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梅兰芳画传-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    

     

     

至今年,父亲诞辰已一百一十周年。成喻言先生在百周年之时为父亲著书,意义更显不同。    

早在前些年,曾读过成先生为父亲写的书,印象颇为深刻。可以想见,成先生是倾注心血的。这本书更是于耄耋之年完成的作品,意义对于成先生、对于我的父亲自然是不同的。    

阅读成先生的书稿,不禁让我回想起父亲的一生。父亲幼时开始练功学戏,是吃了很多苦的。但对父亲,实为甘之如饴。父亲将其全部精力献给了京剧表演事业。他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父亲亦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者。父亲多次出访海外,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使我国京剧艺术赢得国际声誉,给予外国戏剧以积极影响,并与众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戏剧家、作家等建立了诚挚的友谊。父亲的一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今,父亲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成先生著书以贺,能让人们静下心来回顾父亲的一生,实在是好事。    

真心地谢谢成喻言先生!    

     

     

     

                              

                        二○○四年六月    

序    

    

庚申年初春,成喻言先生将已完成的书稿交给我,请我作序。我实不敢当。成喻言先生从事梅兰芳大师研究已数十年,对梅兰芳先生及京剧表演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今虽已髦耋,仍不辞辛劳,为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著书庆贺,作为晚辈,惟有更加勤勉。    

成老先生为著书翻阅大量文字史实资料,以保细致无误。本书分为三章,每一章又细分小节,详细记述梅兰芳先生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作用。梅兰芳先生将全部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梅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的戏曲艺术表演不断发展并延伸,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成先生则是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梅大师的研究中。他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梅先生不朽的一生记录下来,向世人展示。此书的记录方式又不同于以往梅先生传记的写作方式,书中章节划分很有特点。三章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每一小节均可以作为独立的故事来阅读。书中将梅先生的社会活动和国际交往作为重点加以记述,这在记录梅先生的传记中并不多见,成老的如此用意,是要告诉人们,梅兰芳先生是中国向海外传播戏剧艺术的先驱。梅先生的多次出访演出,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使中国京剧艺术赢得国际声誉,而且给予外国戏剧以积极影响,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    

这本书记录了梅兰芳先生创造美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色彩斑斓的一生。成喻言先生将积累的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梳理、归纳、发挥,将一个丰富饱满的梅兰芳呈现人们面前。    

今天,京剧在大踏步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的剧坛。我们作为梅兰芳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更应踏踏实实、勤勉向前。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  刘占文    

                                                二○○四年六月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祖父梅巧玲

1894年10月22日(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九月二十四日),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个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里,诞生了一位后来为世界人民熟知的、我国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代宗师,“梅派”艺术创造者——梅兰芳(原名澜,字畹华,又字浣华)。  祖父梅巧玲     原名芳,字慧仙,又字雪芬,别号蕉国居士,又称景和堂主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生于江苏泰州东门外,一个雕花木刻工人的家庭,幼年曾过继给一姓江的做义子。后来受到虐待,十一岁被卖到苏州福盛班学艺,又遭班主杨三喜的虐待,且更狠毒,幸好遇到罗巧福的帮助,才脱离了福盛班。他先和杨班主学了些昆曲,又和罗巧福学了皮黄,加上他天资聪颖,学戏又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京昆俱佳、扮相俏丽、台风清新、念白文雅脱俗的京剧初期第一代旦角演员。清同治、光绪年间,他与其他十二位京剧名伶并称“同光十三绝”。其中有生角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旦角有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丑角有刘赶三、杨鸣玉等。  梅巧玲与罗巧福学戏满师后自立门户,演戏很受观众欢迎。不久,他接管了四喜班(与三庆班、春台班、和春班并称“四大徽班”)。他虽然做了四喜班的班主,但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因为他性情温善,待人宽厚,一反苛待学徒和同业的恶习,反而对他们十分爱护和尊重。但是有些角儿和乐师们觉得班主好说话,便常常拿大牌,耍性子,闹脾气,他都忍受着,反过来还得对他们好言相劝。全班有百十口人,都得由他一一照顾。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不到百日的时间里,同治和皇太后先后死去,在所谓的一百天“国丧”期间,全国停止娱乐,一百天内不准动响器,百日后可以便装上台,不能着行头,名为“说白清唱”。因而戏班近七个月不能演出,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失。当时戏班的行规是日薪制,戏班又有大班、小班之分,遇到“国丧”小班经济无着,只好解散,大班只能发半薪,而梅巧玲对“四喜班”的同仁一律发全薪,自己没钱就向汇票庄借(当时尚无银行建立,汇票庄经营汇兑及存借款业务),并得到名旦时小福支援。时因管理着“春和班”,自己也很困难,但不忍让梅巧玲为难,也不忍让众多的同业挨饿受冻以至失业,他先借给他一笔数目相当大的银子,进而卖掉自己的房子,挽救了“四喜班”的危机。  梅巧玲除了给“四喜班”同业人员全面照顾以外,对个别有困难的同业,还以“特殊”的方式予以照顾。见到衣不御寒或鞋不保暖的同业,就暗中将一个钱包放在他们的衣袋里,像这样照顾贫苦的同行,在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中,有关他助人为乐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当时有“义伶梅巧玲”之称。他这样待人,而同业里有的人,却不这样待他,常常闹脾气,请假不上场。由于场面(即伴奏人员)经常告假,迫使他让长子学习场面,并经常告诫他说:“不管是当演员或是场面,都要讲究戏德。”  梅巧玲掌管“四喜班”时代,戏班规矩青衣、花旦是不许兼演的,界限划分极为严格。而他则不怕讥讽打破了这种偏狭的规定。他上演的一些昆曲和皮黄剧目,均极受观众欢迎。尤其是《雁门关》和《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从雍容华贵的扮相,到细致入微的做派,都是一时无双的。故梅巧玲有“活萧太后”之称。  梅巧玲自幼学戏,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但他不甘心于做一个只知唱戏的演员。在学戏、演戏的空闲时间,勤学善问,刻苦自修,终于成为一位既能演戏,又善隶书,更能鉴别金石、古玩的艺术家,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梅巧玲逝世于北京,终年四十岁。  梅兰芳虽没有见过祖父梅巧玲,但祖父的遗风和品德,却都继承下来了。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贤德的祖母

咸丰十年(1860年)梅巧玲与著名小生陈全雀(原名陈金爵)之女陈氏(封建社会里妇女只有乳名,没有名字,遇事时一般尊称为梅母陈太夫人)结婚。陈氏是位心地善良、善于治家的人。婚后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次子梅竹芬,长女嫁给了为人仗义、有古侠士之称的旦角演员秦稚芬。除唱戏外,他还精通书法,对历史也有研究。次女的丈夫是武生演员王怀卿(又名王十八,旦角演员王蕙芳之父)。陈氏是梅家最长寿的一位,以八十五岁高龄,寿终北京。那年是1924年。  陈氏夫人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梅家的艺术事业上。梅巧玲、梅雨田、梅竹芬、梅兰芳三代在戏曲界均有成就,特别是孙子梅兰芳名扬中外,与这位贤德的陈太夫人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  梅兰芳对这位贤良的祖母极为尊敬和孝顺,在为她祝寿时与故后举殡时,均办得极为隆重。梅兰芳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写过一段祖母对他的关怀和教训,大意是,他在1913年第一次到上海演出,规定演期一个月为限,后因生意很好,戏院坚留再演了十多天,一个没有出过远门的青年,离家日子久了,心情感到不安。等乘火车回京,回到了离开两个月的家,他说真正体会到了“祖母倚闾,稚子候门”的况味。家人看见他回来了,那种高兴与痛快,实在难以形容。进门后首先到上房祖母住的屋里向她请安,这位慈祥温厚的老人,看见他就说:“孩子,你辛苦了。”“她伸出手来,抓住我的膀子,叫我站正了,朝我的脸上细细端详了一下,说:‘脸上倒瞧不出怎么瘦。’我说:‘奶奶,我给您带来了许多南边的土产,我拿来孝敬您。’我祖母说:‘不忙,快回房休息去吧。’吃饭时我靠着祖母一边坐,给大家讲了一些上海风俗景物,生长在北京城里的人,那时对十里洋场的奢靡繁华,可说是闻所未闻。听后,祖母对我说:‘咱们这一行,就是凭自己能耐挣钱,一样可以成家立业。看着别人有钱有势,吃穿享用,可千万别眼红。常言说得好,勤俭才能兴家,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的忙,照应同行,给咱们这行争了口气。可是自已非常俭朴,从不浪费。你要学你爷爷会花钱,也要学他省钱的俭德。我们这一行的人成了角儿,钱来得太容易,就胡花乱用,糟蹋身体。等到渐渐衰落下去,难免挨冻挨饿。上海那种繁华地方,我听说有许多角儿,都毁在那里,你第一次去就唱红了,以后短不了有人来约你,你可得自己有把握。别沾染上一套吃喝嫖赌的习气,这是你一辈子的事,千万要记住我今天的几句话。我老了,仿佛一根蜡烛,剩了一点头儿,知道还能过几年。趁我现在还硬朗,见到的地方就得说给你听。’”梅兰芳后来自己说:当时听到她老人家的教训,心里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这几句话很深刻地印在脑子里,一直到今天还拿它当作立身处世的指针。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伯父梅雨田

    梅雨田在京剧场面上,无论武场还是文场各种乐器样样精通,因此年轻时就有“六场通透”之美称。是位著名的戏曲音乐家。他出生于1865年,三岁时就对乐器发生兴趣。八岁开始学拉胡琴、吹笛子。“四喜班”的琴师贾祥瑞是他启蒙老师。由于他勤奋好学,昆曲戏能吹三百余出,胡琴戏无一出不精,曾长期为“谭派”老生创始人谭鑫培操琴,与单皮鼓手李五(李奎林)合称三绝,并被选入清宫内廷当差。梅雨田不仅为谭鑫培伴奏取得很好效果,就是为他侄子梅兰芳青年时期唱戏时伴奏,也同样取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如梅兰芳在宣统三年(1911年),在北京文明茶园第一次演出《玉堂春》时,就是梅雨田拉的胡琴,使听众沉浸在艺术享受的热烈气氛之中。当时其他胡琴手无不崇拜他的琴艺,京城许多亲贵,包括很有音乐天赋的陈彦衡在内,纷纷向梅雨田请教或拜师学戏、学音乐。他虽性情孤傲,但对上门求教者极有耐心,每每慷慨施教,直至求学者满意而去。  正当这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在台上精心为梅兰芳伴奏,在台下细心教梅兰芳演青衣戏,要把全部精力培养梅氏第三代青衣的时候,四十八岁的梅雨田,因病于民国初年(1912年)与世长辞了。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父亲梅竹芬

    梅竹芬是梅巧玲的二公子。出生于1872年。他沿着父亲的道路,亦唱青衣、花旦。他先学的是老生,又改小生。最后改唱青衣、花旦,他的昆曲、皮黄都是向梅巧玲学的,凡是梅巧玲唱过的戏,他都会唱。而且唱得极似。他长相又酷似父亲,因而又名“梅肖芬”。梅巧玲去世后,他上台唱《雁门关》、《富贵全》等戏的时候,好像是梅巧玲再生了。    

    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性情温和,当时搭京城颇有名气的迟家的“福寿班”,班里只要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班主总是请他代唱。唱的又都是梅巧玲的唱工本戏,加上外串堂会戏与戏园营业戏的频繁演出,他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二十六岁时(1898年)患时疫医治无效,几天后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当时梅兰芳年仅四岁。    

    梅竹芬娶妻杨氏名杨长玉,生于1876年,是著名武生杨隆寿的女儿。梅兰芳是她唯一的儿子。因梅雨田只有女儿,故梅兰芳也是梅家唯一的男孩儿。当时正值八国联军战乱,各个戏班长期不能演出,家庭有出无入,坐吃山空,梅家也慢慢衰落下去。杨氏长期操劳家务,不幸于梅兰芳十四岁时,因病去世。时为1908年。梅兰芳父母相继早丧后,就只有依靠祖母陈太夫人、伯父梅雨田、伯母胡氏的照顾了。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贤慧的内助

梅兰芳十七岁时,与第一位夫人王明华结婚。她是名武生王毓楼之妹、名老生王少楼的姑母。  王明华精明能干,贤慧并通情达理。她嫁到梅家时,梅兰芳已有演戏的收入,但梅家的家境仍无太大的改善。王明华不计较生活上的清贫,勤勤恳恳料理家务,服侍一家老小。梅雨田见她持家有方,就将家中的银钱往来和家用的账目,一并交给她管理。  王明华不但能治家,而且还能协助梅兰芳演出。梅兰芳在排演时装新戏时,她不仅帮助他梳头、化妆,而且剧中人穿的时装,有些也是她设计的或是她穿用的。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戏时,王明华也随去照料他的日常生活。  1928年王明华因患肺结核医治无效,病故于天津医院,终年三十六岁。她生有一子名永生,一女名五十。均不幸夭亡。  梅兰芳第二位夫人是福芝芳,满族人。生于北京,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幼喜好京剧,亦从吴菱仙学青衣。与梅兰芳结婚前搭坤班“崇雅社”演出,很受欢迎。最后一次登台是1921年10月25日,在文明园演出大轴戏《祭塔》之后,即告别舞台。  她共生有子女九人,但多夭折。长成的只有四人,均有所成就。四子葆琛,上海震旦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爱好胡琴。五子绍武,北京燕京大学毕业,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出版译作和有关梅兰芳作品甚丰。七女葆玥,毕业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曾任中国戏曲学校语文教师。后转行演老生,为北京京剧院主要演员。不幸因病于2000年逝世。九子葆玖,是梅氏子女中唯一继承梅派青衣的哲嗣,幼年即拜师学艺并登台。梅兰芳逝世后,就挑起了梅剧团的担子。经常演出梅派剧目,很受观众欢迎。并传授弟子,一道为继承和发扬梅派艺术而不懈努力。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开蒙的老师

    梅兰芳童年时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相貌也很平常,两只眼睛有些近视,眼皮总下垂。眼睛既不能外露,又不能正视,显着无神的样子,见了生人还不会说话。因此他姑母用八个字形容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七岁的梅兰芳在住家附近一个私塾就读,初时因为读书不太用心,成绩自然不好。    

    开始学戏是他八岁时,请来教戏的是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先生按照教青衣传统的方法,先教他唱《二进宫》。谁想四句极普通的老腔,教了很长时间,他总是不能上口,先生见他进步太慢,认为这孩子没有希望,就对他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说罢竟拂袖而去,再也不来教他了。梅兰芳成名后,有一次爷俩又见面了。朱先生很不好意思地对他说“我那时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梅兰芳笑着说:“您快别说了,我受您的益处太大了,要不挨您这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发奋苦学呢!”    

梅兰芳开蒙的老师是吴菱仙(“同光十三绝”之一时小福的弟子)。梅时年九岁,家里把他送到姐夫朱小芬(名丑朱斌仙之父)家去学,同时学戏的有表兄王蕙芳和朱小芬弟弟王幼芬。吴菱仙当时已经五十岁了,每天早晨五点钟就来到朱家,带着这三个学生到城根空旷的地方,遛弯儿、喊嗓子。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练完后,他再带他们回朱家,吃过早饭便开始教戏。步骤是先教唱词,唱词背熟后,再教唱腔。吃过午饭后,另一位老师带着胡琴来先吊嗓子再练身段并学习新唱段,晚上还要念本子,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