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有人走的路.完整版-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他坚持为妻子和儿子收拾房间,因为他们从不打扫卫生,牧师像家人的保姆一样兢兢
业业。我问这位牧师:“你整天为了他们操劳,不觉得辛苦吗?”他说:“当然辛苦,可我还
有别的选择吗?我爱他们,不可能不管他们。他们有什么需要,我都尽可能满足他们。我不
能让他们失望。也许我这么做不够聪明,可是作为丈夫和父亲,我有理由给他们更多的爱和
关怀。”
  这位牧师的父亲,当年是小有名气的学者,其品性却让人不敢恭维:经常酗酒,还拈花
惹草,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牧师对父亲的行径深恶痛绝,从小就发誓要做个和父亲不同的
人,对家人时刻充满爱心。为了巩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不检点、不道
德的行为。投身牧师行业,也是基于这种考虑。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到头来却使家人脆弱而
无助,这和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自然让他无法理解。过去,他总是叫妻子“我的小猫咪”,
叫两个已成年的儿子“我的小宝贝”。物极必反,他对家人的爱已超过理性范围。他却困惑
地说:“即便我对家人的爱,是来源于对父亲的蔑视和反抗,那又有什么不对的呢?难道我
要像他那样不负责任吗?”他应该认识到: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
需要用脑。牧师坚决避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这种意念以及由此导致的极端行为,使他丧失
了爱的弹性。爱得过分,还莫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
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牧师
应该意识到,要让家人获得健康,就必须容许他们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还要摆正角色,
不能对家人唯命是从,要适当表达愤怒、不满和期望,这对于家人的健康有好处。我说过,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在我的指导下,牧师不再亦步亦趋,替妻子和儿子收拾家务、打扫卫生。儿子对日常杂
务袖手旁观,也会让他大发脾气。他不再替他们支付汽车保险费,而是让他们自行负担。有
时候,他不再陪妻子到城里去看歌剧,而是让她独自驾车前往。他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起“坏
丈夫”、“坏父亲”的角色,而不是有求必应。他昔日的行为,固然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但
从未失去爱的能力,这也成为他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对于他的变化,妻子和儿子起初大为不
满,但不久后情况就有了变化:一个儿子回到大学就读,另一个儿子找到了工作,还在外面
独自租了公寓。妻子也感受到独立的好处,心灵由此获得了成长。牧师本人则大大提高了工
作效率,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快乐。
  这位牧师不恰当的爱,曾接近被虐待狂的边缘。虐待狂和被虐待狂,都与性的需求、性
的联想有关。不管是别人受苦,还是让自己受苦,患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生理快感。在精神病
理学上,纯粹的性虐待和被虐待现象极为罕见,更多的是社会性虐待狂和被虐待狂,其危害
性也更为严重。患者在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中,总想不停地去伤害对方,或为对方所伤害。

“自我牺牲”(2)

  有一个女人被丈夫遗弃,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哭诉丈夫虐待成性,丈夫从不关心
她,在外面有很多女人。他把购买食物的钱,统统在赌场上输光。他常常深更半夜才回家,
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后就咒骂她、毒打她。就在圣诞节前夕,他还置妻子和孩子不顾,独自
离开家门。对于这位女士的遭遇,心理医生颇感同情,不过经进一步了解,同情心就会被强
烈的不解所替代:这位女士经受虐待长达20年,跟丈夫两度离婚,又两度破镜重圆,中间
经过无数次分手与和好。医生用了两个月时间,帮助她摆脱被丈夫遗弃的痛苦。有一天早晨,
她一走进医生办公室,就兴高采烈地宣布:“我的丈夫回来了!昨晚他打电话给我,说是要
见见我。我们刚刚见面,他就哀求我允许他回家。我看到他想悔改,而且就像变了一个人,
所以就允许他回来了。”医生提醒她,这种情形发生过不止一次,难道她要让悲剧一再上演
吗?更何况在这段时间里,她不是也过得很好吗?病人却回答说:“可是我爱他呀,有谁能
拒绝爱呢?”假如医生想同她进一步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位女士就会大为光火,
甚至决定中断治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医生努力回忆治疗的所有细节。他想起病人描述多年遭受丈夫虐
待的情况时,似乎从虐待中享受到了某种快感。医生不禁想到:这个女人无怨无悔地忍受虐
待,甚至心甘情愿,极有可能是她本就喜欢这种情形。这样做是基于什么动机呢?她乐于忍
受虐待,是否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的优越感呢?换句话说,尽管处境艰难,她却体
验到一种优越感。离家出走的丈夫回过头,请求她的原谅时,她便由被虐待者转变成虐待者,
享受到虐待的快感。丈夫的乞怜让她备感优越,她感受的是报复者的喜悦。通常,这样的女
性在童年时,就遭受过屈辱。为使痛苦得到补偿,她们自认为道德上高人一等,并从他人的
愧疚和道歉中,享受到报复的快感。她们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
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养”。她们不需要获得更多的善待,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
提。为使报复的动机更为合理,她们必须体验遭受伤害的感觉,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续。
受虐待狂者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只是他们寻求报复快感的前提,忍受虐待的动机,是
来自恨而不是爱。
  受虐待狂者还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其实,他
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恨,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我们前面提到那位牧师,他愿意为家
人牺牲一切,认为自己的动机完全是为家人着想。他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维系自我的美好
形象。有时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一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
切是出自个人意愿,核心动机却是满足自我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也许都是为赢得私
利。譬如,有时候,父母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此时,可以肯定地
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两回事,我们却常常混为一谈。
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
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
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
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爱,不是感觉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声称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他们
所做的事情,没有爱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坏性。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
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与兴趣“贯注”在外在对象上,并将其当
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和真正的爱容易混淆,但仍有显著区别。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精神
贯注的对象,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珠宝,贯注的过程,不见得以爱为出发点。其次,对某
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患有消极性依赖症的人,甚至害怕贯
注对象成长和进步。那个开车接送孩子的母亲,显然是以孩子为精神贯注的对象。她把个人
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却不重视其心智的成熟。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在
酒吧里初识的两个异性,可能在短时间内相互贯注。他们事前没有安排约会,没有做出过承
诺,没有考虑过各自家庭的稳定性(它们显然要比性接触更重要),当事人的情感和需求,
仅仅是追求性的满足。最后一点是,精神贯注随时都可能消失。性接触和性行为结束后,双
方兴味索然,觉得对方毫无吸引力。换句话说,精神贯注生命力极短,不可能长久维持。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
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
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病人同医生建立“治疗同盟”,才能实现人格的健康
成长。病人寻求心理治疗,是为了实现某种改变。他们必须信任医生,以求获得足够的力量
和安全感。医生为建立同病人的“治疗同盟”,也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给予病人无微
不至的关怀。医生需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医生未必有足够的耐心,去长时间聆听病人的倾诉,
但其职业性的奉献精神,却要求他们不论喜欢与否,必须对病人的倾诉洗耳恭听。这种情形
和婚姻极为类似: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治疗一样,双方都得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好恶暂
且放在一旁,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同样,当伴侣双方的求偶本能结束,最终走出初
恋的幻觉时,当双方愿意各自到别处呆上一段时间时,他们的爱才开始接受真正的检验,彼
此之间才能够发现爱是否真的存在。
  在心理治疗或婚姻关系中,拥有健康情感的人,也可能产生精神贯注。两个彼此真爱的
人,即便有了稳定的婚姻关系,仍会产生精神贯注,但其间更多的却是爱。精神贯注或坠入
情网的感觉,会使爱具有更多的激情,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不过,它们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
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时刻
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而爱能否持久地延续,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
有奉献精神。例如,我可能遇见一个心仪的女人,我很想去爱她,但这么做,就会毁掉我的
婚姻,危及我的家庭,所以我会抑止这一想法,我会这样说:“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
么做,因为我对妻子和家庭做过承诺。”同样,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就不可能随便
    ****************
        蚂蚁爬爬 
      antpp 
    ****************
接收新病人,因为我对其他病人做过承诺,而且我的精力毕竟有限。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
的,爱的火苗,随时可能在心头燃起,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有限,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
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一个整天酗酒、不管妻儿的人,可
能眼含热泪对酒吧侍者倾诉:“我爱我的家人。”对子女置之不理的人,也可能以最具爱心的
父母自居。这种虚假姿态其实不难理解:把“爱”挂在口头上,或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
爱,并以此作为爱的证据,这些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通过行动去爱却相当困难。真正
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
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与“非爱”的区别,正如“善”与“恶”的
区别,有着各自客观的、既定的标准。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
的主观意象。

关注的艺术(1)

  至此为止,我们审视了被误解为爱的诸多方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体察爱的本质。我
们知道,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这
就如同我们必须坚持多走一步路(或者多走一里路),才可以逐步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抵
御因恐惧而产生的排斥心理。扩充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这就是说,
爱可以使我们勇气倍增。所以,爱也是获得勇气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是为培养自我和他人心
智的成熟,持续努力而表现出的一种勇气。当然,为了爱之外的其他事物(或目标)付出努
力、产生勇气,也是我们的一种惯常的状态。因此,并非所有的努力或勇气都是爱。不过真
正的爱,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毋庸置疑。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
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
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
的努力,就是关注的努力。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
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一位企业心理咨询家告诉我:学校教育学生学习各类科目
耗费的时间,与学生长大后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可能恰恰成反比。例如,一位出色的企业
管理人员,每天大约用一个小时阅读,两个小时谈话,八个小时倾听。但在学校里,大部分
时间都用来教孩子阅读,教他们说话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而在教孩子如何倾听上,学校几乎
从未做出任何努力。我当然不认为学校应该按照学生成年后使用知识的范围和频率来安排课
程,但我相信,教孩子学会倾听是明智之举。即使取得的成效有限,起码也应该使孩子明白,
倾听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应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怀的具体表现。
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过一个知名人士的演讲,题目是讨论宗教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
对这一题目颇感兴趣,而且早有涉猎和思考。那位演讲者开口不久,我就意识到他绝非等闲
之辈,他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业界专家。他在演讲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显然是
想把诸多抽象的概念,清晰地传达给场下听众,我也听得格外用心。他演讲了大约一个半钟
头,礼堂里温度很低,我却听得满头大汗。由于太过认真和专注,竟然感觉颈部僵硬,头也
隐隐作痛。他演讲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我估计自己能吸收的顶多不到一半,但已是受益匪浅
了。演讲结束后,听众们都去参加茶会,我在茶会会场的文化人士之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
的感受和意见。我发现多数人都对演讲失望,他们慕名而来,却感觉毫无收获。他们不理解
演讲的大部分内容,认为演讲者不是他们希望的那种一流的演说家。一位女士甚至说:“他
到底讲了什么?他没说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啊!”旁边的人也纷纷点头,对她的话表示同意。
  我无法赞同他们的看法,我理解演讲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他是杰出
的学者,我相信他掌握的知识富有价值,所以从头到尾都在认真倾听。其次,我对他的演讲
题目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倾听演讲提高我的认识。我认真倾听演讲,就是爱的付出,爱的行
动。我愿意思考演讲的一字一句,认可他为演讲而做的努力,我也愿意为心智的成熟付出努
力。至少在我这一方面,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热衷于聆听他的演讲,是因为我想有所收
获。与此同时,演讲者能从听众当中,感觉到特有的关注、理解与爱,这对于他也是一种回
报。爱,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实是一
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关注的艺术(2)

  上面说的倾听模式,其实是“接受者的倾听模式”,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给予者的倾听
模式”,最常见的就是倾听孩子说话。根据孩子年龄不同,选择的倾听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六岁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滔滔不绝、没完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