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1-痧胀玉衡-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两手十指头。 
──在两臂弯。 
──在两足十趾头。 
──在两腿弯。 
凡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须用针刺之,先去其毒血,然后据痧用药。治其脾、肝、肾及肠、 
胃经络痧,万不失一。 

卷之上玉衡要语
放痧须放尽
属性:尝见人犯痧症,延一放痧者放之,以为放痧之法,止于此矣。不知放痧之人,固有善于彼者,不善于此,亦有善于 
此者,不善于彼。使病家延一放痧之人,略知一二,未识其全,则血肉之痧,有放而未尽者矣。苟医者不识痧筋,见 
其痧之已放,而孟浪用药,药不能治及于血肉之分;或痧症复发,痧毒肆攻,而轻者变重。病家不明其故,归咎于医, 
医者之名,由兹而损,岂反不为放痧之人所误乎。故医家识痧,必须令其放尽。 

卷之上玉衡要语
痧有放刮不尽辨
属性:痧毒所发,得善放者放之,未有不可尽,而亦有不尽者,何也?盖痧者,热毒也。或误饮热汤,则青筋、紫筋,反 
隐而不现。即略现青筋、紫筋而放之,其毒血亦不流;并刮痧亦不出,热汤为之害也。此当急饮冷水以解之,然后可再 
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或又有痧毒方发,而为食物积滞所阻,食积与痧毒凝结于中,即放之不尽,刮之不出者,食物 
积滞为之害也。此当先消食积,而再放刮。或又有痧毒瘀滞,热极血凝,而瘀血不流,阻于胸腹,故放之、刮之,有不 
尽者,此当先散瘀血而后放刮。或又痧毒方发,而兼遇恼怒气逆,怒气伤肝,则愈作胀,故痧气益盛,而放刮俱难尽, 
此又当先用破气之药以顺之,而再放刮。如此则痧毒皆可渐消也。 

卷之上玉衡要语
用药不效
属性:凡病用药得宜未有不效,而痧症竟有得宜不效者,何也?夫痧者,热毒也。热毒用药宜凉不宜温,宜消不宜补,汤 
剂入口,必须带冷,冷则直入肠胃,而肌肤血肉之间,虽有良剂,安能得至乎?此治痧者,莫先于刮之放之也。如刮之 
放之,而肌肤血肉之毒已除,然后将肠、胃、脾、肝、肾、三阴之毒,用药以驱之,药固未有不效者也。然亦有刮之放 
之而药有不效者,是非药不效也。盖其时虽放,而放之或有未尽;虽刮,而刮之或有未到,则是肌肤血肉之毒犹在,故 
即用药,而药有不效耳。若刮已到,放已尽,而痧症犹在,则是痧毒惟在肠、胃、脾、肝、肾、三阴经络,非药将何以 
治之乎。 

卷之上玉衡要语
用药必效
属性:痧症危极,昏迷不醒,即扶之不起,呼之不应,虽欲刮放而不可刮放,乃更有用药以救之,而能必其效者,何也? 
盖痧症用药,必须带冷,冷虽未能即周于肌肤血肉之间,而昏迷不醒,乃痧之热毒冲于心膈,故心不能自主而昏迷。若 
药带冷入口,即从心膈间顺流而下,则热毒之气在心膈间者,随药而消,故昏者复明,迷者复醒。即有不醒者,乃食积、 
血、痰所阻,若能攻而下之,未有不醒者矣。此余治痧,所以又用药而必得其效也。 

卷之上玉衡要语
用药大法
属性:痧气壅遏,未有不阻塞于中,故作痛、作胀,用荆芥、防风之类,从表而散;用青皮、陈皮之类,从中而消;用枳 
实、大黄之类,从大便而下;用木通、泽泻之类,从小便而行;用山楂、卜子之类,所以治其食之阻;用金银花、红花 
之类,所以治其血之壅;用槟榔、蓬术之类,所以治其积之滞也。 

卷之上玉衡要语
痧有实而无虚辨
属性:痧者,天地间之厉气也。入于气分,则毒中于气而作肿作胀。入于血分,则毒中于血而为蓄、为瘀。凡遇食积、痰 
火、气血即因之阻滞,结聚而不散,此痧之所以可畏也。故人之壮实者,有痧胀之症,饮热酒、热汤而变者固然;即人 
之虚弱者,有痧胀之症,饮热酒、热汤而变者,亦无不然。至如人有杂病,兼犯痧症,是为杂病变端,而亦畏夫热酒、 
热汤,人不知觉、遂遭其祸,则是痧之发,又何论人之虚实乎。夫惟人之实者犯之,固即以有余治之,而虚者犯之,亦 
当以有余治之。盖其有余者,非有余于本原,乃有余于痧毒也。论者以为人之实者,固可以有余治之,而人之虚者,以 
有余治之,则益虚其虚矣,而不知非然也。夫人有痧毒,如家之遇贼寇也,人有虚实,如家之有浓薄也,假若贼寇操戈 
已入于室内矣,而乃以家之资财之薄也,其贼寇可不驱而出之乎!吾见家有贼寇,必先驱之为是。人有痧毒,亦无不先 
驱之为是也。故痧发不论虚实,驱毒在所当先,温补必于收后,此痧之所以有实而无虚也。 

卷之上玉衡要语
怪病之谓痧
属性:方书所载,怪病之谓痰,此古人之格言也。是以中风、痰厥、昏迷不醒及流痰、肿痛,具责之痰。然有治痰而痰得 
其治者,十中一二,有治痰而痰不为所治者,十有八九。是非痰之不可治也,盖因其症之凶危,医者胶于方书之语,咸 
谓其痰之使然。而中风、痰厥、昏迷之类,遂有不可名言者矣。若余于中风,痰厥、昏迷之类,尝有治痰而得其效矣。 
讵敢曰一一非痰,然其间因痧而有是症者,虽云今之时气使然,何乃十有八九余切其脉而不洪滑,即有可疑。或症有口 
渴身热,脉变而为沉迟;或症有不渴身凉,脉变而紧数;此皆脉症不合。须识其痧,一取青紫筋色而辨之,自有确见。 
若医者惟执为痰以治之,便成大害。然则古人所谓怪病之谓痰,痰诚有其病之怪,而余则有见夫怪病之谓痧、而痧之为 
怪,更有甚于痰也。则是痧之为害,莫有大于此者,岂可付之不论不议耶。 

卷之上玉衡要语
痧筋不同辨
属性: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于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于气分者多;微 
现者,毒阻于气分者多;伏而不现者,毒结于血分者多。夫痧筋之现者,人皆知刺而放之矣。其微现者,乃其毒之阻于 
肠胃,而痧筋不能大显,故虽刺而无血,即微有血而点滴不流。治疗之法,但宜通其肠胃而痧筋自现,然后俟其痧筋之 
现,刺而放之。若乃痧筋之乍隐乍现者,人又皆知俟其现而放之矣。至有伏而不现者,虽欲放而无可放,吾观善放痧之 
人,亦未有能识其为痧者,所以痧症之祸,往往人受其害而不觉。若斯者,必从其脉之不合于症而辨之,必取其所发之 
病在缓,所见之症候更倏有其甚急者,即病与症之不合,又可辨其为痧,则痧毒之结聚不散者,自可细详。治疗之法, 
结于血者散其瘀;结于食者,消其食而攻之;结于痰积者,治其痰积而驱之。则结散之后,痧筋必然复现,然后刺而放 
之,其痧可得而理也。如是之痧,亦有可治。若继余之业者,甚勿以其痧症之凶危,而弃之欤。 

卷之上玉衡要语
寒痧辨
属性:痧症之发,未有其寒者矣。而亦有其痧之为寒,非痧之有真寒也,盖因世人知痧之热,而服大寒之饮,以至于是。 
然寒饮服于犯痧之人,有即愈者,有不即愈者,是何以故?夫犯痧症,必其无食、无积、无血所阻于中,方可服寒饮而 
得其效。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 
矣。尝见高岩穷谷之中,山路迢遥,行旅感暑热之气,往往有一饮山涧之水而即毙者,是名寒痧。若幸遇放痧之人,乃 
得以识其痧而救其命。盖缘痧毒攻心,服寒饮太过,而痧毒随冰寒凝结于心胸,故有即毙者尔。若一遇放痧之人,毒血 
一行,便无凝滞,此人所以得有其命也。今近处往往有犯痧症,服冷水不愈者,此类是也。故方书所载,服阴阳之水, 
而不独取乎井水者,诚有见于此尔,是以久服凉饮之后,痧有未痊者,又当用微温之药以施之。余于是集方中,所载三 
香丸,又有略用附子、干姜之类,均稍冷冻饮料之,诚为权宜之善剂欤。若其方书所云寒痧,谓当即以真寒治之,而骤多用 
桂、附、干姜、吴茱、参、 之类,此诚有误,不可服也。 

卷之上玉衡要语
放痧不出治法
属性:痧症危急,莫善于先放其痧。乃今更有放痧而血不流者,虽痧筋隐隐,无可如何,故放痧之人往往遇此便为凶。若 
余则不然,是其放痧虽血不流,而亦有可救者,即至昏迷不醒,势在临危,若审其无食积、血、痰阻滞于中,用宝花散 
冷服,或阴阳水,或泥浆水、或晚蚕沙水、或细辛水、或白沙糖梅水,择一方而用之,俟其稍醒,然后扶起,再行别法 
疗治。至如有因血瘀而放之不出,用童便、桃仁、红花之类,以救之。有因饭后便犯痧症,多用盐汤或矾汤冷冻饮料,以吐 
去新食。食久痧胀,用卜子、山楂、麦芽之类以消之。有积痧阻,用槟榔、大黄之类以驱之,阿魏丸之类以治之。或痰 
血凝结,昏迷欲死,不省人事,用菜油二两,麝香一钱,调下立苏,此为良法。如是先去食积、血痰之阻滞者,则痧筋 
自然复现,痧气自然散行,而后,可刮即刮,可放即放,当药即药。盖缘痧症初发,未攻坏脏腑故耳。乃知初起放痧不 
出凶症,未始不可以挽回也。医者甚毋以其放痧不出,昏迷如死,见为凶极而弃之欤。 

卷之上玉衡要语
放痧数次不愈
属性:痧症愈则即愈,不愈须防其有内溃之忧,故治痧之法,刮之、放之宜愈,不愈即当用药以治之。至若杂症之兼乎痧 
也,亦宜刮、宜放,而急宜用药以治其痧为要策。此治痧者,不可一日无治法,亦不可一日无治药也。乃今有不用药而 
惟恃乎放痧,竟有其放痧数次不愈者,或乃曰彼无昏迷不醒之重症,可无害于事也。不知放痧数次不愈,则必日甚一日, 
内有伏毒,盘居脏腑,虽不见有昏迷不醒之事,而痧毒之攻击于脏腑间者,甚可危也。且放痧何以数次不愈乎?盖惟人 
有食积、血痰阻滞其毒,故痧虽放而不尽。设有能消除其食积、血痰,则痧毒无阻,尚乌有不愈者耶?惟其不用药而惟 
恃乎放痧,故痧毒不尽,势必攻坏脏腑。医者慎毋以放痧数次不愈为轻症,而忽视之欤。 

卷之上玉衡要语
数犯痧症
属性:痧症有紧、有慢,人多不识。幸迩来南方砭刺有人,略晓痧症一二,然亦不克逐症详明,深可叹惜。故有云痧当 
砭刺,刺即救之;有云痧不可刺,刺即多犯,此语一出,遂致误人不浅。然亦有可辨者,盖痧症之初犯者,邪气胜夫元 
气,虽人壮实而不免。痧症多犯者,由元气虚,则易感触夫邪气,是以有数患痧症之人,或有十日半月一发,或有一月 
二月一发,常患痧痛,非刮则放,所以有痧不可刺,刺即多犯之说尔。不知痧之易感,必由于胃气本虚,遂乃数犯。予 
尝用“绝痧方”充其胃气,则痧自断,又用参、 大补之味以实之,痧未有不断者矣。然必痧症已痊之日,全无些须痧 
毒,然后可服,以绝其根。否则稍有痧气未除,此等之药,断不可服,恐其中有甘辛温热大补之味,反益助其邪毒尔。 

卷之上玉衡要语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属性:杂症若重,或至昏迷,均可以延时日,独痧症之昏迷,则有不容少待者,何也?夫杂症昏迷,不过痰、气、血涌, 
或虚极而发晕已也,故可以延时日。至于痧而昏迷不醒,仅是痧气冲心,尤有可解,若为痧毒所攻,则毒血一冲,势必 
攻坏脏腑,未有少延者矣。故痧胀昏迷不醒者,须防立死。其毒血与食积、痰、气必结聚心腹胸膈之间,而经络不转, 
气血不运,虽欲放而血不流,欲刮而痧不显,此所以救之者,又必急用药以治之也。其治之之法,惟视其食、积、痰、 
血、气阻及暑热、伏热、秽气之类以治之。有食消食,有积消积,有痰血气阻,即散其痰血气阻,有暑热、伏热、秽气 
所触,即散其暑热、伏热、秽气,则胸膈一松,昏迷自醒,然后验其紫筋青筋以刺之,而或刮或药,惟其症之所发,以 
施其救人之术欤。 

卷之上玉衡要语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属性:夫医首重望闻,次贵问切,人皆知之矣。至于痧,而望闻有所未明,问切有所未尽,医其可以已乎?吾观世有暗痧 
而人不识,往往多误,则曷不取痧筋以验之。盖针锋所刺,不过锋尖微微入肉,有痧毒者,方有紫黑血流;若无痧毒者, 
其锋尖虽刺,点滴全无。故痧有痧筋可辨,亦如别病之有别症可辨也。然则痧筋所现者,青紫之色,所原者,乃本于血 
中之有其毒欤。夫血中有毒,既无可消,自宜知放,放有不尽,则宜刮、宜药,审寒凉而权轻重,借草木以挽凶危。凡 
以驱夫痧毒之所留滞者,而救其大命焉尔。奈何有不信痧者,徒受夫痧症之实祸,而甘心于自毙乎。 

卷之上玉衡要语
慢痧必须速治
属性:痧若紧者,只在顷刻,慢者,或期至十日半月而死,或期至一月二月而死,甚有期至三四月而死,此诚痧之慢矣。 
而余谓必须速治者,毋乃忧人之太过乎?而不知其非也。夫痧之致人于死者,虽有如是之久,而其痧毒蔓延于肠胃、经 
络间者,正多凶险之处,即如痧毒滞结于身之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里或中或表,既有若是之滞结者,必不尤然若是 
之滞结而已也。将且在内者,先坏脏腑,在中者,先损经络,在表者,先溃肌肉。虽未即毙,而其难治之形必然先见, 
若一不治,便成死症。慢痧之可畏也如是,安可以死日之慢,而不速为之早治乎。 

卷之上玉衡要语
痧症治要宜明
属性:痧无食积、瘀血而痧气壅盛者,冷服。痧气壅阻于食积,而无血瘀者,稍冷服。痧有毒盛而血瘀者,微温服。痧入 
于气分而毒壅者,宜刮。痧入于血分而毒壅者,宜放。痧痛而绞动者,痧毒壅阻于食积之气分也。痧痛而不移者,痧毒 
壅阻于血分而有瘀也。痧发于头面上部者,痧之毒瓦斯上壅也。痧躔于手足下部者,痧之毒血下注也。痧有上吐下泻者, 
痧气上下冲激也。痧有烦闷气胀者,痧气壅塞于心膈也。痧有恶寒发热者,痧气遏抑于肌表也。痧有胸膈偏痛者,毒血 
流滞于经络也。痧有结滞肠胃者,食积、血瘀为肿为胀也。痧有吐血、便血者,痧血泛溢而忧溃败也。痧有咳嗽、喘急 
者,痧毒壅于气分而生痰逆也。痧有立时闷死者,痧之毒血攻心也。痧有手足软而不能运者,痧入于血分而毒注于下部 
也。痧有腰胁具痛者,痧阻于血分而有瘀也。痧有偏痛于半身者,毒注于半身而瘀血也。痧有身重不能转侧者,痧之毒 
血壅瘀而不能转运也。痧有变成肿毒溃烂者,毒血凝滞而攻坏肌表也。 

卷之上玉衡要语
治痧须先明百病
属性:痧症不与杂症俱发则已,若与杂症俱发,医者但能治其痧症,不能治其杂症。假使杂症有害,不几误人于死者,不 
在痧症而在杂症乎?夫天下有能治百病而不能治痧者,余固素其有误于人矣。兹有犯杂症兼痧之疾,而业医治痧者,更 
不能治杂症,独可无责其有误人之罪乎!即如人有劳弱,本原不足之症,兼犯痧症凶危,延一治痧者治之,聆其言,则 
云我固善治其痧焉。始则用克伐之药,以治其痧胀之极,可谓有病则病受之,虽甚克伐,亦无害于本原矣。迨至痧已散 
去五六,尚存三四,则用药之法,虽宜尚重痧症,又当顾虑本原,惟在略用克伐而不伤本原者为是。若一过用克伐,便 
伤本原,岂不有误于不足之症乎!况痧气散去八九,惟是略存一二,用药尤宜保护本原,而稍治其痧焉。至于痧患悉平, 
惟有本原不足,则自应以补益为先,然后可云能治其病而无误也。若不先明于本原不足之症,而用药失宜,投剂无法, 
则其误人之罪,其能免乎!即此一端,可例百病,故吾谓治痧,须先明百病。 

卷之上玉衡要语
刺腿弯痧筋法
属性:腿弯上下,有细筋,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红色者,(肌肤白嫩者,方有紫红色。)即是痧筋,刺之方有紫黑毒血。 
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无毒血,反令人心烦。腿两边硬筋上筋,不可刺,刺之恐令人筋吊。若臂弯筋色,亦如此辨之。 
其余非亲见不明白,故不具载。至如头顶心一针,惟取挑破,略见微血,以泄痧毒之气而已,不可直刺。其指尖刺之太 
近指甲,虽无大害,当知令人头眩。若一应刺法不过针锋微微入肉,不必深入。 

卷之上玉衡要语
刮痧法
属性: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 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 
绵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卷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