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旦的包法利夫人-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复旦已经呆了七年,时间越久,我就越发沉默,在这个崇尚自由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沉默的意义所在。我把时间都花在观察和倾听上,我几乎已经着了迷,对于别人的故事,孜孜不倦。    
    我每一开口,就感到空虚。我的朋友越来越少,等到最后一年,我终于住进了一个人的宿舍,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开始了近乎隐居一样的生活。我闭门不出,学会了泡网和听校园电台,每天从七点开始,打开ycul的目录,不停的调换节目,从音乐听到对话直到沉寂一片……有时候那些稚嫩的声音就发自我的身旁,我甚至可以捕捉到他们模糊的笑语,从没有关紧的窗户一直渗透进来。    
    复旦的〃小资〃情调是有名的,据说在某个杂志上曾经被评为中国“最小资的大学”,特点是培养了一大堆“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我想自己也许是被传染上了。陈思和老师曾经说过,北大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复旦则是〃平民化〃的,教授们从未以大师自居,学生也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完便好。的确,它太现实了,甚至可说是世俗,但它非常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细腻而贴心,让人无端的割舍不下。    
    把复旦跟包法利夫人联系起来,是从女孩子身上联想到的。复旦女孩出了名的美丽,美的不是她们的容貌,是气质,一种小家碧玉、百看不厌的美。女孩是家中的希望,她带着梦想踏入心爱的大学,曾经以为这里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地方:学生象大海里的鱼儿一样天真飞翔,道路一尘不染,教室天堂一样的美丽,图书馆的书犹如茫茫宇宙,永远走不到尽头,食堂里四季香味四溢……这些美丽在女孩在校园里象流水一样,来了又去,脱胎换骨,融入城市的边边角角,划过流星一样的光芒,用青春和生命演绎自己的人生。    
    繁荣的都市是一个永恒的陷阱,它用迷离的辉煌吸引你,可是当你真正进入的时候,那些细碎的生活点滴,就逐渐磨蚀了人的信心。复旦的女孩,她们最知道这个,她们聪明、美丽,明白自己的价值,她们比那些男孩更加自信,豁得出去。她们必须成功,因为已经没有退路。这场拼搏远在校园就开始了,几乎每个系,每个班,都有这样拔尖的女孩,她们独来独往,不合群,有着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她们总是看着远方,眼光迷离,充满梦幻,渴望那些也许注定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她生命终结的时候,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不为虚度光阴而悔恨……激情消退,水落石出,曾经透支的一切都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女孩们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坚持自由,就在可以坚持的地方坚持。日常生活的价值在这里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沉淀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关于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古典民乐系列―――子夜(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第二部分:欧美音乐系列―――存在与虚无(人物剪影)    
    第三部分:校园民谣系列―――一千零一夜(生活点滴)    
    第四部分:流行音乐系列―――海上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第五部分:另类音乐系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由+信仰)    
    第一部分:古典民乐系列―――子夜(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1。 》之知音篇    
    2。 》之图书馆    
    3。 》在人间    
    4。  》之游园惊梦    
    5。 》之绝唱    
    第二部分:欧美音乐系列―――存在与虚无(人物剪影)    
    1. 光荣与梦想    
    2. 寂静之声    
    3.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4. 深呼吸    
    5. 鲜花怒放    
    第三部分:校园民谣系列―――一千零一夜(生活点滴)    
    1。 彼岸    
    2。 出轨    
    3。 黑色星空    
    4。 流年似水    
    5。 时间与潮汐    
    6。 阳光明媚     
    第四部分:流行音乐系列―――海上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1, 爱似流星    
    2, 冰冻时分     
    3, 曲终人散    
    4, 我爱小东    
    5, 野百合    
    6, 一个人的记忆    
    第五部分:非主流音乐系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由+信仰)    
    1, 变化无常的美丽    
    2, 春光乍泄    
    3, 潜意识    
    4, 天已黄昏    
    5, 与八角街平行    
    6, 月色如水    
    


关于本书《复旦的包法利夫人》书评

    谁是复旦的包法利夫人?    
    —— 校园音乐文学《复旦的包法利夫人》书评 ——    
    复旦的〃小资〃情调是有名的,据说在某个杂志上曾经被评为中国“最小资的大学”,特点是培养了一大堆“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我想自己也许是被传染上了。陈思和老师曾经说过,北大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复旦则是〃平民化〃的,教授们从未以大师自居,学生也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完便好。的确,它太现实了,甚至可说是世俗,但它非常有人情味,有烟火气,细腻而贴心,让人无端的割舍不下。    
    把复旦跟包法利夫人联系起来,是从女孩子身上联想到的。复旦女孩出了名的美丽,美的不是她们的容貌,是气质,一种小家碧玉、百看不厌的美。女孩是家中的希望,她带着梦想踏入心爱的大学,曾经以为这里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地方:学生像大海里的鱼儿一样天真飞翔,道路一尘不染,教室天堂一样的美丽,图书馆的书犹如茫茫宇宙,永远走不到尽头,食堂里四季香味四溢……这些美丽在女孩在校园里像流水一样,来了又去,脱胎换骨,融入城市的边边角角,划过流星一样的光芒,用青春和生命演绎自己的人生。    
    繁荣的都市是一个永恒的陷阱,它用迷离的辉煌吸引你,可是当你真正进入的时候,那些细碎的生活点滴,就逐渐磨蚀了人的信心。复旦的女孩,她们最知道这个,她们聪明、美丽,明白自己的价值,她们比那些男孩更加自信,豁得出去。她们必须成功,因为已经没有退路。这场拼搏远在校园就开始了,几乎每个系,每个班,都有这样拔尖的女孩,她们独来独往,不合群,有着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密。她们总是看着远方,眼光迷离,充满梦幻,渴望那些也许注定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她生命终结的时候,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不为虚度光阴而悔恨……激情消退,水落石出,曾经透支的一切都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女孩们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坚持自由,就在可以坚持的地方坚持。日常生活的价值在这里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沉淀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谁是复旦的包法利夫人?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第一部分 古典民乐系列《高山流水》之知音篇(数学楼)(1)

    散板式的行走/影子忽生忽灭    
    风打了个照面/原来是陌生人。    
    草一直在地底下/寻找他的血脉    
    然后枯萎/然后生长    
    ——东篱    
    刚进校门的时候,很为自己是复旦数学人而自豪,逢人定要扳着指头数出苏、谷、胡、李四大“掌门人”的大名,一谈起他们的逸事就禁不住热血沸腾,仿佛自己就是诸位先生耳提面命的高徒。直到一个个深奥的证明让人望而生畏,铺天盖地的作业如潮水般袭来,淹得大家苦不堪言,再看那些文科生风花雪月,品茗清谈,鲜明的对比总让人沮丧万分。    
    有时候,一个人在雨中漫无目的地走,脑子里就不停地想: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了它又有什么用?小学、初中、高中,一环扣一环,丝丝缕缕,清清爽爽,极易让人造成错觉,以为不过如此,然而“窥一斑可见全豹”的伎俩终于落空,进了大学,我才蓦然发现数学中仍然是充满矛盾,甚至与情感一样无可理喻。    
    一直以为数学是那样坚韧,那样完美,泥沙俱下的红尘,我几乎不能相信任何主义,即使共产主义,我也觉得那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话,我却不曾怀疑,数学中一定有无法否定的真理存在,所以,当我发现它的缺陷时(尽管瑕不掩瑜),那份伤痛是可想而知的。    
    那段痛苦的日子,我象一个没头的苍蝇,在数学系那栋小白楼附近绕来绕去。从相辉堂出来左转步行五六十米,你可以看见一幢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这就是著名的数学楼。楼共三层,坡顶陡起,青瓦白墙,门前有四根大石柱,撑起二楼的圆形阳台,显得优雅而质朴,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老房子的外表确实算不上漂亮,但是很舒服,非常适合大学这个环境。房子的外形能改变人的心情,比如金茂大厦,它很现代,尤其是高度让人震撼,但它象征的是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西方的著名大学一般都会保留一些老房子,为学生营造一种未被功利污染的环境,而数学楼就是我们仅存的硕果之一。    
    数学馆前面是一片草坪,非常美丽,尤其是黄昏时。记得有一次我独自站在阶边,看见模糊的人影,孤零零地站着,练他的梅花桩,只穿了贴身的衣服,天色已经发暗,他没有看见我,周围万籁俱寂,我沉默地看了一回。    
    从旁边走来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抱了一堆书,白色上衣,黑色长裙,神色严肃,很淑女的样子,可惜长得不好看,有点拘束的那种。我喜欢中国的武术。她认真道,天真的神气,中国两个字咬得分外的重,清晰,发音很准确。    
    


第一部分 古典民乐系列《高山流水》之知音篇(数学楼)(2)

        我听了反感,你不是中国人?我从韩国来。她没听出我的不友好。我错怪了人,一时不禁微有歉意,就问,想学?她点头。我指点道,这两招过了,他就该收式,等到他两手都放到胸前,站平了,你直接上去跟他说,可能他会教的。女孩迷惑地问我,你也去?不,我该走了。    
    离开,我知道自己必须离开。这路,这黑夜,深藏不露的虎啸龙吟,“巍巍乎如泰山,洋洋乎若流水”。在没有准备的时候,无意中看到那些曾经在你生命中重要,而你却无意再去寻找的人。一场水灾,被闪电和月光合谋平息。你勿须要听,只将你的手指,抚在胸口,触摸血的滚拂、滑奏幽深的泛音,纤如游丝,将这荒野的黑夜之路勒瘦。    
    我退回黑暗中的数学楼,大堂的灯光很暗淡,有轻轻的讨论习题的声音传来。我继续思考自己的问题。会不会有一个无懈可击的体系?翻开辞典,我看到这样的定义,公理化,指在有关概念与命题中选择一部分,作为不加定义而采用的原始概念,以及不加证明而予以承认的公理,再以此为依据建立整个理论。    
    那么,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都没有错,但是我们完全不同,甚至可以截然相反?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如果说连数学这样严谨的学科都靠不住,又遑论其他呢?    
    我呆呆的想着这些无谓的问题,企图明白一点什么却始终不能够。也许象我这样的人,实在不应该来学数学,又也许象我这样的人,正应该多学一点数学。著名的数学家外尔曾经说过:“关于数学最终基础和最终意义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不知道向那里去找它的最后解答,或者根本就不能期望会有一个最后的客观回答。”    
    是的,也许我们是不能得到这个最后答案,但我们至少在步步逼近它吧。我开导自己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欢欣鼓舞的了。如果绝对真理不存在,那么人类应该对理解和认识世界满怀信心,因为找到最后的答案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我们对数学的探索将告一终结,而且这在事实上也办不到。    
    曾经有很多次我们都以为已经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只要消除某些特例就可以获得完满的回答,可是这个回答我们从来就没有得到过。那些看上去那么接近的东西其实离我们仍然很遥远,之所以觉得它唾手可得,只不过是自己的目力太差而已。处于不确定但有方向可努力的状态是最诱人的,它表明我们将有所突破。    
    


第一部分 古典民乐系列《十面埋伏》之图书馆(1)

    夹扫/绞弦/提弦/推拉    
    休止符从未休止过    
    乌骓嘶鸣/硝烟隐逸    
    内心的突围    
    山夷为平地/刀剑成为铁屑    
    而谁能掐断,水的呜咽?    
    ——东篱    
    一位哲人说过:一座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这话延伸出去,可以笼统的说,图书馆的风格就能代表一个大学的风格,至少复旦的图书馆就是如此。在我的印象中,校园里没有哪一栋建筑能够象文图这样贴近复旦的气质,以至于它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成为某种象征。    
    我非常喜欢文图,上下课经过这里时,总感觉看起来很阴凉的图书馆在呼唤着我。没有课的下午我就来到这里,把书包小心翼翼的塞进置物柜中,然后溜进馆内,慢慢的在各书架前闲逛。天气好的时候,我喜欢一一把大窗拉开,新鲜的空气像具有实感的固体般哗一下冲进原本凝住的空间,每个人都看起来精神饱满。    
      在我看来,图书馆远不是一个安静的所在,透过那些笼罩在周围的气体,时不时会传来街上喧嚣的人声。文图并不在校内,复旦园太小,地极其有限,只能往外扩张,可院墙是隔不断马路的。文图就此成为校外的一个图书馆,与校门隔路相望。    
    与图书馆比邻的,是各种各样的商店,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尤其是到了中午时分,格外还要多出无数的小摊来,卖小饰物、邮票电话卡、盗版cd、盗版书……再加上各式样小吃,麻辣烫、香酥鸡、羊肉串、各种砂锅和面条,它们将图书馆团团包围。小贩们招徕顾客的声音、锅碗瓢盆撞击发出的声响、钞票的沙沙声、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    
    偶尔有“黑猫”冲来,那种鸡飞狗跳,更是惊心动魄,给人以眼前有千军万马激烈厮杀之感,高潮就在此刻出现。好在小贩们都是身经百战,老于沙场的,也不惧怕,等人一走,照样围拢过来。据说年年红的老板当年就在这里卖盒饭起家,如今也是盘了好几个店堂,小饭馆在复旦有了点小名气,据说有一阵子王沪宁也常常去吃呢。


第一部分 古典民乐系列《十面埋伏》之图书馆(2)

     其实喧闹的不仅是图书馆的外围,更激烈的战争在馆内。当你一大清早,冒着严寒爬出温暖的被窝,在瑟瑟冷风中赶到,这里已是围了水泄不通的人。阅览室的门一打开,立即听到怦怦的声响,那是书被扔到桌上所发出,好不壮观的景象。    
    他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    
    等到大门轰然关闭/却发现这里是地狱    
    到处都是路/我只是拒绝选择    
    有一段时间,文图迫不得已禁止带书入内,阅览室内喧嚣顿平,BBS上则余波不息。复旦人的雄辩传统在这里开始展现。某个id发贴曰“两发炮弹炮轰图书馆”,要求允许带书包和水进入。辩论的焦点很快从阅览室的功用延伸出去,部分人认为既然阅览室事实上已成自习室,就应该给同学提供更大的方便。因为“同学们方便啦,自在啦,感觉心情舒畅啦,这可能并不很大的快乐一旦象阳光一样洒到每个人的身上,起了‘蝴蝶效应’,整个上海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不能说不因此而有所改变。”    
    反对的声音很快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有人举例反问,法律禁止杀人,但每天还是那么多人被杀,根本禁止不了,是不是应该取消法律,让大家都来杀人,爱怎么杀就怎么杀呢?也有人从正面攻击,制定规则,应有“公心”,每个人的利益都要包含进去,还要考虑长远影响和连锁反应,如果承认图书馆等同自修教室,一系列想不到的问题就会凸现出来。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居然有同学就此做起论文,建立了一个以收益(效用)为自变量的供需模型,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论证图书馆制度的利弊,即如何才能使得成本最低而效用最大。这一点我觉得是复旦真正的精神所在,我们总是从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里提到的钱,不是利滚利,而是实际熨帖的,让人活得舒适而体面的那种。    
    不知道是从生命的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梦想,走上一条被生活慢慢淹没的道路。起先,看书是为了摆脱孤独,让自己不至于堕落的太快,但后来,阅读就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图书馆是如此地深深融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