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瞻日月而见光影,听音声而解鼓响,闻五声而通万形,察五色而辨血
气者,非岐伯至圣,通万物之精,孰能若此也?)是故圣人视其真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
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表内不误,故曰真色。黄赤,太阳阳明之色,故多热也。青白,少阳
阳明之色,故少热也。黑为阴色,故多血少气也。平按∶真色《灵枢》作颜色。)美眉者太阳多
血,通 极发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太阳之血营眉,故美眉之人,即知
太阳多血。少阳之血营通 ,故少阳行处通 多,则知少阳多血也。通 ,颊上毛也。须美者则
知阳明多血,须谓颐下毛也。乃是其见眉须,则知血气多少也。平按∶通 极发《灵枢》、《甲乙
经》作通髯极发。注乃是其见眉须,袁刻脱其须二字。)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
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气,此天之常数也。
(手足少阴太阳多血少气,以阴多阳少也。手足厥阴少阳多气少血,以阳多阴少也。手足太阴阳
明多血气,以阴阳俱多谷气故也。此又授人血气多少之常数也。平按∶阳明常多血气《灵枢》、
《甲乙经》作多血多气,袁刻作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气《灵枢》作常多血少气。)
卷第十·经脉之三
冲脉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 之,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八《逆顺肥瘦》篇,又见《甲乙经》卷
二第二。自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三十九《举痛论》篇。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血气相注,如环无端,未知行身逆顺如何也?)岐伯曰∶手之
三阴,从
脏起手;(夫冲脉亦起于胞中,上行循腹而络唇口,故经曰∶任脉波脉,皆起于胞中,上络唇口。
是为冲脉上行与任脉同。《素问》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吕广注《八十一难》本云∶冲脉起
于关元,随腹里直上,至咽喉中。皇甫谧录《素问》云∶冲脉起于气街,并阳明之经,挟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此是《八十一难》说,检《素问》无文,或可出于别本。气街近在关元之下,冲脉
气街即入关元上行,虽不言至咽,其义亦同也。《素问》又云∶冲脉与阳明宗筋会于气街。即冲
脉与阳明宗筋会气街已,并阳明之经而上,其义不异也。《九卷经》又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
也,与少阴之本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
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
常动者也。前云冲脉十二经海,黄帝谓跗上动者为足少阴,岐伯别之以为冲脉常动。前云上络唇口,
此云上出颃颡。此云注少阴大络出气街,前云起于肾下出气街。此云下至内踝之属而别,前云入
内踝之后入足下。前云出属跗上入大指间,此云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其义并同也。冲,壮盛
儿。其脉起于脐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间,一道上行络于唇口,其气壮盛,故曰冲脉也。脉从身出
向四肢为顺,从四肢上身为逆也。脏,谓心肺。心肺在内,故为阴也。心肺之阴,起于三脉向手,
故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此为从阴之阳,终为阳中之阴也。平按∶起《灵枢》、《甲乙经》均
作走。注上行循腹,袁刻脱行字。至咽喉中,袁刻脱中
字。注少阴大络,袁刻脱注字。出气街,袁刻脱出字。冲壮盛儿袁刻作则冲壮兴盛。上身为逆,
袁刻身作行。)手之三阳,从手至头。(手之三阴之脉,从脏受得血气,流极手指端已,变而为
阳,名手三阳,从手上头,此为从阳之阳,终为阳中之阳者也。平按∶至《灵枢》、《甲乙经》
作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手之三阳至头,曲屈向足,至足指端,从阳之阴,终为阴中之
阳也。平按∶头《甲乙经》作项。)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下行至足指极已,变而生
足之三阴,上至胸腹,从阴之阴,终为阴中之阴也。复从脏走手,如环无端。)黄帝曰∶少阴之
脉独下行何也?(足之三阴从足上行,常见跗上动脉,谓是足少阴下行动脉,故致斯问也。平按∶
注足少阴,少字袁刻误作三。)岐伯曰∶不然。(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经脉根本。
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渗于诸阳,灌于诸精,故五脏六腑皆禀而有之,则是
脐下动气在于胞也。冲脉起于胞中,为经脉海,当知冲脉从动气生,上下行者为冲脉也。其下行
者,虽注少阴大络下行,然不是少阴脉,故曰不然也。平按∶注根本,本字袁刻作者。又冲脉起
于胞中至从动气生,袁刻脱此十八字。)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
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冲脉,气渗诸阳,血灌诸精。精者,目中五脏之精。平按∶精《甲
乙经》作阴。)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之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
内踝之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
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胫骨与跗骨相连之处曰属也。至此分
为二道∶一道后而下者,并少阴经,循于小络,渗入三阴之中;其前而下者,至跗属,循跗下入
大指间,渗入诸阳络,温于足胫肌肉。故冲脉之络,结约不通,则跗上冲脉不动,不动则卫气不
行,失逆名厥,故足寒也。平按∶气街《甲乙经》作气冲。入 中《甲乙经》作斜入 中。 《灵
枢》作 ,《甲乙经》作髀。内踝之属,《灵枢》、《甲乙经》属上有后字。并于少阴,并《甲
乙经》作至。三阴上原脱渗字,据本注补入。跗属《甲乙经》作属跗。则跗上不动,袁刻脱上字。
又注卫气袁刻作冲气。)黄帝曰∶何以明之?(帝谓少阴下行至跗常动,岐伯乃言冲脉下行至跗
上常动者,未知以何明之令人知也。)岐伯曰∶以言 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以明
逆顺之行也。(欲知冲脉下行常动非少阴者,凡有二法∶一则以言谈 冲脉少阴有动不动,二则
以手切按,上动者为冲脉,不动者为少阴。少阴逆而上行,冲脉顺而下行,则逆顺明也。平按∶
以言《灵枢》作五官二字。 《灵枢》作导,道藏本《灵枢》作 ,《甲乙经》作道。)黄帝曰∶
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彻于豪厘,其非夫子孰能 之?(窘,急也。圣人知慧通达
之明于日月,故能彻照豪厘之微,如此非岐伯之鉴,谁能言也?平按∶彻《灵枢》作微。)
黄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或动喘应手者奈何?岐伯对曰∶寒气客于冲脉,冲
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则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平按∶动喘《素问》作喘动。
直上二字下,《素问》有寒气客三字。脉不通下,《素问》复有脉不通三字。)
卷第十·经脉之三
阴阳维脉
属性: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八。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弗然脉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 下间上地一尺所。飞阳之
脉,在内踝上二寸,太阴之前,与阴维会(《八十一难》云∶阳维起于诸脉之会,则诸阳脉会也;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则三阴交也。阳维维于阳,纲维诸阳之脉也;阴维维于阴,纲维诸阴之脉也。
阴阳不能相维,则伥然失志,不能自持,阳不维于阳,阴不维于阴也。阳维阴维绮络于身,溢蓄
不能还流溉灌,诸经血脉隆盛,溢入八脉而不还也。 下间上地一尺所,即阳交穴,阳维 也。阴
维会即筑宾穴,阴维 也。平按∶《素问》、《甲乙经》弗然脉肿作怫然肿,上地作去地。《素
问》二寸作五寸。《素问》、《甲乙经》太阴作少阴,阴维会作阴维之会。)
卷第十·经脉之三
经脉标本
属性: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
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
意智为五藏本,所以不论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胆之府,唯受所化木精汁
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为言耳。平按∶行化《甲乙经》无行字。)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
络支节。(六腑谷气,化为血气,内即
入于五脏,资其血气,外则行于分肉,经络支节也。平按∶入于二字《灵枢》作干,《甲乙经》
作循。)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六腑所受水谷,变化为气,
凡有二别∶起胃上口,其悍气浮而行者,不入经脉之中,昼从于目,行于四肢分肉之间二十五周,
夜行五脏二十五周,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以卫于身,故曰卫气;其谷之精气,起于中焦,亦并胃
上口行于脉中,一日一夜亦五十周,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混乎孰能穷之?(浮气为阳为卫,随阴从外贯内;精气为阴为营,随阳从内贯外也。阴阳相贯成
和,莫知终始,故如环无端也。平按∶混乎《灵枢》、《甲乙经》作亭亭淳淳乎。)然其分别阴
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夫阴阳之气在于身也,即有标有本,有虚有实,有所历之处也。)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十二经脉有阴有阳,能知十二经脉标本所在,则知邪入病生
所由也。)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十二经脉,上实下虚病在下,下实上虚病在其
上,虚实为病,高下可知也。平按∶《灵枢》、《甲乙经》无知字。)知六腑之气街者,能解经
结挈绍于门户。(街,六腑气行要道也。门户,输穴也。六腑,阳也。能知六腑气行要道,即能
挈继输穴门户解结者也。绍,继也。平按∶解上《灵枢》、《甲乙经》有知字。经结挈《灵枢》
作结契二字,《甲乙经》作结,无经挈二字。)能知虚实之坚 者,知补泻之所在。(知虚为 ,
知实为坚,即能泻坚补 也。 ,而免反,柔也。平按∶《甲乙经》无能字。实《灵枢》作石。
《灵枢》作软,《甲乙经》作濡。)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三阴三阳,故曰六经
也。标本则根条。知六经脉根条,则天下皆同,所以不惑者也。)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赞帝所知
极物之理也。尽意,欲穷所知也。悉言,欲极其理也。平按∶《甲乙经》无尽意二字。)足太阳之本,在
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缓命门。命门者,目也。(血气所出,皆从脏腑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
肢,其标在掖肝输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腑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
也。跟上五寸,当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阳脉为根之处也。其末行于天柱,至二目内 ,以为
标末也。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缓,大也,命门为大故也。平按∶缓《灵枢》、
《甲乙经》作络。)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阳脉为根
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之前也。以耳为身窗舍,笼音聋,故曰
窗笼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侠颃颡。(足阳明之为根厉兑,其末上至人
迎颊下也。平按∶《甲乙经》颊下上侠作上挟二字,《灵枢》无下上二字。)足太阴之本,在中
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输与舌本。(足太阴脉出足大趾端内侧,行于内踝下微前商丘,上于内
踝,近于中封。中封虽是厥阴所行,太阴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也。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
半脾输,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平按∶《甲乙经》无上字。输《灵枢》、《甲乙经》均作 ,
下同,不再举。又按∶《灵枢》足阳明、足太阴两段在足厥阴后。)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二寸
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足少阴脉起小指下,邪起趣足心,至内踝下二寸为根也。末在背第
四椎两箱一寸半肾输,及循喉咙,挟舌本也。平按∶二寸《灵枢》、《甲乙经》作上三寸。注第
四椎,据本书《气穴》篇及《灵枢·背 》篇,应作第十四椎。一寸半袁刻误作一尺半。又按∶
《甲乙经》足少阴一段在足少阳前。)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输。(足厥阴脉起
于大指 毛之上,行大指歧内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
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输也。平按∶《甲乙经》足厥阴一段在足太阴前。)手太阳之本,在外
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三寸。(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外踝之后为根也。手
腕之处,当大指者为内踝,当小指者为外踝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平按∶三寸《灵枢》、《甲乙
经》均作一寸。)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手少阳脉起于
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间上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耳后完骨,枕骨下,发际上,出耳上角,下
至外 也。平按∶二寸《甲乙经》作三寸。注出两指间,出字袁刻作在。)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
上至别阳,标在颊下合于钳上。(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 ,
背手阳明络,名曰别阳,以下至肘骨中,为手阳明本也。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
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渠廉反。平按∶颊《灵枢》作颜,《甲乙经》作腋。)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掖内动脉。(手太阴脉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为根也。末在
掖下天府动脉也。平按∶掖《灵枢》、《甲乙经》作腋。内动脉,《灵枢》脉作也,《甲乙经》内
上有下字。)手少阴之本,在兑骨之端,标在背输。(手少阴脉出于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兑骨
之端神门穴为根也。末在于背第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心输。问曰∶少阴无输,何以此中有输?答曰∶
少阴无输,谓无五行五输,不言无背输也,故此中有背输也。若根据《明堂》,少阴有五输,如别
所解也。平按∶兑《灵枢》作锐。注末在于背,袁刻脱于字。答曰少阴无输,袁刻无作天。)手心
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手心主脉出中指之端,上行至于掌后两筋之
间,间使上下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掖下三寸天池也。平按∶《甲乙经》无二寸中三字。《灵枢》
掖下重下字。)凡候此者,下虚则厥,
下盛则热痛;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此,谓本标也。下则本也。标即上也。诸本阳虚者,手
足皆冷为寒厥;诸本阳盛,则手足热痛为热厥也。诸标阴虚,则为眩冒;诸标阴盛,则头项热痛
也。平按∶《甲乙经》下虚上有主字。下盛则热痛,《灵枢》、《甲乙》均无痛字。)故实者绝
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阴阳盛实,绝泻止其盛也。阴阳虚者,引气而补起也。平按∶实《灵
枢》作石。)请言气街∶(街,道也。补泻之法,须根据血气之道,故请言之也。)胸气有街,腹
气有街,头气有街, 气有街。(胸、腹、头、 四种,身之要也;四处气行之道,谓之街也。
平按∶ 《灵枢》作胫,《甲乙经》作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
气,止百会也。平按∶止《甲乙经》作上,下同。)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输。(膺中肺输,为
胸气之街,故胸中有气,取此二输也。平按∶《甲乙经》胸下有中字。)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输
与冲脉于齐左右之动者。(脾输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输也。平按∶
动下《灵枢》、《甲乙经》有脉字。)气在 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下。(三阴气街,并与
承山,至踝上下,以为 气之街,若 有气,取此三处也。平按∶上下《灵枢》、《甲乙经》作
上以下。)取此者用豪针,(取此四街之气,宜用第七豪针也。平按∶注四街袁刻误作四时。)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刺气街法也,皆须按之良久,或手下痛,或手下脉动应
手知已,然后予行补泻之。平按∶在久二字《甲乙经》作久存之三字。注或手下痛,袁刻脱手字。
或手下脉动袁刻作动脉。)所治者,谓头痛眩,腹中痛满暴胀,(头痛眩仆,可止之于脑,头气街
也。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