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社交谋略与技巧-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做到正确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需要靠常识,也要注意说话人的语气、音量、表情、速度等。比如一个人对你说:“着你多好哇!长得好,家庭出身好,与领导关系处得好。。”如果对方说话时语速很慢,表情特别,说明他根本不是在夸奖你,而是在讽刺你。
  2。媒介障碍信息总要借助媒介来传输、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信息会出现失真、中断、携带不全的现象,这是媒介造成的障碍。
  比如,你想告诉朋友一个意图,写信,对方当然可以反复理解、把握原意,但表达有限,信息携带也难于全面;直接交谈,这简便易行,双方也可直接对对方作出反应,帮助了解信息。但是这种沟通的信息可贮性差,时间一长,再要反复理解,会出现信息不全的现象。电话联系,这固然方便,但干扰大且时间不能长,也易出现沟通不完全的情况。由此看来,每一种媒介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选择什么样的媒介,须根据具体需要而决定。同时,信息传递应尽量减少环节。
  媒介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双方的感情交流。媒介选择适当,将促进双方的感情发展,媒介选择不当,会使感情交流受到阻碍。
  下面是一个媒介选择不当的例子:
  我有一个姑姑60 多岁了,性情古怪。从我记事起,她就住在对面的小屋中。她很少出门,只有在傍晚时分才去小树林里散散步。
  有一次我到她的小屋里去玩。坐在单人沙发上,我感觉很无聊,便和姑姑聊起天来。
  “姑姑,为什么你一个人生活呀?”
  姑姑用一种异样的目光望了我一服。目光中既有悲伤又有幸福。
  她从墙角的桌子上取下一个棕色的小盒子,打开盒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封未打开过的信,信封都已经发黄了。
  “孩子,过来,姑姑给你讲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我那时还像你一样年轻哪,我帮你爷爷经营一个小旅店。
  有一天晚上,住进了两个山东人。其中有一个小伙子长得很英俊,我们俩很快便互相喜欢上了。你爷爷嫌他是外地人,不舍得我远嫁异地,硬是不同意我们的事情。他还把小伙子赶走了。临走之前,小伙子对我说:‘多保重,过几天我就会来接你!’
  “我盼呀盼呀。几天过去了,没盼到人,倒盼来了他的信。信是让人捎来的。捎信人避开你爷爷,悄悄地对我说:‘他最近有急事不能来,托我把信亲自交给你。’说完后,他就走了。”
  “信中说了些什么?”我插话道。
  “我不知道”,姑姑摇摇头,“我不认识字。我又不敢去找人读给我听,因为我怕会传到你爷爷的耳朵里。这封信一直放到现在,孩子啊,你帮我读一下吧。”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只见信上写道:
  “小玉:如果你已经决定和我结婚,请乘坐火车于10 月12 日下午2:
  00 到济南市火车站,我在那儿接你。
  李春于9 月15 日”
  有情人却未成眷属。如果故事中的小伙子选择其他的能被小玉所容易接受的方式,恐怕是另一种结局吧。
  媒介的灵活运用,有助于交际成功。请看故事《电话传情》:
  一个男孩,天天到柳的电话亭给女友打电话。男孩通常把电话筒贴在耳朵上,再一下一下按出“0794227155”这个号码。然后对着话筒说:“你好,我是小刘,我在这儿很想你,干嘛想你,爱你呀,真的爱你,时时刻刻想着你,你知道吗?”
  柳起先对男孩不是很在意,次数多了,柳把男孩子记住了。男孩一进来,柳便把两台电话中的一台推给男孩,然后柳在心里冒出男孩要说的几句话来:你好,我是小刘,我在这儿很想你,干嘛想你,爱你呀,真的爱你,时时刻刻想着你,你知道吗?果然,男孩一按完号码,就说这几句。柳于是在心里发笑,一次笑过,柳还开口跟男孩说:“你真痴情。”
  男孩说:“我真的爱她。”
  柳说:“有人这么爱她,她真幸福。”
  男孩听了,一脸幸福地走了。
  过后,男孩还是天天来,很准时,电话也短,还是那么几句,不过有一次男孩多说了几句,男孩说完“时刻想着你爱着你”之后,又说:“你今天头上束了一块红手帕是吗,你把手帕结成蝴蝶状,真好看,你更美了。”
  其时柳的头上正束着一块红手帕,男孩说这话时,柳伸手在头上摸了摸。
  等男孩放下电话,柳开口问男孩:“她头上也束了一块红手帕吗?”
  男孩点头。
  柳说:“你真的看见了吗?”
  男孩说:“看见了,我看见她头上像你一样也束着一块红手帕。”
  过后,男孩还是天天来打电话,在电话亭前神情专注,一往情深。
  转眼秋去冬来,天冷了,柳身上穿上了厚厚的羽绒衣。
  这天男孩又来了,拿起话筒把那几句说完后,男孩又说:“天很冷,你穿上了羽绒衣,是吗?但你还是很冷,我看见了,你嘴唇发青,你还要多穿一件毛衣。”
  柳听了,竟一脸的感动。
  柳在男孩儿走后加了一件毛衣,然后坐那儿,发了许久呆。柳曾经说过,那女孩有男孩这么爱她,很幸福。但这个幸福的女孩是什么样子呢,柳不知道。
  柳很想知道。
  这天柳把男孩常按的电话号“0794227155”研究了一遍。无疑,“0794”
  是抚州的区号,“227155”是哪里,柳不知道,但查出它并不难,去电信局查一查就知道。理出这个头绪,柳动身去了抚州,路不算远,一百公里,坐两个半小时的车,便到了。
  下车后柳去电信局查那个数字为“227155”的电话号码,但电信局的人告诉她没有这个号码。柳说你没搞错吧,一定有的,电信局的人又查,再三再四找了几遍,电信局的人很肯定他说:“这是一个空号。”
  柳预感到什么。
  回来以后柳就在电活上按下了那一串号码,“079422715”柳不会记错,但结果和电信局说的一模一样,柳听到电话里这样一个声音:“这是空号,请查新号码再拨。”
  柳一切都明白了。
  男孩还来打电话,仍接“0794227155”然后一副痴情的样子。
  柳见了,眼睛湿湿地。
  一天柳去了电信局,她请求把其中一台电话的号码改成了“227155”。
  隔天,男孩又来了。
  男孩按号时柳把“0”键档住了,柳说,“不要按区号。”
  男孩迷惑。
  柳说:“按呀,不按区号,只按‘227155’。”男孩按下了这个号码。
  立即,电话亭里另一台电话“嘟嘟嘟”响了起来。
  男孩一惊。
  柳看着男孩,笑一笑、然后从容地拿起电话。
  柳说,“你说呀。”
  男孩在短暂的沉默后,一脸惊喜地对着话筒说:“我爱你。。”
  男孩表达爱慕的方式很独特,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直接向心爱的人表白,而是巧借电话来传情。既表达了对柳的爱恋,又避免了当面表白的难为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巧妙地运用媒介对社交能起积极的作用。当我们向朋友传递友情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哪种媒介更巧妙,更有助于感情的传递。
  3。距离障碍由于距离较远,信息传递困难,不仅沟通所需的时间长,而且反馈性差,双方沟通起来比较困难。经常有许多人因距离遥远而与朋友失去联系。因为距离大远,双方交流感情所花的时间、精力虽然不少,但收效却很小。久而久之,双方就失去了交往的热情。当然,双方不再联系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方面,但距离障碍这一因素也不容忽视。
  4。环境障碍信息总是在环境中传递的,如果环境中“噪音”(泛指所有对信息传递产生干扰的因素不只指声音)过大,就会影响正常的沟通。
  冬天,你与朋友围坐火炉谈心。谈兴正浓时,突然从门外闯进第三个人。
  你们感到很扫兴,只好另找后题。这第三个人的闯进便是一种环境障碍。
  直接谈话中,周围不安静,或气候炎热、寒冷,或一方身体欠佳等等都可能导致沟通的障碍。
  当你和朋友通电话时,如果环境嘈杂,过往车辆行人多,或电话本身杂音大,都会使沟通受到影响。
  所以,应尽量选择不受打扰的环境来沟通。如果与他人在家里谈话,应尽量安排在书房,关上门,避免电视机及其他人的干扰。如果生病了,那就尽可能不安排与他人交往,以免你的精神不振给沟通带来不好的影响。
  5。心理障碍交往时人的心理也会构成交际的障碍。人的兴趣、害羞心理、疑心等都是阻碍沟通的因素。
  (1)兴趣。人,尤其是女人有这样一种倾向:喜欢谈、喜欢听、喜欢读有趣的内容。表现在谈话中,只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调侃及幽默的话语,而对枯燥的、平铺直叙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谈话的人得不到积极的反应,就会感觉受到忽视,交谈就无法深入进行,影响双方的感情交流。
  我们承认,从较深层次谈论自然、社会、人生,确实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但这正是你与对方沟通感情的有利时机。当一个人发现你能够与他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时,其欢乐将是难以形容的,说不定他下次会主动约你畅谈一番呢!
  (2)害羞心理。害羞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就连许多名人也不例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秦姆已赫教授曾花了6 年时间对数以万计的人进行心理调查,发现有40%的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有怕羞的心理弱点。其中包括电影明垦凯瑟琳·丹纽佛、电视名星卡罗·伯纳特和运动员弗兰特。。许多名人在公共场合镇定自若,但内心却受到害羞心理的困扰。
  为什么会产生害羞心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有的人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一切交友活动均由父母安排。
  父母担心孩子出去学坏或发生危险,一般很少让他们与外界接触。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怕羞心理,动作忸怩,说话时音量又低又小。
  第二,有的人从小并不怕羞,长大后自我意识增强,担心在社交中表现得不够理想而受人嘲笑,干脆就用羞怯掩盖自己。
  第三,有的人天性孤僻不合群,所以也容易产生羞怯心理。
  害羞心理会阻碍沟通。害羞的人不敢与他人接近,不能清楚地、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感情,得不到别人的承认,有时甚至使人产生误解。时间一久,与他人的交往热情冷淡下来,就更不敢与他人交往了。
  当然,害羞也并不是“不治之症”,克服害羞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锻炼。在讨论问题时,积极发言;开联欢会时,勇敢地站起来,不会唱歌,那就朗诵一首诗。狄摩西尼斯是古希腊人,天生性格懦弱。平时在家里还可以,一到公共场合,就显得十分腼腆。人家问他话,他涨红着脸口吃得一句都答不上。他的父亲是有远见的,常常鼓励他。他不爱在公众场合露面,便偏让他多出去走走,而且还给他出难题,要他给家里人“汇报”
  每天的经历。与学校老师联系,让他在班级里作讲演,还让他代表班级去看望病了的老师。起初他当然很为难,甚至是痛苦,但几次社交活动成功后,他的信心就上来了。后来,他常常跑到海边去,站在岩石上对着大海练习演讲,以击岸的巨浪作为听众。久而久之,他竟成了希腊最有名望的社交家和演说家。
  这就告诉我们,腼腆害羞的心理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改变的。
  ②作好社交前的准备。在社交以前,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即思想准备和信心准备。
  在社交以前,自己给自己打气,“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一定会表现得很出色”,“见到他人时要面带微笑。”经过自我暗示,你在他人的眼里已经是一位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人了。
  在社交以前,你可以想象一下社交过程。如何向他人问好,问好时眼睛注视着对方哪个部位,手如何摆放,如何向对方告别。。凡是与社交有关的细节都应考虑到。
  不要害怕别人会嘲笑自己。没准儿对方还怕你嘲笑他呢。有些心理学家分析说:“怕羞者常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他总把别人看作是自己的‘法官’——自然,这样他就会跟周围的人在一起时感到老不自在。”其实,真正最能判定是非的法官是自己。
  ③要学会模仿他人。仔细地观察、分析那些在社交场合应付自如、活泼开朗的人的言行举止,然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模仿,力求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疑心。疑心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①交往之前,已经对某人有成见。交往时,处处以这种印象来对照他的举动。
  ②听信流言,对社交对象的印象大不如前。
  ③抓住一些表面现象,对别人产生误解。
  没有事实或只凭表面现象就主观地怀疑别人,会使沟通不能顺利进行,最终将损害两人的友谊。
  克服疑心的办法:
  要好心看人。要用善良的心,用友爱、真诚的心去信任别人,对待别人。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人。不能凭主观想象、道听途说就形成对别人的成见。当然,如果你对对方一直有疑心,最好开诚布公地提出来,不要闷在心里。对方会向你解释清楚的。也许你们之间不过是一场误会。被怀疑的人也不能因为别人无端怀疑自己而恼怒。别人怀疑你自有他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向他说明情况,消除他心中的疑团。
  6。跨文化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随着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深入,中外人士的交往、接触逐渐增多。双方虽然有良好的沟通愿望,但由于彼此的文化不同,在文际中经常有误解现象发生。
  在陈雪良等著的《社交的艺术》中,讲到这样一件事:
  我的一位朋友,一次到一位阿拉伯友人家去作客。时值晌午,正是吃中饭的时候。阿拉伯人习惯于饭前洗手,因为他们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手代替了一切。主人家里很阔气,专门有仆役为人洗手。我的那位朋友想,我是客人,不用摆架子了,就自己提起小壶洗起来,不料主人为此很不高兴,认为这不符合为客之道。食用过程中,主人捧上香喷喷的用橄榄、柠檬做的炖鸡,说声“请”,主人就动手抓了起来。作为客人,我的那位朋友也只得动手去抓,两手刚伸向盆子,主人很生气地哼了一声。使得我那位朋友莫知所以,惶惶不已,而主人对这位不知礼节的异域来客,表示了很不友好的态度。
  事后我那位朋友才知道,阿拉伯人在饭前用水壶为客人冲手,既是卫生的要求,又是出于礼貌,而拒绝主人冲手是不礼貌的。另外,阿拉伯人以为右手是清洁的,而左手是不洁的,因此决不能用左手抓饭菜。我那位朋友的一举一动,无意间确是失礼了。
  具体说来,跨文化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语言上。首先,各民族都有大量的成语、俗语。如果不熟悉语言的文化背景,那就不能理解它们的具体意思。在某杂志上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个外国人在把《苏三起解》的一段唱词译为英语时,误把“给我的三郎把信传”中的“三郎”译为“thethirdperson(第三人)”。显然这是对中国的文化背景的不了解。
  有一位中国人,把“胸有成竹”译为英语“Thereisasticklntheheart(心里有根棍)”。外国人如果对中国的成语不熟悉,就很难领会它的“做事有把握”的真实意义。
  汉语中的一些歇后语,如“隔着窗户吹喇叭——鸣(名)声在外”、“墙上挂门帘——没门儿”、“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以及一些俗语“老油条”、“戴高帽”、“半斤八两”等,外国朋友很难理解它们的意思,沟通时就会出现障碍。
  外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拥有了大量的成语、俗语,中国朋友理解起来也有很大的困难。
  其次,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同一个词的反应,有时也是不相同的。比如说西方人把“狗”视为忠诚可靠的朋友,中国人则常常把“狗”与一些不好的形象联系起来如:狗腿子、狗急跳墙、落水狗、狗头军师等等。
  (2)表现在心理上。在与外国朋友交谈时,常常存在一种现象,即一边在交谈,一边在想:“不知他听得懂吗?”“我这样讲符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实应该打破这种心理障碍。当外国朋友在听你说话时,他会尽可能地猜测、理解你的话语,即使你的语言不合习惯,别人也会理解你的。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把外语说得地道些也是应该的。
  在社交时,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双方自觉不自觉地产生自卑自大心理。发展中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