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美国-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的出境监察,进入美国,辗转来到罗得艾兰岛。

  1790年,在一位铁匠的帮助下,斯莱特凭着惊人的记忆和机械制造技能,复制出了英国的阿克莱特纺织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作母机,也就是被英国人视为秘不外传的富国之宝。

  他的复制非常成功,1793年,罗得岛上建起了美国第一座装有阿克莱特纺织机的工厂,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纺纱技术的生产系统在北美大陆出现了。斯莱特为美国提供了创业急需的新型工具机,因而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之父”。不少后世的学者把斯莱特复制纺织机成功的这一年定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马克思说:“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美国这个今天输出技术的大国,当年也是依靠复制别国科技起步的。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发展依赖欧洲的技术发明,在南北战争前,美国机械设备的80%依靠欧洲进口。

  然而,在南北战争之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汹涌澎湃的大潮中,美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此时的大西洋彼岸,英国人一边改造第一次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老设备,一边加大新兴工业的建设力度,试图继续引领时代潮流;

  德国人刚刚用铁与血的方式击败法国,完成国家统一,凭借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独立的经济体系,以及强大的教育科研系统,咄咄逼人地出现在欧洲大陆,与英国在全球展开竞争;

  辽阔的俄罗斯刚刚废除了农奴制,它希望这能够为工业革命提供自由劳动力,尽可能赶上欧洲前进的脚步;

  而在太平洋对岸,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竭力按照西方特别是德国的方式推进工业化,力图通过“脱亚入欧”摆脱殖民地的处境。

  中国的满清政府则以“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开始洋务运动,希望以西方科技增强国力,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

  在如此激荡的时代大潮中,刚刚打完内战的美国能否屹立潮头?

  1、 爱迪生万岁

  在纽约市38公里外的新泽西州,有一个门罗公园市。

  当夜色降临,门罗公园的一座老建筑显得昏暗而冷清,如果与现在纽约那一片璀璨的灯海、落地的银河相比,简直就有点寒酸了。

  然而就是这些看似寒酸的建筑,在美国发展历程上有着特殊的意义。126年前,是这里的光芒四射,创新的火焰照亮了世界,开启了一个时代。

  1879年12月25日,大雪纷飞、格外寒冷。大约有3000人在圣诞节的晚上聚集到门罗公园。

  纽约《先驱报》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些参观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使这个方圆数英里的小镇堆满了形形色色的车辆——这当中有男、有女,有农民、技工,也有各种体力劳动者和孩子,与此同时,火车上又走下银行家、掮客、资本家、观光者,以及急于做生意的代理人。”

 
 
工业革命(2) 
 


 
 2006年12月05日 12:19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人们并不是来庆祝圣诞节,而是来参观一项最新发明。

  夜色降临后,人们被眼前突然出现的光芒弄得神魂颠倒,目瞪口呆,那是60盏电灯释放出的光明,这是他们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

  人们忘了寒冷,到深夜12点还不想散去,到处有人高喊:“爱迪生万岁!”

 
 
 
  这项19世纪末最著名的发明正是出自爱迪生之手,这个名字几乎是发明创新的代名词。

  爱迪生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专利,平均每两周就有一项专利成果。作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这位“发明大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门罗公园的哥伦布”。

  电灯、印刷机、留声机、蓄电池、电影都是他的发明,他成为十几种行业的开创者。美国人称他为“发明大王”。

  这是一项影响历史进程的发明。正如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一样,爱迪生不仅为美国开辟了一块发展的新天地,也寻找到走向强盛的钥匙。

  很快,门罗公园的光明降临到全国各地,并向国外扩展。1879年的60只灯泡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当然,要想使人类真正进入电气化时代,必须使电气普遍应用,也就是说必须使电融入人类生活,那么怎样才能使电走入千家万户呢?

  1882年9月4日,爱迪生亲手合上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电力系统的电闸,电流沿着电线迅速流动,照亮了曼哈顿金融区的摩根公司等58处地方。

  这个系统的电力来自于一个发电能力为900马力的火力发电厂,可供7200个灯泡使用,这一电力系统是爱迪生从电灯衍生出的发明,它的应用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开始工作。

  由此,发电站迅速推开,并用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流四通八达。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电厂、输电线、配电设备、电灯,这一切构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很快专业电气公司在美国各地纷纷出现,实现了电力技术产业化。

  这一年,有10万只灯泡释放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为人类服务,1892年则发展到400万只;1903年,高达4500万只。

  很快,电灯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征服了人类,以至于如果失去电灯,人类简直就像失去太阳一样痛苦。

  爱迪生的光芒出现在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伦敦的展览会,巴黎的歌剧院,甚至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上。

  在爱迪生的发明中,电灯影响最为深远,人类为了寻找光明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篝火、蜡烛、油灯、煤气灯,都离不开火的直接燃烧,从电灯开始,人类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照明,也以全新的方式生活;从电灯开始,电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对美国来说,发电厂和输电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工业方便而廉价的新动力,为工业插上了电的翅膀,使之以闪电的速度发展。

  动力是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在使用人力、畜力的时代,人类只能以农业和小手工业走过五千年的缓慢历程。当瓦特用蒸汽机驯服了地下之火,也就是煤,使之转化为机械能,以此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只用了100多年便创造了相当于前5000年的辉煌。

  爱迪生则以天上之火的形式,也就是电,实用于照明和动力,这场无声的革命让资本主义摆脱了煤炭味的旧时期,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期,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创造出相当于前100多年的成就,并且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

  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开启了电气时代,成为电力工业的故乡,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工业革命(3) 
 


 
 2006年12月05日 12:20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电动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1880年的时候,美国工业还依靠蒸汽机,到1900年,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它进入钢花四溅的钢铁厂,进入汽笛长鸣的火车轮船,进入大型农场的联合收割机……

  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1860年,它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工业生产第4位,不到英国工业总产值的12。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美国迅速赶上 
 
 
并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工业产值达到95亿美元。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约占欧洲各国工业生产总和的1/2,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13。

  美国时代来临了!

  1931年10月18日,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为了纪念爱迪生,有人建议全美国停电一分钟以缅怀这位发明者,但是这一纪念活动根本无法实施,因为电实在太重要了。最后,除关键的电灯以外,其他所有的电灯都在自愿的情况下关闭。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一片黑暗,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美国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再次通明,亮如白昼,世界回复光明。

  2、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在美国腾飞的过程中,发明并不仅是电灯这一项,发明家也不仅是爱迪生这一个人。

  在爱迪生收到他的电灯发明专利书时,同样的专利书在1879年发出了2万多件。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美国的技术发展,大体上可以爱迪生来划线。在爱迪生之前,美国的技术基本上是照搬欧洲的;在爱迪生之后,美国才有了自己的技术。爱迪生所处的时代是美国技术发展转折的一个标志。

  根据美国专利局记载,19世纪后期是美国告别单纯技术引进,本国专利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

  1789年至1800年的10年,政府颁布了276项专利权;在1850…1860年的10年中,专利增加到25200项,平均每年有2000多件专利;到了1900年前的20年,每年专利已达到2万多件,增长了10倍多。

  内战后美国劳动力匮乏,美国资本家尽可能地采用节省劳力、降低成本的新技术;美国工业较英法起步晚,可以直接借鉴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弯路;美国中西部广大地区都是新开发的,没有陈旧设备的包袱和障碍,不存在英国工业所面临的复杂技术更新问题。

  此外,美利坚民族具有的积极进取、讲求实效的精神,使他们少受传统束缚,易于接受、推广新技术。在这一系列的因素中,自主创新发明的大量涌现是最关键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会出现一系列创新发明?也就是说,爱迪生为什么会出现在美国?

  爱迪生出现于美国决非偶然,他生活在一个属于发明家的国度,美国早在大半个世纪前就为他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1787年,在刚独立的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中,第一条第八款赫然写着:“为推动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保障其享有排他的专有权”。

  美国是第一个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的国家,创新精神由此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庄严地予以保护,就像保卫国家主权一样。

  如果说宪法使发明权神圣不可侵犯,那么,专利法的出现则使这一权利真正转化为鼓励发明创新的动力。

  1790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1802年,国家专利局成立。

  在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简称USPTO)那扇厚重的大门上印着林肯总统的名言:“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工业革命(4) 
 


 
 2006年12月05日 12:20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USPTO的任务是:在一定期限内保证发明人对其发明享有独占权,从而促进美国的科学技术进步;通过实施有关专利与商标的法律,管理专利、商标和版权事务,管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事实上,爱迪生在门罗公园发明工厂的启动资金,就是他第一次转让专利权所得,以后他的每一项发明都为下一项发明提供资金。这是他得以完成2000多项发明的物资基础之一。

 
 
 
  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然而如果没有宪法和专利法的保障,还会出现爱迪生吗?

  法律是硬道理,它构建了软环境。发明创造的价值以财富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实现财富的形式受到法律保护。

  专利法案不仅使爱迪生名利双收,也为美国创造了巨大财富。

  1922年美国国会统计,仅一个爱迪生就使美国政府在50年内的税收增加了15亿美元。1928年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的资本用在与他的发明有关的事业上的金额达到157。25亿元。

  专利制度确保发明创新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使人们认识到脑力活动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收入的。于是,当整个国家都这样认为的时候,头脑与生产力也就挂起钩来,于是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应运而生,于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也就有了腾飞的智力支持。

  早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比较英美两国时就曾说过:英国人太留恋旧的生产方式了,而美国一点也不留恋旧方式;美国人一听到发明两个字就会竖起耳朵。

  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科技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正是立足于这些源源不断的发明,在19世纪末30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迅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一位科学家自豪地说,“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科技民族。从农业到建筑,没有一个行业不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形成的,我们的1500万个家庭中,没有一个家庭不享有科学进步的好处。”

  这一现象使整个国家形成了对发明创造的极度尊重和热衷。

  1929年10月21日,电灯诞生50周年。美国为爱迪生办了一个别致的纪念会。

  汽车大王福特把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建筑物,重新建在密歇根州迪尔本。

  美国总统胡佛搀扶着82岁的爱迪生走进“实验室”时,全美数百万听众早已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着收听实况解说。爱迪生重演了半个世纪以前关于电灯的著名实验。与此同时,全美数十座城市也为纪念他的功绩而让所有电灯大放光明。

  这是一场为发明家而办的盛宴,对一个平民的致敬没有比这一次更盛大的了。

  500位来宾大都是《世界名人辞典》中的人物,金融家、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巨头、大学校长、文化名人济济一堂,来宾中有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从电话里传来爱因斯坦的祝福,英国太子和德国总统发来了贺电。

  爱迪生坐在首席,胡佛总统坐在旁边。

  胡佛发表演说:“在我们的国家中,科学家和发明家要算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了。……由于他们的努力促使了我们的进步,这种伟大的贡献是无法估价的。”

  那么仅仅有专利法就能产生一个科学民族,并使这个民族不断创新、发展吗?

  3、只有知识才能照亮整个民族的思想

  在爱迪生在门罗公园的发明工厂,当时这里的工作人员达200多人。人们都知道爱迪生的发明,却不知道爱迪生的2000多个发明,大多是在这个世界最早的大型科学实验室里诞生的。

  甚至有人说爱迪生最重要的发明并不是电灯或其他什么,而是发明工厂本身,是发明工厂将一大批数字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各类高级技术工人组织起来,以集体研究的方式,造就了爱迪生这个科学神话。

 
 
工业革命(5) 
 


 
 2006年12月05日 12:20   

连载:大国崛起·美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爱迪生本人只有小学文化,靠自学成才,但在发明工厂中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比例却高达30%以上,甚至其中不少人还是各大学的教师。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高素质的人才,爱迪生的天才火花能够燃烧多久?没有分布于各个行业的高素质人才,美国又怎能迎头赶上欧洲发达国家?

 
 
 
  每年六月是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从1869年开始,颁发毕业证书以一种特殊仪式固定下来:哈佛大学的校长向毕业生宣布,“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有素质的男人和女人了。”

  多少年来,历任哈佛校长始终用这样的话语送走毕业生。从1636年开始到2005年,有300多届的毕业生成为有素质的男人和女人。这些毕业生中有6位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多位“普里策奖”获得者以及众多的议员、大使和学术权威。

  这还仅仅是一个哈佛大学。今天的美国已有四千多所大学,这四千多所大学塑造的人才遍及美国的各个领域。曾经有一位学者说:“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成就了美国。”

  那么,又是什么成就了美国的教育?

  17世纪初,一批批欧洲移民开始在北美定居,这些来自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拓荒者们带来了欧洲近代的科技和文化,同时还带来了教育的传统。

  一位历史学家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当第一茬收割地里的麦根经风雨剥蚀刚刚变色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