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琳传-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着手写这部人物传记的时候,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时常觉得为一位时值盛年、事业如日中天的作家立传就好比是拼命地去追赶一场龙卷风。她鲜活的生命还在人生的激流中跌宕起伏,充满变幻的色彩,于是对她本人及其作品的种种言论和评价,或客观而公正,抑或仅是一时毫无价值的流言蜚语。在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莫不加倍小心地保护自己的私密空间。因此,在一系列混淆视听的错误信息中试图去陈述一段真实的故事似乎是毫无可能的。然而,这本传记的每一位读者应该知道,作者为了确保它的真实性还是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    
    由于至今仍没有一部完整的J。K。罗琳传记问世,因此,面对一般的及知识阶层的读者,如何搜集并整理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艰难。对此,我采取了拉网式的工作方式———搜集任何一本关于J。K。罗琳业已出版的传记作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观看她的每一次电视采访、倾听电台采访录音并仔细阅读采访手稿,甚至“潜伏”在陷阱密布、危机四伏的网络海洋里以期能钓到“几条大鱼”。但是,只要有可能,我都会尽可能地借助J。K。罗琳本人的记述素材。只是,令我惊讶的是她自己偶尔也会莫衷一是、自相矛盾。譬如,在一次采访中,她坦言自己对奇幻小说毫无兴趣,可在其他场合,她又说自己曾阅读过大批这类作品,甚至将伊丽莎白·顾姬的小说《小白马》列为孩童时代最钟爱的读物之一。的确,作为一名传记作家,无论是面对未来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还是会在课堂上对这本书的内容加以应用的老师、学生,一碰到这样的细节我总会心烦意乱,不知该如何处理。我真心希望自己为确保传记内容的真实性所付出的种种努力能历经考验,获得认可。    
    我非常感谢希恩·史密斯先生对这本书稿的帮助。当初,我刚答应为格林伍德出版社策划的作家系列中的J。K。罗琳著书立传,一时苦于没有写作思路,恰在此时我有幸读到了他的《J。K。罗琳:一部传记》。尽管书中内容确有不实之处,甚至遭到罗琳本人的批驳,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所有我读过的J。K。罗琳传中,他的这部作品是到目前为止最为详实、客观、精准的。本书中提及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都应归功于史密斯先生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以详实的资料纠正了人们原本接受的一些错误信息,譬如,用罗琳出生证明的复印件表明她真正的出生地与其所说的并非一处;同时,他广泛接触罗琳的家人和朋友,尽管他们并不是读者眼中的“女主角”。事实上,任何一部书稿都难免有它的瑕疵和纰漏,我真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为以后的再版提供帮助。尽管J。K。罗琳是一名当红作家,但毕竟是初出茅庐,人们对她生活的了解还是片面、不完整的。    
    我还要感谢林德塞·弗雷泽女士。她专门采访过J。K。罗琳本人,以第一手的素材写作了迄今为止最具有罗琳自传色彩的两部作品,这为我的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其中,一本是在美国发行,由斯科拉斯蒂克出版公司出版的《与J。K。罗琳对话》;另外一本是作为马默斯出版社“讲故事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在英国出版的《采访J。K。罗琳》。如若没有弗雷泽女士与罗琳之间的相互信任,我们恐怕没有机会亲耳听到罗琳本人就一些一般读者、老师和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所作出的回应。无论怎样,我总是尽可能地引用她本人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描述。    
    菲利普·内尔的《J。K。罗琳的哈利·波特小说导读》是由康迪农出版的“当代系列丛书”中的一部。它从文学视角对《哈利·波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与介绍,尤其是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里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剖析。尽管内尔的《导读》在罗琳生平介绍方面重复了一些原有错误,例如她的出生日期,但它确为罗琳在众多文学传统领域中的地位给予了充分介绍和相应评价。    
    就J。K。罗琳虚构的小说王国本身而言,《哈利·波特词典》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全面的一部参考资料,它由图书馆专家斯蒂夫·万德·阿克编辑整理而成。其中有小说情节大事记、英美英语词语变体对照表以及其他的相关列表和信息。所有这些资料为我在写作过程中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最简便的工具。    
    这部传记作品的顺利出版还得感谢J。K。罗琳本人。2001年后期,由罗琳亲自参与的一档节目“J。K。罗琳:哈利·波特和我”率先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在稍后的2002年,又由美国艺术和娱乐广播公司网(A & E)在自己的传记节目中进行了重播。在这部纪录片中,J。K。罗琳提及了一系列对她的生活和创作至关重要的重大事件,并借此澄清了一些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遍布世界各地的哈利·波特迷们一定会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我还要感谢格林伍德出版社的林恩·玛雷,是她最先提议由我写作一部面向普通大众及教学使用的罗琳传记。同时,罗琳的经纪人克里斯托夫·雷特尔和她在美国的编辑亚瑟·A·勒文为我搜集相关素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此,请允许我表达自己对他们最真挚的谢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肯、本和约翰,是他们,面对家里突然出现的这位“不速之客”表现出了最大的热忱,使我对J。K。罗琳进行研究和撰写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最后,我衷心感谢乔安娜·罗琳这位我生命中的同路人,她将在友情的支持下继续睿智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第一部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狂潮(1)

    2001年的11月初,J。K。罗琳脱颖而出,在3位年轻的英国演员身后摆姿势照相,闪光灯频频闪烁。作家带着她那标志性的抿嘴笑容,保护性地将手搭在她面前的3个小演员肩上。她以前也经历过这些,但是没有像现在这样。以前,她确实见过她的书引起的轰动,一年前她在加拿大多伦多的观天台体育馆为12000名观众朗读自己的书,对一个作家来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观众群了。24小时后,她又在温哥华的“国际作家和读者节”上为10000名观众朗读。她在美国诸如《今日秀》和《拉瑞·金现场秀》里亮相。这些访谈节目每天向几百万的观众播放。在英国,4天里她乘坐一辆已有57年历史的火车,从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出发去见几千名大声喊叫着想得到渴望已久的签名的书迷。她很惊讶地看着他们,试图和他们打招呼。因为她的经纪人只让她呆在车上,只能在车厢里向他们招手,随后匆匆赶往下一站。1999年,在波士顿仅仅停留了一天。书迷排着队,在大街上围成一圈,她在1400本自己的书上签名。就像她书中的主角哈利·波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奇异的世界里已经赫赫有名一样,J。K。罗琳在她的第一本书出版后不久一定也有这种震惊的感觉。    
    她对哈利的理解也一定与日俱增。她承认书中爱读书的赫敏有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她现在的生活则更像哈利的生活,一个顽强勇敢的英雄试图用自己刚发现的新力量去做好事。她在名声、影响和财富方面越强大,她的隐私和个人经历越没有保障,希望夺走她的荣耀,得到她成功果实的人也越多。像哈利一样,正是她在低谷的时候,那些因给她留下伤痕而不愿再提起的时光,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传奇色彩。    
    到2002年中旬,《哈利·波特》的书已经卖了1。5亿本,被译成50多种文字,只有《圣经》才被翻译成这么多种文字。在美国的发布会上,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改编的《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首映打破纪录,票房为3130万美元,在这个周末又打破纪录达9030万美元。电影还掀起了另外一个狂潮就是系列书中的第一本的热卖,位居另外3本畅销书的前列。第一部电影的录像带和光盘的销售也是罕见的,这种情况和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早就很受欢迎的电脑游戏一样。销售策划———包括乐高的哈利·波特玩具,哈利·波特的小人像玩具,成套的玩具、文具和衣服,拉动了原先衰退的假日消费。在国际互联网上搜索,可以搜出哈利·波特的网站和罗琳这个名字的条目有180万条之多。    
    图书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还有很多的文学评论书、配套读物、教学指南、传记和相关的研究方面的图书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文学和通俗文化的学者正纷纷议论这些书,他们被亢奋的“波特症”或“哈利·波特现象”的氛围所包围着。教授们给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开设“哈利·波特讲座”。到目前为止,在很多圈子里,对书的赞誉比批评要多得多,但在文学界和教育界,对该书的负面评论越来越多,特别是强烈反对电影造成的商业化。到2002年,7本书中的一多半出版了。现在和以前一样,魔力遭到怀疑,想象的力量和魔力一样神秘。    
    魔镜一次次地反映了哈利·波特由贫到富的故事。哈利自己从一个贫儿成为一个富人,他的制造者乔安娜·罗琳,还有在头两部影片中扮演哈利的来自利物浦的年轻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弗,他们都经历了从被发现,到享誉世界的过程。第一部影片首映时,雷德克里弗刚刚12岁,难怪罗琳在摄影师面前做保护状。她和丹尼尔是同一天生日,都是7月31日,个性也很相似,忠实的读者和影迷并不了解这一点,自然会将她们俩作比较。乔安娜·罗琳和丹尼尔的眼睛长得很像,从体貌特征上讲,他可以是她的儿子。扮演哈利妈妈莉莉·波特的女演员,在厄里斯魔镜里一头红色的长发,有罗琳以前的影子。在很多方面,罗琳、哈利和丹尼尔的故事都是有关联的。渐渐地,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故事是怎样互不相干却又相互联系的。但是本书是罗琳的故事,正是在她的故事里开始了哈利和丹尼尔的故事。    
    本书的故事从2001年末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哈利·波特第一部影片发行之后和2002年5月录像带和DVD发行不久开始讲述,追溯了罗琳的童年和家庭生活,过渡到她的求学时代,她早期的职业生涯,然后描述了在罗琳的想象中如何产生了哈利·波特,完成作品的背景和图书发行的过程,最后是到目前为止,由这4本书引起的争论。


第一部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狂潮(2)

    一个失业的中年英国教师在20世纪末走下坡路的时候,是如何成为大不列颠最富有的女人之一?是什么让《哈利·波特》如此畅销?J。K。罗琳在盛名之下是如何支撑的;在图书和电影巡回宣传的行程中,她是如何表现的?在声名远扬和拥有巨大财富后,她又在做些什么?    
    在这本书里,我们试图去发现和定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尽量客观地反映现在人们所了解的事实真相。信息有偏差的地方都有标注,以便让读者可以对有问题的地方做出自己的判断或从不断更新的信息中得出新的结论。    
    尽管力争客观地反映事实,但作者承认传记避免不了一些偏见。信息必须得到证实和多方查证,要评估信息的来源。作者在讲述生平故事时自行决定采用哪些有效的资料。保留和删减信息的标准反映了一个作者的倾向。作者承认以下的一些倾向来源于自身的背景:其视角明显是美国式的,有点女权味道,反映了同行作家和文学领域学者的敏感和兴趣。在评判本书的一些观点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偏见。    
    哈利·波特的故事还没结束,这时候来确定罗琳的地位或她的《哈利·波特》在整个文学界的地位恐怕还不公平或为时尚早。虽然罗琳说自己写《哈利·波特》只是自娱自乐,但是多数读者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儿童作品。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哈利·波特》系列书和一些奇幻小说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点。与灿若星辰的同类书相比,哈利·波特有很多地方与同类书相似。许多儿童系列书中会出现与别的同类作品中性格类似的人物。例如,劳拉·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小说,是一部描写劳拉·英格斯在美国中西部平原家庭生活的自传性作品。哈利系列书里也有一群这样性格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人物有所不同而已。深受孩子们热爱的儿童侦探小说,如《哈代男孩与南希德鲁》里也有同样的人物,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或是朋友,或是亲戚,都在小说里解决迷题。莱曼·弗兰克·鲍姆的《奥兹国》系列书,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兔子彼得》也是这样。这类书和罗琳的书的区别是它们由独立的故事所构成,而没有延续一些情节紧凑、结构严密的故事。还有很多丛书像斯特拉特迈耶的书,成了商业特许品,原作者去世之后,被其他作者利用,这样原创故事的真实性就没了。罗琳曾说自己会很小心地写所有这7本书,第7本就是系列书的最后一本。她甚至已经为该书写了序言,解释《哈利·波特》的人物在离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另一类对《哈利·波特》有很大影响的儿童文学类型是幻想小说。小说创造一个虚幻瑰丽的世界,这在孩子们的书里特别常见。通常动物或类似动物的生物具有人的特点,无生命的东西自己也能活起来。比如一些优秀的儿童幻想小说,包括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C。S。路易斯的《纳尼亚魔法王国》,菲利普·普尔曼的系列书 《金罗盘》,E。B。怀特的《夏洛特的网》、《精灵鼠小弟》和《天鹅的喇叭》,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兔子彼得》, J。R。R。托尔金的《哈比人》和《指环王》三部曲等,都以美丽神奇的情节内容征服了小读者。    
    幻想小说可以让作者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在里面放进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种动植物和人物。虚构的世界好像没有边界,但是作者知道要构成一个完整可信的故事是需要有边界的,虚幻世界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幻想小说的读者享受着自由地飞翔于虚幻世界中的喜悦与激情。读幻想小说的乐趣还在于和作者一起推动故事的发展,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在这个奇妙非凡的世界里去探索、学习,共同体味悲欢,感受成长的快乐,然后能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异同。    
    《哈利·波特》和许多其它儿童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发生在学校的故事。许多这样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学校里,情节通常会围绕着学校的背景展开,强调友谊、与老师或作业的冲突。经常是敏感的主人公要面对校园暴力事件。学校的运动会经常是故事高潮的背景,故事通常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在英国,很多这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场景都是在去寄宿学校的火车上。英国第一部知名的校园小说是1857年出版的托马斯·休斯的《汤姆·布朗的学生时代》。小说开头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校园小说的主题。和《哈利·波特》相似的是,两本书中都有一个小男孩在寄宿学校,有一个好心的校长和一些有问题的老师,有校园暴力,还有学校锦标赛联赛和主人公的自我发现的内容。校园小说在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再没有大量地出现。


第一部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狂潮(3)

    在儿童小说范围内,《哈利·波特》借鉴的第3种类型是青春文学———这是讲述兄弟姐妹、年轻人的文学。这一点在后来的几本《哈利·波特》里很明显,如果把几部《哈利·波特》放在一起看的话,我们将更了解书中有关成长的主题。这类书描述的是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从幼稚到成熟,从无知到博学。讲述青春困惑的文学作品流行了很长时间,包括像J。D。赛林格的《麦田守望者》,西尔维亚·普拉斯的《钟形坛》,还有近期的凯伦·海瑟的《风儿不要来》这些名著。通常,这样的作品都是让主人公进入到复杂的成人环境,发生冲突,以及主人公如何应付冲突,最后长大成人。这类作品的读者必须对他们所读到的复杂的成人故事比较敏感。近年来,故事已经发展到不仅是一个心爱的人死去或者在善恶之间挣扎,还包括其它更为复杂的问题。包括年轻人的问题、战争、疾病、饮食紊乱和其它诸如:流产、性活动、性取向、爱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安乐死、贫穷和社会不公正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哈利·波特》前4本书的读者非常想了解在以后的书里哈利在霍格沃茨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罗琳自己都承认她的书更适合成人读者。许多读者在第4本书的开头都感觉到事情会越来越复杂。    
    成年人也很喜欢《哈利·波特》,他们和各类成人小说的关系使他们很容易看到这些小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