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遵薛姨妈之命,往各处送宫花,薛姨妈让她给迎、探、惜三春各送一对,给林黛玉两枝、给凤姐四枝,总计十二枝;送至凤姐处后,凤姐让平儿拿出两枝,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这本来倒也不稀奇,奇的是甲戌本有回前诗:〃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蒙府、戚序本亦有此诗,只个别字略异。试问:秦可卿怎么会〃家住江南〃呢?书中从未交代营缮郎秦业来自江南,而且,秦可卿乃营缮郎秦业从京中育婴堂抱养,既是弃婴,又怎能知其〃家住江南〃?难道那弃婴的父母,是千里迢迢从江南专程来将她送入育婴堂的么?倘是纯然出于贫困而不得不弃,有那从江南跑到北京的盘缠,又怎会养不活她呢?将她弃在江南就近处的育婴堂不就结了么?再有十二枝宫花的其他得主,怎见得就都不是〃惜花人〃呢?除惜春戏言〃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以及林黛玉嫌〃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外,凤姐、迎春、探春怎么就不惜花呢?更值得推敲的是〃相逢〃二字,此花为宫花,从宫里或相当于宫里出来的人得到此花,才可称〃相逢〃,因此,那后两句不等于明说秦可卿最有资格佩戴宫花吗?但以往人们都不注意这第七回回前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2月北京第一版的《红楼梦》,也将此回前诗摒于正文之外。
2.第十回写璜大奶奶跑到宁国府去,原想为寡嫂金荣的母亲胡氏抱打不平,要当面〃向秦钟他姐姐说说,叫他评评这个理〃,谁知真见到尤氏后,〃也未敢气高,殷殷勤勤叙过寒温,说了些闲话〃,便问〃今日怎么没见蓉大奶奶?〃谁知这就牵出了尤氏一大篇怜爱秦氏的话来,其中说到她嘱咐贾蓉,对待秦可卿要〃不许累掯他,不许招他生气,叫他静静的养养〃,而且,尤氏还作出终极判断说:倘或秦可卿有个好和歹,贾蓉〃要再娶这么一个媳妇,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这话听着,总让人觉得生疑,秦可卿就是模样、性情再好,那小小营缮郎的家庭背景,育婴堂抱养的卑贱血统,怎么会就达到〃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的高不可攀的程度呢?就在《红楼梦》一书中,我们便看到了许多模样儿、性情儿都相当不错的贵族女子,只要辈分合适,都不难选出与贾蓉等公子匹配;怎么一个秦氏有病,尤氏便〃焦得了不得〃,〃心里倒像针扎似的〃,她除了在为一个儿媳妇的健康担忧外,究竟心里头还在为一种与秦氏性命相关联的什么东西在焦虑?
3.秦氏初病,一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这种讲究已超出了簪缨大族贾府的规格,因而贾珍对尤氏说;〃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贾珍还只不过是财大气粗而已,秦可卿却俨然公主做派。试问:一个营缮郎家里长大的弃婴,她怎么会有一种比贾府里更排场的更衣习惯?(更衣这一细节还可深究,当另为文探讨。)
4.秦氏临终时给凤姐的托梦,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等等见识,当然都不可能是得自一贯〃宦囊羞涩〃的营缮郎之家的生活经验;而〃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等等具体指示,也只能产生于赫赫扬扬的百年大族在获罪败落后竟因荣时未能筹画而一败涂地的惨痛教训之中,绝不可能是来自营缮郎之家的家训。秦氏临终时在凤姐梦中对凤姐含笑说道:〃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她回哪儿去?从她向凤姐预报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和省亲盛事,以及暗示贾府的衰败结局,口称〃天机不可泄漏〃,又联系到第五回中明言她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则她所〃回〃的,显然非营缮郎家非育婴堂,也非如秦钟后来那样被许多鬼判持往地狱,而是去往〃天上〃。她的出身贵及皇族,不是已经暗示得很充分了吗?
5.凤姐惊梦后,〃只听二门上传事之板连叩四下〃,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是什么反应呢?竟并不是悲哀,而是〃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这是为什么呢?〃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特别是仆从老小中想到她出自营缮郎之家,〃好不容易嫁到贾府,才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没几天,就伸腿去了〃呢?而宝玉对秦氏的死讯,竟〃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闹了个〃急火攻心,血不归经〃,这又是为什么呢?甲戌本脂砚斋有批曰:〃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这话又该怎样解释?
6.秦氏一死,贾氏宗族四代计二十八人都马上赶来,而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又说〃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边说边哭,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秦氏的父亲秦业,却是在贾府二十八人全聚齐后才到的,秦氏即使并非他亲传血脉,毕竟一小从育婴堂中抱来养大,按说他的悲痛,总不至逊于贾府诸人,但书中竟无一句交代他悲痛和落泪的话,全然只是一个丧仪中的小小摆设,这又是怎么回事?
7.贾珍用薛蟠送来的〃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的一副板解锯糊漆以殓秦氏,该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我以为〃樯木〃、〃潢海铁网山〃均非信笔予称,而都隐含着某种深意。〃樯木〃即桅杆木,乃航船上所用,此桅杆木也许是出自〃天潢贵胄〃的〃铁帽子王爷〃的〃山〃上,原是可以将贾家引航到〃万年不坏〃的境界中去的吧?不想却〃坏了事〃。(脂批说:〃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红楼梦》中采取谐音法隐喻人事的命运归宿,尽人皆知,只是没有人在秦可卿的问题上多费些脑筋,依我想来,〃秦业〃很可能是〃勤掖〃的谐音,即勤于帮贾府掖掩秦可卿的真实血统也。否则,又该如何解释呢?
8.秦氏死后〃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这很古怪,据周汝昌先生指出,清代有严格的规定,太监是不许擅自出宫的,更何况如此大摇大摆地〃坐了大轿,打伞鸣锣〃,去给一个本应视为无足轻重的贾府的重孙媳妇上祭,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在犯死罪。怎么解释?脂批说〃戴权〃是〃大权〃之意,我以为〃戴权〃亦是〃代全〃的谐音,暗示他这样做是得到皇帝默许的,〃代为矜全〃的一种姿态。秦氏之死,与贾元春的得宠,几乎衔接着发生,而且秦氏死时托梦给凤姐,预告了此事,我怀疑这当中有重大的政治交易,即皇帝查明了贾府匿藏秦氏之事,秦氏不得不死,但因有元春的从中斡旋,因而准予〃一死了之〃,不仅纵容贾府大办丧事,也特准大明宫掌宫内相(即大太监)出面〃代为矜全〃。倘秦氏不过是营缮郎的一个抱养于育婴堂的弃婴,何能有此〃殊荣〃?
9.贾珍到邢、王夫人面前求允凤姐协理宁国府,说:〃婶子不看侄儿、侄儿媳妇的分上,只看死了的分上罢!〃这话其实很不合乎传统,但倘若〃死了的分上〃不仅是一个侄孙媳,更非一个出自营缮郎之家的弃婴,而有着非同小可的背景与血统,那就又不足怪了,因而王夫人〃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田地〃,便终于应允了他。否则,秦可卿的〃分上〃,究竟何所指呢?仅仅指她〃死了〃这一事实吗?
10.秦氏出殡时,〃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等公侯都亲与送殡,余者更有郡王、侯爵伯爵家的头面人物及许多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地蜂拥而上,这难道都是礼仪上必须如此的吗?显然不是,第十四回明文写到,正当贾府为一个重孙媳妇办丧事时,便有〃缮国公诰命亡故〃,贾府只是王邢二夫人去〃打祭送殡〃而已,贾赦、贾政、贾珍、贾琏、宝玉等绝对不去。而最可骇怪者,是秦氏不仅得到了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的路祭,北静郡王还亲自出马,并且一出再出,〃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坐大轿鸣锣张伞而来〃。难道那死去的秦氏是他的亲妹子、亲侄女儿吗?何以如此厚爱?如此隆重?他的〃入朝〃事毕后直奔葬仪,与那戴权的从皇宫〃坐了大轿,打伞鸣锣〃,径往贾府,前后呼应,相映成趣,都不能不令人猜想到那背后确有天大的隐情!
11.北静王水溶在贾赦、贾珍等〃一齐上来请回舆〃时说:〃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仙而进也?〃难道仅止是〃并不妄自尊大〃,〃不以官俗国体所缚〃?倘秦氏真的只不过是一个小小营缮郎从育婴堂抱养的弃婴,仅止单纯是一个贾府的重孙媳妇,北静王有必要直待〃滔滔然将殡过完〃,才回舆归府吗?
12.秦氏丧事办完不久,正值贾政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尽管那夏守忠〃满面笑容〃地宣旨,贾赦贾政入宫后,〃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而贾母尤其〃心神不定〃,直到终于知道是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听了方心神安定〃,贾母及贾赦、贾政等心中究竟有什么鬼?〃夏老爷〃自然是〃吓老爷〃即〃吓人一跳的老爷〃的谐音,〃夏守忠〃呢?我前面猜秦可卿之死,有皇帝赐死的可能,且以达成提升贾元春的交换条件,则〃夏守忠〃的〃守忠〃,当为〃遵守诺言〃的含意。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丧因中固然有〃淫〃情,但更有惊心动魄的隐情,那一天天香楼上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瑞珠和宝珠的一死一隐究竟仅仅是因为〃无意〃中撞见了〃爬灰〃奸情,还是另有深层缘由?她们会不会与紧急报告某项秘密消息或突发情况有关?否则她们是万不可能未听召唤就擅上天香楼的。另据周汝昌先生指出,〃天香云外飘〃,天香楼的命名显然与〃逗蜂轩〃之类场所不同,〃国色天香〃,非形容平民家出身的女子可用,那应是养育藏匿皇族女子的地方,所以天香楼应绝非一处仅涉情色的空间,而也是一所隐蔽的政治舞台。我疑心那冯紫英介绍的张太医张友士,实际身份便是一名政治间谍,〃友士〃谐音〃有事〃或〃有示〃,即〃有事而来〃或〃有所暗示〃之意,他那些诊病的议论及所开的药方,都是暗语,应予破译(将另文探讨);秦可卿所得的病,其实是政治病,因她的真实家族背景的政治活动,已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消息传来,弄得她心神不定,茶饭不思,眼神发眩,直至月经不调。张友士那〃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的黑话,实际上是开出了一个政治上最后摊牌的时间表,因而写到〃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否则仅凭那闭经的病情,似还远远论不到〃大限〃;第十六回写凤姐与远道而回的贾琏重聚,她炫耀自己协理宁国府一事时,说〃更可笑那府里忽然蓉儿媳妇死了〃,对于她来说,秦可卿之死并非〃果然〃而是〃忽然〃,可见秦氏那病,原非绝症,阖家上下对于她的死亡都并无思想准备,也正因为如此,在删却了〃淫丧天香楼〃的四五叶之后,才越发地使那几回书的时间叙述上发生了无法合理解释的大混乱。
脂砚斋在这一回的批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值得注意的是〃其事虽未漏〃一句,指的什么?可以有下列两种解释:
(1)(原文中)秦可卿的真实出身虽然没有彻底泄漏,写她与贾珍的淫情未尝不可,但考虑到她那托梦给凤姐所讲的话实在让人悲切感服,所以让芹溪删去了〃淫丧〃的文字。
(2)秦可卿在托梦中所讲的那些话,虽然并没有自己泄露自己的真实出身(仿佛是别人委托她来讲那些话似的),但考虑到……还是让芹溪删去了〃淫丧〃的文字。
无论怎样解释,都有一个前提,即秦可卿的出身及病情及死亡里,都包含着有一个可能泄漏出的〃天机〃。庚辰本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设若秦可卿确系一弃婴,则长大后嫁入贾家,死后如此风光,何来〃生不逢时〃的〃奈何〃之叹?
该是仔细探讨有关秦可卿的〃天机〃的时候了!这实在关系着对《红楼梦》一书许多重要问题的再认识、再理解!
第一部分 红楼望月第11节 ”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
汇辑我关于《红楼梦》研究成果的《秦可卿之死》一书于1994年5月由华艺出版社推出,第一版的五千册书刚开始发行,与我争鸣的文章便连续出现,上海陈诏先生一篇长文发在贵州省红学会的《红楼》杂志1994年第二期,同样的观点,亦见于他为上海市红学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之谜》一书(1994年1月第一版)所撰写的〃答问〃中;同时,山西《太原日报》〃双塔〃副刊又于1994年7月26号刊出了梁归智先生的《探佚的空间与限度》一文,该文副标题为〃由刘心武、王湘浩的'红学'探佚研究想起〃,读其文,则可知他的〃想起〃,主要还是由于读了我的一篇文章《甄士隐本姓秦?》(该文已收入《秦可卿之死》一书);这些与我争鸣的文章,我是只恨其少,而绝不嫌其多。关于《红楼梦》,值得我们争论的问题实在太多,最近我在一篇文章里说:〃《红楼梦》因其传稿的不完整与其作者身世之扑朔迷离,给我们留下了刻骨的遗憾,也使我们在'花开易见落难寻'的惆怅中,产生出永难抑制穷尽的'寻落'激情,我们不断地猜谜,在猜谜中又不断派生出新谜,也许,《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此它给我们提供了几近于无限的探究空间,世世代代地考验、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能力!〃
关于《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一形象,以及围绕着这一神秘形象所引发出的种种问题,是最具魅力的〃红谜〃,虽然陈诏先生把我的探究说成是〃形成了他所谓的'秦学'〃,并称〃由于刘心武同志是著名作家,而他的观点又颇新奇动听,所以他的文章引起广泛的注意,曾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但在'红学'界,很少有人认同他的意见。〃却也不得不承认,我提出《红楼梦》中有关秦可卿的现存文本〃矛盾百出,破绽累累〃,〃这个问题无疑是提得合理的,富有启发性的〃;梁归智先生也在讲述了他对我的观点的一系列质疑之后,这样说:〃我知道刘心武同志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秦学'阵地的。那只怕已经成了刘心武同志的一种'信仰'。〃他们二位在提及〃秦学〃时都未免是〃借辞含讽谏〃,但我深信〃红学〃的这一分支〃秦学〃,到头来是能被肯定下来,并繁荣光大的。说我的观点只是〃曾产生一定影响〃,这个〃曾〃字恐怕下得匆忙了一点;说〃在'红学'界,很少有人认同〃我的观点,以目前情况而言,可能如此,但一种学术观点,其赞同的多寡,并不能说明很多的问题;如果翻看我《秦可卿之死》一书由周汝昌先生所撰的序,当知即使在目前,也〃吾道不孤〃。
我确实非常珍惜陈诏、梁归智等同志的不同见解,〃秦学〃必得在坦率、尖锐的讨论中发展深化,我此刻心情正如商议结诗社的贾宝玉一般,要说:〃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说出来大家平章!〃
我且不忙针对梁、陈二先生对我的质疑、批驳,逐条进行申辩,我想先把我们之间的误会部分排除,这也是我希望所有关心这一讨论的人士弄清楚的。
我对秦可卿这一形象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