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床表现和诊断:踝部受伤后,局部肿胀明显,瘀斑,出现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障碍。检查可在骨折处扪到局限性压痛。踝关节正位、侧位X 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对第III型骨折,需检查腓骨全长,若局部有压痛,应补充摄X 线片,以明确高位腓骨骨折的诊断。
跟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calcaneum)。以骨折是否影响距骨下关节分为两类。
1 .不波及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这类骨折包括:① 跟骨前端骨折,仅波及到跟骨关节;② 跟骨结节垂直骨折;③ 载距突骨折;④ 跟骨结节的鸟嘴状骨折。
2 .波及距骨下关节的骨折:这类骨折包括:① 垂直压缩骨折,跟骨后关节面被距骨所传导的垂直暴力作用,使跟骨发生压缩或塌陷;② 单纯剪切暴力骨折,剪切暴力使跟骨发生骨折,将跟骨分成前内部分和包括载距突的后面部分,距骨随跟骨骨折而楔人,为I度损伤;③ 剪切和挤压暴力骨折,骨折的跟骨除有前后两块外,前骨块有纵形裂开,在跖侧面还形成三角形骨块和跗骨窦处的柱状骨块。后骨块内有半月形的后关节面及载距突的后、内骨折块嵌人其内,为II度损伤,此型骨折临床上最为多见;④ 粉碎骨折,跟骨的前、后及关节面均发生多数骨折,为III度骨折。
骨盆骨折
(一)按骨折位置与数量分类:
1.骨盆边缘撕脱性骨折:发生于肌肉猛烈收缩而造成骨盆边缘肌附着点撕脱性骨折,骨盆环不受影响。最常见的有:① 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缝匠肌猛烈收缩的结果;② 髂前下棘撕脱骨折:股直肌猛烈收缩的结果;③ 坐骨结节撕脱骨折:腘绳肌猛烈收缩的结果。上述各种骨折多见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所致的创伤。另有一种髂翼骨折,多因侧方挤压的直接暴力所致,骨折块一般较大,移位不明显,有时为粉碎性,不影响骨盆环。
2.骶尾骨骨折:
(1)骶骨骨折:往往是复合性骨盆骨折的一部分。按骶骨可以分成三个区:①I区,在骶骨翼部;②II区,在骶孔处;③III区为正中骶管区。II区与III区损伤分别会引起骶神经根与马尾神经终端的损伤。
(2)尾骨骨折:往往连带骶骨末端一起有骨折,通常于滑跌坐地时发生,一般移位不明显。
3.骨盆环单处骨折:骨盆环单处骨折不至于会引起骨盆环的变形,属于该类的骨折有:① 髂骨骨折;② 闭孔环处有1~3处出现骨折;③ 轻度耻骨联合分离;④ 轻度骶髂关节分离。
4.骨盆环双处骨折伴骨盆变形:属于此类骨折的有:① 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② 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③ 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④ 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髂骨骨折;⑤ 髂骨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⑥ 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产生这类骨折的暴力通常较大,例如交通事故,往往并发症也多见。
(二)按暴力的方向分类:
1.暴力来自侧方的骨折(LC骨折):侧方的挤压力量可以使骨盆的前后部结构及骨盆底部韧带发生一系列损伤,它可分成:
(1)LC…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髂骨翼部压缩骨折,骶骨骨折在常规X 线片上通常难以发现,必须作CT或MRI检查才能发现。
(2)LC…I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髂骨翼部压缩性骨折及髂骨骨折。
(3)LC…III型:耻骨支横形骨折,同侧骶骨翼部压缩性骨折;髂骨骨折,对侧耻骨骨折,骶结节和骶棘韧带断裂以及对侧骶髂关节轻度分离。
2.暴力来自前方(APC骨折):它又可分成三型:
(1) APC…I型:耻骨联合分离。
(2) APG…II型:耻骨联合分离,骶结节和骶棘韧带断裂,骶髂关节间隙增宽,前方韧带已断,后方韧带仍保持完整,提示骶髂关节有轻度分离,这种情况只能在CT检查时发现。
(3) APC…III型:耻骨联合分离,骶结节和骶棘韧带断裂,骶髂关节前、后方韧带都断裂,骶髂关节分离,但半个骨盆很少向上回缩。
3.暴力来自垂直方向的剪力(VS骨折):通常暴力很大,在前方会发生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垂直形骨折,骶结节和骶棘韧带都断裂,后方的骶髂关节完全性脱位,一般还带骶骨或髂骨的骨折块,半个骨盆可以向前上方或后上方移位。
4.暴力来自混合方向(CM骨折):通常是混合性骨折,如LC/VS,或LC/APC。各类骨折中自然以III型骨折与VS骨折最为严重,并发症也多见。下面的叙述都以该两型骨折为准则。
脊椎骨折
(一)胸腰椎骨折的分类:
1 .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这是脊柱前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沿着X轴旋转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后方的结构很少受影响,椎体通常成楔形。该型骨折不损伤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稳定性。此类骨折通常为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身体猛烈屈曲,产生了椎体前半部压缩。
2 .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通常亦为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脊柱保持垂直,胸腰段脊柱的椎体受力最大,因挤压而破碎,由于不存在旋转力量,脊柱的后柱则不受影响,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但破碎的椎体与椎间盘可以突出于椎管前方,损伤了脊髓而产生神经症状。
3 .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以及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可能还有沿着Z轴的旋转力量参与,使后柱亦出现断裂。由于脊柱不稳定,会出现创伤后脊柱后突和进行性神经症状。
4 。 Chance骨折为椎体水平状撕裂性损伤。以往认为暴力来自沿着X轴旋转的力最大,使脊柱过伸而产生损伤。例如从高空仰面落下,着地时背部被物体阻挡,使脊柱过伸,前纵韧带断裂,椎体横形裂开,棘突互相挤压而断裂,可以发生上一节椎体向后移位。而目前亦有人认为是脊柱屈曲的后果,而屈曲轴则应在前纵韧带的前方,因此认为是脊柱受来自Y轴轴向牵拉的结果,同时还有沿着X轴旋转力量的参与。这种骨折也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上比较少见。
5 .屈曲…牵拉型损伤:屈曲轴在前纵韧带的后方。前柱部分因压缩力量而损伤,而中、后柱则因牵拉的张力力量而损伤;中柱部分损伤形成后纵韧带断裂;后柱部分损伤表现为脊椎关节囊破裂、关节突脱位、半脱位或骨折。这种损伤往往还有来自Y轴旋转力量的参与,因此这类损伤往往是潜在性不稳定型骨折,原因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都有撕裂。
6 .脊柱骨折…脱位:又名移动性损伤。暴力来自Z轴,例如车祸时暴力直接来自背部后方的撞击;或弯腰工作时,重物高空坠落直接打击背部。在强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对线对位已经完全被破坏,在损伤平面,脊椎沿横面产生移位。通常三个柱均毁于剪力。损伤平面通常通过椎间盘,同时还有旋转力量的参与,因此脱位程度重于骨折。当关节突完全脱位时,下关节突移至下一节脊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前方,互相阻挡,称关节突交锁。这类损伤极为严重,脊髓损伤难免,预后差。
另外还有一些单纯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与横突骨折;不会产生脊椎的不稳定,称为稳定型骨折。特别是横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击后腰部肌肉猛烈收缩而产生的撕脱性骨折。
(二)颈椎骨折的分类:
1 .屈曲型损伤:这是前柱压缩、后柱牵张损伤的结果。该暴力系经Z轴的矢状面,产生单纯软组织性,或单纯骨性,或为混合性损伤。临床上常见的有:
( 1 )前方半脱位(过屈型扭伤):这是脊椎后柱韧带破裂的结果,有完全性与不完全性两种。完全性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甚至脊椎关节囊和横韧带都有撕裂,而不完全性的则仅有棘上韧带和部分性棘间韧带撕裂。这种损伤可以有30%~50%的迟发性脊椎畸形及四肢瘫痪发生率,因此是一种隐匿型颈椎损伤。
( 2 )双侧脊椎间关节脱位:因过度屈曲后中后柱韧带断裂,暴力使脱位的脊椎关节突超越至下一个节段小关节的前方与上方。椎体脱位程度至少要超过椎体前后径的1/2,脱位椎体的下关节突移位于下一个节段上关节突的前方。部分病例可有小关节突骨折,但一般骨折片较小,临床意义不大,该类病例大都有脊髓损伤。
( 3 )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较为多见。X线侧位片为椎体前缘骨皮质嵌插成角,或为椎体上缘终板破裂压缩,该种情况多见于骨质疏松者。病理变化除有椎体骨折外,还有不同程度后方韧带结构破裂。
2 .垂直压缩所致损伤暴力系经Y轴传递,无过屈或过伸力量。例如高空坠物或高台跳水。
( 1 )第一颈椎双侧性前、后弓骨折:又名Jefferson 骨折,X 线片上很难发现骨折线,有时在正位片上看到C1关节突双侧性向外移位,侧位片上看到寰椎前后径增宽及椎前软组织肿胀阴影。CT 检查最为清楚、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部位、数量及移位情况,而MRI检查只能显示脊髓受损情况。
( 2 )爆破型骨折:为下颈椎椎体粉碎性骨折,一般多见于C5、C6椎体,破碎的骨折片不同程度凸向椎管内,因此瘫痪发生率可以高达80%,还可以合并有颅脑损伤,椎体骨折粉碎状,骨折线多为垂直状,骨折片可突出至椎管内,还可能发现有后弓骨折。
3 .过伸损伤:
( 1 )过伸性脱位:最常发生于高速驾驶汽车时,因急刹车或撞车,由于惯性作用,头部撞于挡风玻璃或前方座椅的靠背上,并迫使头部过度仰伸,接着又过度屈曲,使颈椎发生严重损伤。其病理变化为前纵韧带破裂,椎间盘水平状破裂,上一节椎体前下缘撕脱骨折和后纵韧带断裂。损伤的结果使颈椎向后移动,并有脊柱后凸,使脊髓夹于皱缩的黄韧带和椎板之间而造成脊髓中央管周围损伤。部分病例,特别是年老者,原有的下颈椎后方的骨刺可以撞击脊髓,使受损脊髓的平面与骨折的平面不符合。本病的特征性体征是额面部有外伤痕迹。
( 2 )损伤性枢椎椎弓骨折:此型损伤的暴力来自颏部,使颈椎过度仰伸,在枢椎的后半部形成强大的剪切力量,使枢椎的椎弓不堪忍受而发生垂直状骨折。以往多见于被缴死者,故又名缢死者骨折。目前多发生于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
4 .不甚了解机制的骨折:
齿状突骨折:引起齿状突骨折的机制还不甚了解,暴力可能来自水平方向,从前至后,经颅骨而至齿状突。可能还有好几种复合暴力。
齿状突骨折可以分成三型:第1型,齿状突尖端撕脱骨折;第2型,齿状突基部、枢椎体上方横形骨折;第3型,枢椎体上部骨折,累及枢椎的上关节突,一侧或为双侧性。第1 型较为稳定,并发症少,预后较佳;第2型多见,因该处血供不佳,不愈合率可高达70%; 因此需手术者多;第3型骨折稳定性好,血供亦良好,愈合率高,预后较好。
脊髓损伤:
病理:按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
1 .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因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无病理变化发生,只是暂时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2 .脊髓挫伤与出血为脊髓的实质性破坏,外观虽完整,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导纤维束的中断。脊髓挫伤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轻的为少量的水肿和点状出血,重者则有成片挫伤、出血,可有脊髓软化及瘢痕的形成,因此预后极不相同。
3 .脊髓断裂脊髓的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又称挫裂伤。脊髓断裂后恢复无望,预后恶劣。
4 .脊髓受压骨折移位,碎骨片与破碎的椎间盘挤入椎管内可以直接压迫脊髓,而皱褶的黄韧带与急速形成的血肿亦可以压迫脊髓,使脊髓产生一系列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及时去除压迫物后脊髓的功能可望部分或全部恢复;如果压迫时间过久,脊髓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软化、萎缩或瘢痕形成,则瘫痪难以恢复。
5 .马尾神经损伤:第2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弛缓性瘫痪。马尾神经完全断裂者少见。
此外,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这是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2~4周后这一现象可根据脊髓实质性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因此,脊髓休克与脊髓震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临床表现:
1 .脊髓损伤: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弛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控制。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腿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锥体束征。胸段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下肢仍为痉挛性瘫痪。
脊髓半切征:又名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脊髓前综合征: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征: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容积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重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2 .脊髓圆锥损伤: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l腰椎体的下缘,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
3 .马尾神经损伤: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锥体束征。
4 .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示。“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 “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一般记录肢体自主运动、感觉及两便的功能情况,相加后即为该病人的截瘫指数,如某病人自主运动完全丧失,而其他两项为部分丧失,则该病人的截瘫指数为2+1+1=4。三种功能完全正常的截瘫指数为O;三种功能完全丧失则截瘫指数为6。从截瘫指数可以大致反映脊髓损伤的程度、发展情况,便于记录,还可比较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