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48-经络全书-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蹈水涉水,而终身不病此者,无热在内故也。或问厥阴经郁积湿热,何由而致?曰∶大劳则火起于脾,醉饱 
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火积之久,子能令母虚,湿气便盛,浊液凝聚,并入血隧, 
流于厥阴。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为寒所束,宜其痛之急也)。又属足少阴肾经(缪仲淳曰∶ 
疝为肾虚,寒湿之邪,乘虚客之所致,丹溪以谓与肾无干,未尽然也。但有先因湿邪为病,后成湿热者,药 
宜分寒热先后二途为得也)。 

前编·分野
七十一、〔〕
属性:(俗呼为尾骨,长强穴分也,一名橛骨,亦谓之穷骨)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会(《灵 
枢》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又曰∶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 上以长针)。 
又属足少阴肾经。(《明堂经》曰∶长强一穴,在脊 端穷骨下宛宛中,乃督脉别络,足少阴所结也。沈承 
之曰∶脊 端,属足少阴肾、少阳胆经之结会也)。 

前编·分野
七十二、〔尻〕
属性:(即臀也,尻骨曰八 骨。尻骨两旁,各有四骨空,名上 、次 、中 、下 ,左右 
各八穴,故曰八 骨也)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冲脉之会(《灵枢》曰∶营气合足太阳,循脊下尻。又曰∶ 
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 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所生病者,腰、尻、 、 、脚皆痛。《素问》曰∶督脉 
之络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又曰∶太阳所谓肿腰 痛者,注∶ ,臀肉也。沈承之曰∶人身有一谷 
八溪。肉之大会为谷,一谷者,臀也。肉之小会为溪,八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溪谷之间,以行营卫,以会 
大气、故督脉之络,别绕臀,冲脉为血海,主灌渗溪谷。顾英白曰∶经言肉之大会,皆指诸经络耳,经有十二, 
故大谷亦十二,孙络三百六十五,除十二经之 穴,故小溪三百五十三,非止一谷八溪也。况经无一谷之文,不知 
承之何据而云此)。兼属足太阴脾经(《素问》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 
刺腰尻之解,注∶足太阴之络,从髀合阳明,上贯尻骨中,与厥阴、少阳,结于下 ,而循尻骨内入腹,故腰 
痛则引少腹,控于 中也,腰尻骨间曰解是也)。又属足少阴肾经、少阳胆经(《灵枢》曰∶肾下则腰尻痛, 
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又曰∶足少阳之筋,前者结于伏兔,后者结于尻。其病 筋急, 
引髀后,转引尻)。 

前编·分野
七十三、〔魄门〕
属性:(即肛门也,又谓之下极。旧重出大便者非)属手太阴肺经(孙景思曰∶肛门者,肺之 
下口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肺与大肠为表里,故肺实则大肠热,热则秘结;肺虚则大肠寒,寒则脱肛。《素 
问》曰∶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王海藏曰∶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肺与大 
肠为通道。注∶贲门,胃门也)。又属手阳明大肠经(《素问》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注∶传道,谓 
传不洁之道。变化,谓变化物之形。王海藏曰∶年高虚人,大肠燥结,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杏仁、陈皮主 
之;脉沉在血,桃仁、陈皮主之。所以俱用陈皮者,以手阳明与足太阴,俱为表里也。朱丹溪曰∶大肠为邪坠 
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以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中藏》曰∶ 
下焦实热,则小便不通,大便难苦重痛;虚寒,则大小便泄下不止。李东垣曰∶防己,大苦寒纯阴,泄血中之 
湿热,通血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之药也。下焦有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方可审 
用;若上焦湿热, 
则不可用。陈良甫曰∶脏腑气实,皆生于湿热,随所停之处而成病。故热结于大肠,则大便不通;热结于小肠, 
则小便不通;若大小肠俱热所结,则烦满,而大小便俱不通也)。兼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厥气走喉而 
不能言,手足清,大使不利,取足少阴。《素问》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畏湿。王太仆曰∶ 
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 ,则胃填满。盖肾者,胃之关也。王海藏曰∶以在下言之,则便溺俱阴;以前后言 
之,则前气后血∶以肾言之,则总主大小便难。溺塞闭结,俱为水少。经言∶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辛。 
故用芒硝、大黄相须为使。戴复庵曰∶每日五更初洞泻者,此病在肾分,米饮下二神丸,或合五味子散,名为 
四神丸,治之尤妙)。又属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灵枢》曰∶厥而腹中 ,便溲难,取足太阴。《素 
问》曰∶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注∶仓廪谓脾胃,门户谓魄门,要,谓禁要也。王海藏曰∶汗多,胃热, 
便难,三者皆因燥热而亡津液,即所谓脾约症也。经云∶燥者润之。故张仲景用麻子仁入足太阴、手阳明,以 
润二经之燥,肠结可通也。张洁古曰∶脏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疗。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 
主之;胃虚不能食,小便清利,浓朴汤主之。实者秘物也,虚者秘气也。戴复庵曰∶痢疾,古名滞下,以气滞 
成积,积以成痢,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故曰无饱死痢疾)。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足厥阴 
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又曰∶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刘河间曰∶大便涩滞,由火盛制 
金,不能平木,肝木生风,风能胜湿,热能耗液故也)。 

前编·分野
七十四、〔纂间〕
属性:(前阴、后阴之间,会阴穴分也) 
属任脉别络,挟督脉、冲脉之会(《素问》曰∶下阴别一。注∶下阴,即会阴穴也,是任脉别络,挟督脉、冲 
脉之会,故曰下阴别一也。又曰∶屏翳两筋间,为篡内深处,即下极之俞,是督脉之起处。又曰∶督脉之络, 
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前编·分野
七十五、(髀〕
属性:(股外骨也)属足少阳胆经(《灵枢》曰∶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 
又曰∶足少阳之脉,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前廉〕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筋, 
循伏兔上结于髀枢,其病转筋,髀前肿。《素问》曰∶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后廉〕属足太 
阳膀胱经(《灵枢》曰∶足太阳脉,是动则病髀不可以曲)。兼属足太阴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筋,循 
阴股结于髀,其病阴股引髀而痛。又曰∶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前编·分野
七十六、〔股〕
属性:〔中间〕(髀之内也)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足厥阴之脉,上 内廉,循股阴,入 
毛际中)。〔前廉〕属足太阴脾经〔后廉〕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 
前,上膝股内前廉。又曰∶足少阴之脉,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所生病者,股内后廉痛。又曰∶肾胀者腹满, 
引背央央然,腰痹痛)。 

前编·分野
七十七、〔膝〕
属性:〔骸关附〕(股下 上,相接处也。膝解为骸关)统属足厥阴肝经、少阴肾经(《素问》 
曰∶厥阴之厥,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李东垣曰∶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肝肾二经伏热。王海藏 
曰∶木瓜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者不可缺也)。又属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灵枢》曰∶足太 
阴之脉,上膝股内前 
廉,入腹。所生病者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又曰∶足阳明之筋,上结于膝之外廉)。又属足少阳胆经 
(《灵枢》曰∶足少阳之筋,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病膝不可屈伸。《素问》曰∶少阳腰痛,刺成骨之端 
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沈承之曰∶膝外廉辅骨,属足少阳胆经;外前廉,属足阳明胃 
经;内廉膝曲横纹头,属足厥阴肝经;内前廉,属足太阴脾经)。 

前编·分野
七十八、〔膑〕
属性:(膝盖骨也,又名为连骸骨)统属足厥阴肝经(《素问》曰∶刺膝膑,出液为跛。注∶膝 
为筋府,筋会于膝中,液出筋干,故跛也)。〔内廉〕属足太阴脾经。〔外廉〕属足阳明胃经(《素问》曰∶ 
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 。注∶络外廉,则太阴之络,色青而见者也。《灵枢》曰∶足阳 
明之脉,抵伏兔,下膝膑中。所生病者,膝膑肿痛)。 

前编·分野
七十九、〔〕
属性:(膝之后曲处,委中穴分也)统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 
太阳而合。又曰∶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素问》曰∶膝痛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注∶痛而膝如别离者, 
则治足太阳、少阴之荥穴。足太阳荥,通谷穴也;足少阴荥,然谷穴也)。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曰∶ 
足太阳之筋,循跟结于 。又曰∶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 如结。又曰∶ 中外廉,名曰委阳,足太阳络也。 
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历络,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 肠,出于委阳)。兼属冲脉 
(《灵枢》曰∶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 

前编·分野
八十、〔〕
属性:(胫骨之近足而细于股内者也,亦名之为 
骨)。〔内廉〕属足太阴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循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素问》曰∶脾脉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又曰∶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外廉〕 
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所生病者, 外廉、足跗上皆痛。又曰∶病始于足 
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素问》曰∶膝痛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注∶阳明俞 ,三里穴也,在膝下三 
寸, 骨外廉,两筋间宛宛中是穴)。 

前编·分野
八十一、〔〕
属性:(腓肠也,俗呼为足肚)〔内廉〕属足少阴肾经(《素问》曰∶肾病,内舍腰脊骨髓,外 
在溪谷 膝。《灵枢》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俞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 
者死)。〔外廉〕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曰∶足太阳之脉,循髀外后廉,合 中,以下贯 内。是动则病 
如裂。又曰∶足太阳之筋,其别者结于 外。《素问》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注∶ 
三阳,谓太阳。 ,酸疼也。又曰∶刺 肠内陷为肿。注∶ 肠之中,足太阳脉也,太阳气泄故为肿)。 

前编·分野
八十二、〔内踝〕
属性:属足太阴脾经(《灵枢》曰∶足太阴之脉,循大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又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 
见者,皆络脉也)。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半中。《素问》曰∶刺少阴 
于内踝上二 ,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全元起曰∶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膀胱,系于肾。肾为 
命门,有以取之,以明吉凶 
也。)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足厥阴之脉,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沈承之曰∶内踝骨中央上至腰,属足厥阴肝经,上踝骨三寸,名三阴交穴。属足三阴脾、肾、肝经之交会。内 
前廉,属足太阴脾经;内后廉,属足少阴肾经)。又属阴跷脉、冲脉(《灵枢》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 
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又曰∶冲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难经》曰∶阴跷脉,起于跟中, 
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前编·分野
八十三、〔外踝〕
属性:属足少阳胆经(《灵枢》曰∶足少阳之脉,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所生病者,外 
踝前及诸节皆痛。又曰∶足少阳之筋,上结外踝上。又曰∶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气 
皆少,则胫无毛,外踝瘦无肉。《素问》曰∶膝痛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络,在外踝上五寸。注∶淫 
泺,谓似酸痛而无力也。外踝上五寸,乃足少阳之络,光明穴也。沈承之曰∶手足六经,散而为十二则,曰∶ 
自下臂,外廉之中,手少阳也;外之上廉,手阳明也;外之下廉,手太阳也。自髀下胫,外廉之中,足少阳 
也;外之前廉,足阳明也;外之后廉,足太阳也。自 下臂,内廉之中,手厥阴也;内之上廉,手太阴也;内 
之下廉,手少阴也。自股下胫,内廉之中,足厥阴也;内之前廉,足太阴也;内之后廉,足太阴也。统而为 
六则,曰∶外则三阳主之,中曰少阳,前曰阳明,后曰太阳;内则三阴主之,中曰厥阴,前日太阴,后曰少阴。 
约而为三则,曰∶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并居于前;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并居于后;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故并居于中。在手为手经,在足为足经。虽若不齐,而实则一贯,学人知此,则易晓而不忘矣)。又属阳跷脉 
(《难经》曰∶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前编·分野
八十四、〔跗〕
属性:(足面也)〔中间〕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脉,循胫外廉,下足跗,入 
中趾内间。又曰∶两跗之上,脉坚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素问》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故也。 
张三锡曰∶冲阳穴,在足跗上五寸陷中,暴厥脉伏者,有此可救,所谓有胃气者是也)。又属足太阴脾经(《素 
问》曰∶下部人,足太阴也,以候脾胃之气。注∶胃脉在足跗上冲阳之分,动应于手,以候胃,兼候脾。又曰∶ 
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痢,水闭,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也)。〔内廉〕属足 
厥阴肝经(《灵枢》曰∶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又曰∶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 
于太冲。太冲,足大趾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素问》曰∶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目眯 ,疡疮痤痈, 
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沈承之曰∶跗上有太冲穴,一名冲阳,又名跗阳,在两跗上大趾次趾本节后二 
寸许,寻摸动脉陷中。穴中有脉则生,无脉则死。益由此穴乃足厥阴脉之所注,肝之输也,足阳明脉之所过, 
胃之原也。肝为生发之源,胃为五脏之本,以其能冲贯百骸,营养诸经,故谓之冲也。二经相须,未有肝死而 
胃独生,胃绝而肝犹在者。故异经而同穴,不必分其孰为肝、孰为胃也。然须诊太溪穴,以参决之。顾英白曰∶ 
太冲为足厥阴之输穴,冲阳为足阳明之原穴,二穴虽相近,而实则各异。至于胆经之跗阳,又在外踝之上,承 
之乃合而为一,此愚之不能解者也。冲阳本属胃,而兼以候脾之绝者,脾与胃相表里,后人何得师心而自用 
耶)。〔外廉〕属足少阳胆经(《灵枢》曰∶足少阳之脉,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 
入大趾之间。又曰∶足 
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上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又属冲脉(《灵枢》曰∶冲脉之别者,斜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前编·分野
八十五、〔太溪〕
属性: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 
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素问》曰∶下部地,足少阴也,以候肾。注∶肾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 
溪之分,动应于手。又曰∶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数点,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吴鹤皋曰∶ 
太溪者,肾脉也,真元之气聚于斯。若此脉不衰,则元气犹存,病虽危,尚可治也。沈承之曰∶内踝骨下,略 
近后跟缘上,动脉陷者中,名太溪穴。此穴有脉则生,无脉则死。盖肾者生气之源,十二经之本,太溪则其输 
穴也。其脉动而不息者,真气充达于一身也。若真气惫,肾气绝,则其脉不动而死矣。纵冲阳有脉,尤能进食, 
亦主死也)。 

前编·分野
八十六、〔足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