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帝-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审讯朱荃亲属供认其“勒索新进诸生规礼及补禀、出贡等银约有四五千两”《清高宗实录》,卷369,11页。。朱荃与张廷玉是儿女亲家,因此举行京察时,张廷玉将他列为一等。待保举主考官时,经汪由敦全力推荐,朱荃出任四川学政,得以主持童试。此时张廷玉已回老家,乾隆下令张廷玉交还“历年颁赐诸物”,并且没收了张廷玉在京中护国寺附近的房子,该房中有张氏私人财产一万五千两白银,算做替朱荃补交赃款充公。二十年,张廷玉以八十四岁高龄去世,乾隆总算大发慈悲,命仍“配享太庙,谥文和”,得以保住死后声名。《清史列传?张廷玉传》,卷14。    
    4.反对师生同年结党。在封建官场中,科举出身的官员往往因师生、同学或同科关系,结成朋党,互相庇护,串通消息。乾隆对此恶习十分痛恨,一经发现,即予处罚。


居安思危惩贪除奸:打击朋党(3)

    方苞泄露机密案。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举人会试中式。五十年因戴名世所著《南山集》有大逆语,被刑部拟处凌迟,方苞受牵论斩,不久得到宽大免治罪,著入旗籍效力。康熙以其擅长文学,特令入直南书房。雍正时被特赦,出旗归族。并历官内阁学士、《一统志》馆总裁等。乾隆即位以后,官至礼部右侍郎,因其年老并患足疾,诏免随班行走。乾隆四年(1739年)五月,七十二岁的方苞连连泄露机密,遭到乾隆的严厉谴责,“著将侍郎职衔及一切行走之处,悉行革去”。方苞泄漏的机密有,上年冬天,因他条奏事件,偶尔受到皇帝召见一次,他则出外即私告于人。还有,魏廷珍与任兰枝为同年进士,皆当朝尚书,方苞在乾隆面前举荐魏廷珍,而参劾任兰枝,惹得外界人士议论纷纷。乾隆经过察访,得知方苞和魏廷珍相好,魏廷珍以尚书衔守护泰陵,方苞住魏廷珍的房子,所以他荐举起用魏廷珍。没过几天,乾隆拟用魏廷珍为左都御史,命令未下,方苞先搬出了他的家,以此示意魏廷珍将起用,也就是泄漏了他奏对时说过的话。又有庶吉士散馆,方苞已将人数奏闻,内阁定期即将考试,可是前一天,吴乔龄后至,方苞又为他请求增补参加考试。其实是因为方苞搬到了吴乔龄家,住人家的房,替他说情。一一被乾隆发觉,说他“似此数事,则其平日之营私可以概见”。在当时朋党盛行的情况下,这不是一般的往来关系,乾隆认为这是“伊在九卿班内,假公济私,党同伐异,其不安静之锢习,到老不改”。因此才免了他的一切官职,只准仍带原衔食俸。方苞从此也觉得再不能有所作为,加上年近八旬,时患疾病,便恳请回到了原籍。《清史列传?方苞传》,卷19;《清高宗实录》,卷92,15~16页。    
    陶正靖徇私请托案。乾隆五年(1740年),京畿地区数月晴空万里,田禾枯萎,农民日夜盼望天降大雨。乾隆也为干旱焦虑,他在接见刚刚上任的太常寺卿陶正靖时,说或许用人方面有什么不当,以致得罪上天,不肯降雨,叫陶正靖直说不妨。陶沉思很久回答:“廷珍负清望,无大过。近日放还,天语峻厉,非所以优老臣。”《清史稿?魏廷珍传》,卷290。陶正靖是指工部尚书魏廷珍请求告老还乡,乾隆因他从雍正朝以来历朝廷内外官,办事推诿,因循懈怠,屡诫不改,乘其老病乞休,放还原籍,以肃官风,处理本来恰如其分,因此乾隆对陶正靖的说法颇有些疑惑不解。过几天,乾隆阅读《圣祖实录》时发现魏廷珍、孙嘉淦、任兰枝三人是同年进士,推测陶正靖可能是魏廷珍、任兰枝等的门生,因此有此请托。当时魏廷珍还乡、孙嘉淦外放,几天后接见礼部官员,乾隆遂向时任礼部尚书的任兰枝说起这件事。任兰枝承认陶正靖是他的门生。乾隆已知任兰枝与魏廷珍为同年进士,又联系到陶正靖为魏廷珍请托,便想到这是任兰枝指使陶正靖这么干的,但是任兰枝为自己辩护,矢口否定他向陶正靖说过将魏廷珍屈抑之处应上奏的事,只认为这可能是陶正靖自己私下猜摸。问题到此尚未完结,乾隆听到任兰枝的这番话,便下令任兰枝把“有关于师生年谊比周朋党之渐”的谕旨写出来,“申饬陶正靖,并使众人知所警戒”。任兰枝在此耍了一个小聪明,就是把乾隆问任兰枝而知陶正靖是他的门生,写成乾隆问陶正靖而知之。乾隆认为这是避重就轻,欲于笔墨之中逞其伎俩。结果不但魏廷珍没有复用,任兰枝、陶正靖皆交部严加议处。后来任兰枝仅得留用,陶正靖被降调。《清史稿?魏廷珍、任兰枝传》,卷290;《清高宗实录》,卷115,30~32页。    
    孙嘉淦党比许容案。乾隆八年(1743年),湖南衡阳知县李澎和善化知县樊德贻纵容衙役,加征粮赋浮费,民怨沸腾。粮储道谢济世乔装成交粮农民查清敲诈事实,将二知县参劾。巡抚许容包庇李澎和樊德贻,反诬谢济世“荡检逾闲”,故意滋事。《清史稿?谢济世传》,卷293。谢济世捕衡阳丁役交长沙知府张琳审问,获得大量证据,许容竟将谢济世调离,还指使布政使张璨写信给接办人仓德,让他篡改丁役口供。仓德将此事上报湖广总督孙嘉淦及漕运总督顾琮。孙嘉淦包庇许容,将此案压下不办。顾琮报告给都察院,御史胡定“录湖南民揭帖,谓布政使张璨、按察使王玠、长沙知府张琳、衡州通判方国宝、善化知县樊德贻承容指,朋谋倾陷”。列举大量事实证明谢济世之冤,乾隆派户部侍郎阿里衮赴湖南查清真相,孙嘉淦、许容、张璨、王玠、张琳、樊德贻、李澎均被革职。乾隆还要求“诸督抚当深自儆省,以嘉淦、容为戒”《清史稿?胡定传》,卷306。。


秋狝和巡谒木兰秋狝:木兰习武(1)

    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首举木兰秋狝盛典,不但保持了其后数十年的这一习武传统,而且揭开了四处巡游的序幕。八年,往盛京(今辽宁)谒陵;十一年,去五台山礼佛;十三年赴山东曲阜祭孔;十六年南巡江浙视察河务及海塘工程。从十六年后,乾隆帝每年都要率领大批扈从人马,出巡以上某个地方。木兰秋狝和巡游各地是乾隆为政及个人生活中的大事件,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木兰秋狝是满族狩猎作战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木兰围场在承德北二百公里(今河北省围场县),整个围场东西相距三百里,南北相距二百里,总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围场境内山峦起伏,雨量充沛,森林密布,清泉萦绕,河流纵横,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乾隆六年的秋天,在围场东道的崖口地方,只听马蹄声声,但见尘土飞扬,约有一支上万人的骑兵队伍,举着黄、白、红、蓝各色绣龙大旗,正直奔而来。这就是乾隆帝首次亲自率领的木兰行围的满蒙骑兵,正按着预定的计划在行动。    
    木兰行围始于康熙帝玄烨,以后被清朝皇帝视为训练八旗兵的“家法”而得到坚持。何以称之谓“家法”?原来满族人在关外就有围猎的习惯,“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厄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2页。。牛录厄真是满语,译成汉语为“大箭主”,是临时的小头领。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后,将满族人这种围猎组织加以改造,创立了八旗制度。努尔哈赤规定每三百人立一牛录,五牛录立一甲喇,五甲喇合为一固山,即旗。牛录成为八旗兵的基本单位。清太宗皇太极赞扬八旗兵战必胜攻必克。八旗兵作战勇敢,配合密切,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围猎传统。所以皇太极经常带领八旗兵围猎,作为训练手段。清军入关后,八旗兵多半驻进全国各大城市,战斗力大不如前。康熙十二年(1673年)发生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康熙费八年时间,依靠起用赵良栋等绿旗将领才平定了这次叛乱。在平定叛乱过程中,有的满洲八旗将领,甚至欲举襄阳以北投降,“故屯兵岳州城下,八年不战,诸将皆闭营垒拥诸妇女逸乐而已”昭梿:《啸亭杂录》,卷10,《衣衣道人》。。这种情况迫使康熙帝必须找出加强八旗武力的办法。十六年,当平定三藩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他就率领京师八旗兵出长城口外行围,以训练士兵。二十年,康熙再次率八旗兵出长城喜峰口,经宽城进入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旗,会合当地蒙古王公贵族以及三千蒙古骑兵,长驱北上,一直登上蒙古高原东南角的塞罕坝,然后又转向西南方向,沿途一面射猎,一面选择围场。经过半个多月的勘测,他选择了北接蒙古诸部、南近北京、道里适中、气候凉爽的地方,拟设围场。《康熙起居注》,第1册,678页,中华书局。在康熙的授意下,喀喇沁、敖汉、翁牛特、克什克腾、巴林等诸蒙古部以“敬献牧场”的名义,把上述地区交出来,“以为搜猎之所”昭梿:《啸亭杂录》,卷7,《木兰行围制度》。。    
    “习武木兰,毋忘家法”。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后,每年四月从北京率领四五千名八旗兵前往木兰行围,有时一年两次,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共出塞四十八次。然而,雍正帝继位后,由于政治斗争的严峻,仅在北京郊区行围,从没越过长城一步。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准备重新举行木兰秋狝时,就有不少大臣反对。以监察御史丛洞为代表,“伏祈暂息行围,以颐养天和”。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纪纲整肃,营务罔弛”,没有出塞的必要。乾隆不得不作一番解释,“古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因田猎以讲武事”,就是说,从古代已形成利用狩猎来练兵的制度,因此秋狝是历史上的老传统,并非满洲皇帝独创。乾隆举例说:“皇祖时屡次出师,所向无敌”,都是因为平常士兵经常到木兰行围的结果。“若平时将狩猎之事废而不讲,则满洲兵弁,习于晏安,骑射渐致生疏矣。”《清高宗实录》,卷136,10页。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副都御史孙灏又请停止行围,“称索约勒济(围场名)非江浙胜地可观等语”,乾隆斥责孙灏所言荒诞不经,说即使孙灏言之有理,只能证明行围是习武练兵,比巡幸江南好处多,“益不可中止矣”。从乾隆六年开始,除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四十二、四十三年外,乾隆每年都举行木兰秋狝活动。他在《避暑山庄后序》中说:“皇考十三年间虽未举行此典,常面谕曰:‘予之不往避暑山庄及木兰行者,盖因日不暇给,而性好逸恶杀生,是予之过!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承德府志》,卷首第22,4页。乾隆抬出皇祖皇考的“煌煌圣训”,后来大臣们就没有人敢反对了。    
    秋狝盛况。作为一种礼制,木兰秋狝是人数众多的狩猎活动。据说康熙朝参加的人数约四五千人,乾隆朝因有皇太后参加,达到六千人以上。乾隆时曾参加过秋狝的法国人亚苗神甫指则说有一万人以上,“应该设想一支一万到一万二千人的军队,向一处沙漠进军,在那儿扎营生活十五天,这些人要消耗多少粮食饮料,那些行装要多少牲口来搬运”侯锦朗、毕雪梅:《木兰图》,台湾故宫博物院印本,26页。。清人记载的是参加围猎的八旗官兵数,亚苗神甫指包括随围蒙古猎手、夫役等全部人数。每次秋狝要派六千名八旗兵参加,除京师八旗外,各省驻防八旗也要派代表参加。乾隆规定各省驻防分为三班轮流来京随同前往,杭州、京口、西安为第一班,江宁、天津、右卫为第二班,荆州、青州、乍浦、河南为第三班,“遇行围之年,令该将军、副都统照例送来京”《清高宗实录》,卷134,8~9页。。一般来讲,每省驻防只派十几名官兵作为代表参加。为保证数千人物资需要,清政府每年要征用大车七百辆,骆驼八九百只,总人数几乎上万人。    
    小围、合围与哨鹿是木兰秋狝的三项主要狩猎活动。乾隆率领大批人马从首都出发,经怀柔、密云两县,出古北口长城,经两间房、喀拉河屯、小营至波罗和屯,便到了围边。“自波罗和屯入围场有二道,东道由崖口入,即石片子也。西道由济尔哈朗图入。”乾隆最初入围场的路线是由崖口入,出也由此。二十四年之后,济尔哈朗图行宫修成,若从崖口入围,则由济尔哈朗图出围,反之亦同。《承德府志》,卷首第26,《围场》,1~2页。    
    小围。礼亲王昭梿把小围又叫做行围,“只以数百人分翼入山林,围而不合”。满语又称为“阿达蜜”。这种活动系秋狝队伍进入围场后,通常在平原或低冈上进行的练习活动,虽人数少,却有蒙古王公参加,乾隆有诗说:    
    诸部皆携猎骑行,为听指使各将诚。便教小试龙沙坦,嘉彼殷勤奉上情。麋鹿虽无饶雉兔,平川浅草苦飞。肃置不藉爰爰中,嘉兆今秋第一围。侯锦朗、毕雪梅:《木兰图》,128页。    
    小围除在木兰围场外,其他地方也可举行。


秋狝和巡谒木兰秋狝:木兰习武(2)

    合围是专门在木兰围场举行的大规模围猎活动。事先选择一个四面皆山,中间较平的地方作为围场。在高冈处搭好供乾隆皇帝检阅和休息之用的看城。看城由黄幔围成一圈,中间有一个大蒙古包和几顶帐篷。天未亮时,满、蒙管围大臣率满洲八旗、虎枪营兵、蒙古骑兵和诸部落射生手齐出营地,纡道绕出围场之后。据围场大小,或二三十里,或五十里不等。然后以看城为中心,四面合围,逐渐缩小包围圈,将围中的野兽向看城所在地集中。大约上午十时,乾隆率大臣、侍卫、虎枪手等入围,至看城蒙古包稍事休息。这时随着包围圈的缩小,形成马并马、人并肩的两层人墙。在里层的是卓索图和昭乌达二盟供给的一千二百五十名猎手,“谓之围墙”。在外层由满蒙旗兵和虎枪营士兵、各部落射生手组成较大的防线。这时乾隆方从看城出现,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检阅围猎官兵,然后跨上骏马,首先发箭,宣布开始围猎。之后,乾隆回到看城附近,满蒙王公和各路官兵、猎手们个个箭上弦,剑出鞘,一时间狼奔鹿逃,战马驰逐,杀声震天,围中的困兽应弦而倒。即使侥幸冲出,还有外层的虎枪手将其击毙。整个行围比真正的两军对阵还要紧张激烈。但有时围中野兽过多,乾隆也会下令网开一面,故意让其逃生。    
    哨鹿,满语叫做木兰,由此可知木兰秋狝主要就是一个以鹿为对象的狩猎活动。乾隆有许多首诗是专门讲哨鹿的:    
    晏起在所戒,冒冷天将晓。减从四五人,攀陟穷峰。    
    八叉忽做声,餮切羊肠绕。一枪立毙之,今日机缘巧。    
    为了安全,堂堂大清皇帝当然不会只带几个人去,实际上有几百人,但行至十余里留一队人待命,再前行四五里又留下一队人马,离哨鹿处二三里留下最后一队。这时乾隆身边也就只有十几个人了。哨鹿是在鹿经常出没的林壑中,事先安排一名猎手,身穿鹿皮衣,头戴鹿犄角,以哨引鹿,哨用木做,以嘴吹之,发出呦呦声响,仿牡鹿声。牝鹿听到呼唤,就从远处来会。“渐闻清角声扬,远林呦呦,低昂声和,倏听枪声一发,咸知圣武神威,命中获鹿矣。”昭梿:《啸亭杂寻》,卷7,《木兰行围制度》。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6,182页,及《清史稿?礼志?秋狝》,卷90等,均有所载。乾隆以后的清朝皇帝有即时取鹿血喝的习惯,乾隆享年八十九岁,如此长寿是否得益于此,可惜迄今尚无明确记载。    
    木兰行围可以哨鹿称之,但所有行围不只是哨鹿,猎获其他野兽也包括在内。如木兰杀虎也是有的。据说乾隆狩猎木兰,如闻有虎,以必得为期。初出塞外,过青石梁,至两间房,当地虎最多,虎枪人必须贡出一二只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在木兰围场,一天正是停围,宴请蒙古诸王,演大戏,乾隆见蒙古两王耳语,问其所语,奏报营中白昼来虎搏马,乾隆立即下令止乐,飞身上马出猎,侍卫仓促跟随,虎枪人疾驰始及,先探得虎穴,取两小虎,继攫两母虎,最后虎枪人翻山越岭,追到天黑杀死一大老虎,用骆驼载归,列于幔城。乾隆嘉奖虎枪人,赏孔雀翎一枝、银二百两。赵翼:《簷曝杂记》,卷1,《木兰杀虎》。    
    塞宴四事。从康熙时起,每当木兰秋狝时,内蒙古卓索图和昭乌达盟的盟长都要代表蒙古王公多次举办宴席,略尽地主之谊。乾隆为了表示体恤蒙古,命令合并为一次。就宴会规模来说,设蒙古包六座,备白骆驼十八只、鞍马十八匹、骣马一百六十二匹、牛十八头、羊一百六十二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