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捍还δ芄叵凳置芮校佣岢錾鲈嘧罨镜纳砉δ堋吧鲋魉薄5裉煳颐浅K档纳鲂椋皇侵干鲋魉墓δ艹鱿至宋侍猓嗟氖侵干鲈喔匾囊桓錾砉δ塄D―肾主藏精。
这里的“精”,最初主要指的是生殖之精。肾的位置与生殖器比较接近;肾脏的形态与男性睾丸的形态比较相似(睾丸有“外肾”之称);肾脏与腰部相邻,中医有“腰为肾之府”之说,而过度的性生活很容易引起人的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等表现。种种迹象都表明,肾脏与性方面的生理功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伴随古人对“精气”概念的推崇,肾主藏精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肾也渐渐成了人体的“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的元阴、元阳,也成为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
正叶:学习要点:
肝脏被比喻成将军,具有“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
心,君主,主血脉,心主神明 。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肺,宰相,主气司呼吸,“肺主治节”。“通调水道”。
肾主水,藏精,先天之本。
关于肝疏泄的功能是不是这么理解:它是疏泄全身的气,包括脾中的气、心中的气、肾中的气、肺中的气,它与水的疏泄没有什么关系。
北京未名: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
无疾老师,实际上这个是有争论的,涉及到什么是“神明”,心血循环系统对精神意识的作用等诸多问题。
如下摘自我写的文章
douban/group/topic/4642574/
这里的心,不仅仅是指解剖学的心脏,还包括血液循环系统'注5'。那为什么古人认为心藏神呢?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因为人在情感等意识活动剧烈时,心血的反应比脑大。比如当我们激动时,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跳加快,血管扩张,热血上涌。。。其实我觉得古人知道的远不止此。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具有部分不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特征,明确的反对把精神意识等同于神经事件'注 6'。目前有理由认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调控人体的机能,也包括情感以及思维。而这其中内分泌系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生命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我们熟知的脑垂体,胰腺,肾等器官分泌激素外,胃肠道也分泌种类繁多的激素,其中有些激素只在胃肠道和脑中大量表达,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我们知道脑和消化系统从事着完全不同
的工作,那么为什么在如此不同的器官内分泌相同的肽类激素,原因目前仍是未知的。就连心脏本身也分泌肽类激素-心纳素(如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另一个和ANP同家族的是BNP,B是brain 的意思,该激素是在脑中首次发现的,但在脑中并不分泌,而是在心脏中分泌,为什么在心脏中分泌的激素跑到了脑里,原因不明。这些种类繁多的激素大多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靶器官的。另外心血管系统本身对人情感性格的影响的案例包括换心脏后性格发生显著改变,由心血管系统病变引发的痴呆(心源性痴呆)以及冠心病导致的人格异常等'注7'。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结论出来,但是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脏器的内分泌激素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包括情绪,情感,思维的影响会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注8'。
那么神明是什么?我们如果用西方科学的语言很难讲明白,但是用我们老祖宗的语言却很容易的说清楚。神明,广义的说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现象。人们可以通过肌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色泽、语言气息等表现出来。人的精神饱满,目光明亮,面色红润,语言清晰,气息平顺等,就是得神。相反,精神萎靡,目光呆痴,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就是失神。狭义的神明则是指人的情感,思维活动,这里牵涉到大脑以及神经系统。但是不仅仅神经系统需要血液的供给,而且如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很可能也是受血液循环系统提供的激素调控的。简要的说,气血充足且平衡是神明的正确表现'注9,10'。
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史代纳博士提出的运动玩耍对小孩的身体滋养即是对其心灵的滋养,是多么深刻的洞见。实际上这个本来是我们的常识,因为这个观点本来就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之所以我们被蒙蔽是因为文化血脉差不多断了,同时也是由于我们被传统的科学知识以及庸俗唯物主义所蒙骗。
'注5'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亦或心脑共主神明,现在在中医学界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里仅代表我的观点。实际上部分学者认为中医上的心包含了脑的功能。
'注6'参看埃克尔斯《脑的进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注7'“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探讨,徐艳等,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 9(4);53…54。
'注8'关于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涉及到一门比较新的边缘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参看: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林文娟,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4);511…516。
'注9'引自cntcm/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847&start=24&show=0&man=,少量修改。
'注10'一种观点认为中医上所讲的气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产生的共振,从这个观点看,气血也是放在一起的。参看王唯工《气的乐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天下无疾:呵呵。。, 科研有科研的搞法。。, 这里主要针对实用层面的东西进行讨论。。学术问题,就不作争辩了吧。。
北京未名:这里也有实用的层面呀 ,很多情志方面的疾病中医的治疗不就是靠调理内脏和循环实现的么? 实际上情志类的一些疾病和神经系统关系不大,或者说跟脑关系不大,很可能是内分泌系统的问题。
正叶:肺主气司呼吸中的“气”与肝疏泄的气有什么关系?
肺“通调水道”比肺司气主呼吸好象要难理解些。
西医翻来覆去的讲,还是看不明白哦!
北京未名:恐怕没人敢说西医,对人体脏器的研究已经清楚了。 中医亦如是,糟糕的是我们的教材经常以真理的口吻传授知识, 让人误以为某某某已经成定论了, 不能更改了。
正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上,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的世界都不一样能?认识、教育、环境等等使然。
为什么又非要让大家的想法一致呢?人们想法都一致的世界是恐怖的。楼上同意吗?
保留差异,才能使世界更美丽,才能给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哈
天下无疾:呵呵。。其实怪不得教材的。。
没有权威性,怎么拿来培养高等人才呢。。
教材是与时俱进的,会吸收新鲜的营养进来的。。
未明提到的问题,学术界争论很激烈。。
建议到专业论坛上,去探讨相应问题,知音会很多的哦。。
北京未名:omg
本人从来没说过要保持一致。
我是针对无疾老师的如下这番话说的。
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
首先我不认为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愣是这样认为那只能说,是正叶同学要求一致而不是我,庄子在天下篇中早就说过,人是通过通孔看世界的,所以不一致也很正常,只是不一致亦有限度,如果倘若有人要求在通常的意义下,1+1可以等于3,那这种不一致就是要坚决反对的。
天下无疾:呵呵。。好的。。
也引一句啊: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还有很多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要作。。还是建议未明兄到专业论坛上和大家探讨好吧。。
正叶:1+1可以不等于3,也可以不等于2。
在不同的领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个人感觉,数学或逻辑只是世界的很少一部分,用它们来解释世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命现象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会在生命领域里坚决反对什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哈。
北京未名:俺也对此问题不敢兴趣,老师如果想轰我走可没那么容易哦。嘿嘿!
只是最近翻了些肽类激素的材料; 发现这些玩意很重要; 但是量极其小,很难探测。
所以肯定存在大量的未知的肽类激素; 各种各样的激素; 通过循环系统参与人体的调控; 参与联络各个脏腑;
中国的先人们应该是通过实践的积累发现了; 各个脏腑的关联。
个人感觉,数学或逻辑只是世界的很少一部分,用它们来解释世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命现象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会在生命领域里坚决反对什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哈 。
同意; 现代的危机很可能和此有莫大关联。
天下无疾:俺也对此问题不敢兴趣 。
老师如果想轰我走可没那么容易哦
--无疾还没遇到过想轰的人啊呵呵。。 只表示下不再继续跟此话题。。然后给个建议。。 既然都没兴趣,就做些大家都有兴趣的事吧。。
蓝色天际:中医是很人性化的道。让人更容易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无疾老师这篇文章通谷易懂,生动有趣,也是给我们增加学习上的趣味性。
疑冷:阿丘13:55:43
【1】对于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水液运化处了问题,因该是大肠内的水液问题。处于困惑状态
阿丘14:04:23
【2】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藏的关系尤为密切。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位主水之脏。
肺主通调水道侧重于与其宣发肃将相结合的作用,脾所运化的水液丄输心肺再布散到全身,肾主水液是肾阴肾阳将水液输布到心肺和运化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者的相互作用使得人体的水液不断的更新,使得生命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阿丘14:14:47
【3】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阳经与阳经交汇在头部,阴经与阴经交汇在胸腹部,阳经与阴经交汇在手足部。
流注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手太阴肺经到手阳明 大肠经到足阳明胃经到足太阴脾经到手少阴心经到太阳小肠经到足太阳膀胱经到足少阴肾经到手厥阴心包经到手少阳三焦经到足少阳胆经到足厥阴肝经
阿丘14:18:28
【4】中医学讲求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它从对患者进行四诊合参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判断和治疗。并不是治病而是治症
阿丘14:24:20
【5】细菌应该就是对人体有害的治病因子。
中医则利用草药矿物药和动物的皮毛骨血以及相应的诊疗手段将治病因子排出体外。同样的这些药物对于人体的元气伤害不是很大。
西医则会利用化学药物以及创伤很大的手术将这些病菌杀死。不过那些还是会存在于体内,必须经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阿丘14:27:54
【6】中医对于这些疾病不是如西医那样只是用同一种药物治疗相同病名的疾病,不分其寒热症状。中医会辨其症候,分清虚实寒热也判断其发展阶段,从而进一步确定用何种药物用多少计量
阿丘14:29:57
无疾老师,由于我在论坛上说不起来话,所以只能把作业交在这儿了。劳您看一下谢谢。
中医之六腑
1 胃 小肠 大肠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人要正常的思考,五脏功能要得到正常的开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这一过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在古代中医学中,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人体内将饮食物消化传输的“谷道”。在古人的眼里,人体消化过程的认识,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会由胃来接收。并由胃中之火来腐化食物,为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础。胃的这个作用,被称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如果胃里的火不够了,就没有能力把食物很好的“腐熟”。就像锅下的火很小,每次蒸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面对这样的饭,恐怕很难有食欲可以吃的下去。如果反过来,下面的火太旺了,锅里面顿好的肉都化成糊糊,怎么吃都感觉吃不饱;这就是胃火太盛了,中医所谓的“邪热能杀谷”。
接下来,经过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小肠所从事的工作,有点像一只筛子(呵呵),把这些食物“过滤”一下,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进一步消化成精微的营养物,被人体吸收。而糟粕的部分,则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小肠的这一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浊”。如果小肠泌别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无法区分出食物的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最后这些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几种,由于小肠的问题导致的腹泻,是其中之一。)
最后经过小肠滤出的食物糟粕部分,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大肠在中医称为“传导之官”,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导这些食物糟粕,排出人体。千万别以为这个传导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哦,今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来很多的不适。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 与具体病证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诊断、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请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其实何止是这三个腑,人体的各个脏腑内,气化都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的。仅就这三个腑而言,所谓的气化,更多的是指脾气的推动,来保证三腑的实现正常功能。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
2 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的将胃肠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膀胱出小便,则被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大家看后,是何感想?
无疾在这里,简单的谈下自己的看法。
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浓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
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的代谢的关系,才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论,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不考虑古人的环境,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经验智慧的机会。
3 胆
胆作为一个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