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氏五兄弟-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没接触这类敏感问题的章劲松,顿时惊呆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旦问及祖父,章孝慈的脸上就会现出紧张肃穆的神色。章劲松看出父亲的心情十分难过。在难堪的沉默中,附近的竹林在风中发出飒飒的响声,父子俩在沉默中再次收住脚。半晌,章孝慈终于说出让儿子闻言大惊的话来:“孩子,我告诉你这样一件事,就在我和孝严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我们放学回来,遇上同样是外省的学生,他们见了我俩,忽然这样高声大喊一句:‘你们看,他们就是蒋经国的儿子!……'”    

  “什么?蒋经国……?”章劲松听了父亲的话,吃惊地怔在那里。从前他虽然从身边学生的眼神里,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戒意。但是章劲松做梦也没想到他们一家会和在台湾执政的国民党要人蒋经国有什么特殊关系。心灵深处多年的困惑,如今终于从父亲口中得到了证实,原来他们这普通平民的章家竟会与台湾第一政治家族有着特殊的渊源。特别是把已经故去的蒋经国与他的祖父相提并论,在章劲松看来更加不可思议。    

  春风里。正午的阳光透过层层竹林投映在那条山间小路上。章孝慈牵着儿子的手继续沿山路走来,他悄悄在劲松耳边说:“从那以后,才发现自己身后有许多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们。回家以后,我们向外婆和舅舅问起为什么有人那样说话?可是,外婆和舅舅根本不敢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我们发现她们的神色,变得格外紧张和恐慌。舅舅显得特别害怕,他对我们说:你们绝对不是蒋家的孩子。可是外婆的脸上却忽然流下了难过的泪水。这次在我俩的追问下,她终于说了实话。老人家说:你们现在都不要再问这件事,等你们长大以后,我会告诉你们的。这其实就等于对我和孝严承认了这件事!从那天起,我俩就苦苦等外婆给我们讲清原由的那一天。但是,现在想起来让我感到痛心的是,直到外婆病故,老人家也没把事情说清楚。尽管如此,我和孝严最后还是了解了真相。那是我们读高中的时候,外界开始有人向我们说了实话,这个人就是王升……”    

  “王升是谁?”对章劲松来说又是个陌生的名字,他好像听说王升是国民党的高官。章孝慈说:“孩子,当年就是这个叫王升的人,一直跟随在蒋经国先生身边,他也是你祖母章亚若的同仁。他现在仍是国民党官员。是他确认了我和孝严的身分。不过,王升始终没有说明祖父和祖母的来龙去脉。至于其中细节,是我和孝严不久前才知道的。”    

  章劲松紧张地嗫嚅着,他感到今天随父回新竹的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从小到大始终让他困惑不已的身世。虽然章劲松初次听到祖父的名字后深受震撼,但他很快平静下来,因为蒋经国毕竟已经作古,台湾的蒋家也到了瓜果凋零的时日,政治阴影的威胁显然远离而去。他仍然追问:“这么说,蒋经国先生……肯定是……?”    

  章孝慈没有作答,不过章劲松已从父亲汪着泪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心中正经历从没有过的震荡。他不敢继续问下去了,章劲松知道父亲已作了无言的回答。    

  当天晚上,章劲松和父亲就宿在一泓碧水环绕的小村里。小小的竹屋,篱笆墙围成的小院和新竹山下比比皆是的温泉,面前一切均是章家几十年前居住环境的再现。夜已深沉,在幽幽灯影的辉映下,章劲松见父亲还沉浸在忆旧的感情中不能自拔。在户外呼啸的夜风里,章孝慈在竹榻前又对劲松讲了他早年在新竹的往事。


第六部分:权贵子嗣的不同境遇生活在另一种境遇中的蒋家骨肉(3)

  章孝慈指着小竹漆黑的屋顶说:“我外婆当年就是在这间竹屋里去世的。她是个有骨气的老人,后来我听说,有一年,我们刚搬到新竹不久,这里忽然来了位高贵的夫人。她到这里就专为看望我和哥哥孝严而来的。当时,那位尊贵的夫人看中了我们俩,就对外婆说:‘难得你在这种条件下把他弟兄俩带大了。如果你们实在有困难,不如就让我带走其中的一个?'当时,谁都知道那位尊贵夫人手里有多大权力,外婆也知道如果她把我和哥哥中的一个带走,将来肯定会衣食不愁,甚至还能让我们全家都随着享福。可是,外婆当时对她说:‘不行,谢谢你,两个孩子你一个也休想带走。’她老人家后来对我们说:‘我就是拼了性命,也不许她把你们中的任何一个带走。为什么?就因为我女儿她死得不明不白呀!'当时,外婆她是冒着性命危险,才保护我们不进蒋家的大门。你想,这该是什么样的胆识啊?”    

  章劲松望着被水雨和雾气濡熏得发黑的竹屋棚顶,无法知道当年在这破败的竹屋里,竟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估计父亲所说的那位贵妇人,可能就是一言九鼎的宋美龄。他眼里汪着泪说:“后来呢?”    

  “后来外婆就死在这竹屋里了。”章孝慈动了感情,不时在灯下用帕子拭着泪眼。说:“前些年我和孝严离开这老屋以后,考上大学又去美国留学。可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想着外婆,当年在恶劣的环境里,如果没有她老人家就没有我和孝严。现在我还清醒记得,我和哥哥去中励读高中的时候,每天早晨要赶6点的火车,外婆她要5点钟就起来为我们作准备。老人家不管多累,也一定不让我俩吃前天的剩饭。她要烧最新的饭给我们吃。有时我们放学晚了,就见她在竹屋门前看着我们归来。外婆对我们的照顾强似母亲。劲松,她老人家对我俩这样好,就是希望我们这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有一天为咱章家争光啊!”    

  深夜,起风了。章孝慈在泪水中整整给初回新竹的章劲松讲了一夜往事。正是从那晚上开始,章劲松才真正对父亲的历史,对台湾那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这才知道自己原本就是蒋氏家族第四代中的一员!


第六部分:权贵子嗣的不同境遇衣钵是否传承,曾让蒋经国备费心机(1) 

暮色苍茫。    

  喧嚣了一整天的慧济寺渐渐安静下来。那些为表示不忘蒋家旧情,不得不前来参加蒋经国百日道场的国民党军政要人,多数只在悬挂蒋经国的遗像下方,匆匆施礼焚香,在电视镜头上有意亮相以后,便借口有急事处理,一个个匆匆告辞了。傍晚时分,暮霭四起。慧济寺的蒋经国道场灵堂内,贵客的身影早已不见。只有蒋氏家族的男男女女,还守在灵堂香案的前面,倾听以性海大法师为首的一群僧道们在长明灯和缭来绕去的香烟中,继续哼哼啊啊的诵念经文。    

  蒋孝武在沉沉暮色中走进前殿。他坐在蒋氏族人的座席间,呆呆凝望着鲜花与雪白挽联环绕的一幅巨大的鎏金像框,框内镶嵌的是亡父蒋经国的遗像。在昏暗灯影里,蒋经国那双含笑的眼睛,似在俯视跪拜诵经的僧人道士以及坐在稍远处的蒋纬国、蒋孝武、蒋孝勇、丘如雪、徐乃锦、蔡惠媚、方智怡、蒋孝刚、蒋友梅、蒋友松、蒋友兰、蒋友常、蒋友柏、蒋友青等孙女孙儿们。蒋孝武凝望着父亲的遗像,就会情不自禁想起许多往事。他知道“江南事件”发生后,1985年至1986年,是他们蒋家最为难熬的两年。虽然为尽快平息岛内外不利蒋孝武的舆论,蒋经国已在1985年利用对美国《时代周刊》的谈话之便,公开否认了一度盛传蒋孝武接班的传言。可是,台湾上层人士仍有人暗中大造不利蒋孝武的舆论。有人甚至说:“蒋经国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谈话,实际上只是障眼法。真正目的还在于平息风波,将来伺机把蒋孝武捧上台去!”    

  蒋经国非常气恼!    

  为了这件事,一贯能不计较民间舆论的蒋经国,开始食不甘味。有时为苦思对策,他甚至一连几天在床榻上不能合眼。    

  到了这一年冬天,蒋经国为使来自民间、特别是民进党内一批反对派对蒋孝武上台的不满情绪有所平息,12月25日那天,他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的“国民纪念行宪38周年大会”上,面对讲坛下黑压压翘首聆听的人群,又语气凝重地讲了一段与“讲演”无关的题外之言。    

  这段话就是针对岛内外关于蒋孝武将来可能接班的舆论而谈的。蒋经国这样神色严肃、信誓旦旦地表示:“请在座诸位相信我的讲话,在我蒋经国的家人中,有没有人竞选下一任‘总统?’我的答复是:不能,也根本不会有!”    

  蒋经国话音刚落,刚才还鸦雀无声的偌大礼堂里,仿佛被他突然投进一颗炸弹,顿时,引起一片轰然的议论之声。这是因为蒋经国选择如此严肃的场合,当着既有国民党官僚政客,也有民间人士在场的众人之面,讲出这种话无疑是个郑重其事的声明。特别是蒋经国选在“行宪”纪念周年,公开讲关于蒋氏家族将来的话,不啻是一颗让人震惊的炸雷!不容任何人将信将疑,或者想入非非。    

  “第二,我还要说明一点。我们有没有可能实施军政府的方式来统治国家?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蒋经国坐在镀镍的闪亮轮椅上,尽量把他略显沙哑的声音送进前面的送话器中,他把嗓音立刻提高几度,大声宣称:“这是因为,执政党所走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康庄大道,绝不会改变《宪法》。同时,也绝不可能有任何违背《宪法》的统治方式产生……”    

  台下没有蒋经国期望的突然爆起的如雷掌声,但那些关注此事的国民党要人们,却以沉默和鸦雀无声的特殊方式来回敬蒋经国的郑重声明。事实上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默认,抑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困惑和怀疑?这让蒋经国的心里更加惶恐!    

  如果仅仅是会场上冷淡的反应,蒋经国也许能够理解,因为他的那些下属和民众,毕竟不能真正理解蒋经国这番话的真正用心。但是,对于一个多年来野心勃勃,早已摆出接班姿态的蒋孝武来说,难道真会因为一个江南被刺事件,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蓄谋以久的初衷吗?    

  当时,蒋经国在讲台上俯望着下面那些冷漠、猜疑、嘲笑和种种表情复杂的面孔时,心里只能是冷笑着说:“好吧,既然你们暂时不相信我的话是真的,那么,也就只好将来用事实去印证吧!”    

  蒋经国在官邸里或荣民总医院中,始终都处于烦恼的情绪中。圣诞节前夕他在台北中山堂发表讲话不久,各种反应就接踵而至。当然,国民党内部对他的讲话反应并不强烈。他们也许担心有某些涉及蒋氏家族后继者问题的评论,会传到蒋经国的耳朵里去,给自己带来某种不利。可是民进党及社会各界的猜测和评论却毫无顾忌。有人甚至公开批驳蒋经国两次关于蒋氏继承人问题的公开谈话,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有人说:“蒋经国8月16日和12月25日两次谈话,是在施放自欺欺人的烟雾弹。因为他两次声明中,全说蒋家的人将来不会继任‘总统’。其实,蒋家人的接班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断绝可能性。因为接班不一定非要接‘总统’的班!……”    

  还有人说:“老蒋在世的时候,当初选定蒋经国当接班人,也没有让他一下子就坐在‘总统’的位置上。如果将来真让蒋孝武当‘行政院长’,那又该怎么办?”    

  “是啊是啊,难怪引起人们的猜测和怀疑。当初我不就是从‘行政院长’开始接班的吗?”蒋经国听到来自军政两界、反对党及民众的各种负面反应以后,在医院病室里心绪烦乱地绕室彷徨。他尽管从心里强烈反对那些众说纷纭的异议,却又不能不认同这些非议的合理性。蒋经国知道近几年蒋孝武公开露面的机会太多了,手中所掌握的实权也太大了。正由于上述这两个原因,蒋孝武在国民党内,在反对党及社会各阶层中的接班印象,事实上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如果他现在仅仅靠两次简短的谈话,就企图改变和消除民众中这种固有的印象,显然有些简单和天真。    

  “好吧,你们如果不相信,就往下看!看看我蒋某人说的话,到底是真是伪?哼,君子无戏言!”蒋经国只能这样宽慰自己。    

  自此,蒋孝武从接班人的预演中被彻底淡化与排除了。蒋经国不得不另外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可是,另外一股来自国民党上层的逆流,也时时困扰着本来已从蒋氏接班人困境中拔出脚来的蒋经国。    

  当一份郑重请求蒋经国考虑的报告,被送到在介寿路“总统府”办公室的紫檀木办公桌上时,他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千古哲理。原来,他企图把蒋孝武接班一事,悄悄扼杀在摇篮里并自消自灭的做法,事实上根本就行不通。如果说国民党外有人反对蒋孝武上台,是从思想上彻底击败蒋经国的梦想;那么国民党内一批拼命拥护蒋孝武登台接班的势力,也从另一侧面迫使蒋经国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来证明他自己两次诺言的真实性。    

  这真是一件头疼的事!


第六部分:权贵子嗣的不同境遇衣钵是否传承,曾让蒋经国备费心机(2) 

  那份报告是为蒋孝武抬轿子的一批少壮政客们写的。他们是听说国民党将于翌年,也就是1986年3月29日,在台北举行中央全会后才采取的行动。为了能让他们寄予厚望的蒋孝武届时粉墨登场,这些拥护者们联名向国民党中央上书,要求把蒋孝武列为“中央委员”的候选人。    

  收到这份报告以后,蒋经国一时愁肠百结,踌躇难决。从感情上说,这份语词诚恳的“劝进书”,恰好迎合了自知来日无多的蒋经国。多年来他苦心孤诣地为蒋孝武继任出山作准备,蒋经国所期盼的不正是这类来自党内和民间的“劝进书”吗?然而,蒋经国在冷静下来后,才真正体会到这张“劝进书”无论对他,还是对蒋孝武,都是有害无益的。    

  蒋经国知道这些人的本意,与其说是在推崇蒋孝武的才能人品,不如说是各怀鬼胎。说穿了,他们是希望以推举蒋孝武上台的方式,来达到他们自己将来攀龙附凤的升迁之望。这种人如在“江南事件”发生之前举事,也许可以利用一下。因为有一批人拼命地“劝进”,总比没人推举蒋孝武上台好。可是,现在的形势已经大有改变,蒋经国已先后两次在公开场合里,表示蒋氏家族将来无人接班的明确态度。既然如此,他就必须说到做到,否则,如果在第二年春天的国民党中央全会上,再给名声狼藉的蒋孝武一个“中央委员”的头衔,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掴了一个耳光吗?    

  “他妈的,无聊!”想到这里,蒋经国怒不可遏地撕碎了那份为蒋孝武当“中委”写来的“劝进书”!


第六部分:权贵子嗣的不同境遇“外放”新加坡是无奈之举(1) 

1986年1月1日,元旦那一天。    

  台北七海官邸里,还像往日一样平静。丝毫没有一丝节日气氛。但是,在那背靠一泓碧波湖水的“T”字型小洋楼里,蒋经国竟特意吩咐厨房在晚饭时,要替他精心烧一桌奉化的家乡菜。厨师们感到格外惊讶的是,从没有宴客习惯的七海官邸主人,为什么忽然叮嘱厨师备席烧菜呢?他们都十分清楚,自从几年前医生确诊蒋经国为晚期糖尿病患者以来,官邸里为蒋经国每天准备的菜肴,大多十分简单。遵从以姜必宁为首医疗小组的关照,蒋经国每日能吃的菜肴,也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样,即便是那几种,有些菜中也会禁止放盐和放糖。可是,今天到底为什么一改往常戒规,蒋经国吩咐多烧几种菜,而且每种菜务必放盐放糖。也许是他想在官邸里宴请某位贵宾要人吧?    

  暮色降临之时,一辆黑色奔驰轿车,缓缓从大门外开了进来。    

  原来仅仅是一辆侍卫们都熟悉的家车而已!此外并无任何车辆进出官邸!走下车来的是蒋孝武和年轻秀美的妻子蔡惠媚。厨师们都感到困惑不解。莫非蒋经国让儿子和儿媳来官邸里吃顿年饭,也值得别出心裁的关照叮嘱?    

  “孝武,阿媚,来,这是特别为你们准备的几碟家乡菜。”在楼上小餐厅里,蒋经国用筷箸点着大圆桌上的美味佳肴,说:“这是糖醋鲤鱼,你祖父在世的时候,最喜欢吃的。我记得当年杭州楼外楼的糖醋鱼,烧得最有浙江特色。从前你祖父每次到杭州,都要吃楼外楼烧的这种菜。本来我也喜欢,可惜近几年有病,医生不准厨师在这碟菜里放糖放盐。你们说,一条没滋没味的鱼,又怎么吃呢?”    

  蒋方良也说:“因为你们要来家里吃饭,你们阿爸才破例吩咐厨师,这是破了例呀!”    

  蒋孝武和蔡惠媚面面相觑。尤其是事事敏感的蒋孝武心中更感惊诧。因为像今天这类普通的节日———元旦,七海官邸从来不当一回事的。他和蔡惠媚也从没受到过这样的礼遇,平时他们即便回官邸用餐,也是赶上有什么饭就用什么饭。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