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用舌舔牙周三、五遍。每天清晨刷牙嗽口后进行最好。也可以随时行之。
九、胁痛门
属性:〔原文〕一法∶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
从甲寅直符吏,入左胁下取病去。
〔解说〕本段大意是突然左胁痛,可念∶“肝为青龙……”,用意念导气至左胁下
,则病除。文中“青龙”、,‘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均为
道家隐语。下段“白虎”、“魂神”、“甲申直符吏”等同。不详解释。
〔原文〕二法∶右胁痛,念∶肺为白虎,右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
从甲申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胁侧卧,伸臂直脚,以鼻纳气,以口出之。
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解说〕右胁痛,可念∶“肺为白虎……”用意念导气入右胁下,则病除。此外,
采用侧身卧位,仲展手臂,伸直脚,用鼻吸气,从口出气,行七息而止。这样还可消除胁部
皮肤痛。
〔原文〕三法∶端坐伸腰,右顾视月,口纳气,咽之三十。除左胁痛。开目。
〔解说〕正坐伸腰,眼向右顾视月亮,用口吸气,咽气三十次。可消除左胁痛。要开目
行功。
〔原文〕四法∶举手交项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急挽。久行,
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解说〕举两手交叉向上放在颈后,相互用力握紧。可治胁下痛。坐地交叉两手手指,
不要完全握固,急相拉。久行此法,可使身体结实得如同金刚。同时还须调息,调息的
要领是呼吸要匀而长,存想如风吹云般轻飘,如雷发作般地隆呜巨声和亮光随呼入吸进了腹中。
x小结∶x
本篇介绍了道家默念咒语的导引方法,虽然咒语带有迷信颜色,但从导引方法来看这是有
一定科学性的。有针对性的默念几个字或一段话,可以诱导思想专一,融化杂念,减
少睡意,专注病位,使人易于入静和放松。但从临床实践来看,默念的字句不宜太长,
太长因用意太过和不易与呼吸配合,可致头胀头痛,胸闷烦燥,呼吸促迫或滞塞。本篇
是先念咒语而后调息,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影响呼吸。本节对呼吸方法提出了“令息调长
,如云,如雷”的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练气功的基本呼吸要求就是要使呼吸“调柔
入细,引病短令长”,柔细就是要柔和轻细,使气的出入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行
云流水,来去自然。《诸病源候论》“卷二·风诸候”引《无生经》曰∶“治百病,邪鬼
、蛊毒。当正偃卧,用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内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
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又当存作大雷电,隆晃走入腹中。为之不止,病自除
矣。”这里“当存作大雷电”,就是以意想象有大雷电,其声光进入了腹中,隆晃即隆隆晃
晃,隆隆是形容雷电的巨声,晃晃是形容雷电的亮光。“如雷”也就是存想有隆隆晃晃的雷
电进入了腹中。
十、腰痛门
属性:〔原文〕一法∶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
,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
井肋腰脊疼闷。
〔解说〕一手向上尽量伸展,手掌向四方回转,另一手下垂,掌心向下用力按。然后将
两手掌相合头上,指与指用力互推,侧身斜倾,转身抬头似看向上的手掌,并使心气向下
疏散放松,感到向下的气又向上循行即达最大限度。左右上下作二十八次都要这样。
可祛除肩部、胁肋、腰脊的疼闷。
〔原文〕二法∶平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
腰极势。然始却跪,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
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解说〕两膝跪地,伸展两手向前按在地上,等到腰脊内气转动,全身骨松气散时
,尽力伸腰。然后将身体反回来后仰而跪,便会立刻感觉到好象脊背里有冷气出来,使肩
臂疼痛,疼痛要达到闷痛,才坐下,来回做十四次。可祛除五脏不和,背痛闷。
〔原文〕三法∶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似回转向仰面努膊井向上也,
头左右两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若无病患,常
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项痛。
〔解说〕见“二、风痹门”第十法。
x小结∶x
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痛常为肾亏的一种表现,
但外感风湿寒热邪气也可以引起腰痛。本篇主张腰痛应以动功为主。一法采用举手转身,使
心气向下放松的动作,反复活动两肩、胁及腰;二法采用跪地用手着地撑起腰脊转动、伸展,
后仰腰肢的动作,尽量使腰脊大幅度运动,使其感到疼痛,或者达到闷痛,才坐下收功。这种
以动疏通气血,舒展腰部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势”,口诀∶
“只手擎天
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作法∶单手高举,
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八段锦》中的“
仰托一度理三焦”等都可以说是法一的演变。
十一、香港脚门
属性:〔原文〕一法∶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
膝下努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
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递互亦然。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解说〕采取正坐势,两脚伸直,全身放松吸气,引气向下,使心中感到柔适松散,
然后屈收一足放在膝下把脚舒展开,另一足伸直,使脚趾上屈,并尽量用力。接着向后仰
睡,在头还未着席时,两手立即用力前伸,头向上向前伸,就象被拉起来一样,这些动作要
同时进行,上下来回做十四次,换脚,同样做十四次。治脚疼、腰背冷、血寒风痹,逐渐亏
损之病。
〔原文〕二法∶覆卧,傍视,内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
酸疼,脚痹弱。
〔解说〕俯卧,两眼向旁看,脚跟向内,伸腰,用鼻子吸气,尽力行气七息。可消除脚中
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原文〕三法∶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
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送气向
下急三七,不失气。数行,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解说〕伸展两足坐下,以意引气,使内气行散到足底涌泉穴,如次三通。气完全
达涌泉后,始收屈右脚,用双手立即握拉脚底涌泉穴,足向前踏手向后拉,同时进行,手
足都用力,并向下以意送气二十一次,不要使其失气。常行,可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
〔原文〕四法∶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头心,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
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解说〕屈一脚,脚趾尽力向上翘;另一脚放在屈脚腿的膝头中间,放松身心,行气
使气至足,从两足跟向下出气。然后,一手推膝头向下落于地,另一手向后按地,努力
同时行动,左右交换做同样的动作各十四次,可祛除膝髀疼急。
〔原文〕五法∶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 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
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解说〕一脚踏地,一脚向后把脚解溪穴(在足腕中)处放在踏地脚跟处,两手用力一
侧向后伸,侧身转动努力做十四次。左右同样动作。可祛除足疼痛痹急,腰痛。
x小结∶x
中医所说的香港脚病是指以腿足软弱,行动不便为主症的疾病。古代因其主症是足缓纵不随
,又名“缓风”或“脚
弱”。一般可区分为两个类型,即以足肿者名湿香港脚,不肿者名干香港脚。干、湿香港脚
如出现气促胸闷,心悸烦渴等证,则称为香港脚冲心,为香港脚病之危候。
本篇对香港脚的导引主张动、静功结合。在运功方面以活动脚、腿及腰为主。在静功
方面强调呼气时要“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散气向涌泉”,“送气向下
三七,不失气”;“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这里的“纵身”“散心”和“使心内柔和适
散”就是要求练功行气时要“松静自然,心宁体散”,避免紧张,克服杂念,使自己有意
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舒适轻松和宁静的状态。怎样才能松静舒散呢?文中提出一是要“纵身”
,首先要放纵身体、四肢、肌肉、呼吸,使其如散如纵,无有紧张;二是要“散心”,使身
心同时松散,无有挂牵,不为杂念声色干涉,集中心思呼吸行气,“使心内柔和适散”,这样
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使内气充实,营运体内,然后以意引气“散气向涌泉”,“两足跟出气向下
”就可达到“以气攻病”,治疗香港脚的目标。“纵身”、“散心”的功法,就是后世的松静功,
松即使肌体放松,静即使跟出气心绪宁静。松静两者,相互促进,松散之后,才容易入静,入
静之后,便能放松。所以“松静自然,心宁体散”是练功的基本要求,也是练好功的要领。
十二、积聚门
属性:〔原文〕一法∶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聚。
〔解说〕把左脚踏在右脚背上,可治心下(指胃)的
积聚。
〔原文〕二法∶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
开目。除心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仰首望太阳,慢慢用口吸气,咽下,三十次止,开目行功
可除心下积聚。
〔原文〕三法∶左胁侧卧,伸臂直脚,以口纳气,鼻吐之,周而复始。除积聚,
心下不快。
〔解说〕向左胁侧卧,臂和腿都伸直,用口吸气,鼻出气,反复做。可消除积聚
和心下不适。
〔原文〕四法∶以左手按右胁,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
〔解说〕以左手按右胁,尽力将右手举高。可治疗积聚和陈旧血积。
〔原文〕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十二通
气。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解说〕闭口微微呼吸,正坐,面对东方,张鼻吸气,逼气下行停于脐下,然后用
小口慢慢出气十二通。可以去掉结聚,再低头不息十二通,可以消化饮食,使身体轻快强
健。冬天这样做,可使人不怕冷。
〔原文〕六法∶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
蜀王乔。除胁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向上直伸两臂,仰两手掌,用鼻吸气后闭气,到极限时呼出,如
此七息。名为蜀王乔。可消除胁下的积聚。
〔原文〕七法∶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
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
自微息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复有
病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解说〕凌晨去掉枕头,正身仰卧,伸展臂腿,静心合眼,闭口,不再呼吸,使气
达腹中,此时尽量使腹鼓起,并分开两足。再息时要内收腹部,仰起两脚,向后仰屈。
若欲再行要等到呼吸平稳后才可以重作。春天做三遍,夏天做五遍,秋天七遍,冬天九遍。
此法可洗涤五脏,滋润六腑,脏腑的病都可以治好。若还有积聚病者,可以反复鼓起和内收腹
部,到有热感时为止。这样做可以使 瘕消散,病疾痊愈。
x 小结∶x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积是有形的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病属血分,在脏;聚是无形气,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在腑。本病的发生,多因
七情郁结,饮食内伤等,致令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结而成。治疗应
以理气活血,散积消聚为主。
本篇针对积聚的成因,提出了几种特殊的纳气导引法∶
1、吸日精法
古代气功家认为纳气的目标是∶“吸天地之元气,采日月之精华”以充养身心,祛病延年。因
而提出了“吸日精”、“嗡月精”、“吞日”、“吞月”、“吞云雾”等纳气法。本篇第二法∶
“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和第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
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的方法就是吸日精法。太阳是温暖人间,养育万物的天体,古人认为
面向阳光纳气,可助人
阳气,温补五脏,吸取日精,以壮身。吸日精的方法是仰面向日,面东而坐,以意念想
象将阳光中红紫光芒,吸入口中吞咽入体内,使到达患有疾病的脏腑,若其脏内感觉到
内气已至,再以气攻疾病的患处,患处产生了温暖感觉,有汗出时就会疗效更好。咽气
九次者,是为阳数,有助阳功效。逼置脐下,就是使气沉丹田。吸日精法。又称“存日
攻病法”。“吞日”和“吸日精”稍有不同,“吞日”是以意念想象将太阳吞入体内,存入
脏腑,如“火球”入身,补阳壮精。
2、蜀王乔法
“十四、补益门”王子乔八神导引法有∶“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
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可见“蜀王乔”是一功法,至于为何
名曰“蜀王乔”或蜀王台,尚待考察。该功法的特点是将两臂向上伸直,仰两手掌,用鼻吸气,
闭气于内,到极限时再缓慢吐出,如此七息而止。主治胁下积聚。
3、腹吸法
本篇第七法介绍了“腹吸法”,即腹式呼吸法的具体练功方法。体位以正仰卧,去枕,伸展
手及腿,闭目宁神,闭口为宜。呼吸方法采用“不息法”,呼吸的要领是,使气达腹中,先尽量
使腹鼓起,再吸(或呼)时使腹尽量内收,如此,反复鼓起和内收腹部,使腹中有热感时为
止。这是练气功的最基本方法。
十三、脾胃门
属性:〔原文〕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欹身,两手一向偏侧,急努身
舒头共手,竟扒相牵,渐渐一时尽势。气共力皆和,来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项前后
两角缓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纵身心,摇三七,递互亦然。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也。
〔解说〕治疗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可采用斜身,两手偏向一侧,急挺身,舒展放
松头部和两手,两手相抓互相牵拉,并慢慢牵拉一会儿,尽量保持姿势不变。作时气力要缓
和自然,然后斜身向另一方,左右来去同样姿式各做二十一次。再由脖子前后两侧慢慢伸出
手,好象向外扒,放松身心,摇动二十一次。交替这样做。可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不适等病。
太仓∶指胃。《灵枢》胀论有∶“胃者,太仓也。”
x小结∶x
本篇以转动腰肢,伸展手臂,放松身心的功法,治疗脾胃病。要点是用气和力时,都要
柔和自然,舒展放松。方法颇为对症。
十四、补益门
(一)导引行气法
属性:〔原文〕常以子后、午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
黑不白。
卧引为三,以手指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无通数,治齿痛。
伏,前侧卧,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
还卧,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
邪热。
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微鼻内气,愈赢,
不能从阴阳。法,大阴勿行之。
〔解说〕经常于子时后,午时前,解开头发,面向东方,两手握固,不息行气一通,
举手左右,捂住两耳导引,可使头发乌黑而不白。
卧位引气三息,然后以手抓项旁筋脉再行气三通,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十四次,然后相互摩擦两手指,闭目,
用摩擦过的两手指轻揉拭两眶眼,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三通,用两手捻两侧鼻孔,可治鼻中息肉。
面向东而坐,不息四通,上下齿相叩,不必计数,治牙痛。
俯卧或前侧卧位,不息六通,可治耳聋目眩。
蜷卧,不息七通,治胸中痛、咳嗽。
抱两膝就地自然卧倒,不息八通。能治疗胸膈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的热邪。
不用枕头,握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