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82-2049,相信中国-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文明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同样有其不足的一面。这种不足有的来源于思想,有的归因于制度,而这种不足有时并不会引起混乱,但有时则可能引起帝国的倾覆。    
    在罗马帝国中,帝位的继承制就是一个困扰帝国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早在设立执政官任期时就已经种下不良的种子了。这种执政官任期只有一年,时间很短,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在位者的才能。同样,罗马派驻各行省的总督也只有短暂的任期,这造成了官吏与行省之间的相互了解十分缺乏,更重要的是每位总督都因只有短暂任期而在这一阶段大饱私囊,执政官也一样,因任期太短而总是刚刚熟悉其责任就已经到期了。在恺撒之后,虽然执政官的任期得到大大延长,但最高统治者继承权的问题却仍没有得到完善。在罗马的帝位传承中随意性很大,如恺撒就传位于屋大维——罗马帝国帝位的传承并不是世袭制。并且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在罗马这个庞大的帝国中——可以有两个皇帝共同管理,甚至有四帝共治的现象。这自然和罗马古老的共和制思想有很大的渊源,但这种情况非常不适应于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罗马帝国一直没有一个法定的继承制,导致帝国多帝共存的现象存在,所以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经常上演拥兵自重、争夺帝位的现象,最终导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也是由于双帝的存在所导致的。    
    罗马的多元思想导致罗马非嫡亲继承和几个皇帝共存的现象,这和中国的一元思想差异是很大的,如果在中国出现这种情况那往往就意味着改朝换代了。    
    在成吉思汗建立起的庞大帝国中,由于蒙古帝国是兴起于游牧民族的大帝国,在其原本民族中并没有多少自我的思想、文化。在蒙古军队的征战历史中,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事作战能力。在比较历史上各个大帝国的时候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大帝国都留有不少的遗迹,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古罗马帝国的竞技场、希腊的神庙、印加帝国的遗址、玛雅文明中发达的天文、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古长城和兵马俑等举不胜举的历史古迹,而唯独蒙古大帝国好像过眼云烟一样,并没有留下什么带有帝国思想气息的东西,在蒙古从太平洋沿岸到多瑙河下游的广大区域中几乎寻找不到什么遗迹,甚至连标志性建筑都没有。这倒是和传说中成吉思汗的遗训很相符,他说蒙古人可以接受当地的宗教、思想,唯一不能离开的就是马背,这是他们狭隘的游牧民族思想所决定的。只有马背上的掠夺,没有征服和治理的思想,因而这种毫无思想凝聚力的帝国很快就分成几个独立的帝国了。并且几乎每个帝国都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中,这实际就是一种没有头脑的帝国。当然,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交融,但建立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的意义就仅此而已吗?


帝国的陷阱历史的陷阱(3)

    同样,中国也是一个历史性国家,也有历史国家的不足之处——每一个历史大国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当你观察中国的政治、文学与戏剧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绝大多数文学著作都是表现国内斗争的,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传统的历史著作中,绝大多数仍是中华文明范畴内的,而像其它一些国家如东南亚、印度、西亚等地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等在中国就很少有介绍流传,以至在中日第一次爆发战争时,不要说民众,就连高层次政治家对日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而日本从隋唐时代起就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人文了如指掌。中日战争爆发后,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日本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怎么可以和“天朝大国”相对抗呢?而当战事失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后,举国震惊。相反,当马可?波罗的游记传到欧洲后,整个欧洲都对这个东方帝国怀有浓厚的兴趣,一波接一波的远洋探险舰队有增无减。与此对比鲜明的是,中国统治者却对诸如盘踞台湾达400年之久的荷兰人、盘踞澳门的葡萄牙人等毫不知情,当英国人屡屡侵扰中国沿海的时候,中国皇帝甚至不清楚英伦三岛在何处;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后,中国的统治者甚至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在中国的战争历史上,绝大部分战争其实都是内战性质的,而大多战争英雄实际上也是内战英雄。与之相比,在美国的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盎格鲁?萨克逊人之间就达成了一种“同种同文不动枪”的原则。今天,世人都看到美英特殊的关系——在美国的外交,甚至在美国的高层官员的任命上,如执掌国务院的国务卿、国务部部长、美国总统当选都会事先征求英国首相等重要内阁成员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和英国在外交上总能保持着一致的原因。同样,像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传统的盎格鲁?萨克逊国家实际上都是处在一个旗帜下,很难想像他们之间会有战争或者是其中一国遭到侵略而另一方置之不理。    
    在中国,由于中国历史实际上相当于一部国内史,这就形成了一种内部争斗的传统——凡是在中国国力衰弱之时,内部纷争就会浮出水面,更有甚者,会因内部的派别争斗而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如宋帝国时期的秦桧。派别争斗者往往会想借助敌国的力量来清除异已;在清初,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的史实就和英美那种“同种同文不动枪”的原则背道而驰,不管他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为大明帝国复仇,这种置全民族利益于一己私利之下的做法都绝对不会得到赞赏。    
    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错误恐怕就是明朝的“海禁”政策了,如果明朝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大力支持这种海洋政策,那么,中国至少有两种可能:一是先于欧洲打通中国和地中海、中东地区的联系,这样可直接促成庞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也就会极大地增加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就有可能将西方的科技文明引入中国而不致让两者相差太大,这也就可能避免鸦片战争的爆发;二是中国有可能先于欧洲发现新大陆,其实北美与亚洲大陆仅隔着一条狭窄的白令海峡,那样中国也许会占有北美大陆。同时,在北上的过程中必然经过西伯利亚,当时西伯利亚还不是沙俄的势力范围,大清帝国如果奉行一种外向政策的话,很有可能将广阔的西伯利置于版图之内——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唯一阻挠的原因可能就是气候,但为什么俄罗斯人就不惧怕寒冷呢?寒冷不是借口,原因就是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冷漠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从技术上完全可以到达美洲。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设,最终上述两点都没能实现。原因就是中国的那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当时似乎的确处于一种“高水平陷阱”之中,中国的领土广阔,千百年来又一直自成体系,无需大规模的贸易来弥补它的什么不足,因为它什么都有,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自我运营的社会体系。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它完全有可能继续这样运行下去,直到有一天升级为工业社会。中国农业随着历史上不断精耕细作和人力不断投入,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一个在封建社会(在康熙、乾隆)时期就可以充足地支持4亿人口的粮食供应和其他社会资料的需求——这在世界封建史上绝无仅有。这种自给自足的状况会令任何统治者相信,中国无需向外发展,这已经足够了,在帝国之外不过是片蛮荒之地而已。这里不得不叹息一下,即使首先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大明帝国,那又能怎样呢?中国内敛的国策是不会允许中国人和财富大量流向一个蛮荒之地的。    
    中国这种对蛮荒之地毫不垂涎的表现,也同样表现在军事上。中国对周边国家用兵多属防御性质的,大多是反应式的,也就是对周边蛮族的入侵采取的是一种打击的手段。它的目的自始至终是保持边界的安定,而不是去征掠土地资源。如日本,中国除元朝时期有过对日本进行征服的企图外,其他时期就再也没有过这种打算。这以后令日本可以在二战时夸口说日本民族是个6000年来从没被征服的民族,真是这样吗?恐怕是因为它在中国帝王眼中一直就是一个“弹丸岛国”而已吧。    
    中国这种内向的性格和高水平的社会经济状态为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屈辱埋下了伏笔。这种内向性格的成因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内圣外王”是一条重要的为人原则。它强调这样两个重点:一是首先向内修身养性,先要自责自己有哪些过错,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二是在自身修养达到了一个高水平之后,自然会成为一个圣贤,用以征服他人的是其卓越的道德修养、丰富的学识,而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也就是俗语所说要“以德服人”。这种思想表现在国家政治上,对帝王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对外政策也希望同样以高度的思想文明来让异族顺服。陈寅格因此甚至评价中国实际上是一个“无兵之国”,他认为中国的军队更多承担的是治理国内事务的警察责任,而不是像其他帝国那样建立一支军队是为了攻城掠地。    
    无论是帝王们奉行的“无为而治”还是陈寅格论说的“无兵之国”,当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是不是就应该反思这种“内圣外王”思想的历史利弊了呢?    
    从现在的中国来看,如果和英、美、德等国家相比的话,可能会看到在许多领域存在很大的差距,如经济、科技、人口素质等,但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差距,就是头脑差距。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传统思想适应于现代社会,并建立一个健全、富有强大生命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诸如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加以强化。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文明与经济大国,有着丰富的理财经验,科技创新能力也同样超群,实际上这些都是政治体制的外延,随着政治、思想体制的不断发展,这些方面自然就能得到发挥,与英、美平起平坐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关键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体制,它是这所有一切的核心。在现在来看,要使这个核心达到稳定运转的程度,目前需做的是两件事,一件是继续大力深化目前的政治改革,二是一定要改变传统思想中的缺陷。    
    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对国家的许多方面都是场灾难,但对思想界而言,应该更像是一场森林大火——的确烧毁了许多树木,但大火后的森林反而变得更加繁茂,这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的历史规律。中国在历史上也曾多次遭受侵略,但也同样总是复兴,而且有一个特点就是自黄河文明形成以来,在它的后来版图中,它的影响面积一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正如大火后的森林一样。    
    中国传统思想的缺陷或者说是不适应性是很明显的,但中国在吸收借鉴外来思想、同时又保持自我的能力方面也是不可小瞧的。


帝国的陷阱历史的陷阱(4)

    ●失败的长城    
    毋庸置疑,几乎每一个大帝国都需要一个安全战略。从古至今,很多大帝国都选择了一个失败的战略——防线战略,并且这种防线战略大多又都是国家消极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就是战略的主体。在古代,这种战略实际上就是城墙战略。最早的城墙大概是特洛伊战争中的特洛伊城墙,它曾阻挡了希腊联军10年的进攻,但最终失败在希腊人的智慧中——木马计;公元122年,希腊人的征服者罗马人,在其西部疆域的不列颠北部倾尽全军之力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在罗马强盛时期,这个长城看起来比较有效——阻挡蛮族约100年时间,但一旦罗马衰落,城墙也就倾覆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曾经以固若金汤闻名于世,它似乎是上帝的杰作,保护着修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七座小山之上,然而一旦面对新军事技术——奥斯曼土耳其人应用了先进的攻城技术——发射石球的火炮,最终,城墙被夷为平地;蒙古军队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没有一座城池可以依靠城墙抵御蒙古铁骑;中国的长城是最宏伟的城墙防御体系,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写出《孙子兵法》的民族却一直信奉这种十分被动的防御理论,游牧民族的威胁遍布整个北部边界,它就修建数千公里的城墙,而且几乎每个朝代都对此认同,它却几乎从来没起过作用,汉人最终解决问题的总是政治和经济手段,而现代东北被纳入版图也是大规模移民的结果,朴实的农民显然比长城和军队更有效。    
    现代意义上的城墙也有许多,如著名的马其诺防线,显然,它的作用不是保卫法国,而是验证了现代装甲集团军大规模机动战略的威力;还有第三帝国的大西洋防线,它的作用也不是阻止盟军的登陆行动,而是验证了战略欺骗总是能战胜钢筋水泥防御工事的事实。    
    中国有矛和盾的寓言,西方有阿喀琉斯盾牌的传说,但这些寓言和传说显然对帝国防御决策者的教育意义不大。法国到了路易十四时代的时候,仍有人企图完善城墙防御的理论,如法国的军事工程师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德?沃邦,他就设计出一套按照几何图形组成的各种战壕、堡垒、通道、火炮阵地等综合防御阵地,这实际就是城墙战略在热兵器时代的应用。目的都是一样的,把敌人消灭在城墙下,把敌人消灭在战壕前。    
    由此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城墙的心理安全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实际军事价值;政治和经济手段仍然是最根本的防御手段。    
    “修筑城墙与其说是一种策略,不如说是没有策略的标志。”①    
    ●板块化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认识和修正的过程,这就是说,在整个文明史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完美无缺的。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最成功的社会,但它同样存在弊端,这也是中国模式必然的结果,正如希腊—罗马模式必然导致欧洲长久的政治分裂一样。    
    我们常听到一句对比中国和欧洲的话,那就是,中国没有阶级差异,而有行业差异;欧洲则有阶级差异,没有行业差异。这一观察角度显然是因为中国注重传承性,强调子承父业,往往在一个行业内工艺技术是父子相传的,这导致中国社会中许多家庭中的男性成员稳定地从事着固定的行业。尽管在中国有所谓“行行出状元”的说法,但从事政治的王公贵族世袭罔替,与从事石匠行业家庭的子承父业的两类人的社会地位显然迥异,行业的稳定传承导致了社会地位也以此定位。如在中国自古重农轻商,认为商人是一群不肯安分守己、专门投机获利的人,他们即使拥有巨大财富,在主流社会中却仍然受到鄙视。而欧洲虽然也有家族事业,但如果这个家族兴旺发达了,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人们看重的是某人或某一家族拥有多少财富,而完全不在乎他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欧洲许多家族都是因为财富和影响力日益增大而获得政治地位的,如获得爵士封号。    
    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如胡雪岩就有红顶商人之称,欧洲也有破落的贵族嫉恨巨商豪贾的情况,否则也不会有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之争了。这种社会阶级与行业差异其实只是评价某人地位的社会习惯和价值观偏向,而不是一种机制。    
    无论以行业还是阶级来评价某人,都证明中国、欧洲或任何世俗文明社会都存在评论邻家阿三在社会中尊卑贵贱的一套“歪理”。不要小看这些歪理,它的背后拥有巨大的社会能量,尤其在中国这样长久处于大一统的国家中,国家外来压力相对较小,社会越稳定,这种观念就越深刻,即所谓外压越小,内在矛盾就越深刻。所以中国的社会文学更多的是描绘社会矛盾和国家内部的争权夺利,而不是像《高卢战记》、《荷马史诗》、《波罗奔尼撒战争史》等那样描绘民族国家战争。    
    无论欧洲文明、中国文明、美洲文明、阿拉伯文明还是埃及文明等,都存在一个“条块分割”的社会。只是中国由于历史悠久,文明持续,并且在近代深受西方文明的侵袭,所以今天的中国社会问题依然严重。    
    我们可以简洁地表示出现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政治:大一统未完成    
    大陆,台湾省    
    行业:行业即意味着社会差异    
    行政人员(或公职人员)、中小企业老板、外企高级经理人员、企业白领、医生、律师、普通上班族、工人、农民、民工    
    地域:全国都有地域歧视    
    上海、北京、广州、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大城市、老少边穷地区(老区、少数民族、边疆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