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有人走的路.完整版-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六岁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对于这种情形,父母如
何处理呢?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让孩子闭上嘴。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甚至做出规定,
决不允许孩子说个没完。自然这样的家庭决不允许“童言无忌”。第二种方式是不管孩子说
什么,大人都不做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语,或只有跟空气对话了。他们跟
大人之间,丝毫没有互动,没有交流。第三种方式是假装倾听,实际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
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第四种方式是有
选择地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
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多的信息。当然,大多数父母未必受过专门训练,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选
择能力,所以,通常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最后一种方式,当然就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每一
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
  在以上五种倾听方式中,父母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一种比一种多。你或许以为,
我推荐的是最后一种方式,因为它能体现父母对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不过,你却想错了。
首先,六岁大的孩子很爱讲话,如果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父母就没有时间做好其他事情。
其次,努力倾听并认真分析孩子的一切话语,这将使父母感觉筋疲力尽。最后一点,六岁大
的孩子说的话,大多单调而乏味,整天倾听,只会让你感觉无趣而厌烦。最好综合以上五种
方式,有选择地权衡运用。有时候,让孩子直接闭嘴大有必要,尤其是在他们喋喋不休的时
候。他们连珠炮似的说个不停,只会让父母分心,无法专心做好别的事。你和别人讲话的时
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们的敌意,或故意引起你的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六岁
大的孩子并无明确意图,常常只是为说话而说话,不一定需要你的倾听,须知他们即便自言
自语,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过有时候,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亲近,需要父母听他们讲
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语交流,而是和父母间的亲密感,因此只要假装倾听
就足够了。其实孩子也能够意识到,父母有时是在有选择地倾听,但这种“倾听原则”,同
样会使他们感到满足。六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这种倾听规则,而且在他们大量的话语
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反应。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
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种“平衡点”很难掌握。尽管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本就有限,许多父母在这有限的时
间里也不肯付出精力用于倾听。他们可能认为,假装倾听或顶多是有选择地倾听,已经是真
正的倾听了。这只是自我欺骗,目的是掩盖其懒惰。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
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倾听者做到全神贯注。你不可能一边“倾听”别人说话,
一边去忙活别的事情。父母应该把别的事放到一边,真正把倾听的时间用于孩子,而且它也
必须是属于孩子的时间。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包括你不佳的情绪或别的念头等等,就意
味着你不愿真正倾听。其次,把注意力放到六岁孩子的讲话上,需要的努力甚至多于倾听一
次演说。六岁孩子的讲话通常是不规律的,有时语言像泉水那样汩汩涌出,有时中间还有大
量停顿和重复,更使你很难集中注意力。另外,孩子所说的事情,难以让成年人持久地感兴
趣;出色的演说家却能够使观众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他们的演说。换句话说,倾听六岁的孩
子讲话,通常是相当枯燥的,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假如你能够做到,就是真正的爱的行
动。事实上,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关注的艺术(3)

  可是,你又何必为此感到烦恼呢?为什么不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倾听一个六岁孩子单调、
枯燥、喋喋不休的话语上呢?首先,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你给孩子
的尊重,等同于给某个一流演说家的尊重,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进而感到自己是有价值
的。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
值的表达也就越多。第三,对孩子倾听得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
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的
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可能是个
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特别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了解也
就更多。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对孩子的了解少得
可怜,那么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无意去学习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
理解还要深入。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
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
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到更多。他们学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
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
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而且动作流畅、敏捷。
  上面针对的是六岁的孩子。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听与不听的平衡点也会改变,
但总的原则没有什么变化,即,不论年龄有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尽管父母
与年幼孩子的沟通,更多的是通过非言语的形式,不过仍需给予全部注意力。你不可能一边
想别的事情,一边和孩子玩“拍手游戏”。玩游戏时三心二意,你就有可能培养出做事三心
二意的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倾听的总体时间,显然要少于六岁时期———他们
讲话的目的性更明确,不像幼儿时期那样随意。不过一旦他们开口讲话,和小时候相比,就
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子女需要倾听,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有一位30岁的专业人士,因过度缺乏自信而患
上了忧郁症。他清晰地记得,同样是专业人士的父母,几乎从不听他讲话,偶尔勉强聆听,
也每每抱怨他婆婆妈妈、说话??嗦。22岁时的一件事,最令他痛苦和伤心。当时,他写过
一篇毕业论文,论述当时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的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他有过
高期望的父母,也为他的优异表现感到骄傲。遗憾的是,尽管他把论文影印本放在家里,而
且是位置最明显的客厅,但整整一年时间,父母都视而不见。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时间去读
一读,但他们根本未曾翻过一次。“要是我主动开口,要求他们阅读我的论文,他们一定不
会拒绝。”在治疗即将结束时,他说,“只要我鼓起勇气说,‘拜托你们读读我的论文好吗?
我希望你们了解我写的东西,评价一下我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可是,那样做,无
疑是哀求他们听我说话。我都22岁了,还主动要求他们关注我,这让我无法接受。靠哀求
才能如愿,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
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感受
到爱的力量,进而都能实现自我完善。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会使说话者心有
灵犀,更为坦诚,更愿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隐藏。这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心
心相印,共同跳起爱的“双人芭蕾舞”。这是耗费精力的过程,而且须以爱为出发点。基于
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但是,我们通常缺少倾听的能力。不
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长时间倾听他人讲话,是叫人难受的事。我们只是有选
择地倾听,头脑中早已有优先项目安排,所以,我们总是一边倾听,一边想着怎样尽快达到
目的,怎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我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地把谈话主旨加以调整,以便让自
己感到满意。

关注的艺术(4)

  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而婚姻是其最佳的表达场所。遗憾的是,很多配偶不懂得
倾听。对婚姻出现障碍的夫妻进行治疗,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他们学会倾听。
夫妻双方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各自的不良习惯加以约束。也正因如此,治疗才常常遭遇
失败,这并不奇怪。当患者听到医生提出要求,让他们特地安排时间倾心交谈时,他们通常
都感到这难以理解。他们觉得这样太过正经,缺少浪漫。事实上,除非专门为倾听安排时间,
并选择适合的场合和地点,不然的话,治疗就难以顺利进行。可以想象,假如夫妻一方正在
驾驶汽车、准备饭菜,或下班后感觉疲倦,双方就难以深入交谈。他们彼此的倾听,不是敷
衍了事,就是草草结束。如果接受心理医生的安排,完成一两次像样的倾听,他们会更多地
理解和关注对方,夫妻一方甚至可能激动地对另一方说:“我们结婚29年了,但似乎直到今
天,我才真正了解你。”这时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们的婚姻正在出现转机。
  一般说来,我们在倾听时,要尽可能集中注意力。心理医生治疗病人时,首先要学会用
心倾听。以我本人为例,在治疗中常常走神,忽略病人说的话,这时我就会歉意地说:“对
不起,我刚才有点儿分心,没有集中精神听你说话。你能否把刚才那句话再重复一遍?”病
人极少因此而抱怨,他们知道,我能意识到漏听了某些内容,证明我一直在用心倾听。我承
认自己分心,等于是向他们做出保证: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让病人体
验到有人倾听,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根据我的经验,在心理治疗最初几个月,大约
有四分之一的患者,不管他们是大人还是孩子,即便还未接受真正的治疗,病情都会有明显
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病人均未体验过有人倾听的感受。不夸张地说,有些患者甚至
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得到别人全身心的倾听。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关注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而
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幼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
们玩拍手游戏或者“躲躲猫”———一种类似于捉迷藏的游戏。对于六岁的孩子,家长可以
同他们一起玩魔术、钓鱼、捉迷藏。对于十二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打羽毛球,等等。
给孩子读书、指导他们做功课都是表达关注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其他家庭娱乐活动,比如看
电影、外出野餐、开车兜风、出门旅行、观赏球赛等等。有的关注形式,完全是为了孩子着
想,比如坐在沙滩上,专心照看四岁大的孩子,或是专门驾车把孩子送到某个地方。各种关
注(包括用心倾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
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得越久,给予的
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
何读书和学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都
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
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诲,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经验丰富的心
理学家,也会以做游戏的方式同儿童患者沟通,同时予以观察和诊断,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
果。
  把注意力放在海滩上四岁孩子的身上,认真倾听六岁孩子讲的不连贯的、漫长的故事,
教青春期的孩子学习驾车,以及聆听伴侣叙述办公室的一天,或是她在洗衣房的遭遇,认真
体会他们的问题和感受,所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把其他杂念排除在外。这一切
可能枯燥而乏味,让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出很大的精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
意味着真正的爱。懒惰者无法把工作做好。如果我们不那么懒惰,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
越习惯。由于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非爱”的本质就是“懒惰”。懒惰这一主题也很重
要,在本书后面的章节,我将对此专门讨论,以便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死亡的风险

  我说过爱是行动,爱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现在,让我们从“爱的行动”转向
“爱的勇气”。爱,意味着自我完善,即让自我进入陌生领域,塑造出不同的、崭新的自我。
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并由此获得改变。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
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使我们面对痛苦,并由此而产生畏惧。人人都有对
抗畏惧的方式,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
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
知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实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如果你定期上某个教堂做礼拜,或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女人:她将近50岁,每个周末
上午,在礼拜仪式开始前五分钟,她都会准时来到教堂,坐在教堂后面靠边的椅子上。礼拜
仪式刚结束,她就悄然、快步地走向门口。主持礼拜的牧师来到教堂门口,跟每一个人打招
呼和寒暄,她却像幽灵一样,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你主动接近她,并邀请她喝咖啡、
聊天,她会神情紧张地表示感谢,尽可能避免和你四目相对。她会歉意地告诉你:她另有重
要约会,接着便一溜烟跑掉了。假如你跟在她身后,想看看她究竟有什么重要约会,最终,
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她径直快步回到家中。这个女人的住处,是一座小型公寓,通常是门
窗紧闭。她刚刚走进家门,就迅速把门锁好,直到下一个礼拜,才再次出现在教堂里。经过
深入的调查,你得知她在一家大公司里,做打字员之类的基础工作。她听从上司的一切安排,
很少发表意见。她在公司里默默无闻,工作也极少出现差错。就连吃午餐时,她也不会离开
座位与旁边的人进行交流。她几乎没有任何朋友,总是一个人步行回家。途径超市,她会进
去购买一些日用品和食品,然后回到家里,再次紧闭门窗,直到次日上班时,才会再次出门。
到了周末下午,她可能独自去电影院。她的家里有台电视机,却连一部电话也没有。她也很
少和别人通信。如果你有机会亲口告诉她,说她看上去孤独而寂寞,她会明确地回答你:她
喜欢当前的状态。你问起她是否养过宠物,她会伤感地告诉你:她曾养过一条狗,她非常爱
那条狗,不幸的是,她的狗八年前死了,此后她再也没有养过狗。她还会补充说:那只狗在
她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这个女人究竟是谁呢?我们无法知晓她的秘密。我们只知她尽力避免与人接触,不想冒
险与别人打交道,也从未想过自我完善。她宁可让形象越来越小,哪怕像影子一样。她希望
不被打扰、不为人知。除了上教堂做礼拜,她没有精神贯注的对象。精神贯注不等于真正的
爱,但贯注毕竟是爱的起点。给予某种事物以精神贯注,可能面临拒绝或遭受损失;接近某
个人,就可能经受失去对方的危险,让你再次回到寂寞、孤独的状态。如果对方是某种有生
命的事物,不管是人、宠物还是盆栽,它们都有可能突然死亡。如果信任或依赖某个人,就
有可能因为对方的亡故,让自己受到莫大的伤害。精神贯注的代价之一,似乎是或早或晚你
都要因为贯注对象的死亡或离去,让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如果不想经受个中痛苦,就必须
放弃生活中许多事物,包括子女、婚姻、性爱、晋升、友谊,但惟有这些事物,才能够使人
生丰富多彩。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除了痛苦和悲伤,你同样可以收获快乐和幸福。完整意
义的人生,势必伴随着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面对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死亡。
如果你想避免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