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中医体质养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带偏多,月经淋漓不畅,经血色淡等。另外,气还调节全身各个通外官窍的适度开闭,如五官、皮肤汗孔、前后二阴等,使分泌物、二便、月经、白带等正常排泄于体外,既不过多也不太少;使人体不受外邪侵袭,适应环境。因此,气虚体质的人还常见多汗、容易感冒、皮肤容易过敏、经常打喷嚏等现象,比如一进空调室就打喷嚏,春天春暖花开也打喷嚏。有的气虚的人对温度非常敏感,冬天很冷,晚上睡觉时,刚开始被窝是冷的,就在他钻进去暖被窝的那几分钟,身上会起风团,被窝暖热了风团就消下去了;早上起来穿棉衣,棉衣是凉的,一穿到身上又起风团,等到活动活动,棉衣热了,风团又落了。痰湿体质:怠惰沉重,容易发胖 痰湿体质是水太多了或者生命的河流不那么畅通,导致不是这里泛滥就是那里堵塞。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和脾脏功能相对不足有关。人体中70%左右是水分,在婴幼儿或者年轻女性身上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脏腑器官、细胞组织是泡在水里的。这个水是活水,出出进进畅流不息,像一条河流。河流的上游归肺脏管理,中游归脾脏管理,下游归肾脏管理,三脏配合,使水液代谢畅通无阻。 其中最为关键的水利枢纽就是脾脏,中医谓之“脾主运化”。一旦脾脏长期相对不足,就会呈现出所谓的痰湿体质。水太多或者进出不畅、分布不匀就是痰湿。痰湿可不是好东西,会随着气到处流窜,一旦流窜到关键部位,就会产生许多疾病,所以中医说“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单纯性肥胖、带下症、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属于中医的痰湿作祟,所以中医还有一句话:“顽痰生怪病。”脾主肌肉、主肌肤、主四肢,脾虚,痰湿就容易泛溢肌肤、肌肉,因此痰湿体质很容易发胖,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湿气重的人下肢特别沉重,上楼梯的时候,腿像灌了铅一样,重得不得了;还有白带多、下肢经常肿胀等。鉴于阴阳的相互制衡关系,既然痰湿重,湿气多,属于阴重,因此痰湿体质本质上源于阳虚,是一个本虚标实的体质。湿热体质:又湿又热,排泄不畅 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气又湿又热,使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湿热体质者体内就像桑拿天,内环境不清洁,又湿又热,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内外皆显得“浊”。在湿热的环境中,东西非常容易腐败,产生很难闻的味道。对应到人体,湿热体质会表现为口臭、汗臭味大,汗液发黄,皮肤油腻,容易感染化脓,小便黄、味道大,大便很臭,外阴异味较大,白带色黄,口苦,烦躁易怒,等等。湿热体质通常是由于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肝胆、脾胃功能相对不畅通,肝胆郁结化热,脾胃积滞化湿,湿热熏蒸而形成的。 阴虚体质: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气就是各种功能活动,阴就是有形的物质,包括阴液、津液。在人体,阴阳水火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互涵,应该既感觉不到阴盛也感觉不到阳盛,否则不是寒证就是热证。阳气温煦和暖,《黄帝内经》中谓之“少火”,好像风调雨顺的年份里温暖和煦的太阳。因此说“少火生气”,就是“少火”令人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不上火,不内热。而人体阴液津液(水)就像秤砣牢牢控制住阳气,使其不卑不亢,温煦怡人。阴虚体质可以大致理解为缺水少水。阴液(水)一可濡润滋养,二可制衡阳热。因此阴虚体质会常见不润燥涩、内热上火之象:形体瘦削、皮肤干燥,如果有内热也可以见到油性皮肤、官窍失养或干涩(比如耳鸣、眼睛干涩、咽喉干燥、阴道干涩等)、五心烦热(常手心脚心心口发热而令人心躁不宁,但是体温则完全正常)、兴奋亢奋烦躁、口干、尿少尿黄,或者大便干结,像羊粪一样,一粒一粒的。水不足,自然就容易上火,产生热气,无热不生烦,烦恼躁动总是围绕着阴虚体质的人。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和娱乐生活都很丰富,但是我们的生命体验是不是都很快乐呢?我看未必。前几天我看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有人去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采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巴马有80岁到99岁老人3160位,百岁以上寿星74位,其中年龄最大的116岁。巴马每万人中有百岁老人达到3?1人,这一数据居世界5个长寿区域之首。巴马的很多长寿老人一辈子没有去过县城,见识少,欲望少,不会有现代人这么多的想法、烦恼,可以说封闭也带来了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性格。采访的时候,刚好碰到两个老人结婚,老公公90多岁,老婆婆也有80多岁,伴娘伴郎都八九十岁了,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每个老人脸上的表情都非常安详、纯朴,笑容灿烂。他们思想简单,生命体验却是好的。很多阴虚内热的人经常烦恼、躁动,生命体验不好,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他们静下来。阴虚的人特别适合练静功,比如瑜伽,瑜伽讲究调息调神,动作缓慢、舒展,很安静。练静功,人的心会慢慢安静下来,体内就会生水,就能少生内热。中医认为“静能生水,动能生阳”,因此,阴虚的人要静养心神,阳虚的人要运动形体。阴虚体质的调养和阳虚、气虚体质的调养有很大不同。瘀血体质:面色晦暗,易生肿瘤 瘀血体质就是血脉相对不那么畅通,有点缓慢瘀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瘀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且疼痛较为持久、位置固定,是刺痛、憋痛,比如偏头痛、痛经、胃痛、胸痹、痹证等,而且疼痛聚集、瘀滞时间久了还会生肿瘤包块,比如全身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不好,还会带来很多外形的变化,比如说面色口唇比较晦暗,容易生色斑、留疤印、生黑眼圈等。瘀血体质之人一旦得病,不及时正确治疗很容易转化成难治的慢性病,中医有句话叫“久病入络”,基于瘀血体质的各种慢性病尤其如此。所谓“入络”,就是病位很深,药力不太容易达到。气郁体质:气机不顺,情绪郁闷 怎么理解“气郁”呢?大家试着体会一下,在“理不通,气不顺”、“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好憋屈啊”、“真郁闷”、“堵心”、“添堵”等状态下,身心是什么感觉。“气”是力量、是动力,要够力,同时气在发挥作用时还一定要畅通无阻,无障碍、无阻滞。在人体,气的基本运行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阳气发散,阴精收藏。这个过程一定要顺,人才能周身通泰。如果气郁结在体内,人就会郁闷、叹息。“善太息”就是本能地通过叹气来调气,让气顺一些。善于治疗妇科杂病、内科杂病的中医是很重视这个症状的,因为经常不由自主地叹气,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患者气行不畅。气行畅通无阻,人才能七情适度、情绪平稳。所以气郁的人有一个特点,总是郁闷、不高兴、生闷气,而且可能会这儿疼那儿疼,这儿胀那儿胀的,最常见的就是胃脘、胸腹、胁肋、乳房等部位的胀满疼痛。气郁体质是肝脏的疏泄条达功能相对不足造成的。肝脏为将军之官,指挥全身的气畅通无阻,无拘无束,这叫“疏泄条达”。肝脏相对不足,就比较容易气阻滞。正常人群里边,一般分这八种体质。就个人体质来说,不大可能是单纯的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或痰湿体质等,更为常见的是各种体质间夹、混合,比如瘀血兼痰湿和气虚、阳虚兼湿热、阴虚兼湿热和瘀血等。小孩子的体质可能会简单些,所以古代医家说“小儿脏气清灵”。但是,随着环境、年龄等后天因素的变化,体质一定会发生变化,青少年以后间夹、混合体质逐渐增多,到了中老年就基本上没有单纯体质,都是比较复杂的间夹混合体质。 将体质进行基本分类,是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理解体质。人的学习过程是先有规矩,再有方圆;先有框架,再有圆活;先进门,后修行;先记住,后感悟。 把体质划分为八种,可以说是不得已。中医学院见习实习回来的学生常说,到临床上见到的病人和课堂上学的有很大差别,有时甚至抱怨老师。学生的怨言有道理,而老师也有苦衷。病人不可能照着书本得病,疾病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老师不可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讲解,只能讲些原则性的、基本的、最重要的、方向性的。我想这本《中医体质养生》就算是普及中医养生的初级教材,讲的是原则性的、基础的、方向性的,而实际生活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日常生活中凡是说“百病皆治”、“百命皆养”的,恰恰是皆不治皆不养。体质虽然复杂、间夹、混合的居多,但是每个人的体质总是以主线、主旋律、主色调、主背景终其一生,少有变化。体质的形成是父母赋予的,环境塑造的,个人修为的。体质是动态的、可变的、可调的。体质既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又可以向疾病的方面转化。如何转化很大程度上是看个人修为。 八种体质里面,除了平和体质,其他七种体质就像在风平浪静时尚可平稳前进,但是稍有一点风浪就摇晃颠簸、偏离航向的航船一样,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引起明显的体质偏颇,而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如果还不能引起你的高度重视,接下来就会罹患现代医学能够明确诊断的疾病。事实上,亚健康和疾病是一回事,只是程度不同,都是生命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中医没有亚健康的概念,只要不舒服,就是病人。我们当下拥有的体质,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呢?是父母赋予的,环境塑造的,个人修来的。体质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变化的,年龄、环境、生活习惯、疾病、治疗等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体质。体质向好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修为。 一、先天禀赋决定体质基调 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先天是什么?先天就是两性结合,然后孕育生命,胎儿在娘胎里生长发育,直至呱呱坠地这段时间。新生命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基因,延续着前辈的生命。每个人无不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烙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不会变的,先天赋予体质的稳定性。先天禀赋决定了一个人体质的主线、主色调、主背景,像生命的原稿、初稿或者生命乐章的主旋律,经后天的环境、修为反复修改,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本质的那一点则变化不大,这就是所谓的“撼山易,撼秉性难”、“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养生,要认命,摸透自己的体质,要顺势而为,认父母、家族、种族给自己的命、给自己的体质。下面要讲的每种体质的养生原则,主要就是针对体质主线的。在生活中,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精神病、癌症、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疾病常有明显的家族性,实际上这些疾病本身并不遗传,而是家族体质对这些疾病有高度的易感性,容易得这些病。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结婚怀孕养孩子之前,最好将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到相对最佳状态,因为父母的个人修为所带来的体质变化照样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孩子的体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体质决定命运。有明显体质偏颇的女性,怀孕前最好将体质调整到相对最佳状态。比如有人内热明显,而妇女怀孕期间是“一盆火”。内热再加“一盆火”,小孩子体质受影响就会明显偏热,小儿如果内热也很容易得病。还有的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这就容易流产,宝宝的体格也不会强壮,准妈妈最好调养改善一下体质。调整体质不一定用药物的方法,可以用食疗、针灸、心态调整等方法。应该在怀孕之前把胎儿赖以生存的土壤调理好,这样才利于后代形成良好的体质。 二、体质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体质得养于后天,“后天”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精神活动、疾病、药物等。年龄不可避免地会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会发生变化。比如,小孩子是稚阴稚阳,“脏气轻灵,随拨随应”,生机盎然,却又稚嫩脆弱,多呈现出相对性的“心肝有余,肺脾不足”的体质共性。“心肝有余”就容易兴奋、发烧、惊厥、抽搐;“肺脾不足”则容易感冒、患呼吸道感染,容易消化不良、食积。小孩子相对大人经不起折腾颠簸,很容易生病,但是得病之后,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很快就好,好了又活蹦乱跳的了。青壮年是壮阴壮阳,纵观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历程,这个时期人相对精力充沛、身体强壮,要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赡养父母,所以不论功能活动,还是形态结构都达到一生中的高峰,就像拉满的弓弦、明亮的满月,因此多呈现出阳气偏盛、容易内热的体质共性。但是青壮年情志精神的困扰是一生中最多的时候,这又足以使得体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青壮年不像小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也不似老年尘埃落定、看淡尘世风云,家里家外不知道有多少烦心事。此阶段心智的发育常常落后于身体,只要养育身体总会长大,心智发育成熟则要复杂得多。这大概就是青壮年为什么身体鼎盛,而遇到烦恼困扰又不会自我解脱的原因之一。困惑多了会波及消化、睡眠、月经等,时间久了肯定会影响体质。老年人是衰阴衰阳。人在青少年的时候,气血是逐渐旺盛的,到了青壮年,是血气方刚的,到了老年,气血既少又壅滞不通。这都是随着年龄不可避免的必然变化。再比如,阳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虚弱的,在正常范围内,虚就虚点,顺势调整一下自己的起居、饮食、心态就行了,并不一定非得补肾壮阳。有的人已经年近五十,感到精力、体力、活力或者性欲明显不如二三十岁时,就拼命地吃保健品、补肾壮阳,这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违背顺势而为的养生原则,其后果可能是精力活力还没有补过来,却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最常见的就是产生虚火内热,然后再去吃消炎的、清热解毒的药物,这是没事找事。进入中老年,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能与年轻人比,年轻人要长身体,而中老年人就是维持生命,维持已经走下坡路的脏器而已,规律合理的饮食就足够了,身体状况是大江东去,不可挽回地要走向逐渐衰老。许多中老年人,今天吃人参,明天吃虫草,后天补卵磷脂、蛋白粉,这些不是食物,食物尚且不能胡吃海喝,更何况这些带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和保健品!进入中年,将一颗心调整到平和、稳定、淡定的状态,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预防百病的灵丹妙药。 三、男女有别体质不同 女性一生要经过经、带、胎、产、乳等生理过程,这些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要消耗阴血的。如果不注意保健养生,很容易造成或加重血虚、阴虚体质。女性每月一次月经施泄,对于调节血脉畅通很重要。月经对温度、环境、情绪等较敏感,容易因此而出现月经减少、延后,甚至闭经,经常如此就会造成或加重瘀血体质。还有,女性天生细腻敏感,容易为情所困,肝气不舒,造成或加重气郁体质。根据我自己的临床感觉,气郁、瘀血、阴虚体质确实以女性为多。 四、社会环境同样影响体质 生命孕育产生于天地之间。科技再怎么发达、人再怎么聪明,人类一定要在天地宇宙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坐标。不能上帝给你一个环境,你要再造一个环境: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依赖空调、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这些人为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健康困扰和麻烦不用我说,大家可能都很头痛。先贤圣人是这样教诲我们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什么是“道”? 古人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四季中万物随之变化(物候)就是道;大道至简,天地日月,斗转星移,四季轮回,万物生长,就是道。那么如何感知、体悟“道”? 抬头望天,低头看地,走向自然,融进四季。体味春夏秋冬,经受风雪露雨,赏春花冬雪美,尝夏果秋粮鲜。自自然然,简简单单。人类与昆虫鸟兽、花草树木一样都是大自然之子。天地是生命的舞台,四季是生命的吟唱。与春风、夏荷、秋月、冬雪一起变化,与鸟兽鱼虫、树木花草一起生活,与万物一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