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宜居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但环境是重要的评判因素。本文讨论的只是宜居城市的环境因素。
《商务周刊》和零点公司联合于2004年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济南、大连、厦门10个城市18岁~60岁的3212名城市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请被访者谈对宜居城市的要求。分别有47。9%、46。1%和43。9%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好是成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重视上述条件的人数,明显高于重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保障水平等其他条件的人数。调查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居民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于环境因素越为看重。
宜居城市的提出,和绿色奥运是相互匹配的。宜居城市是绿色奥运的目标,绿色奥运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契机。
(二)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
(三)清洁的城市环境
(四)顺畅的城市交通
(五)有保障的公共卫生系统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
四、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
(一)绿色建筑评估
在城市的建筑领域,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1974年在温哥华召开的联合国首届人类住宅会议提出了“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目标,相继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和联合国人居中心,先后提出了“反映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人类住区政策建议”和“持续性住宅区”发展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模式的具体建议。
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绿色建筑的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这是“空间”上的全面性;同时,这种全面性审视还包括“时间”上的全面性,即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
(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内容
“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以落实绿色奥运承诺为目标,制定奥运园区与场馆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和评估体系,探索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进而为在全国推行绿色建筑提供参考与示范作用。
该项研究评估分4个阶段进行: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调试验收和运行管理。
(三)勤俭办奥运
在“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中明确提出“勤俭办奥运”和“赛后利用”的原则:奥运建设应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场馆设施应能保证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又可在奥运会后被持续有效地利用。优先使用城市已有的场馆设施。技术特点相近的比赛项目共享场馆设施。兴建新场馆设施必须以奥运会后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对必须建设的场馆设施论证其规模和标准。赛后不需要的固定设施尽可能建造临时设施,临时设施可异地循环再利用。
五、绿色奥运行动
(一)政府的行动
为了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中央政府及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北京的环境。
第一,北京市与北京奥组委编制了《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
(二)公众参与
(三)场馆的建设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主讲教师简介:钟秉枢
第五讲人文奥运与和谐北京第五讲人文奥运
与和谐北京主讲教师简介:钟秉枢,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主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出版了《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文社科指导》等19部著作和译著,发表了《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论文100余篇,承担了省部级研究课题20项。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人文奥运解读(1)
一、人文奥运解读
中国人永远也忘不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乃至全国那个不眠之夜:泪水、鲜花、美酒、礼炮、歌潮、狂欢,千千万万普通人在那一个瞬间所迸发出的不禁之情,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期待复兴、渴望强盛的历史真实;它使那一瞬间成为留存于民族记忆的永恒。在人们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之后,在人们将更多的期盼锁定在通过奥运会能使北京的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路更宽、场馆更多的时候,北京奥运给和谐北京的构建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一)奥林匹克运动本质的回归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世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求新、求异和求变,社会文化热点转移的节奏之快,令人炫目。但是奇怪的是,尽管流年似水,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奥运会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对奥运会进行电视转播的国家和地区数目不断增加: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193个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214个,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220个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300多个电视频道进行35000个小时的电视直播或转播(平均每天2000个小时的节目量),奥运会成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共享的文明成果和共有的人文财富。人们如此执著地关注奥运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奥运会迸发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1。人文关怀的呼声
2002年11月21日《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请别剥夺运动员的“探亲权”》发人深省。文中记述,第14届亚运会两枚金牌得主蔡亚林在兴高采烈地载誉归来后,才得知其母亲已不幸逝世一个多月的噩耗。为了瞒住蔡亚林,使其能安心备战亚运会,其家人、教练、有关领导从蔡母病重期间起就层层把关,将消息严密封锁。比赛胜利后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这位坚强的汉子一时间茫然失措,几乎惊呆了,随后才是悲痛欲绝。
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人文关怀的“人文”二字界定了其与普通关怀的不同。它侧重的是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按老百姓的话说,人文关怀就是人情味儿。
健康发展的城市,其目的和本质就落在人文关怀上。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按照“人的尺度”来开发世界、建设社会,不断为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创造各种条件。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党的十六大提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情系民生、造福于民、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人文关怀精神。
2。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与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关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崇尚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但究其本质,人文精神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人文精神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它作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是一座城市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座城市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北京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都和世界名城,皇城根下所形成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北京人。
人文素质是市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素质包括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和潜在素质等。智力素质是通过科学知识传授得来的,可称为科学素质;非智力素质和潜在素质是通过教化和修养得来的,可称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意志、仪态、文艺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培养和完善的。每一个年龄段,任何学历的人都有人文素质培养和修炼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吸取新的人文知识,不加强自我修炼,人文素质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
3。人文奥运的理念
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更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光辉典范,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是力和美,是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神圣的。它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它不仅仅体现的是公开、公正、公平的体育竞技精神,更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一种精神追求。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人文奥运解读(2)
“人文奥运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倡导体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一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拥有12。4亿人口的中华大地普及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二是通过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权利,加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三是以奥运为契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增进56个民族的团结。”这是北京奥申委对人文奥运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将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互相发展的盛会,将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将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相统一的盛会。北京奥运会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入中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方面,将起到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作用。我们至少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到奥林匹克文化中去寻找补充中华文明的养料,并将中华文明注入到奥林匹克精神中去。
(二)人文奥运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奥运地位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有其客观依据,这就是它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所独有的地位和作用。
1。领域独有,不可替代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灵魂。人文奥运是北京乃至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它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为底蕴,展示了北京乃至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将浸润中国人的心灵,奥林匹克运动将强健中国人的体魄,奥林匹克文化将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当奥林匹克精神照亮这个焕发着青春的东方古国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将为奥林匹克运动撰写新的历史篇章。特别是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在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态度上;在理解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赢,什么是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应该坚持、捍卫,什么应该摒弃的观念和行动上,人文奥运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提升素质,启迪智慧
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奥运会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旨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以今日高度自动化社会中鲜有的健与力,在感官上给人们以生命的刺激和美的享受;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以公正原则教育人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团队合作张扬人们的集体主义;以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全世界青年周期性的同场竞技,昭示五洲四海之内,皆为连根的兄弟姐妹。奥运会呈现的不仅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它体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的精神教化,体现了人的文化属性和体育的文化功能。奥运会这些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不是通过生硬的说教进行的,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通过竞技运动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完成的。如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开幕式有7000人参加表演,占巴塞罗那人口的3。5‰;悉尼奥运会参加开幕式演出的多达12697人,占悉尼人口的3。7‰;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有9000多人参加表演,占雅典人口的3‰。在这种罕见规模的奥运文化氛围中,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提高。
3。塑造个性,和谐发展
在体育运动中我们看到,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有个性的人。因为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展示,也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和富有生气的表现。社会文明的进步客观上也要求人的个性要得到张扬。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如果我们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自己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素养,就不能使其人格得到和谐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成为一个不太完整的人。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员也是如此,即使是冠军,如果忽视了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素养,也可能成为只具有工具意义的人,成为由骨、关节、肌肉组成的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其实,从科学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同时也是出色的思想家、哲学家。那些杰出的科学家无不是在自己专业的沃土上勤劳耕耘的同时,也在人文精神的“肥田”中吸取养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并且在吮吸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根植于心灵的、对待终身相伴事业的一种情怀和关爱所组成的哲学信念。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兴奋剂的诱惑时,不同修养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着截然不同的举动。其原因就是有修养的人们成功地保持了个性,塑造了完善的人格,在精神上超越了狭隘的利益纠缠,摆脱了功利的束缚。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明确其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个性的意义,对于培养新型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和谐成了人文奥运的灵魂,成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
《新北京新奥运知识讲座》 第二部分构建和谐北京
二、构建和谐北京
(一)机遇与挑战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在21世纪头20年将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
1。时代与机会
2。市情与使命
(二)建设和谐北京
1。发展模式的转变
2。“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鞭策
3。北京奥运的机遇
三、弘扬人文奥运理念,
促进北京和谐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化、目标化,特别是针对北京目前在发展中面临的几大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出了破解之道,明确提出了北京“十一五”时期要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我们要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安全等现实问题开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