓著,到了晚年却因为一桩丑闻而臭名昭著;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忘记了过去相濡以沫的恩情,闹嚷着要离婚;多年的生死之交,可能因为最近的一次小小的误会而分道扬镳;人们在谈话中总爱把最近看到的事物作为话题,或是把最近看到的一本书上的内容作为例证来说服他人;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往往也是把员工最近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近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吉姆印象的实验。他编写了两段文字,用以描写一名叫做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则把他描写成冷淡内向的人。接下来,他将重新组合后的两段文字,分别给不同的被试者阅读。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34节: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2)

  实验结果表明,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即首因效应的作用较大。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者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
 
  在与熟人交往中,人们往往根据某人近期的一次行为,形成了一种带有个人偏见的“最后印象”,妨碍我们对他人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江枫与徐丽是小学的同学,两人相互了解,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最近,徐丽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动不动就对江枫发火。再加上徐丽又被无端地卷入一宗盗窃案,江枫认为徐丽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便与她断绝了友谊。这是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所起到的消极作用。
 
  近因效应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近期的表现,保持多年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与老朋友交往中,我们对每一次的交往都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因为自己一次出格的行为,毁了多年培养起来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发生矛盾和争吵时,要等到彼此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坐到一起促膝而谈,倾听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避免多年的友情毁于一旦;在朋友临别之际,给予他美好的祝福,即使你们曾经有过嫌隙,也会在这一刻冰释前嫌。
 
  此外,我们在认识他人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被暂时的、个别的行为所迷惑,要培养起全面考虑的思维方式,结合对方一贯的行为做出公允的评判,从而消除由于近因效应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在日常言语交流中,往往由于最后一句话奠定了整段话的感情基调。比如,我们介绍一个人时,前面说了他的很多优点,接下来一个“但是”,数落了他的一点缺点,人们往往忽略了前面所听到的那些优点,反而对这点缺点记忆深刻。又比如,老师对学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却截然相反: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




第35节:近因效应:最近的印象很重要(3)

  变动语序可能会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近因效应的作用。清朝时,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全力对付天平军。在最初的交锋中,湘军一直处于劣势,连续几次都吃了败仗。曾国藩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如实写道:“湘军‘屡战屡败’。”他的师爷看后,摇摇头,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
 
  曾国藩听从建议,后来事实证明,这一举动是完全明智的。朝廷看到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败仗,仍然顽强地战斗,忠心可嘉。所以,不但没有依照军法论处,反而对他委以重任。完全相同的四个字,只是调动了“败”字的位置,便将一个败军之将的形象,塑造成为勇于挑战失败的正面形象,传达出一种百折不挠的勇者精神。
 
  “近因效应”还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美国某职业棒球队的一位投手,由于某一个后进球员犯了不该犯的失误,气得当场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赛之后,他还是上前拍拍那个后进球员的肩膀说:“不要难过,我知道你也尽力了,好好加油吧!”我们也可在怒责之后加上一句:“其实,你还是很不错的。”这样可以消除对方因为受到斥责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缓解两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罗兰曾说过:“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专挑选那些十全十美的人,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却不一定是最全面、最正确的判断。我们不能对一滴水的厌恶,就否定了大海的浩瀚;不能因为对一片云的恼怒,就放弃了整片天空。




第36节:投射效应:人们常常以己度人(1)

  14。 投射效应:人们常常以己度人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吟诗作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十分开心。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苏小妹所说的“佛心自现”指的便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他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人们在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通常主观地认为他人具有与自己相似的性格、偏好、看法等。如:心地善良的人认为世人都是善良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会认为别人也不怀好意,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便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同样也很优秀,等等。
 
  心理学家罗斯为了研究投射效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当对方的年龄、性别、经历等方面的因素与自己相似时,人们在潜意识中习惯将对方当做自己的一个影子,容易发生投射效应;此外,当自己遇到不称心的事时,习惯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逃避责任。
 
  一般而言,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感情投射和缺乏认知客观性两种。前者认为别人的喜好与自己相同,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如: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强词夺理地斥责北方人道,馒头怎么也能当做主食?喜欢高雅音乐的人对听流行音乐的年轻人嗤之以鼻,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