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地气。(肺系属喉。司呼吸。受气于鼻。胃系属咽。纳水谷。受气于口。)故阳受风气。(风为阳邪。)阴受湿气。(湿为
阴邪。)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从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灵枢曰。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
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所谓更逆更从也。)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天气。极则下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地气。极则上行。)(太阴阳明论)
【素】阳虚则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阳虚之人。无以卫外。虽不感邪。亦必畏寒。)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形劳气虚食少。
此内伤之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虚而生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虚之人。水不能制火。则内热自
生。)阳盛生外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汗孔也。)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此即今人
外感伤寒之症。)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涩。)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昂按。阴盛中寒血涩之人。何以反得盛大之脉。)(调经论篇)
【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之有阳。犹天有日。)是故阳因而上。卫
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如枢运动。则寒气散。)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经曰。寒胜则浮。盖寒变为热。令人起居
惊扰。而神气浮越。)因于暑汗。(暑多挟湿挟虚。故多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暑先入心。而热熏肺。故烦喘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暑症无甚热。不宜汗。若热如燔炭。必汗以散之。)因于湿。首如裹。(头目昏重。如物裹之。)
湿热不攘。大筋 (音软。)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拘急。受湿则弛而长。故痿
。)因于气为肿。(气伤形而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坏。(王注。筋骨血肉。更代而坏。马注。四维。四肢也。按至
真要大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则四维乃四时也。二句总结上文四段。言
感此邪者。更历寒暑之代谢。则阳气尽坏矣。非单指因气而言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气张于外。精绝于中。)
辟积于夏。(如衣襞积。)使人煎厥。(煎烦厥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精绝所致。)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常行之经气阻绝。不周于形体。)而血菀。(郁同。)于上。使人薄厥。(有升无降而厥
逆。)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缓不能为容止。)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沮。止也。偏。不遍也。阳气不能周于一身。
无汗之处。必有半身不遂之患。)汗出见湿。乃生痤 。(痤,疖也。 。风瘾也。)高(膏同。)粱之变。足(能也。)生
大丁。受如持虚。(王注。如持虚器。以受邪毒。吴注。初起之时。不觉其重。)劳汗当风。寒薄为 。(粉刺。)郁乃痤。
(久则为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身形拘急俯偻。吴注。此阳气受伤。
不能养筋也。)陷脉为 。(漏也。音闾。亦音漏。寒气陷入血中。而生疡漏。)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
骇。(寒气留连于肉腠之间。由俞穴传化。而薄于脏腑。则为恐畏惊骇。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营气不从。(顺。)
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血逆于肉之条理。热聚为痈。)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汗未止。而为
风暑之气所烁。闭于穴俞。则发为风疟。故下文接言风。)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
害。此因时之序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气门。谓玄府。即汗孔。)是故暮而收拒。(阳气藏宜收敛。)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旦中暮。)
形乃困薄。风客淫气。(风之客邪。淫乱于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风气通于肝。风能生热。故伤精。)因而饱食。筋
脉横解。肠 为痔。(风木克制脾土。而为肠风血痔之症。)因而大饮。则气逆。(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因而强力。
(用力过度。或入房太甚。)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腰间命门穴上。有骨高起。)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
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
离决。精气乃绝。(生气通天论)
【素】五气所病。心为噫。(嗳同。脉解篇云。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也。)肺为咳。(肺属
金。邪中之则有声。)肝为语。(肝属木。木欲舒。故为语。)脾为吞。(坤土翕受。为吞。)肾为欠为嚏。(阴阳相引。故
呵欠。人之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而为嚏。盖肾络上通于肺也。)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哕。气牾也。俗作呃忒。寒盛
气逆故哕。肾志为恐。土下克水。故恐。)大肠小肠为泄。(二经虚则泄利。)下焦溢为水。(不能蓄泄。溢而为水。)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热实则癃闭。虚寒则遗溺。)胆为怒。(刚决善怒。)是谓五病。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骨属少阴。)
阳病发于血。(阳动阴静。阳乘阴。而发于血。)阴病发于肉。(肉属太阴。)阳病发于冬。(阳不能敌阴。)阴病发于夏。
(阴
不能胜阳。)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火盛狂癫。)邪入于阴则痹。(痹者。闭也。)搏阳则为巅疾。(头为
六阳之会。邪搏阳分。则为巅顶之疾。)搏阴则为喑。(三阴脉连舌循喉。邪搏之则不能言搏。灵枢俱作转。)阳入之阴则
静。(阳邪传入阴分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阴邪传出阳分。则怒。)是谓五乱。五劳所伤。久视伤血。(目得血而能视。)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并同)
【素】春善病鼽衄。(春气在头。鼻水曰鼽。鼻血曰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
痹厥。(金匮真言论)
【素】神有余则笑不休。(心藏神。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肺藏气。)不足则
息利少气。(灵枢本神篇。作鼻息不利少气。)血有余则怒。(肝藏血。在志为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脾藏形。)
泾溲不利。(土克水。)不足则四肢不用。(脾主四肢。虚则四肢不随人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肾藏志。为胃之关。故
或胀或泻。)不足则厥。(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
生。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血为阴。气为阳。)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并则分离。阴阳不交。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注。
惋当作 。读为闷。)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按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
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
血虚。(有阳无阴。)血之所并为气虚。(有阴无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
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下不足。故并走于上而厥
逆。)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外感阳
受。)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内伤阴受。)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
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
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
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全元起曰。不仁也。甲乙太素无不字。)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
聂辟。(聂皱襞积。)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调经篇)
【灵】风雨寒热。(外感之邪。)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
必因虚邪之风。(天有八方虚实之风。实风主长养万物。虚风伤人。主杀主害。)与其身形。(人有身形虚实之别。)两虚
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
为名。(因邪所舍之处。属某经则名为某病。)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马注。人身自纵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言
之。则以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为三部。故病有中上中下中表中里之异。)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在表。)皮肤缓
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竖。)毛发立则淅然。(寒貌。)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
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络邪传经。)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外则
恶寒。内则善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六经之俞穴。)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邪气间隔。)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岁露篇论疟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素问又作伏膂之脉。王注。谓膂筋之间。肾脉之
伏行者也。巢元方作伏冲。谓冲脉之上行者也。)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经邪入府。)贲(奔。)响腹胀。
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便溏如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皮里膜外。)留着于
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邪气淫佚。不可胜论。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三阳之络。)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鼻血。衄。女六切。)阴络伤(三阴之络。)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
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百病始生。)
【素】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
(风寒伤形则肿。伤气则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汤药。蒸熨。火灸。针刺四法。)弗治。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阳入之阴。则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金克木。)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王注。肝脉通
胆。善怒气逆。故厥。)胁痛出食。(肝气逆。故食入反出。)当是之时。可按(按摩导引。)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
(木
克土。)病名曰脾风。(木盛生风。)发瘅(王注。黄瘅。)腹中热。烦心出黄。(便出色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弗治。脾传之肾。(土克水。)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便出色白。淫浊之类。)一名曰蛊。(如虫侵蚀。)当
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水克火。)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音异。灵枢曰。心脉急甚为螈 。肾水
不生。心虚血燥。不能荣筋也。)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
(再传。火又克金。)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亦言其大较耳。吴鹤皋改三岁作三哕。欠理。)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
不必治于传。(卒暴之病。不必根据传次治。)或其传化有不以次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五志之火。时发无常。)
故令人有大病矣。(风寒为外感。五志为内伤。故病加重。)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喜为心志。肾因虚而乘之。)怒
则肝气乘矣。(肝乘脾。)悲则肺气乘矣。(肺乘肝。)恐则脾气乘矣。(脾乘肾。)忧则心气乘矣。(心乘肺。)此其道也。
(内
伤不次之道。)(玉机真藏论)
【灵】邪气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流。)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面则下阳明。(手足阳明经。)中于
项则下太阳。(手足太阳经。)中于颊则下少阳。(手足少阳经。)其中于膺背两胁者。亦中其经。(三阳经分。)中于阴者。
常从臂 始。(手经手臂。足经足 。)此故伤其脏乎。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
气入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故中阴溜腑。)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
上行。(形寒伤外。饮寒伤内。素问咳论云。其寒饮食入胃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与此文义正同。今人惟知形寒为外
伤寒。而不知饮冷为内伤寒。讹为阴症。非也。凡饮冷者。虽无房事。而亦每患伤寒也。若房事饮冷。而患伤寒。亦有
在三阳经者。当从阳症论治。不得便指为阴症也。世医不明。妄以热剂投之。杀人多矣。特揭出以告人。气逆上行。故
有发热头痛诸症。)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藏血。胁为肝经部分。故血
多积于两胁。)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愿闻六腑之病。
曰。面热者足阳明病。(胃脉上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按经脉篇。手大指后肉隆起处名鱼。鱼际。其间穴名。属太阴
肺经。太阳经无鱼络之名。络血亦未详是何病。)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面之脉。或陷或竖。)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肠中水火相激。四时气篇曰。腹中尝鸣。气上冲胸喘。邪在大肠。)冬日重感于寒即
泄。当脐而痛。(大肠部位。当脐。)不能久立。与胃同候。(胃脉入膝膑下足跗。故不能久立。大肠胃同属阳明燥金。)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支。)两胁。(胁为肝部。土反侮木。)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四时气篇曰。膈
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去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四时气篇曰。小肠
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睾音皋。肾丸也。)当耳前热。若寒
甚。(脉上颊。入耳中。故或热或寒。)若独肩上热甚。(脉绕肩胛。交肩上。)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脉交膻中。
络心包。下膈。属三焦。)不得小便。窘急。(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本输篇曰。三焦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
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溢则水。留即为胀。(外为水肿。内作鼓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
小便而不得。(膀胱主小便。)肩上热。(脉循肩膊。)胆病者。善太息。(木气不舒。)口苦。呕宿汁。(四时气篇曰。胆液
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胆虚。)嗌中 然。(少阳相火。)数唾。(胆病善呕。数唾亦喜
呕之类。胆中有邪故也。)(邪气脏腑病形)
【灵】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舌为心苗。)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
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舌虽分。共为一窍。)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
不和。则七窍不通。(一脏各司一窍。)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腑阳脏阴。气
阳血阴。留滞也。)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