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佛陀赏花去_释见介-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会儿,倾盆大雨犹如千军万马又奔腾而来,我急忙打伞,一眼望见那棵苹婆树就在眼前,这回我们打了伞躲在树下,伞虽然小,苹婆树浓密的树荫却是最好的大伞。 

下山时,我们感激地回望苹婆树,是它适时地给予我们帮助,就像一艘渡人的船,把我们从山脚下渡到山上,再从山上渡到山下。 

我能像苹婆树一样,为众生撑起一把希望之伞,引渡他们从此岸到彼岸吗? 

我想,“度众生”是将自己所理解与体验的佛法与众生分享,其实也是自己生命风格的呈现,无法一蹴而就,也强求不来。只要每天朝“转染成净”努力,常常自我勉励,打开心量,将佛法分享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平静与快乐。等到因缘成熟,自己的福、德、慧也慢慢增长之时,自然能够渡众无疑。 

空山新雨后,空气格外清新。踏着轻盈的步伐下山,“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发心度众之时,要提醒自己保有一份迎风而行的潇洒,毕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啊! 

一切都是随因缘而展现的“空华佛事”、当下努力便是了。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苹婆树:春天来临,暗红小花与新叶同时开放。红色果实形状如木鱼般,成熟时开裂,称做“苹婆”,又名“凤眼果,味道有如粟子般美味。”

【注解2】度众生:“菩萨欲住如来功德力量,当住度脱一切众生。”(《维摩诘所说经》)

。。



蝴蝶与冇骨消相应,我的心要与会什么相应?(41)

小;说t;Xt;天;〃;堂
爬山的途中,蝴蝶有如大地的惊叹号般,带给我们美丽的惊讶。不管是黄蝶、粉蝶,或身披彩衣的凤蝶一飞过,总目不转眼地盯着,深恐一个不小心,惊忧了正在花丛里飞舞的仙子们。然而,往往才靠近,蝶儿们轻盈地转了几个圈,一会儿就消失在茂密的林中,留下既错愕又懊恼的我们。

后来,我们发现有种植物能吸引蝴蝶的注意,色彩斑的凤蝶最喜欢停留在白色团状的小花上!数只蝶儿忽上忽下地舞动着,团团围绕住花朵,不论人们如何接近,它们的脚就像沾了蜜似的,一刻也不愿意离开!

是什么植物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原来是蜜源植物──冇骨消!大型的聚伞花序中夹杂着小黄杯,里头盛满了蜜,难怪蝴蝶那么喜欢它!只要有冇骨消的地,就有蝴蝶!

故人说:“人各所有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蝴蝶便是逐冇骨消的蜜而往,两者是如此相应。修行路上,我的心要与什么相应呢?要与真理、善法相应,还是要与烦恼、习气相应?

与烦恼、习气相应是常人立即的反应:遇到美好的情绪,立刻与“贪”向应,产生种种依恋;遇到不如意的情绪,立刻与“嗔”相应,种种骄慢;遇到不如意的情绪,立刻与“痴”相应,产生种种无明。烦恼的乌云一生起,智慧之光就被遮蔽了。

不妨常思考无常、苦、空、无我等真理吧!若我们彻知事物无常,就不易产生贪欲的执著;若明了诸法是苦,就不易生起更加痛切的嗔恚之苦;若体解诸法空、性空,就不易再陷入愚痴的迷惑。此外,“安住柔和忍辱法,常乐慈悲喜舍中”,便可多一份平静与自在,并打开心量关怀周遭。

台湾的山中蝴蝶愈来愈少了,好像只有在冇骨消生长的地方,才能看到较多的蝶影,我突发奇想若带一棵冇骨消回寺栽种,这样蝴蝶就会飞起来了……

可是继之一想,一棵冇骨消就能把山里的蝴蝶都吸引来吗?恐怕蝴蝶还没来,蚂蚁已经来了。何况假日纷至沓来的人踪,只怕会带给蝴蝶更多惊扰。所以,还是把冇骨消和蝴蝶留在山中吧……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冇骨消:别称七叶莲、七珊瑚花。花上的密腺对各种昆虫(尤其是蝴蝶)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只要有它,便有蝶恋花的美景!

【注解2】相应:“佛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大乘起信论》) 

。;



燃烧的愿力,燃烧的凤凰花(42)


我一直很喜欢开在树上的花,总觉得有种刚柔并济的美──花可以不是娇羞、柔弱的,而是挺拨和、坚毅的。凤凰花,就是我认识的第一种开在树上的花。

小时候,家门前小河的桥边,有棵凤凰木,我常和邻居的小朋友,在它伟岸高挺的树干下玩耍。有时风一吹过,凤凰花如雨般飘落,不一会儿,地上满是花瓣。我们忙不迭地捡拾凤凰花瓣,然后做成红红的蝴蝶,夹在书本中。每次打开书,那红蝴蝶就像燃烧的火凤凰,即将腾空而去一般……

上小学第一天,不适应团体生活的我,竟然逃学回家,连接好几天,我都自动提早放学。几天后,当我一路踱着步伐回家时,发现凤凰树下站了一个人影,那是挺着肚子,正怀着小妹妹的母亲!手上还拿着一支竹棍!我挨了一顿打,自然不敢再逃学了。印象中,那是母亲唯一打我的一次。

童年的凤凰木有母亲对我的期许;香光寺后山的凤凰木,则有一群僧人对出家的自我期许。

前几天到大殿后的回廊,木然发现后山一片绿树林中,竟有一簇簇火红,我想起来了!那是我种的凤凰木呢!那竟年,我们几人曾到后山山顶上种下一排凤凰木,希望以后来山的人,一踏入山中,就能看到满山绿荫中一片焰火花海。

当年挥汗种树的画面浮现眼前,依稀还记得当时回荡在山间的笑声……如今,山上的凤凰木真的开花了!

熊熊火焰般的红花,燃烧在山顶。而当时一起种树的法师们,有的已经离开,住持一方;有的远赴异国,专注禅修;也有的人,往更深的佛学领域研究……而我继续从事着我的“文字弘法”工作。虽然故友星散,但大家都还是在菩提道上精进,是那股“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不失的缘故吧!

的确,只要踏上修行之路,每个人都是“孤僧”──一钵千家饭,走万里的长路,无时不面对内心的烦恼与外境的考验,且慈悲一切众生,是多么不容易!所凭借的就是高度的自我期许与不变的愿力!清楚自己的愿力何在?不忘本愿,是行者永远的坚持──“有愿则有缘”、“愿有多大,路有多长”。

燃烧的凤凰花,代表着燃烧的愿力。你的愿力是什么呢?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凤凰花:每年初夏,凤凰木即绽放火红的花朵,有如只只展翅天空中的火凤凰。而它的羽状复叶,布满了几千片小叶。

【注解2】愿力:“如来往昔修诸行,清静大愿深如海。”(《华严经》)

wW w。xia oshuotxT。



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43)

.小.说..t.xt.天.堂.
在我隐居的小屋前,有几株芭蕉。

长夏,芭蕉叶大成荫,绿满窗前,风檐展书读,备感心旷神怡。雨夜,淅零细雨洒芭蕉,隔窗听雨声,别有一番滋味。

别称“绿天”的芭蕉,是很有意思的植物。古人说:“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芭蕉必须等一叶新生,老叶才落。它是多年生的大型草本植物,从外形看来,像树干的假茎是由叶鞘相互重迭而成,所以并无树干的年轮,不若树木的实心。

佛经中常以芭蕉的空心──“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来形容世间虚妄不实,如《杂阿含经》说:“色、受、想、行、识亦如聚沫、尘埃、芭蕉”;《大智度论》说:“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当知法无实。”

而我们却活在“芭蕉叶”中──兰屿雅美族人有首歌谣,歌颂着:“祖母绿的芭蕉叶,就是台湾岛,芭蕉叶甩了一颗大露珠,便是兰屿。”台湾岛的形状恰似一片芭蕉叶,悬挂在太平洋上,我们生活于叶中的某个角落,有着共同的命运与未来。

虽说世间无常、虚妄,但活着的每一刻却如此真实,充满了无可避免的挑战。谁不是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交错的世间呢?我们无法掌握明天,也无法改变过去,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当下,努力眼前,直到告别人间。

记得宋朝宏智禅师临终时,曾写下一偈:“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然后掷笔而逝。这是何等苍茫、寂静的生命境界,又是何等辽阔、洒脱的心地风光啊!这般挥别人生的最后一幕,美极了。

在无常虚妄的世间,我们认真地活过了;到离开世间时,如白鸟展翅,飞过如烟秋水,那般澹然、安详。多少爱恨情仇,回首,也只是梦幻空花。

只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却是“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般,总活在悔恨与抱怨里,不知道其实“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自己无法承担罢了。

最近芭蕉成熟了,味道十分香甜。原本的老株逐渐老去周围又长出几株新苗。不多久,或许芭蕉成林,绿荫如云,也算是“绿天蕉影”吧!

这般生生死死、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芭蕉:多年生草本,但却“扶疏似树,质坚非木,高舒垂荫”。唐朝僧人怀素因贫穷无法买纸,便以蕉叶代纸练字,而成为有名的书法家。

【注解2】世间虚幻:“观色如聚沐,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舅幻。”(《杂阿含经》)

w w wxiao shu otx t



来年,山樱还开否?(44)

小。说。txt天堂
我桌前的墙上,贴了一幅李可染的《春花灿如霞》,画中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正凝视着灿烂如霞的春花。每当写稿累了,我就抬头看看牧童与他正在看的春花。

那种“我在看画中人在看花”的趣味,常让我感到兴味盎然。

我也曾看过这般灿烂如霞的花,那是在新竹清泉的冬之山樱。粉红娇艳的花朵,映着山岚氤氲的青山,直如春花般灿烂。

几年前,与朋友冬日出游,目的地是观雾,从台中出发,夜宿清泉。我们穿过薄雾轻笼的山路,一路看着层层迭翠的山峦忽隐忽现,还有伫立于冷风细雨中的绯樱,在每个转弯处,绽放笑靥。

抵达清泉时;林内正在选举村长,原住民部落里,流荡着欢欣鼓舞的气氛。不久,鞭炮声在寂静的山林间响起,白色烟雾伴着山岚,缓缓飘向暮色中的点点绯樱。

我们踏过几条吊桥,寻访三毛隐居的小屋,以及张学良遭软禁的地方。虽未找到,但置身于群山环绕的溪谷桥上,回望错落于山间红墙白瓦的屋舍,以及竖着十字架的教堂;不禁想起有着相近风光的德国帕绍,也是这般出尘动人。

是夜,我们住在天主教堂,山里的夜冷冽无比,清晨只见远出苍茫……此时得知同行友伴的父亲意外往生,我们只好匆匆离开清泉。心想,这趟未竟的旅程,他日有缘再续。

不料二零零四年九月的艾利台风,大量土石流冲向清泉,美丽山河尽毁,伤亡惨重。清泉之行,成了我的未竟之梦。三毛与张学良的遗迹,也随着土石流,永远流浪到远方,真正走入了历史。风中绽放的山樱花呢?恐怕也已长埋大地。

这不正印证了佛经所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吗?

世间原本就是“成、住、坏、空”,大自然终有败坏的一天,人类除了更爱惜它、延长其寿命,别无他法。而这简单的道理,却不易实行。如果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远超过我们的想像时,才会真正珍惜它吧!

“绯樱飘零过后,冬尽春临,”冬天会过去,春天将来临,只是我们可否让这片土地的山樱花年年盛开?让后人也能在寒风中,看着山樱花,等待春天的消息呢?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山樱花:别名绯寒樱,台湾原生种植物,冬季落叶,约一至四月开花,丛生或伞状花序,花色有绯红、粉红等色。

【注解2】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入觉经》)

wwW、



走出烦恼火宅,体会竹林清凉(45)

小*说**t*xt**天*堂
不知怎么地,竹林中吹来的风好像格外凉爽。

每次爬山,不管天气多么炎热、身上汗流夹背,一走近竹林,全身的热恼;立刻化为清凉。在满山竹林的大坑山,那新鲜无比、沁凉冷冽的空气,总让人忘记一路的汗水。

这时坐在竹子搭建的小凉亭中,伸手汲取从竹管中流出的山泉,那透心凉的感觉,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每每置身于台北的热浪中,我分外想念大坑山的竹林。清凉的滋味,无物堪伦比,叫我如何说?

在大坑山上,我喜欢从竹林中仰望天空,看碧绿的竹叶圈绕着白云朵朵,也喜欢看阳光从竹林中穿过的光景,更喜欢伸手摸摸竹子。啊!一根根高耸直立的林子,一节节分明的竹节,好冰啊!有时从竹林中下来,两手必须抓着竹子才能一路下山,这才发现竹子不仅冰凉,而且非常干净。再也没有一处的竹林像这里的竹林,这般干净与清凉,或许是有山顶上凌云岩的观世音菩萨在守护吧!

竹林通体清凉,让人想起佛经以“露地而坐”来形容涅槃的滋味──从烦恼的火宅中走出,享受到大自然的清凉,这就是“涅槃”。

佛陀告诉比丘:“譬如恒河流向东方、倾向东方、垂向东方。如是比丘修习、多修习五力,则流向涅槃、倾向涅槃、垂向涅槃。”

究竟解脱的涅槃,来自于勤修佛法,彻底清净身、语、意烦恼。只要朝此方向努力,犹如恒河日夜流向东方,何须担忧涅槃遥遥无期呢?终有一天定能体证“露地而坐”的清凉。

不久,山上传来人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刚刚遇到的登山客吗?我们放开喉咙回应:“我们在这里!”

就在此时,脚下险些不稳,啊!是清晨的露珠露湿了台阶。我们伸开双臂迎向林中洒下的阳光,让身体自由舒展,和山溶为一体,心里无比舒畅!

到了“观音洞”前,我们在群山包围的山巅,静坐于大石上,倾听风声与鸟鸣。寂静无人的深山,那份空寂清凉,实在无法言喻!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如果能时时如此清凉,那该多好!前提还是先清除心中的秽垢吧!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竹子:挺拔秀直、昂强屹立的竹子,自古即为高风亮节的象征,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因茎干中空有节,被视为谦虚、美德的化身。

【注解2】涅槃:“心的解脱,宛如灯火熄灭(涅槃)。”巴利文经典(《长部》)

 m



每一颗咖啡豆,都曾是一朵咖啡花(46)

小*说**t*xt**天*堂
穿过艳紫荆林,阳光从碧绿的叶片折射而下,洒落在高低起伏的小路上,叶叶心心透着光亮与暖意。兰潭就在林外静静流淌着,有如神的眼泪一般,晶莹而清澈。水气与光影笼罩着初春林中漫步的我。

转进一条僻静的小径,一路林荫深深,鸟鸣如故。就在林荫尽头,阵阵未曾闻过的浓郁幽香,迎面袭来,这才发现已置身于一排七里香围篱外,这香气不属于七里香,我直觉地判断。

“啊!我找到了!是它!”同伴兴奋地指着眼前一棵陌生的植物,只见它每枝茎干成发射状,垂生的绿叶缀着成串的白花,花朵洁白,气味芬芳。阳光下飘散的馥郁香气、天光透照的婆娑树影、林外波光潋艳的粼粼水波,视觉、触觉、嗅觉交织成一片奇幻迷离的景致。

直到走出林子,白花的幽香依旧停驻鼻端,真是“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啊!久久萦绕心间的香气,促使我一探它身世。

而我怎么也料想不到,那竟是咖啡树!芳香的白花,就是“咖啡花”!融合了茉莉、香橙的咖啡花香,对照咖啡煮好后的苦味,两者相去云泥。

几天后我又来拜访咖啡花,迫不及待地穿过七里香小径,直奔咖啡树下。谁知,思念的幽香早已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欲觅无踪。

一朵朵白花,蜕变成一颗颗小巧可爱的绿色果实,不久它们将转成红色,之后采收下来烘焙,便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褐色咖啡豆了。

每一颗咖啡豆,都曾是一朵洁白的咖啡花。前者是“果”,后者是“因”,无“因”哪来的“果”呢?世上一切现象都是一种因缘关系、因果关系的存在,没有事物或现象可以独立生起,必须有因缘相互依存,才能产生结果。

不论我们相信与否,因果皆如实存在,这样的法则一直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的祸福果报,也是由自己所种的善因、恶因而来,又岂能心存侥幸或怨天尤人呢?在咖啡树下,我再次感动于佛陀所揭示的因果法则的真理。

离去前,回首寻望湖边林间咖啡花的前世今生,我会记住这难忘的幽香,明年开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