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查牛群-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爱心世界托起的牛群特教学校里,到处充满了爱,南京特师实习生朱敏不能不有所“感触”。    
    最令我感动的是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标题非常新鲜:《聋哑小记者的第一次采访》,这是爱心文学社社长韩朝柱写的,他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未必生动,却很感人,全文如下——    
    聋哑小记者的第一次采访    
    新年伊始,骏马奔腾,在即将迎来2002年新年之际,蒙城县庄子酒业有限公司给牛群特校带来了他们的爱心,送来了他们的温暖。他们向牛群特校捐款三万元,向牛群特校《爱心》文学社捐款六千九百元。这是《爱心》文学社接受的第一笔社会捐款,就此举动,2001年12月23日我和《爱心》文学社聋哑小记者葛娟专门采访了董事长兼厂长杨少林。这也是自文学社成立以来,我们的残疾小记者第一次进行社会采访(作为第一次采访,好奇心驱使着我们的小记者向杨厂长发出了提问)。    
    葛娟:请问杨董事长,您了解我们聋哑人吗?    
    杨少林:我跟聋哑人接触比较少,但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是健康人还是聋哑人都是祖国的未来。许多残疾人通过教育、康复训练以后,也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想,有全县人民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厚爱,牛群特教学校定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定会越办越好。    
    (在杨厂长回答之时,葛娟目不转睛地盯着杨厂长的口型,认真记录。偶有不懂之处急得直向别人打听,俨然一副小记者的样子。看到这种情形,我急忙前来解围。)    
    韩朝柱:请问杨厂长,听说你们厂经济并不宽裕,在这种情况下,还拿出这三万六千九百元钱捐给学校,您是出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    
    杨少林:庄子酒业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向牛群特校捐助这么一点钱,和我们的牛县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放弃优越的条件,从首都来到蒙城,为了蒙城的发展,为了蒙城人民,他付出的太多了。我们要以他为榜样,为社会,为特殊孩子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希望全校老师和学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把学校办好,让更多的学生成才。其次,基于全县人民对庄子酒业的厚爱,我们的捐赠也是对社会的回报,牛群特校是我们投资教育事业的第一个视点,献出这份爱心,表达我们的敬佩、敬仰之情。我们取之于社会,也回报社会,同时借助于牛群这个好的品牌,让我们的庄子酒业名扬四海。    
    (葛娟机灵地瞟我一眼,又提出了她的第二个问题。)    
    葛娟:庄子酒业的产品在蒙城人民的心目中,有着较好的美誉度和信任度,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您能谈谈您的工作经历和经营思路吗?    
    杨少林:我来到庄子酒业,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庄子酒厂的情结,我曾在庄子酒业工作过十六年,与庄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庄子酒业的老窖池,传统的酿酒工艺,勾兑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庄子酒业来说,有了市场,才有生存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多年来由于庄子酒业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得到全县父老乡亲的支持和厚爱,庄子酒业的今天与全县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庄子酒业是属于全县人民的。我们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回报社会。在向牛群特校献出第一份爱心后,2002年我们领导班子决定:将给全县在校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们公司将拿出四十万元向全县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学生奉献爱心,让他们安心学习,掌握知识,长大为社会做出贡献。    
    韩朝柱:通过您的管理,您认为庄子酒业的前景如何?    
    杨少林:我认为庄子酒业的前景是乐观的。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有好的经营理念,只要策划到位,操作到位,就会创造一个好的市场。出路找对了,就不怕路途艰难,我们将卧薪尝胆,苦心经营,管理到位,庄子酒业的前途和希望是光明的。    
    (采访结束,我紧紧地拉住杨厂长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十分感谢庄子酒业的爱心捐助。我们全校师生一定办好学校,教好孩子,使他们成才。”葛娟也高兴地跟着直点头。)    
    至此,聋哑小记者的第一次采访圆满结束。    
    葛娟,一个聪慧的姑娘,她的油画画得好,作文也不错,她还是《爱心》报的主编呢!作为一个聋哑孩子,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凭借看口型,参与采访一个企业的“老总”,这本身就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推开命运的另一扇窗户,牛群特校的老师们真是呕心沥血,呼唤的是爱,付出的也是爱!    
    现在牛群特校“爱心”文学社的社长是体育老师方波,他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学青年,2001年毕业于合肥教育学院中文系,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和小说作品。采访他的时候,他刚写了两首小诗,我读了以后,认为小伙子写得不错,不妨将他的两首诗兹录如下,这对我们认识方波和他的“爱心”文学社,多少是会有所帮助的。    
    


第四部分第十二章·牛校采风(5)

     途    
    我用头颅行走    
    躯体是燕尾裁剪的纸舟    
    没有源头    
    没有最后    
    我在什么时候就会死去    
    灵魂是盘旋飞舞的曲线    
    没有坟墓    
    无所谓归宿    
    我会说话    
    嘴巴一张开不是水就是火    
    没有祸福    
    也不想什么画卷的痛苦我最终是一阵烟雾    
    匆匆的来    
    匆匆的去    
    永远踏不上你们的路    
    情诗    
    手捧鲜花    
    在比幸福更遥远的地方    
    寻找幸福    
    凌乱的草原    
    长满微微颤栗的忧郁    
    手捧苦难    
    在一场喜筵之后接生明天    
    成熟的房屋温情等候    
    我的嘴唇在爱情的吹动里    
    慢慢发绿    
    手捧一个名字    
    所有的天真挤上天穹    
    夜里就会落下    
    挂在笑容照耀的山庄    
    我仿佛一只美丽的鸽子    
    将落在幸福的肩头    
     方波的才气;在他的诗中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这位青年教师爱好文学,更爱他的文学社,高年级作文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被他吸收到文学社来了,而他的业余时间,又全部放在这些文学少年的培养上。他圈一些课外书籍领着孩子们读,针对学生的习作,逐个讲解写作方法,为了练习语言表达能力,他要求文学社的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话一律用笔谈。    
    在他的努力下,文学社的学生写作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刚出的第八期《爱心》报上发表了十几个孩子的作品,其中美术班耿学彬写的一篇散文《家乡的田野》最为出色。他在文章中写道:“春天的清晨,太阳像红色的大气球,慢慢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阳光是金色的,云彩也是金色的,它洒在乡村的院子里温暖极了。早晨的空气格外新鲜,村子里的人也显得精神多了:有的赶羊下地,有的在田边锄草,上了年纪的几位老人坐在大柳树下拉呱,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春天两个字……”是的,春天印在人们的脸上,也印在孩子的心中。    
    牛群是文艺界的名人,文学艺术在牛群特教学校当然要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有着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用一切优秀文化培育孩子、引导孩子、鼓舞孩子、激励孩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成材。牛群重视写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这些聋哑孩子将来总要走向社会,他们手语打得再好,正常人也看不懂。只有让他们学会写作,学会用笔来表达意思,才可能使他们融入社会。牛群特教学校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在全国是首创,他们考虑的不仅是教学,还有工作、生活,牛群想得很远又很切实际,孩子们已经不能张嘴说话了,那就必须教他们会拿笔!我之所以用很长的篇幅,谈牛校的文学社,谈他们的《爱心》报,动机也正在于此。    
    牛群是有雄心的,他说:“牛校将来不仅要培养出画家,也要培养出作家,甚至培养出残疾人舞蹈家。”他并不满足于一张内部交流的《爱心》报,他已经和《农村孩子报》取得联系,牛群特校以后要办一张面向全国特校发行的“五子牛专版”,为孩子们成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牛群不甘心让他特校的这些孩子任凭命运的摆布,而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爱心和苦心帮助他们推开命运的“另一扇窗”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孩子的状况,牛群想得很远,他要扩大学校的规模,不仅开办一到九年级,还要创办高中班、大专班,让孩子们走进牛校,就能读到大学。他要有自己的校办企业,营造学校的造血功能,也为孩子们今后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于是,“我要当这群孩子的牛”,成了牛群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这些讲起来非常简单,可要把理想变成现实,牛群要付出多大的牛劲呵!对于特教学校的孩子来说,聋哑或残疾是不幸的,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但他们能走到牛群身边,又是命运的大幸,而牛群正是他们的“幸运之神”。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爱心团队(1)

    2002年8月19日,对于牛群特教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学校正式宣布改制,由“公办”改为“民办”,牛校将真正姓牛。    
    牛群已经出资数百万购买了坐落在板桥镇的“雪枫公园”,作为牛群特教学校的新校址。板桥距离县城十多公里,雪枫公园紧傍涡河,占地面积约二百亩。园内有山有水,山是土山,万木葱茏;水是碧水,千荷映日。幽雅的环境,秀丽的风景,既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也是康复疗养的好地方,牛群选择在这里创办一所全国一流的特教学校,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蒙城县委、县政府和板桥镇委、镇政府为了鼓励和支持牛群投资,又把靠近雪枫公园的三百亩河滩地(非耕地)无偿捐赠给牛群特教学校,供他们兴建苗圃或校办工厂。    
    按照当前时髦的说法,这是一个“双赢”的协议。    
    牛校改制,对于蒙城地方政府来说,彻底放下了一个“包袱”,县财政再也不要为特教学校的经费而发愁了,连教师工资都由牛群来负担。牛群能在板桥创办一所全国一流的特教学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带动。土地,牛群是背不走的。相反,可以长期把牛拴在这儿。    
    对于牛群来说,要创办一流的特教学校,土地是基本条件,环境是第一要素。雪枫公园是蒙城的植物园,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争,在那儿树木树人,又有几百亩可供无偿使用的土地,真是“桃花源中好耕田”!    
    那天晚上,蒙城县县长骆方平亲自主持了牛群特教学校的改制会议。他宣读了县政府的决定以后,牛群首先向全体教职员工表了个态:“特校改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尝试,走民办公助的道路,有利于学校的扩大和发展。但我们的教师原先都是吃‘皇粮’的,愿不愿意跟着我去板桥,随你们的便,我决不勉强任何一个人。愿意去的话,你们的工资待遇保持不变,如果以后学校经济条件好了,也可能高于你们的档案工资。去了以后,干段时间觉得不合适,你们随时可以返回县城,县里重新给你们安排工作。如果不愿意跟着我干,今晚提出来,明天就请骆县长给你们考虑安排。”    
    牛群的讲话保持低调,因为他不好在这个会议上为学校的将来做“广告”,学校改制以后,由公办变成他私办了,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观念转变,他们可能认为原先端的是“铁饭碗”,牛群的名气再大,他给的也是“泥饭碗”。在教师何去何从的问题上,牛群的确不便多说。    
    骆县长在牛群表态之后,也表了个态:“还有十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希望你们从大局出发,安心工作。学校改制只能促进,不能促退,县委、县政府相信在牛县长的努力下,特校会越办越好。如果有的老师不愿意继续留在特教学校任教,政府负责把你们安排到其他学校去,我亲自负责,什么时候找到我,我都不推诿,一定及时给予解决。”    
    牛群说:“那就表个态吧,愿意跟我去板桥的请举手!”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摆在教师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留在县城,一条是去板桥;一条是教正常孩子,一条是教聋哑孩子;一条是“公办”,一条是“民办”。    
    尽管牛群和骆县长都开出了“定心丸”,教师中并没人举手,他们的选择似乎是不言而喻。    
    出乎预料,除了张真和另外四名临时聘用的老师外,包括高伟校长在内的四十五个公办教师,竟然没有一个留下来继续任教,都要求另行分配工作。牛校长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牛群就是牛群,他平静地笑了笑:“那好,所有公派教师全都走了,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并感谢大家过去为学校所做的贡献!你们都走了,我不能走,学校不能不办!我宣布:原先临时聘用的张真、韩朝柱、汪佩等五位老师转为正式聘用,由张真担任牛群特校副校长,并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从明天起,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确保9月1日正式开学。我们要把牛群特教办成集教学、康复、就业为一体的特教集团。”    
    骆方平县长和牛群交换了一下眼神,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并带头鼓起掌来。    
    会议的时间不长,几分沉闷,几分压抑,几分慷慨,几分悲壮,这就是改制,这就叫改革!对于所面临的困难,牛群似乎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善意地理解每一个老师,他认为这是好事,并幽默地对骆县长说:“一切从零开始,我们也要发扬乒乓精神!”    
    骆方平笑道:“不然怎么说乒乓球是国球呢,从零开始未必不是好事。”    
    那天晚上,骆方平县长、牛群副县长连夜研究了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问题。会议决定招聘范围仅局限在蒙城县内,为蒙城那些尚未找到工作的大专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残疾孩子必须要有一颗爱心(不是半颗更不是一点),爱孩子、爱特校、爱这一份职业!    
    招聘广告在蒙城电视台播出以后,三天内有四十多人报名,而且近半数以上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牛群高兴了,8月23日,他亲自带领邵惠之、张真两位副校长组织面试和考核,从中选拔了二十名(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下),正式聘请为牛群特教学校的教师。    
    学校原先聘请了五位教师,这次又聘请了二十位,加上六位志愿者(三位不脱产),学校的教职工已经有三十一人,牛群从北京请来专家对他们进行了突击培训,2001年9月1日牛校正式开学,一个崭新的教师队伍呈现在学生面前。    
    牛群不仅有一颗爱心,也不仅有一腔热情,他那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一往无前的韧劲,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全校师生对他由衷地敬佩和爱戴,那种至真至纯的情感,是局外人难以体验的。    
    开学那天,骆方平县长和牛群副县长早早来到了学校,他们要亲自参加学校改制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学生列队后,张真特意安排美术班的三名女生为骆县长、牛县长敬赠红领巾。    
    牛群的心情显得格外激动,在葛娟为他戴上红领巾,向他敬少先队礼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他抬起头,脸上挂满了泪水,阳光照在他的脸上,生动极了!    
    那天中午,骆方平、牛群两位县长还同孩子们一起共进午餐,校长也好,县长也好,都自拿饭碗和学生一样排队打饭。排在前边的学生自觉让位给牛群和骆县长,而牛群和骆县长又重新排到后面,一个小小的举动给孩子带来多少温馨,他们像家人一样,围在一起,那顿饭牛群和孩子们都吃得最香。    
    也就是从那天起,牛群要求教师取消小灶,家住城里的教师也不准回家,一律在学生食堂就餐,和学生一样排队打饭,增加师生之间的零距离交往,强化亲情式管理。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不但和学生同吃,还要和学生同住,不能言传,多用身教,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所谓“无教之教”,就是不把教育局限在课堂上,所有老师要一天二十四小时和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里我要特别介绍牛群特教学校一位副校长,她叫邵惠之。    
    邵校长自从走进牛群特校,她便被牛群的艰辛和付出所感动;也被学校的新风和希望所吸引;面对那些聋哑孩子,作为医生,她更有一种神圣的责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