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51-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手冻得通红,海风一吹伤口就爆裂,但两个孩子很懂事,没有怨过一声”。臧健和后来回忆说。    
    日子就在艰难中一天一天过着,值得欣慰的是臧健和的水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水饺销路日益看好,“湾仔码头臧姑娘水饺”的名声渐渐地传了开来,臧健和把自己的水饺叫作北京水饺,以表明这是地道的中国水饺。    
    1978年,臧健和遇到了事业发展的转折点。    
    湾仔码头进行改建时,臧健和想改变生意策略扩大经营,但那时她没有太多的资金开铺子,又觉得不抓住机会实在太可惜。刚巧香港特区政府要拆迁她居住的木屋,补偿了她3万多元钱。这笔资金对臧健和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使她有了扩大经营的条件。从此之后,她的水饺一路畅销,势不可挡。    
    1991年,香港贸发局将她主理的北京水饺评为香港名牌产品,并邀请她在当年的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向贵宾表演包水饺。“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受到了中外嘉宾的一致好评,称它是一种具有国际流行口味的食品。臧健和也被誉为“水饺皇后”。    
    她的水饺一步步得到市场认可,开始进入香港多家著名超市。在以后的不到10年间,她相继开办了3家水饺厂或前铺后厂,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饺皇后”。    
    臧健和的理想很远大,她要把事业发展得更加壮大,延续得更加久远,让中国的水饺向汉堡包一样普及到全世界。    
    时至今日,臧健和的“湾仔码头北京水饺”占领了香港10%的新鲜水饺市场、30%的冷冻水饺市场。并且,她已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在上海、广州建厂生产,正式进军内地市场。


《27为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第三部分臧健和赚钱智慧之一:做自己擅长的事

    “创业时一定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产品,一个能够赢得顾客口碑的产品,一个让顾客在你的小店里排队的产品。有了这样的‘拳头’产品,你才有可能闯出更大的天空。”臧健和说。    
    20世纪的最后20年,可谓是香港的黄金时期,炒楼炒股,沸沸腾腾,就是想不发财都难。而这20年,也是臧健和从创业到成功的20年,可为什么在到处都是商机的香港,臧健和却一直紧抱着几元钱一袋饺子的小生意不肯放手呢?    
    这正是臧健和的赚钱智慧之一——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这并非一种倔强的固执,而是她自己在经验中的感悟。当房产股市风起云涌,一夜暴富者层出不穷时,臧健和也不是没想过在金融地产的财富之海中打捞一笔,满载而归。    
    那些年里,她也买过股票,但并没有赚到什么。她买进的时候是80多港元,后来涨到100多港元,经纪人建议她抛,可她却觉得还是等一下再说,结果这一等,反而跌得惨不忍睹。    
    炒房她也尝试过,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臧健和第一次买楼是1983年,住了11年,30万港元买进300万港元卖出,算是赚了一笔。现在她买的这个房子比较豪华,花了1500万港元,1994年底的时候买进,到1997年的时候它已经升到2500万港元了,但她因为种种原因没卖,因此错过了好时机。    
    经过无数次尝试,臧健和渐渐地明白了,既然她会包饺子,就要把包饺子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把它做好,并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别的呢,既然不是办不好就是不明白,而且还会因分心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意,那就干脆不做,专心专意地包饺子。“渐渐地我就明白了,既然会包饺子,我就要把它当成我的终身事业……好多人都劝过我做其他生意,我说我就会包饺子。”    
    包饺子的确是臧健和最擅长的事。    
    臧健和最初的水饺是典型的北方包法,皮厚、味浓、馅咸、肥腻,后来她针对香港人的口味,不断地加以改进。    
    第一天卖饺子,臧健和的心情忐忑不安。当时有几个打网球的年轻人,循着热气四溢的香味走了过来。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北京水饺”,想尝一尝。    
    臧健和恭恭敬敬地把水饺端给他们,然后盯着他们的表情。没想到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好吃,每个人又都吃了第二碗。臧健和激动得当场流下了热泪。    
    还有一次,她在码头卖水饺,发现一位顾客吃完水饺后,把饺子皮留在了碗里,她忍不住上前询问。那个顾客毫不客气地告诉她说:“你的饺子皮厚得像棉被一样,让人怎么下得了口!”这一句话,让她难受了几天,也忙碌了几天,终于找到了擀出薄而透亮的饺子皮的窍门。    
    薄皮大馅、鲜美多汁的水饺终于得到了顾客的认同,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数十位顾客排队等在湾仔码头她的摊档前吃水饺。    
    从此,臧健和使足了劲卖水饺,早晨五六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2点。当最后一班渡船停下来后,她的生意才停止。接着她就开始收拾卫生、洗刷码头,虽然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但她觉得环境弄脏了会对不起社会和别人。    
    明白了自己的选择后,臧健和就不再有任何其它的想法,而这也让她在金融风暴时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后来臧健和在给香港大学生讲课的时候告诉他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做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担风险,因为这样的风险是你能承担的。”    
    从推着一辆木制手推车,在香港湾仔码头附近摆小摊,出售自制水饺,到现在的身价上亿,她走过了太多的艰辛,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曾经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但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与不断奋斗,她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她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她的智慧足以使我们受益终身!


《27为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第三部分臧健和赚钱智慧之二:放大你的想法

    抓住一个最好的机遇,放大你的想法    
    很多看上去很“专业”的书,在教导中小投资者起步创业的时候,都会说:“抓住一切机遇做大你的事业”。但是很少有人会教导投资者,有些看上去很好的机会放在你的面前,你要学会拒绝它,因为你会有更好的机会。臧健和用自身的经历绝妙地阐释了这个商业规则。    
    那时,一家日资百货公司的老板看中了臧健和的水饺,提出与她合作的意愿,并承诺给她牌照开工厂。从一个无牌照的小贩一跃成为有工厂、有品牌、有销路的老板,这对臧健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但日本人的条件是要重新包装她的水饺,当作日资百货公司的产品来卖。臧健和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她觉得自己当时只是一个没有注册品牌、没有专利技术的小贩,一旦合资生产,把配方和销售渠道都交给了别人,这无异于被人抽走了底牌。于是,她坚持要在包装上保留“湾仔码头“的商标和自己的地址、电话。    
    “这种要求并非来自盲目自大,因为当时我看到,虽然我仍旧无牌无厂,可是‘湾仔码头’水饺的名气已经很响了,全香港都知道,每天有人排队来吃。美国人说可口可乐即使遭遇大火烧了全部工厂,凭一个商标和一个配方就能重新站起来,那么我现在已经有了商标和配方,离成功还会远吗?”    
    最终,那个日本老板还是基于“湾仔码头水饺”的魅力和臧健和的诚意,做出了让步。    
    事业终于小有成就的时候,臧健和意识到:“这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找到了信心,明白了身为小贩—样可以独立做大生意。”    
    皇天不负有心人。今天,“湾仔码头水饺”早已不是街头小贩的产物,而是从各大城市的超市、大卖场售出的包装精美的速冻食品。    
    1997年,“湾仔码头”的故事又有了延续,美国第三大食品集团、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现已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并)与她合资了,臧健和遂成为北京湾仔码头水饺公司的董事及顾问。    
    臧健和在香港的创业之路,有3个地方被誉为奇迹。首先是从女性小摊贩变成企业家;其次是在没有花一分钱推广费的情况下,产品就被大量顾客熟知;第三是在没有销售部的情况下把产品铺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    
    论特色,臧健和的水饺虽然是北方食品,在南方并不多见,却也并非稀罕物;论名气,上海的小笼包在小吃中也绝对有着响当当的地位;论口味,很多小吃甚至比臧健和的水饺更让人交口称赞;论实力,更有许多店铺早在臧健和做小贩之前就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那为什么至今却无一家小吃在顾客心目中能和臧健和的“湾仔水饺”媲美,无一家店铺能发展到臧健和的“湾仔码头”的规模呢?    
    臧健和自己是这样总结的:    
    “第一,很多小吃是国营食品店的产物,不少员工甚至管理层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从来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产品来做,自然难以成功。我有时候都觉得,如果我没有去香港,而是一直在山东,恐怕就不会有‘湾仔码头水饺’了。”    
    “第二,现在有很多创业者用自己的手艺和资金在做,也有很好的产品,但是没有做到一定的规模,这里不仅有很多经营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缺乏大胆开拓的想法,满足于在自己的小窝里做,不敢往大里闯。”    
    的确,能把传统的中国小吃做到了令跨国公司“三顾茅庐”的地步,臧健和的远见卓识和精明的眼光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所有在香港经营的超级市场都有“湾仔码头饺子”的分销点。1985年、1987年、1989年,臧健和还先后开办了3家工厂,生意如同滚雪球般越做越大,固定资产多达4亿多元港币。    
    臧健和说:“我能有今天这一步,固然与我当初的选择和坚韧的性格有关,但确实是顾客给我的最多,顾客是衣食父母这句话对衣食无忧的人来讲,只是一个要求,可我从当小贩起就体会到:顾客愿意吃你做的东西,你自己饭碗里也就有了吃的。我现在的饺子能被人接受,也是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我做了改良,否则我恐怕还是一个小贩。”


《27为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第三部分臧健和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1。任何情况下,不要轻言放弃。当你选择放弃的时候,也意味着你的一无所有,做事情贵在坚持。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    
    2。相信自己,并富有激情和勇气,对自己能力不自信的人,永远也不能抓住随时造访的机遇。    
    3。要有选择最佳时机的眼光。看清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的差别,不能为一时的诱惑放弃未来的前途,也不能完全怀疑眼前发展的真实性,从而错过良机。    
    4。创业所选项目要是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特点鲜明的产品才有生命力。


《27为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第四部分梁凤仪

    认识她的人,多是从她的小说开始的。    
    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个文人,柔美而感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她更是一位卓有成效的企业家。    
    从用笔起家到用自己的智慧去开拓全新的领域,从一本本的畅销小说到开办“勤+缘”公司,她用一个女人的智慧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女人,你需要的不仅仅是机会,更重要的是胆量。


《27为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第四部分她的经历

    1949年,生于香港。    
    197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文及中国历史。    
    1972年,取得硕士学位。    
    1975年,香港佳艺电视开台,力邀梁凤仪加盟。不久之后,她尝试创业,初涉商海便获得了成功。    
    1977年,创建香港第一家“菲佣介绍公司”,引入菲律宾佣工,为万千香港家庭服务。    
    1985年,完成博士学位。    
    1986年,开始为香港报纸撰写专栏。    
    1989年,尝试创作小说。    
    1993年,以小说《九重恩怨》获得武汉第3届“今古传奇文学创作大奖”。    
    1995年,与黄宜宏结婚,并共同创立“勤+缘”媒体服务公司,在电视制作、公关、广告三线发展。    
    2004年6月30日,“勤+缘”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亿股,集资净额约1。08亿,成为首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电视剧经营策划公司。


《27为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第四部分作家、商人,当仁不让

    梁凤仪出身金融世家,自小便接触到风起云涌的金融市场。    
    她的父母由广东移居香港,父亲在银行任职,同时持有金银贸易场和证券交易行牌照,兼营金银股票买卖。由于黄金股票生意顺风顺水,她的家境相当宽裕。    
    梁凤仪是独女,被捧为掌上明珠,虽然那时她很小,却已多次参加当时工商界流行的晚餐舞会,小小年纪,其阅历是同年龄的其他女孩所不可相比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梁凤仪14岁时,父亲生意失败,只能靠一份银行工作的薪水来维持生计。父母节衣缩食,默默地将家道中落的巨变承担起来。可是,对爱女的开销,他们却一如既往地慷慨。    
    风雨来了,父母为梁凤仪搭建了避难的港湾,可是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在一片温馨、幸福的包裹下,悄然告别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1966年,梁凤仪考进香港中文大学。为了让女儿安心向学,不受经济窘迫困扰,同时也为了筹措到她留学海外的费用,母亲决定卖掉房子,搬到条件很差的廉租屋居住。因为如若选择卖掉梁父在银行的小量股份,无异于降低梁父在银行中的身份,让他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梁母的见识与勤苦由此可见一斑。    
    可是,只有17岁的梁凤仪并不能理解他们的苦心,反而觉得搬到廉租屋很是难堪,心里极不情愿,还发了好一段日子的小姐脾气。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梁凤仪终于能够体会父母的恩惠,深深后悔自己当年枉费了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可惜,梁凤仪的双亲早已在她事业有成之前逝世,梁凤仪一直为未能在他们有生之年好好报答他们、孝敬他们而耿耿于怀、惴惴不安。    
    后来成为作家的梁凤仪,最有感触的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这遗憾却使梁凤仪变得善良、通情达理和更具爱心。    
    柔弱似乎是女人的天性,早年的梁凤仪,从来没有立志要当一名女强人,钻研学术是她少女时代的唯一美好梦想。她喜爱文学,喜爱戏剧,喜爱历史,大学期间除主修中文外,还副修历史。大学毕业后,她直接进入研究院,并顺利地取得了硕士学位。    
    梁凤仪的第一次婚姻也与戏剧紧密相连。她与前夫何文汇结识于一次戏剧沙龙,并一见钟情,于1972年缔结如小说里描写的公主与王子般的婚姻。婚后,两人一起到英国继续进修学业。    
    良好的文字功底,扎实的逻辑思维,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泉涌般的灵感使她成为一个极具灵性的女性。    
    早在大学时代,梁凤仪就为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编写话剧,赚取零用钱。1968~1972年,她总共撰写了60个电视剧本,并且自任制作人,成为丽的电视第一个有广告客户赞助的节目。    
    1975年,佳艺电视开台,竭力邀请梁凤仪加盟,盛情难却,梁凤仪受聘回港任编剧。    
    然而,由于娱乐圈的环境与其性格不合,加上当时香港工商业发展十分繁荣,梁凤仪便萌发了自主创业的念头,以赚取更丰厚的回报,实现更大的自身价值。    
    于是,她开始涉足女佣服务业,并将之经营得有声有色。    
    很不幸,对现代女性而言,事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不只是精力的透支,还有幸福的婚姻。    
    在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商业潜质的同时,梁凤仪无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家庭的付出,也不可避免地与从事学术事业的丈夫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了严重的分岐,从而导致婚姻亮起了红灯。    
    说实话,梁凤仪是一个家庭观念极重的人,她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她最终选择了快速办理移民手续,尽快回到丈夫身边,以图在新环境、新生活的助力之下,挽救频临绝境的婚姻。    
    可是,她的努力失败了。1985年,她与丈夫平静地离婚,与那个自己梦想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早早地散场。    
    当时,婚姻的失败确实给梁凤仪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她甚至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一个值得别人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