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学家用来说明清朝的各项重大决策。
盛世修书书生自诩:诗文书画皆通
在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皇帝不乏其人,但如乾隆之能文能武,实属罕见。在文的方面,他于诗文书画又样样皆通。
乾隆很勤奋,每天早晨必以卯时而起,夏天为日出之时,冬天则五更将尽。据说,每天在军机处值班的大臣,恐怕早晨有事,常常以五鼓入值,而没有等值班大臣上朝,乾隆已先到了处理政务的乾清宫。是时还需要点燃蜡烛才能看得见,大约蜡烛燃去一寸左右天方才亮。值班的大臣感叹说,他们五六天轮一次,尚觉劳苦,而乾隆天天如此,视为平常。西北边境用兵,有时半夜送来军报,乾隆必半夜亲自阅览,急忙召来军机大臣,当场“指示机宜”,动辄千百言,军机大臣马上撰成稿件,从起草到成文交给他,常常需要一二小时,乾隆则在那里竟至披衣而待。
历来有些人对乾隆所作的诗文评价不高,但是谁也不能否定这位日理万机的大清皇帝学问高深,才思敏捷,历史上少有。乾隆年间当过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的赵翼,先后四次扈从乾隆帝至木兰秋狝,对乾隆比较了解,他本人也是一位历史与文学大家,而就是这位赵翼非常赞赏乾隆的学问,说:“御制诗文如神龙行空,瞬息万里。平伊犁所撰告成太学碑文,属草不过五刻,成数千言。读者想见补动天随光景,真天下之奇作也。”他还说寻常碑记之类的文章,亦有命汪由敦起草者,汪再交他代草,他尽其全力,构思成文,而后交汪由敦斟酌修改,力求尽美尽善。可是呈进给乾隆,“御笔删改,往往有十数语只用一二语易之,转觉爽劲者,非亲见斧削之迹,不知圣学之真不可及也”。这说明乾隆是极善作文章的。赵翼还评价乾隆的诗文说,乾隆每天早饭后,阅视部院所奏事及各督抚折子完了,便以次召见诸大臣,或一人独见,或数人同见,每天必四五起。最后见军机大臣,指示机务完了,再接见吏、兵二部推荐的选任官员,一天的公事至此基本结束。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皆用硃笔作草,令内监持出,交军机大臣中文章作得好的,用折字楷书,称为“诗片”,遇有引用典故,而乾隆令作注者,则诸大臣下班遍查书籍,有的数日始得,有的最终也查不到,乾隆也不怪罪他们。赵翼除举木兰行围的雨猎诗以外,还提到用兵时,乾隆的谕旨有硃笔所写的“埋根首进”四个字,亦不解其意。后来偶然阅读《后汉书?马融传》才知道,是决计进兵的意思,“圣学渊博如此,岂文学诸臣所能仰副万一哉”。乾隆作的诗,每年就能有一本,而且过去订成线装本,每本都有一寸厚。赵翼:《簷曝杂记》,卷1,《圣躬勤政》《圣学一、二》。
乾隆大概是历史上留下墨迹最多的皇帝。清朝皇帝有元旦前夕赐大臣“福”字的惯例,在那一天,“上御乾清宫西暖阁,召赐福字之臣入跪御案前,上亲挥宸翰,其人自捧之出,以志宠也”昭梿:《啸亭续录》,卷1,《赐福字》。。这种习惯要求皇帝练就一手好字。乾隆以“书生”自居,很重视书法练习,他有不少诗是形容怎样练字的,其中一首内写道:
把笔当秋夕,消闲向晚轩。无须求侧理,差可辨钗痕。
意静妙堪会,神清境不喧。墨林多月日,独爱米公言。《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27,《学字》。
从诗中可以知道,他主张写字要全神贯注,并且喜爱宋代米芾的书法。乾隆对书法艺术常年坚持勤练,自我感觉是越写越好。他在快六十岁时说:“朕几务之暇,时及临池,阅年即多,每自验诣力,觉往日所书未能惬意。凡内府藏弆卷轴及宫殿苑囿题咏者屡经更易,惟从前颁赐臣工御书,尚多旧时笔法。昔宋米芾以转益多师,擅长艺苑,麻笺十万散布人间,每欲持以换少年之作,人或靳之。朕非欲与艺林文士较长翰墨之间。第工候浅深即堪自证,又岂肯一举手之劳而不臻核实求精之境耶?”为此,他要求各大臣将乾隆二十年以前受赏之字,统统交回,“候朕酌量换写给还。其已经成造扁(匾)联及摹勒上石者,将墨迹原本呈缴,听候另换”《清高宗实录》,卷798,18页。。这件事说明乾隆当了皇帝之后,书法水平仍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以乾隆二十年为断限,前后作品相差甚大,所以他才要求收回旧作,另赐大臣们新作,也反映了乾隆争强好胜的性格。
乾隆还是一个书法鉴赏家。他将多年搜寻所得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种书法珍品,专门修建“三希堂”收藏,并为此写了一篇《三希堂记》,表达对三王书法的无限赞叹。他写道:“今其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名浦之珠,无以逾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挾淇煲病!薄肚甯咦谟莆某跫罚4。乾隆在北宋书法家米芾墨迹上发现“勤有”二字印记,想确知“勤有”二字出自何时。他查阅宫内所藏宋版《千家注杜诗》,看到上面有“皇庆壬子余氏刊于勤有堂”十一个字,皇庆系元朝仁宗年号,考知此书本元版而非宋版,纠正了前人的错误。乾隆又查阅宋版《古列女传》,书后有“余氏靖菴刊于勤有堂”九个字,知宋朝已存在勤有堂书坊。乾隆在宋人岳柯的文章中读到赞扬建安余仁仲家所刻书版为精品时,断定南宋时余氏刻书已相当出名,但仍然不能知北宋是否有勤有堂刻板。他又访问朝中做官的福建士人,亦无人知晓。于是,乾隆下令福建巡抚钟音赴建宁府访余氏子孙,“现在是否尚习刊书之业,并建宁余氏自宋以来,刊印书版源流及勤有堂昉于何代何年今尚存否?或遗迹已无可考,仅存其名并其家在宋时曾否造纸,有无印记之处。或考之志乘,或征之传闻,逐一查明,遇便覆奏”《清高宗实录》,卷975,4页。。钟音按照乾隆的吩咐,找到余氏后人余廷勷,根据余氏族谱,查明余氏系北宋时迁至福建,以刊书为业。所刊书印有“勤有”二字,勤有堂之名则更早,宋理宗时族人余文兴,号“勤有居士”,即以堂得名,其原址今已不可考。至此,证明米芾墨迹属北宋版本,可见乾隆对书法鉴赏的精微程度。他还热衷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先后命令于敏中、梁国治等大臣组织刊刻了《三希堂法帖》、《墨妙轩法帖》和《淳化阁帖》,“用嘉惠海内操觚之士”《清高宗实录》,卷828,11页。,供普通士人临摹之用。
还在当皇子时,乾隆也动手绘画,即位之后则以鉴赏为主。在乾隆的诗集中,有很多是为历代著名画家所写的题画诗,其中为董邦达、高其佩、唐岱、王翚、唐寅、董其昌、赵孟畹热怂馐疃唷N颐谴诱庑┨饣锌梢愿惺艿剿男郎退健G≡凇短馓埔吓┦峦肌分行吹溃骸
山村水郭听吴歌,最是江南佳胜多。不必楼台烟雨里,却看桑柘晚春过。秧针插遍青千顷,茧簇堆来白几窠。吟罢七言双桨荡,同予乐处在人和。《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2。
乾隆虽很少作画,其技法却不逊于一般画家。清宫中设有如意馆,“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褙帖轴之诸臣皆在焉”。简言之,如意馆里汇聚着一大批各种门类的艺术家。他在处理政事之余,经常去如意馆里看画家绘画,“有用笔草率者,辄手教之,时以为荣”昭梿:《啸亭续录》,卷1,《如意馆》。。馆内画家张宗苍,擅长临摹北宋山水画,甚至能以假乱真,为乾隆所欣赏,特赐张宗苍工部主事官。乾隆花费几十年心血,觅得马和所作《国风图》,藏于学诗堂,又得韩滉绘《五牛图》,收于春藕斋,供其赏玩娱目。
盛世修书书生自诩:掌握多种语言
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普通人掌握一种以上的语言文字,已很不容易,但在扩大交流方面却极有益处。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皇帝,如能掌握多种语言文字,当然如虎添翼,在维护其权威和实施统治上更是好处无穷。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出身的封建帝王中,乾隆是精通汉族文化者之一,虽然他的祖父康熙或许超过他,但是和汉族文人学士及各级官吏相比,他却是最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他本身是满族,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多一些似乎理所当然,不仅如此,他还对中国的许多民族,如汉、蒙古、藏、维吾尔等的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也使他受益匪浅。他对各族文化达到如此渊博的程度,受益于他的语言天才。他精通满、汉、蒙古、藏、维吾尔五种语言文字。熟练地使用这五种语言文字,除了他特有的天赋之外,也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需要密切相连。
乾隆学习汉语,是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在大清帝国的子民中,汉民族人数最多,经济、文化也走在先进之列,只有熟练运用汉文化,才能实行有效统治。乾隆经常向汉族大臣夸耀他个人的博学和不可企及。他想用这些证明,满族人出身的皇帝,不但武功优于汉人,文才也在汉人之上,爱新觉罗氏不但得天下堂堂正正,且有才能统治。乾隆唯恐汉族文人学士瞧不起,自称是“通儒”以上水平。可是有一个叫尹嘉铨的大理寺卿,在著作中有“为帝者师”之句,于是触犯了乾隆的忌讳。他在处理尹嘉铨时气愤地质问:“即以学问而论,内外臣工自有公论,尹嘉铨能为朕师傅否?”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下册,590页,《尹嘉铨免其凌迟之罪谕》。结果,尹嘉铨被处死。
“国语骑射”是满族突出的外部特征,受到乾隆大力提倡。八旗子弟久居北京,渐染汉习,对满语“日渐遗忘”。乾隆从保留本族文化计,强调学习和使用满语。他召见满族王公大臣,一律用满语交谈,“宁盛额不能以国语应对”清代满语又称“国语”、“清语”。,为此特增加宗室十岁以上考试满语项目,合格者方能袭爵授官。乾隆对前线作战的满族将领的奏折,一律用满文批示,也要求他们尽可能使用满文奏报情况,用这种办法强化满族地位和民族意识。
乾隆学习蒙古语,是为了平定准噶尔和绥服蒙古各部的需要。他接见各部蒙古王公时,直接用蒙古语与之交谈,使他们倍感亲切,认为乾隆是他们自己的皇帝。乾隆在决定用兵准噶尔时,曾先后接见前来投降的萨喇勒、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等人,用蒙古语和他们谈话,对准噶尔内乱情况了如指掌。其时满汉大臣绝大部分反对用兵,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如乾隆真正掌握敌情。他自己说:“凡有谕旨兼蒙古文者,必经朕亲加改正,方可颁发。以理藩院所拟原稿,示蒙古王公等多不能解。缘翻译人员,未能谙习蒙古语,就虚文实字敷衍成篇,遂致不相吻合。”《清高宗实录》,卷1088,3页。看来他的蒙古语文水准远比专司翻译之人高明得多。
为利用喇嘛教和安定西南边疆,乾隆学习并掌握了藏语文。藏文时称西番字。乾隆对此下工夫极大,他说:“朕自乾隆八年以后,即诵习蒙古及西番字经典,于今五十余年,几余究心讨论,深识真诠。”《清高宗实录》,卷1427,3页。因为他精通藏语文和佛教经典,章嘉国师是著名的佛学大师,受命翻译《大藏经》,“每得一卷,候朕裁定”,其功底非同一般。乾隆晚年作《喇嘛说》,考定喇嘛之由来,里面有“喇嘛之字,汉书不载,元、明史中或讹书为刺马。予细思其义,盖西番语谓上曰喇,谓无曰嘛,喇嘛者谓无上,即汉语称僧为上人之意耳”。这是迄今为止对喇嘛一词最权威的汉文注释。清朝取得反击廓尔喀侵略军的胜利后,对喇嘛教实行改革。乾隆亲自创立金瓶掣签制度,并说:“予若不习番经,不能为此言。”由于乾隆研习藏文,对当时解决大、小金川和西藏问题起了积极的作用。
清朝平定南疆地区霍集占叛乱后,乾隆又开始学习维吾尔语。他在《瀛台赐拔达山来使即席得句》诗中作注谓:“近始晤习回语,可以不烦译寄。然拔达山极西,语又异于叶尔羌耳,故仍须回人译彼语也。”《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1。乾隆此时即可以不用翻译直接和维吾尔人交流。众所周知,清军平定新疆后,乾隆曾纳一维吾尔族女子为容妃,即民间传说的香妃。乾隆非常喜爱这个女人,为了取悦容妃,免除她思念家乡之情,专门从南疆迁来一些维吾尔人在北京居住,完全按维吾尔族风俗建起街道房屋于容妃所居宝月楼对面。在容妃的帮助下,乾隆的维吾尔语水平进步之快是不难预料的。
提倡实学。乾隆主张“学问以经义为重”,号召读经。他认为经学是做人的根基,士人要先道德而后文章,“至于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治一经必须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他还提出读宋五子之书,即两宋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五人所写的理学著作,说从这些著作中可以得经书真谛,“知为灼知,得为实得,明体达用”《清高宗实录》,卷128,13页。。乾隆还主张写文章要质实晓畅,言之有物,“勿尚浮靡,勿取姿媚,斯于人心风俗,有所裨益”。一次,乾隆见到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手拿一扇,扇上有题画诗句,落款为“兄镜泉”三字,讯问永琰后,得知是其兄永瑆所写,“镜泉”系永瑆的别号。第二天,为此事特意发表了长篇上谕,指出皇子读书“惟当讲求大义,期有裨于立身行己”。还说,“善辞章工书法不过儒生一艺之长,朕初不以为喜”。乾隆告诫对皇子们课读的上书房老师们要“教以正道”,务必实学不饰虚文。下令将此谕贴在上书房,“俾诸皇子触目警心”,永远牢记父皇的教诲。《清高宗实录》,卷760,14页。
重视历史的教化功能。乾隆在皇子时期,就熟读二十一史,当皇帝后,着手编纂《御批通鉴辑览》,颁发给皇子们作为学习课本。他在《读明史》诗中说:“几余何所乐,书史案头横。稽古征文献,诠时验治平。百年民物盛,一代纪纲呈。抚卷增乾惕,还重殷鉴明。”《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5。乾隆学识渊深,读书范围广博,从他的文集中可以看到如下篇目:《读韩子》、《读周易》、《读欧阳修纵囚论》、《读严光传》、《读韩昌黎杂说》、《读苏轼范增论》、《读后汉书明德马后论》、《读公羊》、《读刘昆传》、《读韩非子》、《读伯夷列传》、《读金史》、《读左传季文子出莒仆》、《读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读宗泽忠简集》、《读归有光易图论》、《读王应麟困学纪闻》、《读礼记文王世子篇》、《读王充论衡》、《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读高启威爱论》、《读宋仁宗本纪赞》、《读史记儒林传》、《读宋史河渠志》、《读熊廷弼传》、《读召诰》、《读易系辞上传第五章书》、《读韩愈对禹问》。从乾隆二卷文集中所载的读书笔记篇目看,阅读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他很注意从各种书籍中汲取营养,作为巩固大清帝国要借鉴的经验教训。
盛世修书褒忠贬奸:表彰明忠臣(1)
清朝代替明朝而建立起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政权,在清朝兴起过程中,很多明朝的文臣武将是坚决反对这个来自东北满族建立的政权的。他们或者为明君出谋划策,或者口诛笔伐攻击清朝的统治者,包括乾隆的列祖列宗,其中还有很多人直接统率千军万马与其奋战沙场。而在清朝的统治已经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也有不少人宁可为明君而死,甚至举家殉难,也不肯接受清朝的统治。这就是殉难的明朝忠臣义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清朝对他们是仇视的,至少是不感兴趣。
至乾隆朝,清政权已建立百年,其统治愈加巩固。乾隆适应这种形势,大谈清朝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正统政权,并一反过去,开始表彰明朝的殉难忠臣义士了。
“正统者,继前统受新命也。”按照乾隆的说法,中华民族自周秦两汉始,形成统一局势,汉末分裂为三国后,始有正统之辨。他说,东晋与宋、齐、梁、陈虽偏安江南,乃由西晋演变而来,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地大国强,继之北齐、北周,人口土地数都大大超过南方,“而中华正统,不得不属之宋、齐、梁、陈者,其所承之统正也”。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后,北方政权才变成正统所在。唐末藩镇割据,演变为五代,开国皇帝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五人,或是农民军的叛徒,或是前朝统兵大将。五十余年间政权数易,甚至向契丹称臣称侄,国势衰弱,社会动荡,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