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也雾里看花、时聚时散,方能保持原则、保全自我。圈子中一些修炼不到、意志薄弱,总想维护所谓的“面子”而该断不断的朋友,都活活地被圈中这几位玩家朋友拉下水做“垫背的”,玩了个半死。有的百万身家,因整天陪吃陪喝,只有出项没有进项,不到三年五载又回复到零;有的事业刚有些起步,前景看好,因抵御不了诱惑,抹不开老同乡、老朋友、老同学的面子,一味地“三陪”(陪吃、陪喝、陪玩)而荒废了事业,种下去稻子收获的却是秕谷。等待明白,却悔之晚矣。因为失去的机遇不再重来,美好光阴很难复返,到头来活生生地落得个玩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地步。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交友不易(2)
所以说,交友必须选择,也必须有自己的原则;择友必须理智,也必须有所取舍。在现实生活中,在结交朋友和选择朋友的问题上,我的办法是先将交友及择友的原则和标准做成“底片”储存在脑海里,遇上新的朋友,则在交往中用“底片”去感光,如有感应及影像则真诚地进行交往,如没有感知或不在“底片”的框框内,则不失分寸不失情理地让其慢慢地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消退和消失。同时,还注意不以地位、级别论高低,而应以品质、修养作标准。
交朋友,就像跳交谊舞,须有进有退。欧洲人习惯于“近距离”交往,而澳大利亚人却喜欢“中距离交往”。但无论何种距离,需因人而异,不宜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实际上,朋友也可以分等级的,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敬而远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但最好还是要结交比自己能干、聪明、富有、幽默、有成就……可咨询的人做朋友。同优胜者走在一起,当然好过同那些蠢钝、自私、古板、常失败、爱诉苦的人在一起。同后者在一起,你提不起对方,他反而拖着你往下沉。
还有,在结交朋友和选择朋友的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就是怎样处理好朋友向你借钱和你向朋友借钱。因为这个问题一是较为现实,每个人都将遇到,而且还较为经常;二是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朋友之情将前功尽弃,而且还有可能反目成仇,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是也。
在这个问题上,理财顾问洪清先生的借钱原则颇有借鉴意义,他认为:首先看这样一个数目,是不是自己负担得起,再看两个人的熟悉程度,是否值得你冒风险借钱给他。答案是“是”,就假设这笔钱是“送”,再问问自己愿不愿意。答案是“是”就可借。他日朋友还了钱,心头必定愉快,拿回了钱,又得了“友谊的利息”。如果答案有一个是“否”,那么一开始就要婉言拒绝。
至于怎样开口向朋友借钱,首先最好是不轻易开口;其次是朋友同意与否均要有一种理解的心情,特别是作为商业朋友的钱,他因还需要不断地投入钱滚钱、利滚利的商业运作中去,所以商人是没有余钱的;还有就是借钱时须有真诚的信誉和等值的房产物业作抵押。这样方能在借贷的同时也不失朋友情谊。
再有,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友谊的线不能轻易扯断,否则将来再系上,也是会留下疙瘩的。
这仅是我的一己之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也不一定能让朋友们全部认同。但我想,在市场经济与商品交流日趋活跃的今天,在人与人的交往日趋频繁与复杂的现在,在结交朋友与选择朋友的问题上,有原则总比没原则好,有框框总比没框框好。
所以说,结交朋友也是一门学问,前提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真正的朋友不在多,而在精。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巧诈不如拙诚(1)
巧诈不如拙诚
古人论智,有小智、大智之分。小智,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小聪明,小聪明的人自认为见多识广,能谋善断,在生活中显得无所不能;大智,则是指能识大体、知大事,明大是大非。
岁月的更替,阅历的增加,自己也慢慢地体味和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大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愿与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打交道。官场如此,生意场更是如此。大凡遇到一位合作伙伴,签订一份经济合同,自己总是要观其形、察其言,如有可能还要了解其过去和历史,如果发现对方属于聪明人之列则肯定会强打起精神,增加十二倍的提防;如果对方是一个坦诚实在之人则提防程度肯定要减少许多。所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让糊涂来掩盖聪明难上加难。正如古代韩非子所言:“巧诈不如拙诚。”
还有,现实生活中渴望成功的人很多,可最后获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纵观失败者,大体有两类人,一种是天性愚笨之人,另一种是聪明绝顶之人。那种聪明之人既迷恋功成名就所带来的一切物质方面的诱惑,又对成功道路上的每一点付出都精打细算,唯恐付出与收获不等值。结果呢,就在他算计来算计去的时候,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好机遇。
“一脸猪相,心中雪亮。”商场如战场,谁能最终获胜,关键在于你究竟知道对手多少底牌,你有多少底牌对手不知道。“糊涂”的好处就在于,你最大程度地隐瞒了自己,并且给了自己从容研究、应对对手的时间。当然,这种“糊涂”的主张,并非怂恿大家去“虚”,去“扮猪吃老虎”,去耍小聪明,而是让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保留一分开放、从容的心态,给员工、客户,也给自己一个彼此信任、相互沟通的空间。
研究表明,人的智商由7个基本部分组成:数字、感觉、空间、语言、记忆、归纳、表述。这得益于人有神奇的大脑。任何一位常人的大脑都优于一台计算机。据悉每一个正常的人脑都有10000亿个脑细胞,每一个脑细胞就像一棵树一样地复杂,而人的每一只眼睛都有13000万个光接受器,结构之精密难以想象。人的大脑有七个智力中心:语言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左半脑帮你管着语言、数学、逻辑、次序,右半脑则把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幻想管了起来。由此说明,上帝在造人时,大多是相同的,所谓的不同则取决于每个人后天的学习、思考、归纳和取舍了。为此专门从事智力研究的霍华德·加纳教授说:“谁比谁聪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能说谁是能够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智力的人。”同样,如果小聪明取多了,大聪明相对就会少些;相反,如果大聪明多了,则小聪明就会相应地少些。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既有大聪明,也有小聪明的全才和奇才,但毕竟是少数,常人很难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巧诈不如拙诚(2)
然而,历史总是彰显其残酷和无情的一面,其表现常常是过于聪明的人,却往往被聪明所误。三国时的杨修可谓聪明之人,但正因为他太过聪明,反过来遭到了杀身之祸。东汉末年,皇叔、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与军师诸葛亮率兵攻打汉中,守将曹洪、张颌节节败退,数关失守,曹洪抵挡不住,求救曹操。曹操闻讯大惊,亲率四十万大军至汉中迎战刘备。双方在汉水一带屯兵,形成对峙局面。曹兵又被诸葛亮伏兵十余路前后夹击,三军锐气堕尽,曹操进兵不能,退兵又怕人耻笑。一日,夏侯淳入帐问夜间号令。曹操一眼看见桌上的一碗鸡汤,心有感触便说:“鸡肋。”号令传到当时的行军主簿杨修那里,杨修即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返程。夏侯淳不解,亲自往杨修处细问。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惹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夏侯淳闻之曰:“先生真知魏王心腹。”也令所有军士准备行装,并告诉所有军士来日必班师,免得大家到时惊慌,得提前收拾。
曹操得知后大怒,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聪明的杨修遇到了既聪明又更忌讳别人聪明的曹操,所以其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杀”了。
我曾有这么一个部下,小聪明特多。我带他十年,他耍了十年小聪明,但印象中没有一次不被识破。结果,他没能成多大气候,而我则是更烦他了。现实生活中遇事有的人反应快一些,有的人反应慢一些,但反应慢的在事后肯定会慢慢地将事情想深想透彻。所以说,单靠假相、靠欺骗是很难长久的,最终总会蛋打鸡飞,得不偿失。
闲来商界追“星”,发现闻名遐迩的希望集团二号人物陈育新也曾发出过“做诚实而精明的商人”的口号。
他强调:影响企业发展的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才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首要问题则又是将他们锻造成智慧型人才,去除他们的偷奸耍滑的小聪明习气。
前人也曾有谈及聪明为害的,有诗为证:“人皆生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养儿愚且鲁,无忧无虑至公卿。”哲人亦曾有言:人不可无个性,不可太“聪明”,因为在推崇“谦谦君子型人格”的文化环境中,聪明常常被罚,愚鲁往往受赏。
说到愚鲁受赏和得利,最具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了。众所周知,现任美国总统布什是最终的胜利者。论他的出身,布什算得上是所谓真正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特权阶层,精英得不能再精英了。然而,他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一口得州的土腔,而且至今还是一脸“傻相”。在竞选时,他甚至不愿提及他在耶鲁受过教育。人称他就像个加油站修车的憨厚的伙计(美国人修车经常受骗,也许正因为如此,伙计憨厚不憨厚就显得特别重要)。欧洲人嘲笑这个得州土老冒儿的无知。殊不知这正是他在美国政治中成功的最大秘诀。在选民们看来,他是大家中的一分子,笨头笨脑没有坏心眼,对他有信任。戈尔则懂得的太多,老想教你点什么。脑筋太聪明就难免滑头,于是大家对戈尔既不喜欢,也不信任。用一句老太太的话说:“我是不会从这么一个人手中买二手车的。他当总统我信不过。”
芸芸众生,没有一个人不想出人头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成就大事的却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人往往把智慧用滥了,缺的是傻气,缺的是大智慧。所以说,做人做事还是多些大智慧少些小聪明为好。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做个有心人(1)
做个有心人
一个桃李满天下、学生中已有好几个做了院士的老师曾对他的儿子说:“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心是人体五脏之一,上帝造人时绝对公平地每人给了一个。但就像笔筒里的那支笔一样,笔用得多的人,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轻易不摸笔的人老半天还在那咬笔套子,漫无头绪,好不容易写出一些,也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同样的道理,时常用心的人,人们每交付其一份工作,都会暗自点头:“嗯,这人办事那么认真,不会有错的!”反之,如果交给了一个马大哈,人们就会诚惶诚恐,既担心事情做不好,又担心其在办理事情的过程中会出什么意外。过人之人,肯定有过人之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过人之人一定是一个有心之人。
实践证明,认真只能完成任务,只有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
学生在课堂上考出好成绩是因为学习用心,战士在靶场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十环是因为训练用心,牛顿从苹果往地上掉发现了万有引力是因为观察用心,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是因为探索用心……可以说,人类每实现一次跨越或进步,都是人类用心的结果。从挤牛奶的姑娘不得天花而发现牛痘疫苗到卫星上天,从木轮车经过胶水管速度加快而发明轮胎到潜艇入海,莫不如是。
记得当年《战士报》为了鼓励战士们用心训练而刊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和尚在一座名刹担任撞钟之职。他自认为早晚各撞一次钟,简单重复,谁都能做,并且钟声只是寺院的作息时间,没什么大的意义。就这样,敲了半年钟无聊至极,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有一天,方丈宣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
小和尚很不服气,心想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
方丈告诉他说:“你的钟撞得很响,但钟声空乏、疲软,没什么力量。因为你心中没有认识‘撞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义。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不虔诚,不敬业,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小和尚无言以对,心中很惭愧。
由此看来,世上无小事,任何事情都得用心去做,方能成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撞钟如此,做企业更是如此。因为,做企业也是一件需要持久耐心和努力的事,从项目选定、人员管理、市场开拓、售后服务,无不需要殚精竭虑,劳心费力。在我的企业里,我曾在不同阶段,启用过几个公关部经理。这几个经理才智都不相上下,但只有一个,每次我交代的公关任务都能100%的完成,并且还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后来我才发现,凡是我交代的公关对象和任务,这位经理均要认真而又仔细地做许多的前期准备工作,甚至在电脑里设置一个一个专门的课题,囊括了公关对象的所有资料,包括对方实力怎样,社会关系怎样,以前都做过些什么,有何擅长、爱好,甚至看不看书、看什么书,喝不喝酒,酒量如何,家庭情况如何,最喜欢什么,最忌讳什么,最为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他都能了然于心。因而向我提供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均能对号入座、有的放矢。显然,这位经理是用心在做事,所以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做个有心人(2)
有这样一个故事,颇有启发。说的是一位老板手下有两位员工,一位是非亲非故的A,另一位是有亲戚关系的B。一天B来找老板,说我这么卖力地干活,为什么A能升职加薪我却不能?老板微微一笑,说这个问题等会儿回答你,现在你给我上菜市场问问今天萝卜的价格。B听后马不停蹄地跑到菜市场,然后又跑回老板面前,如实汇报了今天菜市场萝卜的价格。老板沉思一下,又问道,那昨天呢?B听后又跑步到菜市场一趟。老板看着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B说,你先坐下喝杯水,休息一会儿。接着把A叫了来,吩咐说,你现在去菜市场帮我打听一下萝卜的价格。A马上去了,回来时手中拿了一个单子,向老板详细汇报了当天萝卜的价格,还有近一个星期、甚至去年萝卜的价格。老板这时回过头来对B说,你跑了两趟带回了两天萝卜的价格信息,他跑了一趟带回的是菜市场萝卜几乎所有的价格信息。他一趟用的时间比你一趟用的时间略长,但你两趟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一趟用的时间,你说,今天我该奖励你们两人中间的哪一位?B听罢,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洪自诚在《菜根谭》中说:“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意思是说,一时兴起便想做事,不久又放弃的人,虽不至于退步,却不能像车轮一般一直向前。凭一时情感而了悟的事,容易被外来事物所迷惑,所以不能像长明灯般达到大彻大悟的境地。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一时之兴,必须用心去做。
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战。生活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是我们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
商战如水,无所不在。
因此,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必须时刻有所准备,时刻保持一种最敏锐、最智慧的竞技状态,时刻做一个有心人,打有准备之仗。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目光锐利,让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兴奋起来;让思想闪光,与更多的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让信息灵敏,成为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让出手准、狠、猛,一招一式步步到位。生存是一种竞争,唯有适者生存。
做个有心人并不难,首先是要热爱、钟情,要培育激情,其次是有计划、有准备,步步为营,疏而不漏。有心人自助不算,还将得到人助甚至天助。所谓好运总降临在有心之人头上是也。
《微雨独行》 坐看世界《微雨独行》 过河拜桥(1)
过河拜桥
前不久回湖南老家看望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