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囊全集(全)_2-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陵州有盐井,深五十丈,皆石作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垂绠而下,方能得水。岁久,干摧败,欲易之,而阴气腾上,入者辄死。唯天雨则气随以下,稍能施工,晴则亟止。佐官陵州,教工人用木盘贮水,穴隙洒之,如雨滴然,谓之水盘。如是累月,井干一新,利复其旧。



  【译文】



  宋朝时陵州有盐井深达五十丈,井底为岩石,井壁用柏木筑成,并高出井口,再由井口垂下绳索汲取盐水。由于使用多年,柏木已腐朽,想更换新木,但井中氯气太重,工人一入井就中毒而死,只有雨天时气随着雨水下降,勉强可以施工,一旦放晴就要停工。



  杨佐(字公仪)当时在陵州做官,就教工人在井口用一只大木盘盛水,让水由木盘缝隙中像雨滴般漏出,称为水盘,施工便可以连续进行。几个月后,井杆更换工程完成,又可继续产盐。



  679、尹见心



  【原文】



  尹见心为知县。县近河,河中有一树,从水中生,有年矣,屡屡坏人舟。见心命去之,民曰:“根在水中甚固,不得去。”见心遣能入水者一人,往量其长短若干,为一杉木大桶,较木稍长,空其两头,从树杪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尽涸其水,使人入而锯之,木遂断。



  【译文】



  尹见心为知县时,县的近郊有河流过,原可做为行船交通之用,惟河中有棵生长多年的大树,舟行不便。尹见心命人砍去大树,有人说:“河中的树根非常牢固,很难砍断。”尹见心派一名潜水夫,潜入河底测量树根的面积,再造一只比树根还大的木桶,惟上下不做桶盖呈管状,从树顶套入水中,再用大瓢将桶中河水舀尽,命人入桶锯树,终于去掉大树。



  680、怀丙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译文】



  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681、明成祖



  【原文】  



  成祖勒高皇帝功德碑于钟山。碑既钜丽非常,而龟趺太高,无策致之。一日梦有神人告之曰:“欲竖此碑,当令龟不见人,人不见龟。”既寤,思而得之。遂令人筑土与龟背平,而辇碑其上,既定而去土,遂不劳力而毕。



  【译文】



  明成祖为高祖在钟山上立了一面功德碑,碑石华丽巍峨,但因龟趺(碑台刻成龟形的座基)太高,无法将碑石立上去。



  一晚成祖梦到神明说:“想竖起功德碑来,只有龟不见人,人不见龟。”醒后,成祖反复推敲,终于领悟。命人填土与龟背平,用滑轮将碑石拖上龟背,一切妥当后再除去泥土,于是大功告成。



  682、黄怀信



  【原文】



  宋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汴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入澳中水。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述评]



  苏郡葑门外有灭渡桥。相传水势湍急,工屡不就。有人献策,度地于田中,筑基建之。既成,浚为河道,导水由桥下,而塞其故处,人遂通行,故曰“灭渡”。此桥钜丽坚久,至今伟观。



  或云鲁般现身也。事与修船相似。



  【译文】



  宋初两浙献龙船,船长二十多丈,上有楼屋,可做为皇帝游江南时休息所用。因时日已久,船腹部分腐朽,官府有意整修,但船在江中无法施工。



  神宗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计,在金明池北边凿一可停泊龙船的船坞,其下架设梁木,引汴河水入船坞,使船能泊在梁木上,再抽去坞内河水,以便补船作业。等船修复后,再引水入船坞,抽去梁木,使船身浮起。另造屋棚于船坞上,如此龙船再也不会受日晒雨淋而损坏。



  [述评译文]



  苏郡葑门外有座桥名叫尽渡桥。传说以前因水势湍急,无法建桥,有人献计,在河道附近陆地先筑一桥,桥成后再挖深桥下成新河道,使河水由新河道流经,而将原河道封闭,桥名“灭渡”。这桥宏伟壮观,至今仍在。有人说献计者是鲁班现身。



  683、虞世基



  【原文】



  隋炀幸广陵。既开渠,而舟至宁陵界,每阻水浅。以问虞世基。答曰:“请为铁脚木鹅,长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鹅住,即是浅处。帝依其言验之,自雍丘至灌口,得一百二十九处。



  【译文】



  隋炀帝游广陵,虽已开辟渠道,但船行至宁陵后,常因水浅而无法前进。炀帝问虞世基(字茂世)可有解决之道。



  虞世基说:“请制作长一丈二尺的铁脚木鹅,由上游往下游流放,如木鹅不动,就表示是水浅处,即可标示予以浚深,日后就不会再有舟行不便的情形发生。”



  炀帝依计而行,自雍丘至灌口,共有一百二十九处浅滩。



  684、周之屏



  【原文】



  周之屏在南粤时,江陵欲行丈量,有司以瑶僮田不可问。比入觐,藩、臬、郡、邑合言于朝,江陵厉声曰:“只管丈。”周悟其意,揖而出。众尚嗫嚅,江陵笑曰:“去者,解事人也。”众出以问云何,曰:“相君方欲一法度以齐天下,肯明言有田不可丈耶?伸缩当在吾辈。”众方豁然。



  【译文】



  明朝人周之屏(字鹤皋)在南粤时,张居正下令要丈量土地,有关官员认为徭僮的田地不方便丈量。于是布政使、按察使都趁入宫时上奏皇帝,皇帝怒声说道,,只管丈量,,



  周之屏领悟皇帝语意,立即拜辞出宫,众官不知所措,张居正笑着说:“刚才走的是个善体人意的人。”众人急问周之屏,周之屏说:“相国正想立法于天下,怎能明说有些田是不方便丈量的呢?如果要弹性处理,只有我们掌握了。”众官这才豁然明白。



  685、杜琼 谯周



  【原文】



  汉末杜琼[字伯瑜]尝言:“古名官职,无言曹者。始自汉以来,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乎!”谯周因曰:“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后即帝皆免为侯,亦此类矣。然则先帝讳备,备者,具也;后主讳禅,禅者,授也。言刘已具矣,当授他人也。”又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其无后矣!”及蜀亡,竞神其语。周曰:“由杜君之词广之,非有独至之异也!”咸熙二年,周书板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谓司马;月酉,八月也。至八月而晋文帝崩。



  【译文】



  汉末杜琼(字伯瑜)说:“古代官名没有‘曹’字,但自汉立朝以来,官名中均有‘曹’字,如吏称‘属曹’,卒称‘侍曹’,这大概是天意吧!”



  谯周(蜀汉人,字允南)也说:“汉灵帝把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史侯,董侯,登帝位后果然都因罪失被免为‘侯’,大概也是同样原因。而先帝名备,备是具备的意思;后主名禅,禅是授予他人的意思。意即刘备所具有的天下将授予他人。而曹是众多的意思,魏是大的意思,又大又多,天下应为其所有。刘备把具有的东西授予他人,所以没有后继者。”日后蜀亡,周谯一语成谶。



  谯周说:“由杜琼的话推而广之,不是没有他独特的道理。”



  咸熙二年,谯周写道:“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意即司马,月酉指八月,至八月晋文王驾崩。



  686、梁武帝



  【原文】



  台城陷,武帝语人曰:“侯景必为帝,但不久耳。破‘侯景’字乃成‘小人百日天子’”。景篡位,果百日而亡。



  【译文】



  梁武帝时台城陷落,武帝曾对人说:“侯景(南北朝人,字万景)必定可以当皇帝,但为时不久。因侯景二字拆开来看便是‘小人百日天子’。”果然侯景篡位,百日后被讨平。



  687、高世则 何孟春



  【原文】



  绍兴己酉,有熊至永嘉城下。州守高世则谓其倅赵元钅舀曰:“熊,于字为‘能火’。郡中宜慎火烛。”后数日,果烧官民舍十七八。弘治十年六月,京师西直门有熊入城,兵部郎中何孟春亦以慎火为言。未几,礼部火,又未几,乾清宫毁焉。



  【译文】



  宋绍兴已酉年间,有大熊出没在永嘉城下。高世则对手下说:“熊分开是能、火二字,郡中要小心防火。”数日后果然发生火灾,共烧毁民屋和官舍十七八间。明孝宗弘治十年六月,京师西直门有熊入城,兵部侍郎何孟春也警告部属小心火烛。不久,礼部失火;又不久,乾清宫大火。



  688、汉高祖 唐太宗



  【原文】



  汉高祖过柏人,欲宿,心动,询其地名,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已而闻贯高之谋。高祖不礼于赵王,故贯高等欲谋弑之。



  窦建德救王世充,悉兵至牛口。李世民喜曰:“豆入牛口,必无全理。”遂一战擒之。



  [述评]



  后汉岑彭伐蜀,至彭亡,遇刺客而死。



  唐马燧讨李怀光,引兵下营,问其地,曰:“埋光村。”喜曰:“擒贼必矣。”果然。



  辽主德光寇晋,回至杀胡林而亡。



  宋吴璘与金人战,大败于兴州之杀金坪。



  弘治中,广西马参议玹与都司马某征瑶,至双倒马关,皆为贼所杀。



  宁王反,兵败于安庆,舟泊黄石矶,问左右:“此何地名?”左右以对,江西人呼“黄”如“王”音,濠叹曰:“我固应‘失机’于此。”无何就擒,谶其可尽忽乎?”



  文皇兵至怀来城,毁五虎桥而进。又如狼山、土墓、猪窝等处,俱不驻营,恶其名也。



  弘治乙丑,昆山顾鼎臣为状元。尹阁老值家居,谓人曰:“此名未善。”盖“臣”与“成”声相似,鼎成龙驾,名犯嫌讳。至五月,果验。人谓尹之言亦有本同音。



  景泰辛未状元乃柯潜,时人云:“‘柯’与‘哥’同音。未几,英庙还自北,退居南宫,固‘哥潜’之谶。



  【译文】



  汉高祖有一次路经柏人(地名),本想停留一晚,但心头总觉不妥。问人,知道地名是“柏人”后,心想:“柏人者,被人迫害的意思。”于是连夜赶路。不久就听说贯高(赵王张敖丞相)的阴谋。高祖因曾对赵王不礼貌,所以贯高想谋害高祖。



  窦建德(隋人,宇文化及杀炀帝后,曾自称帝,国号夏,为李世民讨平)率兵救援王世充(隋朝人,炀帝被杀后曾自称郑王),大军行至牛口,李世民(即唐太宗)得知后高兴的说:“豆(窦)入牛口,必无生还之理。”果然一战成功,生擒窦建德。



  [述评译文]



  后汉岑彭伐蜀,卒兵至彭亡(地名),遇刺身亡。



  唐时马燧(字洵美)讨伐李怀光(唐靺鞨人,本姓茹),发现军队扎营的地点叫“埋光村”,高兴的说:“擒贼必能成功。”结果果真成功。



  辽主德光侵犯晋朝,返辽途中在“杀胡林”丧命。



  宋大将吴璘(字唐卿)大败金人于“杀金坪”。



  明孝宗弘治年间,广西一位马姓参议偕同一位都司马征徭人时,行至“双倒马关”,被贼人所杀。



  宁王朱宸濠谋反,在安庆吃了败仗,船停泊在黄石矶。江西人念“黄”音如“王”,宸濠感叹的说:“我恐怕在此地会吃个大败仗。”不久宸濠被擒,真是一语成谶。



  成祖率兵行至怀来城,曾下令拆毁五虎桥,又因讨厌“狼山”、“土墓”、“猪窝”等地名,坚持不在这些地方扎营。



  明孝宗昆山人顾鼎臣(字九和)高中状元,退休在家养老的尹阁老曾对人说:“顾状元的名字取得不好。”原来“臣”与“成”音相近,鼎成龙驾,冒犯天子。到五月果然应验。有人说尹阁老的话是有根据的。



  明代宗辛未年,柯潜高中状元,有人说“柯”“哥”音近,借以影射英宗,不久英宗由瓦剌返京,果真不再为天子,应了哥潜之谶。



  689、曹翰



  【原文】



  曹翰从征幽州,方攻城,卒掘土得蟹以献。翰曰:“蟹,水物,而陆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将至,不可进拔之象。况蟹者,解也,其班师乎?”已而果验。



  【译文】



  曹翰随军征讨幽州,正预备攻城时,有一名小兵挖土,掘得一只螃蟹,拿来献给曹翰。曹翰说:“蟹是生长在水中的动物,不在水中却跑到陆地上来,是离开居所;而蟹多脚表示敌人援军将到。此战我军恐难获胜,更何况蟹者解也。难道这只蟹是我军班师之兆么?”不久果真下令班师。



  690、郑钦说



  【原文】



  钦说天性敏慧,精历术,开元后累官右补阙内供奉。初,梁之大同四年,太常任昉于钟山圹中得铭曰:“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起灵址。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己,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圮。”昉遍穷之,莫能辨,因遗戒子孙曰:“世世以铭访通人,有得其解者,吾死无恨。”昉五世孙升之隐居商洛,写以授钦说,钦说时出使,得之于长乐驿,至敷水三十里辄悟,曰:“此卜宅者搜葬之岁月,而先识墓圮日辰也。‘甸服’,五百也;‘黄钟’,十二也。由大同四年却求汉建武四年,凡五百一十二年。葬以三月十日庚寅:‘三上庚’也。圮以七月十二日己巳:‘七中己’也。‘浃辰’,十二也。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月一交,故曰:‘千三百浃辰交’。‘二九’,十八也;‘重三’,六也。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曰:‘九重三四百圮’。”升之大惊,服其超悟。



  【译文】



  郑钦说天性聪慧,精通历术,唐开元时官至右补阙内供奉(官名,唐设,掌内命)。



  在梁朝时,有太常(官名,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任昉无意中在钟山一座矿坑拾得一块碑铭,写着:“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起灵址,瘗在三十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



  任昉询问了许多人,直到去世都无法解出碑辞,因此留下遗言:“世世代代都要寻访通人,若能解出碑辞,我死也无恨。”



  任昉五世孙名升之,住在洛阳,听说郑钦说的才名,请人拿着碑辞请教郑钦说。郑钦说正奉命出使,便带着碑辞上路,行至长乐驿一带敷水三十里处,突然恍然大悟的说:“这是家人卜算安葬年日,并预测墓毁的日期。甸服(周朝以王城周围五百里以内之地)是代表五百;黄钟(本为音律名,六律六吕的基本音,配阴历十二月,故又为十二月的异称)代表十一。由梁武帝大同四年往前推算,至后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共五百一十二年。瘗在三十庚,表示葬于三月十日庚寅。堕遇七中巳,表示墓毁于七月十二日己巳。光武帝建武四年至梁大同四年共六千三百一十二日。浃辰,十二日也,辰自子至亥为十二辰,代表十二;交代表月,故曰:‘千三百浃辰交’。二(乘)九为十八,重(二)三得六,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共为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曰二九(十八)重三(六)四百圯。”



  任升之大为叹服。



  691、杨修



  【原文】



  杨修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便令坏之,曰:“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