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头记 密码-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明恳求皇太极替毛帅报仇。毛文龙镇守东江,素性倔强,袁崇焕恐他跋扈难制,将他斩首,乃一大失误。孔、耿二人,统认毛文龙为义父。毛文龙被杀,随即逃往满洲,秘密降金。皇太极说,山海关有“南蛮子”袁崇焕把守,不易进取,询问二将可有良策破关?耿仲明建议绕道西北,从北京东北方向的龙井关攻入。孔有德介绍说龙井关是北京东北的长城口,可经过蒙古沿长城入关。此关若入,可直入遵化。遵化一下,北京便动摇了。皇太极喜形于色。多尔衮请二人速还,勿被袁崇焕闻知,二将仍回登州,阳顺明朝,阴助后金。    
    《石头记》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首先写到孔有德、耿仲明二人:“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此处隐射皇太极(贾雨村)于崇祯十一年、天聪三年底首次入关掠夺明朝(鹾政林如海家)。“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即指秘密降清潜藏在明境内的孔有德、耿仲明两部。“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指皇太极的满洲八旗部队从龙井关破关而入,也就是贾雨村到林如海家坐馆——皇太极到北京城给崇祯皇帝讲解孙子兵法去了。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补充了皇太极时代清朝五次入关掠夺的历史事实。原文云:    
    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小耗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了香芋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和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    
    注解:    
    老耗子说“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就是皇太极的不打自招。    
    “那一年腊月初七日”——指崇祯十一年、天聪三年底皇太极首次入关掠夺。    
    “明日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指八旗流寇将中原搞成了一锅粥。    
    “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指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果品有五种”——指天聪三年腊月到崇德八年春,清朝五次进关大掠夺。皇太极是“老耗子”,多尔衮等是“小耗子”也。


第四章 天聪年间第3节 “石呆子”隐射袁崇焕(1)

    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按孔有德、耿仲明二人献的密计,亲率八旗劲旅,抵龙井关,关上守卒四散逃去。满军整队而入,杀奔遵化州。不到一月,蓟州、三河、顺义、通州等处都被占据,满军乘胜直到北京城下。明廷大震,飞诏各处勤王。袁崇焕奉旨,遣满桂率军入援,自己带领祖大寿、何可纲两总兵随后启程。及到明京,袁崇焕入见崇祯帝,帝命他统率诸道援师,立营沙河门外,与满军对垒。范文程与皇太极秘商出一个离间计。过了一天,传报德胜门外及永定门外,遗有两封议和书,是满洲太宗致袁崇焕的密书。又过一天,满军捉住明太监二名,太宗不命审问,就令汉人高鸿中监守。又过一天,满军退五里下寨。又过一天,明太监脱逃,皇太极也不追问。又过一天,高鸿中入报明督师袁崇焕下狱,总兵祖大寿、何可纲奔出关外去了。皇太极这一手,完全模仿《三国演义》。而崇祯皇帝竟然忘了“蒋干盗书”。    
    崇祯帝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本来就不满,忽闻他与皇太极私自议和,便命锦衣卫缚置狱中。总兵祖大寿、何可纲闻主帅下狱,顿时大愤,率兵驰回山海关。明朝政府不攻自乱。明军失了主帅,群龙无首,皇太极却计中有计,他不乘势攻打北京,反向固安、良乡一带游弋掠夺,复回转卢沟桥。崇祯帝封满桂为武经略,屯西直、安定二门,出城三里与满军搏战。皇太极见久战不下,令侍卫改作明装,乘夜黑混入明军。满桂误作城内援兵,一阵混战,竟死于乱军之中。满军大获胜仗,皇太极恐师老日久,反致进退两难,遂退军而去。    
    皇太极率军退至通州。复至昌黎。过了数日,探子密报袁崇焕已经凌迟处死,百姓争食其肉,家产籍没。皇太极方欣然道:此公已死,可长驱入明了。    
    袁大将军崇焕,入狱于崇祯二年、天聪三年冬。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个于谦也。    
    《石头记》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里的石呆子就隐射袁崇焕。贾赦隐射皇太极。贾雨村隐射多尔衮。“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隐射范文程设了离间计,陷害袁崇焕进了监狱。石呆子的“湘扇”,江山也。20把扇子隐射明朝“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等一扇扇门户。其中的“山海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也。    
    贾赦(皇太极)要用“一万两”银子买石呆子(袁崇焕)的“扇子”——大明朝的万里江山与一个万岁爷。石呆子(袁崇焕)宁死不卖,结果被汉族皇帝崇祯自行剪除了。直到155年之后乾隆皇帝才披露了他忠君爱国的高风亮节,在北京地坛建祠纪念他,直到今天还有一位女同志为他守灵。    
    八月十六日,秋高气爽时节。可京城却是一派肃杀的气氛。一辆囚车缓慢地驶向刑场,囚笼里是一位犯有“通敌罪”的袁崇焕大将军。1630年明大将军袁崇焕遭陷害被处以凌迟,身体被一刀刀割碎,叫做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示众的旗杆上,只剩下一颗头,一双不瞑之目,怒向青天。袁崇焕的罪名是通敌谋反,替他掩埋尸骨是灭门九族的大罪。袁崇焕的谋士(“佘义士”)深知此乃天大的冤枉。就在大将军被害的当天晚上,他到刑场去盗袁大将军的头。也是老天有眼,那天是阴历八月十六,皓月当空,照得大地一片雪亮。就在“佘义士”无可奈何的时候,月亮忽然被浓云遮住,而且刮起了大风,“佘义士”飞身上杆,将旗杆上的人头摘了下来。出不去城,只好抱着人头回了家,埋在自家的后院里。因怕引来杀身之祸,他将园子辟为广东义园,从此辞去官职,隐姓埋名,终日守着这座无碑坟,早晚洒扫上香。逢袁大将军的生辰忌日就上供,将近400年的佘氏后人为袁崇焕守坟17代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佘义士”认为有朝一日能为袁大将军洗雪冤情。谁知等了14年,等来了清军入关,明朝垮台。袁大将军身后无子,“佘义士”决心永远守在袁大将军身边。“佘义士”17代后人佘幼芝说,其祖籍是广东顺德。从1630年起佘家就再也没有回过祖籍。佘氏子孙默默地守着袁崇焕将军的遗骨,守着中华民族的忠义之魂。这一守就是17代人。北京五十九中操场东南角有一座青砖围墙,围墙内一大一小两座墓碑,碑上刻着“有明袁大将军墓”。佘家人与袁崇焕无亲无故,佘家先祖只是袁崇焕帐下的一个谋士。可他们敬佩袁崇焕的报国忠心,心甘情愿在将军坟前尽忠尽孝。    
    漫漫风尘可以掩埋逝去的岁月,却抹不掉历史真相。袁崇焕的冤情在155年后的乾隆年间终于得到昭雪。人们要为袁大将军修坟立碑,但不知遗骨在何处,隐姓埋名多年的佘家后代,才讲出了当年先祖盗头守墓的义举。义士的名字后人不知道,因为“佘义士”不让留名后世。    
    民国初年京城各界感叹袁大将军的忠心报国,感叹佘家的仗义之举,由康有为出面,国人纷纷解囊,在墓地旁建立了袁崇焕祠。“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梁启超《袁督师传》)“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康有为《袁督师庙题联》)    
    1952年北京市政府准备将内城的坟墓迁出城外。佘幼芝的伯父情急之下找到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位民主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请求对袁墓进行保护。两天后毛泽东回信亲自过问此事。袁崇焕的墓碑才得到了保护与修葺。    
    中国是一个多冤案的国家,数不胜数的忠臣死在奸佞小人的谗言之下。其中袁崇焕的死最让人惊心动魄。明末天启年间熹宗朱由校宠用乳母与宦官魏忠贤,腐朽势力残杀朝野忠良。女真族后金在努尔哈赤带领下占领了东北大部地区,并向明廷关外守军进犯,八旗所到之处明军闻风而逃。1622年38岁的袁崇焕由福建邵武县令升任兵部主事。此时朝廷主张放弃关外,固守山海关。袁崇焕只身出关,朝内不知兵部主事去向。袁崇焕带着详细查阅的地形和战况资料,上书朝廷:“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他认为:“坚守宁远,守关外以卫关内。”同年九月袁崇焕来到宁远,与将士同甘共苦,加固城墙。以宁远为据点,仅用两年时间几乎收复了辽河以西的全部失地。1626年后金渡过辽河发起攻势。魏忠贤的党羽高第撤走了关外所有守军,袁崇焕拒不撤军,仅以万余人坚守宁远。宁远成了一座孤城。后金八旗直逼城下,袁崇焕与众将刺血为书,誓死固守。袁崇焕肩臂受伤,鲜血染红战袍,将士劝他下城,他厉声道:“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失此不守,数年后吾族皆左衽矣。”撕下战袍裹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正值严冬,将士争先效命,杀得敌兵尸横遍野。这就是史书上闻名遐迩的“宁远大捷”。此次战役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回首几十年的辉煌,却败在一个“袁蛮子”手里,不禁仰天长叹:“我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第四章 天聪年间第4节 “石呆子”隐射袁崇焕(2)

    1626年,42岁的袁崇焕被朝廷授为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1627年皇太极率兵进攻,袁崇焕指挥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宁锦大捷。正当关外浴血奋战的时候,魏忠贤党羽捏造谎言,袁崇焕遭到了免职的处分。1627年8月明熹宗死,崇祯继位,再度起用袁崇焕,授兵部尚书兼副都御使,督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一上任便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孰料正当袁崇焕以一片精诚,图忠心报国之时,远在沈阳的皇太极与他的谋士暗暗定下了两条计:一是声东击西,避开袁崇焕固守的山海关;二是反间计,除掉心腹大患袁崇焕。    
    1629年满洲八旗避开宁远与山海关,按孔有德与耿仲明献的计策,绕道古北口,直围北京。敌兵放出谣言说袁崇焕要勾结满洲入京夺位。袁崇焕回师护京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不回京则大明将亡。他心如火焚,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星夜疾驰,先于皇太极三日到达北京。待满洲八旗到京发现袁字大旗高高飘扬,顿时大惊。    
    面对十万铁骑,袁崇焕将9000兵马排成品字形,下令将士每人口含一枚铜钱,只准死战;不准惊呼。七天七夜的战斗,袁崇焕带头冲锋,跃马横刀,直杀得天昏地暗。袁军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将皇太极、多尔衮与范文程阻挡在京城之外。袁崇焕挥戈御故于国门之外,皇太极与范文程定下的反间计已经在暗中进行着。    
    倘若只有皇太极的反间计也难以达到杀袁的目的,朝廷内与袁不和的人早已忌能妒功。他们在皇上面前施以谗言,而崇祯皇帝恰恰是一个猜忌多疑的人,他全然不念袁崇焕舍命保国的一片赤诚,由信至疑,由疑至怒,终于铸成了千古奇冤,使崇祯皇帝成了咎由自取的历史罪人。    
    金兵暂退,袁军士无粮,马无草。袁崇焕多处受伤,请求皇上放军马入城,皇上不准,只逼着再战。袁请求皇上让将士进城休整,待大队援兵到来与清兵再战。谁知就在援军到京前两日皇上突然召袁崇焕进城。此时京城内谣言四起。袁崇焕早已听到城内的谣传,但他的内心一片坦荡,奉诏进城并没有想到大难就要临头。守城将士将他吊上城墙,一道圣旨便把袁崇焕下了死牢。可怜袁崇焕血染征衣,腹内空无粒米,关进死牢竟沉沉睡去。他太累了。    
    众将士得知袁大将军被捕,一怒之下弃城而去。清兵再次围城,崇祯皇帝请兵回城,副将祖大寿不肯,崇祯无奈只得让人到死牢中向袁崇焕求助。袁崇焕知道,将士不听君命,而听自己指挥,写下书信,将士回救京城,自己性命必然难保,可为了城中的百姓,他写信命祖大寿回城解围。祖大寿手捧书信跪地大哭,他深知自己只要率兵进京,袁崇焕必死无疑。果然,北京解围了,可怜袁崇焕被定以纵兵、纵敌、通敌诸大罪,处以凌迟。祖大寿后来辗转降清,原因在此也。    
    1630年8月16日是汉族人的耻辱日。京城百姓在官方舆论的误导下,对这位百战百胜的将军恨得咬牙切齿。人们手执剪刀与利器拥挤在街道两旁等候袁崇焕的囚车。这位令敌闻风丧胆的赫赫战将,未得百姓一饭一酒之哺,却身受数十刀,一路上鲜血淋漓,及至来到刑场,早已奄奄一息。刽子手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百姓以钱买来生啖。开膛取出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一节者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间,犹唾地大骂不已。拾得其骨以刀斧碎之,骨肉俱尽,只剩一颗头颅,高悬于旗杆之上。这与李自成与多尔衮入城,受到北京人的夹道欢迎,形成了令人胆寒的对照。当年袁崇焕被人们誉为“长城”,汉族人自毁长城,不久明朝灭亡,真是应着明朝的天数尽了。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编修清史,始知当年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铲除袁崇焕的真相。他惊愕不已,遂决心为他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得到昭雪,而昭雪却是来自当年的敌人,世人在历史面前该是悲还是喜?    
    感谢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坦荡襟怀,他最早于正史中为昔年劲敌正名,使袁崇焕大将军得以流芳百世。    
    感谢《石头记》作者,他在乾隆为袁崇焕大将军平反昭雪之前一百年,在自己的千古绝唱中,以歌代哭,隐晦地讴歌了“石呆子”。    
    《石头记》第四十八回原文加注:    
    今年春天,老爷(皇太极)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山海关等各古老关隘)……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袁)家(崇焕),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山海关上的滚石袋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宦官弄权,军饷不足),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有二十个关口),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死守长城关隘)。……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华夏文明),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高官厚禄招降纳叛的政策)。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已经许了他五百两(一把旧扇子五百两,二十把等于一万两=万里河山=一个崇祯万岁爷),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不贪财卖国),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离间计),讹他拖欠了官银(秘密议和),拿他到衙门(明朝的锦衣卫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袁崇焕被明廷锦衣卫抄家),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汉奸开门揖盗)。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第一百七回《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云:    
    北静王便述道:“主上因御史参奏贾赦交通外官,恃强凌弱,据该御史指出平安州互相往来,贾赦包揽词讼,严鞫贾赦,据供平安州原姻亲来往,并未干涉官事,该御史亦不能指实。惟有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是实的,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虽石呆子自尽,亦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    
    注解:    
    这是《石头记》对崇祯二年,袁崇焕镇守辽东、保卫北京与最后悲惨下场(凌迟处死,抄家灭族)的缩写。写得太可怜了,令汉族人冷汗淋漓无地自容也。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