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3-此事难知-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下
病有变怪
属性:(仲景平脉法第二) 
及诊得脉形证相应。因与服汤。食顷变大吐下腹痛。是为变怪。或有旧时服药。今乃作 
发。是亦谓之灾怪耳。 

卷下
喘论(此论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属性:华佗云。盛而为喘。减而为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 
须得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 
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 
。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卷下
桔梗枳壳汤
属性:活人书。言治痞当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审知错下必成痞 
证。 
是气将陷而过于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 
能消痞。胸中之气反病矣。先之一字。预早之意也。先用(枳壳汤)若不应。后以仲景痞药治 
之则可。若执(枳壳汤)以治痞。其害亦深矣。先之一字。不可不知也。 

卷下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
属性:寻衣撮空许学士说 
作肝热风淫末疾。故手为之寻衣撮空此论虽然莫若断之为肺热。似为愈矣。其人必谵语妄言 
。经曰肺入火为谵言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经者上焦也。二者皆当其理果何如哉。天地互为 
体 
用。此肺之体肝之用肝主诸血。血者阴物也。此静体何以自动。盖肺主诸气为气所鼓舞。故 
静得动。一者说肝之用。一者说肺之体。此天地互为体用。二者俱为当矣。是知肝脏血自寅 
至申。行阳二十五度。诸阳用事。气为肝所使。肺主气自申至寅。行阴二十五度。诸阴用事 
血 
为肺所用。 

卷下
三法五治论
属性:若五治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国中末也 
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 
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 
之养正去邪。相兼济而治之。养正去邪者。假令如见邪气多正气少。宜以去邪药多。正气药 
少。凡加减药法。如此之类。更以临时对证消息。增减用药。仍根据时令行之无忌也。更加针 
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谓药性平善。广服无毒。惟能养血气安中。盖 
为病证已久。邪气潜伏至深。而正气微治。故以善药广服。养正多而邪气自去。更加以针灸 
。其效必速。夫疗病之道。有五治法焉。和取从折属也。 

卷下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属。衰于戌金之属。衰于辰。是也
属性:一治曰和。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二冶曰取为热势稍大当以 
寒药 
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三治曰从。为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为药气温也。味随所为。 
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发汗之。不已又再折。四治曰折。为病势极甚 
。当以逆制之。逆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五治曰属。为求其属以衰之 
。缘热深陷在骨髓间。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其属以衰之。缘属之法。是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经曰。陷下者衰之。夫衰热之法同前所云。火衰于戌。金衰于辰之类是也。 
如或又不已。当广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若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 
平川广野。当青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病发时。前青野千里者。如肌羸瘦弱。 
宜广服大药以养正夫病有中外。治有缓急。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 
气微不和。以调气法调之。 
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 
其次大者。以平气法平之。 
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故经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 外者外治。微者调治。其次平治。 盛者夺之。 汗者下之。 

卷下
面部形色之图
属性:察色分位 坤胃(遗散至肾死) 兑肺 干大肠(遗散至肝死) 额 离心 坎肾颐 精明 
五色 巽胆(遗散至脾死) 震肝 艮小肠(遗散至肺死) 

卷下
天元图
属性: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 
间象 在表 五化叠元 以应望闻 
肝 青(大敦水井)臊(白泉水合)酸(中封金经)呼(大冲土俞)泣(行间水荥) 
心 赤(少府火荣)焦(少冲木井)苦(少海水合)言(灵道金经)汗(神门土俞) 
脾 黄(太白土俞)香(大都火荣)甘(隐白水井)歌(阴陵泉水合)涎(商丘金经) 
肺 白(经渠金经)腥(大渊土俞)辛(鱼际火荣)哭(少商水井)涕(天泽水合) 
肾 黑(阴谷水合)腐(复溜金经)咸(太溪土俞)呻(然谷火荣)液(涌泉水井) 

卷下
地元图
属性: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井(心下满)胆(元证) 身热 体重(节痛)喘嗽(寒热)逆气(泄)荣(身热)心下满(小肠)元 
证体重 寒热 逆气 
俞(体重节痛)心下满(胃)身热 元证 寒热 逆气 
经(喘咳寒热)心下满(大肠)身热 体重 元证 逆气 
合(逆气而泄)心下满(膀胱)身热 体重 寒热 元证 
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脉。(脉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 
青善 
怒。脉又弦又病身热。(当利胆荣)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 
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余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淋溲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荣。秋刺经。 
冬刺合。 

卷下
人元例
属性:六十五难说合 七十三难说荣 在经木火土金水 再分七象以应切脉 独包七法 有阴 
阳配合 父子 兄妹 接经 平经说象 拔源 

卷下
阴阳例
属性:阴阳者子午也。谓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阴阳也十二经皆有之或感得父气或感得母气而病焉 
子午 
者乾坤也。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难云。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春夏刺 
井荣。秋冬刺经合。是各致一阴一阳之义。亦谓井经近 
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荣。微补其经。大补其合。或补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 
疾之。故微大补泻。以应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脉得 
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气为阳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实 
大。是感得母气为阴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水补火。 

卷下
配合例
属性:七十七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 
邪气 
也。假令见肝病欲实其脾者。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肝经 
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 

卷下
子母例
属性:假令见肝病满闷淋溲便难转筋。又见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于足厥阴肝经内。木 
火二字各一针。 

卷下
兄妹例
属性:(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针象) 
假令见足厥阴肝之经太过又兼见胆之证太过。是为兄妹。当泻肝 
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又泻胆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此五法乃人元法也。 

卷下
接经
属性:(手足经同) 
内经曰。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十二经无过绝。假令十二经中是何经略不通行。当刺不 
通 
行凝滞经。俱令接过节。如刺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如诸经俱虚。补十二经。如诸经俱实 
。泻十二经。补当随而济之。泻当迎而夺之。 

卷下
平经说象(七十九难)
属性:为见诸经中。无过与不及之病而有病。 
八十难曰。有见如入。谓左手见气来至乃纳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非用迎随补泻之法 
不虚不实。不虚谓真气未虚。不实谓邪气未实。以此故自取其经施其法也。 

卷下
拔源例
属性:假令针本经病了。又于本经原穴亦针一针。如补肝经。亦于肝原穴上补一针如泻肝经来 
亦于肝经原穴上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卷下
接经补遗
属性:又补其母。亦名随而济之。又泻其子。亦名迎而夺之又随呼吸出纳亦名迎随也。 
两胁痛。少阳丘虚。心痛少阴太溪。(并涌泉足厥阴原穴)腰痛。昆仑委中出血。喘满痰 
实 
如胶。太溪呕哕无度。手厥阴大陵。头痛。手足太阳原热无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小肠疝气痛 
。足厥阴太冲。百节酸疼实无所知。三棱刺绝骨出血。 
妇人血不止。刺足太阴井。喉闭手足少阳井(并少商手。足太阴井)大烦热不止。昼夜无 
力。 
刺十指间出血谓八阳大节眼发睛欲出亦须大刺。目痛大 痛。刺太阳井。头中痛不可忍卒 
疝痛。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目痛小 痛刺 
少阳井。心痛脉沉肾原穴。脉弦。肝原穴。涩脉肺原穴。缓脉脾原穴身之前。足阳明原穴。 
身之后。足太阳原穴。身之侧。足少阳原穴。灸一身之内分为八方。(脐以上至鸠尾以年为 
壮。大椎以下。至腰中以年为壮。腰)手足四分。自井为一。荣为二。至合为五之类。自胆 
中 
分四向。如井荣数倍之。百会为一分。亦如胆中法。凡欲灸者先诊其脉若浮者不可灸。灸之 
必变。 
月晦前后各二日属坤 为癸乙 月缺 无泻 
月望前后各二日属干 为甲壬 月满 无补 
初三日至上弦 属震仰孟 为庚 
上弦日至月望 属兑上缺 为丁 
月望日至下弦 属巽为风 为辛 
下弦日至月晦 属艮纳雨 为丙 

卷下
天元图
属性: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间象在表。五化叠元。并见前图。(拾遗)夫天元法者 
。谓 
之五化叠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为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 
处。计从几数却于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数至根据前数尽处便于元受病一方穴内泻所止之方来 
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内经中泻之勿误。 
假令病者闻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为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 
。东 
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于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荣火也。 
当 
于受病之方内泻荣火。是脾经泻火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数对曰此从地出为天轮所载。右 
迁于天不当于所显之虚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卷下
地元图
属性: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在表间象以应望闻。(及肝胆各五法)并见前图。 
人元法例(前图已载七象七法见前人元例后)并见前图。 

卷下
大接经从阳引阴
属性:足太阳膀胱经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角如韭叶。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十呼) 
。 
足少阴肾之脉涌泉。足心也。起于小指之下斜趣(三呼) 
手厥阴心包脉。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 
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三呼)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 
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三呼二十呼)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穴也。及三毛中。 
(十呼六呼) 
手太阴肺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也。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 
次指内 
出其端。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之内。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 
呼)中指内交(三呼) 
足阳明胃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大指间出其端。(一呼) 
足太阴脾之脉。起于足大指端。循指内一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也。(十呼) 
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三呼)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为井。(五呼) 

卷下
大接经从阴引阳
属性:手太阴脉之脉。起于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也。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 
次指内 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一呼) 
足 
足太阴脾之脉。起于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阴肾之脉。起于小指之下为井。涌泉穴也。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足少阳胆之脉。出于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 
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入聚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及三毛中。(六 
呼) 
凡此大接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东垣二十五论后录 

卷下
诸经头痛
属性:阳明头痛。自汗发 
热。白芷。 少阳头痛。脉弦(往来)寒热。柴胡。太阳头痛。恶风恶寒。川芎。太阴头痛。 
痰物理重腹痛。半夏。少阴头痛手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寒厥头痛。细辛。厥阴头 
痛。项痛脉微浮缓。欲入太阳其疾痊矣。然而亦当用川芎。气虚头痛。黄 。血虚头痛。当 
归。诸气血俱虚头痛。黄 当归。伤寒头痛。〔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太阳经所发 
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柴胡汤。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少阴头痛 
。(脉沉微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头痛。外伤本经(桂枝麻黄各半汤)。 
呕而微吐水。(吴茱萸汤。内亦病也) 
易老曰。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阳虚。非附子不能补 
下焦之阳虚。治目不能远视能近视或亦妨近视或脉风成疠。(地芝丸)主之。 
生地黄(爆干四两) 天门冬(汤炮去心) 枳壳(面炒去穣二两) 甘菊花(未开者秤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如能饮食茶。清汤下。不能饮食。温酒下。食后改熟地 
黄亦可。(此说亦见病 气直目门下亦有) 
治目不能近视。反能远视。服(局方定志丸)。 
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 
视。 
责其无火。法当补心。补肾补足少阴。补心补手少阴。补肾。(六味地黄丸)加牡蛎。补心。 
(定志丸)加茯苓。 
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治精滑久不愈。(固真丸)。 
手足少阴经 
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 
单牡蛎不以多少。砂锅子内 醋淬七遍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 
心盐汤下。 
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狭窄如绳 
束之 
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狭。所食减少。大有神效 
。 
白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人参 
生姜(先用滚汤掠过焙干各秤一两)秋时减姜一 
上同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 
汤化下。食前空心细嚼。白汤送下亦可。忌生冷硬物。及怒发思虑过节。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或泻利不止而腹胀。或纯便血赤血。或杂脓血。 
便虽多 
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脱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黄而气短。此元气损少之故。且小肠者 
。手太阳经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阳经壬水也。是壬水来丙小肠之位。小肠为壬所克而外走 
也。诸手经短。而足经长。兼以五行相克论之。俱是足经。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 
则愈。其与难经一证寒热相反。亦名曰小肠泻。亦作泄。海藏云。此杂病火投于水。变为寒 
证。又外伤足太阳膀胱经。左脉俱浮为表阳之候也。忽变为内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 
壬化。脉反不浮而微沉。此内病与外病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于脉诊者。孰能知之。(姜 
附赤石脂朱砂丹) 
生附子(半两) 生干姜(半两不泡) 朱砂(一两另研) 赤石脂(一两半水飞) 
上为细末。酒 
糊丸如黑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