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俘营-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管辖之事件。”然而,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总统却公然背弃林肯的告诫,明目张胆地违反联合国宪章,1950年6月26日决定立即派出武装部队,干涉朝鲜内战。同时还派出海军舰队和空军飞机侵入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武装干涉中国内政。    
    为了给美国军队在朝鲜的侵略行动一个堂而皇之的名分,美国政府还操纵联合国为其侵略者身份贴上了一块金字招牌——“联合国军”。经过精心策划,他们迫使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朝鲜问题的非法决议。事实上,从6月26日到6月30日,美国都是先斩后奏,在采取行动之后再寻求联合国决议的“承认”。其所谓侵朝行动是“根据联合国决议”的说法也因此而毫无价值。    
    美国总统杜鲁门于7月10日正式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部设在日本的美国远东军总部内,由远东军总部行使“联合国军”总部的权力。    
    7月12日,麦克阿瑟任命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为侵朝美军司令,兼任“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指挥。美国远东军属下的美国远东空军司令乔治·斯特拉特迈耶中将兼任“联合国军”空军司令官,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上将兼任“联合国军”海军司令官。    
    迫于美国的压力,在朝鲜战争期间,先后派兵参加“联合国军”侵朝行动的国家还有:英国、法国、土耳其、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其中美军占90%以上,英国为两个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一个旅,泰国一个团,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荷兰、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各一个营,南非联邦一个空军中队,卢森堡一个排。另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为“联合国军”派出了医院或医疗船。    
    南朝鲜不是联合国成员国,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将其军队的指挥权也完全交给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侵朝“联合国军”的组成,使美国将其一国对朝鲜的侵略行动,更是名正言顺地披上了“联合国”的外衣。    
    朝鲜战争由此而国际化和进一步扩大化,使本来是为解决统一问题的朝鲜内战,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朝鲜时间1950年6月27日晚间,第一批美国作战飞机飞临朝鲜上空。6月28日上午,更多的美国飞机蜂拥    
    而至,对朝鲜人民军的军事目标狂轰滥炸。同时,第7舰队的舰船也已开进我国台湾海峡。    
    朝鲜时间7月1日上午11时,第一批美国地面部队——第24师第21团第2营(后来以其营长的名字被称作“史密斯特谴队”)乘坐的飞机在朝鲜南部的釜山空军基地降落,并随即被车运至汉城以南的乌山。美国全面入侵朝鲜的行动由此展开。    
    1950年7月8日,金日成发表广播演说,:“我国人民决不能再作殖民地奴隶。珍视祖国的荣誉、自由和独立    
    的人,不论是谁,都要象一个人似地动员起来,参加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解放祖国神圣的战争”。    
    朝鲜人民军英勇善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经过连续五次战役的反攻,至1950年9月15日,已解放了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地区和92%以上的人口,美军和南朝鲜军被压缩至仅有约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美军和南朝鲜军的最后防线,釜山环形防御阵地正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绝望的局面,麦克阿瑟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孤注一掷,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精心策划了一个“仁川登陆作战行动”。    
    9月15日凌晨6点30分,在麦克阿瑟的亲自指挥下,美军在飞机和舰艇密集火力的支援下,开始实施仁川登陆作战。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果然,以美军仁川登陆为开端,麦克阿瑟终于扭转了败局,美军和南朝鲜军遂转入全面反攻。朝鲜人民军主力被隔在敌后,腹背受敌,形势极为严峻。    
    华盛顿时间9月27日,经过杜鲁门批准,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正式下达越过三八线的作战命令。    
    从9月30日至10月7日,南朝鲜军、美军先后兵分多路,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    
    9月28日,金日成主持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分析战争形势。政治局一致认为,军事形势是严峻的,汉城陷落后,人民军已无力阻止美军越过三八线,也无力在三八线以北进行有效的抵抗。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首相金日成和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名义致斯大林的求援信,于9月30日向苏联驻朝鲜大使面交了求援信函。10月1日,斯大林致电苏联驻中国大使转毛泽东,建议中国派部队援助朝鲜。同时电告了金日成。    
    随后,根据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劳动党中央常务委员、内务相朴一禹又携带由金日成、朴宪永联合签名的求援信函,于10月3日到达北京,当面呈交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第一部分:廿世纪中美在朝交战中国出兵抗美援朝(1)

    由于美国军队的武装介入,朝鲜战争的性质即由内战转变为美国侵略与朝鲜人民反侵略的战争。而美国侵略中国台湾的行径,则使得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一开始就将朝鲜问题与中国的主权尊严联到了一起。尤其是从8月27日开始,美国空军不断侵入中国的领空,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城镇、乡村进行侦察、轰炸和扫射,摧残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向中国进行战争挑衅。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在公海上武装截击中国商船。美国侵朝战火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蔓延,中国的安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这给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作出战略抉择的新课题。    
    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援助朝鲜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权衡了利弊,全面分析研究了参战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后,于10月5日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战略决策。    
    中共中央决定,立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侵略,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策,中央军委作战部起草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命令。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了此命令。同时电告了斯大林、金日成。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由于“义正、心齐、兵神、战勇”,首次与“钢多气少”的美军交手,便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1950年12月3日,华盛顿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收到了由侵朝美国远东军总司令兼“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发自东京、编码号为C-50332的长篇加急电文。电文详细报告了侵朝美军在北朝鲜崇山峻岭中惨遭打击、正仓皇南撤的战况,并说:美军正在“全新的条件下,与一个全新强国的强大军事力量,进行一场全新的战争。”并宣称这支军事力量“生气勃勃、组织完备、训练有素,其军事装备处在适于作战的巅峰状态。”这个全新强国指的是立国刚一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支强大军事力量指的是跨过鸭绿江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这场全新的战争则指1950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侵朝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武装较量。    
    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入朝参战后,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的较量。    
    经过第一、第二两次战役的交锋,从1950年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就将已进至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全部打退到三八线及以南地区,从而根本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在人民军的配合下,于1951年1月4日攻克汉城,并用8天时间,把“联合国军”从三八线打退到接近三七线的地区。随后,敌对双方均形成了连贯的战线,并且在北起三八线附近,南至三七线以北地区,出现了反复拉锯的形势。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与人民军一起经过87天的顽强作战,将“联合国军”阻止于三八线南北地区,完成了掩护第二番作战部队向三八线地区开进集结的任务。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以第二番作战部队为主,在人民军的配合下,先后在西线和东线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攻势作战,又将战线从三八线附近地区平均向南推进60…70公里,将“联合国军”打退到汉城至下珍富里一线。当志愿军结束第五次战役,主力转移准备到三八线以北地区休整时,“联合国军”再次发动了全线反扑,志愿军和人民军又展开主力进行阻击,至1951年6月上旬,将“联合国军”阻止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战线稳定下来。    
    朝鲜战争经过1951年春季在三八线附近至三七线以北地区的反复拉锯,从1951年6月中旬开始,战争双方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了战略相持局面。这时双方均已看到,战场力量势均力敌,谁都难以迅速打败对方结束这场战争。


第一部分:廿世纪中美在朝交战中国出兵抗美援朝(2)

    1951年4月11日,战争狂热者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后,随着美国参议院关于朝鲜战争政策问题“麦克阿瑟听证会”的开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于1951年5月2日至16日也召开了会议,系统地检讨了美国的朝鲜战争政策,认为美国无法在朝鲜赢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仅凭军事手段不可能解决朝鲜问题。5月17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该委员会有关朝鲜问题的政策备忘录,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8/5号文件,第一次明确了“联合国军”的作战,不再以实现军事占领全朝鲜为目标。    
    而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更是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开展了一系列斗争,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始终作着不懈的努力。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使入侵美军在朝鲜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损失,终于表示愿意进行谈判,以谋求通过谈判实现“体面停战”。    
    1951年7月10日上午,停战谈判第一次会议在朝鲜高丽王朝古都开城近郊一所古朴典雅的庭院来凤庄举行。然而,“朝鲜停战谈判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停战谈判。它既不是帝国主义者征服了别的国家、强迫别国接受投降条件的停战谈判,也不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火并、相持不决,只好以妥协瓜分殖民地谋得短暂和平的停战谈判,而是一个妄图独霸世界的帝国主义者,在侵略战争中遭受到年轻的新兴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反抗并遏制之后,不得不罢手而勉强接受的停战谈判。很显然,帝国主义者对于这样的谈判是不会甘心情愿地接受的,他无时无刻不在力图翻案。” 因此停战谈判一开始就举步维艰。美方代表团先是以不讨论具体的分界线和撤退外国军队问题属政治问题为借口,坚决拒绝在议程中出现“三八线”的字样和将撤出外国军队列入议程,后又因擅自增加美方新闻记者未获准,而拒绝到会,先后在谈判会场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毛泽东和周恩来分析后认为:从停战谈判过程中美方所表现出的态度,及整个远东局势看,“联军”只打算在朝鲜就地停战,以避免在战争中继续损伤和拖延不决,至于其他一切问题包括从朝鲜撤军问题在内,并未打算结束目前的紧张状况。这样,与其为在朝鲜撤兵问题而进行难以得到结果的长期战,不如将朝鲜撤兵为停战谈判必须立即解决的条件,变通为以三八线撤兵停战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步,把朝鲜撤兵问题保留到停战后去讨论,使美方代表团再无反对的理由。经过朝中方面的努力,历时半个月,于7月26日谈判才达成关于议程问题的协议。然而,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较量还仅仅是序幕,实质性问题的谈判尚未开始。    
    与此同时,伴随着朝鲜战争的进程,双方俘获的战俘人数也在陆续上升,战俘问题便成了这场战争的另一个焦点。    
    图1-1  1950年6月1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一)在战壕内同美国军事顾问团准将罗伯特,李承晚政府国防部长申性模、陆军参谋长丁一权(右一)共同研究对北朝鲜的作战计划。    
    图1…2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目的是要占领北朝鲜,进而侵犯中国。1950年10月13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刊出的这张地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图1…3  美国入侵朝鲜的同时,派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刊出这张示意图,并声称:美国舰队是来“保卫福摩萨”的。    
    图1…4  朝鲜城镇被炸成一片废墟。    
    图1…5  朝鲜人民遭到残暴屠杀。    
    图1…6  美国侵略者轰炸中国丹东市,炸死我同胞。    
    图1…7  被美国侵略者暴行激怒的中国人民,大规模举行抗议游行示威。    
    图1…8  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朝鲜战场开进。


第一部分:廿世纪中美在朝交战世人聚焦战俘之待遇

    虐杀战俘,可以说是人类自有战争以来的伴生物,一直被视为战胜者理应享有的特权,是向交战对手报复泄    
    愤的一种本能行为和消灭后患的特殊手段,也是各国人民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欧洲为主要战场,战火遍及欧、非、亚三大洲,战争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参战国家三十三个,卷入战争旋涡的人口在十五亿以上,死伤三千余万人。仅时隔二十一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它是法西斯帝国与反法西斯盟国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欧洲、亚洲为主要战场,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战争历时六年,先后有六十一个国家,约十六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死亡五千一百二十多万人。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大量身为战俘的官兵,都是惨死在虐待、苦役、酷刑、大批活埋和集体枪杀的暴力之下。比如: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战俘营、扎达鲍斯捷尔集中营、圣费南多俘虏营和奉天俘虏收容所,都是战俘的屠宰场。就连前苏共中央政治局,也曾集体作出决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造过血腥屠杀21800多名被俘波兰军官的“卡廷森林事件”和相关血案。    
    为了使这种人类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在瑞士日内瓦先后两次召开了如何正确对待战俘问题的国际会议。全体与会国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准则,于1929年7月27日,缔结了《关于战俘待遇公约》,1949年8月12日,又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    
    然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与美国在如何对待战俘的问题上却依然存在着天壤之别!    
    


第一部分:廿世纪中美在朝交战同为战俘两种命运(1)

    1950年12月初,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的指示,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日    
    内瓦公约》的基本要求,在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随着战俘的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最后俘管处管辖着六个战俘营,共收管了“联合国军”战俘5000多人,南朝鲜军战俘近1000人(朝鲜人民军收容管理的南朝鲜军战俘未计)。他们分别驻在碧潼、昌城、雩时面、田仓、渭源和平场里城乡一带。各战俘营下设5…10个中队,每个中队配有中队长1人、分队长3人、翻译兼教员1人,副分队长和班长由战俘选任。    
    俘管处配置一个警卫营担任全部战俘营的警卫任务。俘管处明确规定:无特殊情况,武装人员不得进入营区。警卫只在营区外与外界相通的路口设岗放哨,战俘营不设看守楼、堑壕和电网之类的设施。    
    随着俘管机构的逐步完善,一些规章制度也陆续建立起来了。每个俘管中队为一个伙食单位,由中队俘虏自办食堂。俘虏自己选举产生了“伙食管理委员会”,自己选出炊事员,自己管理伙食。尽管“联军”飞机空袭不断,空中封锁十分严密,给物资运输带来极大的障碍。但为了照顾俘虏们的生活习惯,俘管处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特地从国内运来了肉食品、蔬菜和面包烤箱;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俘虏,还从国内运来了活牛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证了俘虏普通灶每人每天伙食费1545元(人民币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