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方人习惯提姓,只对亲近的人提名。
欧美国家普遍信奉耶稣教,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取名,这叫做教名。教名常用基督教的天使、使徒、圣人的名,像约翰、伊万、彼得、保罗、约瑟夫、雅各等都是圣徒名。英语世界里,最常用的教名是约翰,因为他是耶稣最得意的门徒。美国人的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有些国家,除教名外,父亲还另外给孩子起名,最近在教名外取有意义的名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教名也逐渐减弱了宗教意味。
俄国十月革命前,人们的名不能随意取,必须按照教会历书上所列的人名表命名。教会的历书上列有男人名和女人名,如8月12日上列有雅可夫、伊万、德米特里、阿历克赛等7个男人名,这天出生的男孩只能从这7个名中选择。这天只有一个女人名尤利安尼娅,这天出生的女孩只能全叫尤利安尼娅。1891年的俄国历书上共有900个男名,250个女名,而芬兰19世纪末叶以来,共有男名341个,女名334个,这些人名还多数是后期增加的,越往前,人名越少。在法国,拿破仑规定,法国公民不得随意取名,必须用历书所用的圣徒或古代名人的名,这一规定一直影响到现在。因为如此,出现大量的重名现象。瑞典全国只有700万人,可是有300万人集中使用6个男名和60个女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欧美国家,姓比名多得多,名是有限的,姓可以无限。同时,也理解了他们习惯称姓而不称名的原因。
欧美人名最初都是有含义的,现在不大为人所知了,一是年代久远,二是来自多种语言。但追溯起来,还是颇有兴味的。英语名就有许多来自古希腊语、希伯来语、拉丁语、条顿语。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慰藉,黛安娜意为月亮神,保罗意为小的,伊丽莎白意为献身上帝的人,海伦意为光、迷人,玛丽意为海上的星,亚当意为红土之人,戴维意为被爱的人,乔治意为农民,罗伯特意为声名赫赫,卡尔文意为秃子,奥列弗意为橄榄,苏珊意为百合花,玛格丽特意为珍珠,安娜意为优雅、亲切。
不少父子、母女同名,就用大小来区别。约翰·施特劳斯生个儿子还叫施特劳斯,人们就称父亲为大施特劳斯,儿子为小施特劳斯。大施特劳斯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人,小施特劳斯则是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的作者。若不分大小,常把这二人弄混。马克思的夫人叫燕妮,大女儿也叫燕妮,女儿称小燕妮,母亲称大燕妮。女儿不管长到多大,也得叫小燕妮。欧美父子、母女同名不算新鲜事,因为起名不如我们自由,碰上什么算什么,也没办法。
有些国家,人同时有两个三个名,这叫复名。《浮士德》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约翰是他的名,沃尔夫冈也是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安娜是名,路易丝也是名。有的复名是为了区别同名者,在教名后又加一个名,有的是把父母或教父的名连在一起,有的是把出生日和受洗礼日的教名加在一起。
有些美国人的姓名十分怪诞,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一个学生到图书馆申请做工。馆长问他:“贵姓?”他答道:“你猜。”馆长听了怎能不生气,就说:“实在对不起,我很忙,没有工夫猜。”其实这个学生的姓就叫“你猜”。他就这样失去了一次做工的机会。芝加哥一个警察抓住一个酩酊大醉的酒鬼,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回答:“我是酒鬼”。警察怒喝道:“知道你是酒鬼,问你叫什么名字?”醉汉也不示弱,嚷道:“我不是告诉你了嘛!我叫酒鬼!”后来一查,人家真叫酒鬼:酒鬼·卡特。密歇根州有个叫琼·布莱尔·库萨克的电脑工程师,给儿子取个怪名:“20”。取这名是因为他的一套软件刚刚从10版本升为20。他说再有一个孩子,就叫“30”。孩子的妈妈有些担心: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交女朋友?女孩子会不会喜欢一个叫“20”的人?
欧美各国使用姓的时间都很晚,在长时间内多数人有名无姓。英国11世纪后,贵族才开始用姓,但到18世纪边远地区还没有普遍使用姓。法国人13世纪开始在贵族中用姓,这时只是把父母的教名作为姓,算不上真正的姓,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全体公民必须代代相承使用一个不变的姓,这才普遍有姓。荷兰人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才有了由名字转化而来的姓,瑞典的农民19世纪还不知道姓有什么用处,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而西班牙人的后裔却恰恰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自己的姓氏,绝不肯轻易改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
最初的姓多数是由祖先的名转化来的,而这些人名,用现在的说法,只能算是外号,如,英语的布朗是褐色的意思,史密斯是铁匠,泰勒是裁缝,朗费罗是大个子,莱特富特是快腿。俄语的扎伊金意为口吃,戈尔巴乔夫意为罗锅,诺萨乔夫意为大鼻子。
中国古代有指物为姓的说法,在欧洲,这种做法更为常用。我们熟悉的俄语姓中,库库涅佐夫意为玉米,萨哈罗夫意为糖,巴宁意为澡堂子,契诃夫意为捷克人,奥尔洛夫意为鹰,茹科夫意为甲虫,谢列金意为星期三,巴雷科夫意为咸鱼,秋里明意为监狱。西班牙语姓多明戈意为星期日,布兰科意为白色,阿塞罗意为钢,洛沃意为狼,莱昂意为狮子,巴尔卡意为船,巴拉意为棒子,博略意为小面包。
姓名常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经济的见证。
荷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有“堤坝之国”之称,荷兰是美丽的,又有“花卉之国”的美称。荷兰人的姓也反映出这些特点。范戴克意为堤,博伊登戴克意为堤外,范达姆意为水坝,纽达姆意为新的大坝,范德西意为大海,范德斯罗意为水闸;布鲁姆意为花卉,多因意为花园,罗斯意为玫瑰,布鲁姆贝尔根意为花山,范德菲菲意为水池。
捷克是个小国,经常受到外族侵略,也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人文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爱用拉丁语姓名。世界著名教育家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用的就是拉丁语姓名,而不署他的捷克姓名扬·阿莫斯·考门斯基。19世纪民族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一些富有民族色彩与时代精神的姓名,如,拉吉斯拉夫意为美好的斯拉夫,利博斯拉夫意为可爱的斯拉夫,西洛腊德意为喜爱力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捷克与法国关系密切,许多人取法兰西姓名,以为时髦。二次大战后,不少人提出改变姓中留有的德语痕迹。原来姓诺依曼(意为新居民)的,要求改用意义相同的捷克词诺瓦克或诺沃特瓦,从此诺瓦克和诺沃特成为两个最大的姓。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公民,俄语名又占了很大比例,60年代又出现选用日历上的使徒名为名的高潮,其中“扬”是最受欢迎的,“扬”是“约翰”演变成的捷克人名。
欧美人名一大串,不光我们犯难其实他们自己也觉出了麻烦,事实上,除了严肃场合,平时他们多用简称、缩写和昵称。简称就是只称姓不称名和其他部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就称他威尔斯。我们平时看到的多数是这样,像克林顿、里根、叶利钦,都是只用简称。对小孩子、青年人只称名,不称姓,也是习惯使用的简称。
亲友之间互相称呼常用昵称,表示亲切。英语安东尼昵称安东、托尼,约瑟夫昵称乔、乔伊,理查德昵称迪克,威廉昵称比尔、威利,伊丽莎白昵称贝西、贝蒂,玛格丽特昵称玛吉、佩吉。
欧美国家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姓名时也有许多性、数、格等语法变化,这些这里就不能解释了。
第三部分欧美人名一大串,原来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名译成汉语是音译,由于译者不同、时代不同,一个名往往译得五花八门,使人分不清“张王李赵”。如莎士比亚,就有舌克斯毕、狭斯丕尔、索士比尔、索士比亚、夏克思芘尔、莎士比等译法。英国妇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推理小说中的胖子,比利时侦探,就有波洛、波罗、普瓦罗、保洛、博阿洛等译法。斯大林曾被译成史太林,高尔基曾被译作戈理基,雨果曾被译作嚣俄,恰巴耶夫曾被译为夏伯阳。40年代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美国小说《飘》时,还曾将小说中的人物,依中国姓前名后的习惯译成郝思嘉、白瑞德等等。
欧美语言讲词尾变化,他们的姓名,译成汉语最后一字很有意思,俄罗斯、保加利亚、乌克兰多以“夫”、“斯基”结尾,罗马尼亚多以“斯库”结尾,意大利人则是“尼”、“蒂”,南斯拉夫各族是“维奇”、“奇”,北欧人多是“生”、“森”,希腊人多是“斯”,一听这个就知道他是哪个民族的人了。
皇帝、国王,怎么称呼?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皇帝、国王,怎么称呼?皇帝、国王那不是一般人,称呼这路人,也得与众不同,麻烦大着了。咱们虽然见不着皇上、国王,但书上常见,弄不明白也不行。
皇帝与国王是有区别的。从中国说,秦始皇之后才有了皇帝,他之前的夏商周称王,他之后的王降了等级,只是地区上的头头儿,与皇帝不能相比。国外君主国家一般译成“国王”,不译为“皇帝”,虽然常有“皇家”字样,但不称皇帝。英国的标准名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不是“联合帝国”。欧洲并不是没有“皇”,古代欧洲政教合一,教会高于一切,罗马教皇是上帝的代理人,而国王只是“上帝的大臣”,所以国王不称皇帝,“皇”让给教会了。日本有天皇,这跟中国差不多;俄国有沙皇,这在欧洲是个别特例。
中国古人连对一般人都不能指名道姓,何况皇上老子了。不得不提到皇帝时,得起立,抱拳,来声“当今圣上”。而皇帝自称是“孤家”、“寡人”、“朕”。
书面称皇帝就得按下面的来了。
先是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上专门讲了这事。“经天纬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周文王、汉文帝、汉武帝、魏武帝、魏文帝,就是谥号。文、武、穆、平、康、昭、景、庄都是好听的谥号,称为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动祭乱常曰幽,好内怠政曰炀”,这些都是恶谥,多用于暴君恶主。“慈仁短折曰怀,早孤短折曰哀,在国逢难曰愍”,这是给那些可怜的短命小皇帝和亡国之君的。谥号虽然只是一个字,多说两个字,但一听就能知道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谥号有些是言过其实的,但是大多数还是名实相符的。用一两个字概括一个皇帝,这也是汉语表现能力的一种体现。
所有的皇帝全都得有个谥号,这是死后的总结,但现在习惯,唐朝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很少称谥号。这只是习惯而已。
皇帝死了,要在皇帝家祭祖的太庙立上牌位,接受祭祀。牌位在太庙中摆放的位置是按辈分来的,一点都不能含糊。第一个皇帝称“祖”叫太祖或高祖、世祖,但高祖多是“追认”,儿子当了皇帝,追认爹为高祖;第二个皇帝一般称太宗,往下都是什么什么宗,这叫庙号。凡皇帝称某祖、某宗的,都是庙号。现在习惯用庙号称呼唐、宋、元的皇帝,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宗。
庙号与谥号一样,都是死后才有的。电视剧《包公》中,赵王说到皇帝时,说:“当今仁宗皇帝……”“当今”皇上还在,怎可能称“仁宗”?这可是有杀头之罪哟。
爱新觉罗载是清朝末年的皇帝,可是很少有人用这个名叫他,而是称他为光绪皇帝,“光绪”是年号。辛亥革命之前,我国不用公元纪年,习惯以年号纪年。年号是纪年用的,也是明清两朝皇帝名的代称。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后人称他为朱洪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后人称他为康熙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称乾隆皇帝。
明朝和清朝基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现在多用年号称呼他们的名。
皇帝的号就是多,臣子们为了取宠,又给他们许多尊号,给后妃许多徽号。
唐玄宗李隆基,受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受尊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纯仁至孝文皇帝”。记不住了吧?这么嗦,谁也记不住。可谁也不会忘记这个徽号——慈禧。
尊号那么多的字其实并不是一下子就有的,是今天加两个字,明天再来三个字,这么加上去。尊号才是皇帝的真正称呼。皇帝活着时,自然不能称名道姓,也没有庙号、谥号,这时称皇帝就是称尊号。
外国的国王,嗦、零碎不及中国,但可有一样,他们的几世几世,挺不好懂。
享年101岁的王太后伊丽莎白也在不久前去世,伊丽莎白二世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颇高的名字。她是英王乔治六世的女儿,其伯父爱德华八世即大名鼎鼎的温莎公爵,因爱美人而放弃江山,未及加冕自行逊位。女儿叫伊丽莎白二世,父亲叫乔治六世,伯父又叫爱德华八世,这英国国王究竟是怎么论辈的?
欧美人习惯称姓不爱称名,因为他们姓多得无数,而名没几个,为的是避免重名。可是对国王却翻个个儿,就只称名不称姓了。路易、查理、威廉、伊丽莎白、尼古拉、伊凡等国王,都是名,不是姓。由于重名者极多,为了区别,头一个伊丽莎白叫伊丽莎白一世,第二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当上女王就叫伊丽莎白二世。英语里,伊丽莎白一世即ElizabethⅠ,意思是伊丽莎白一号或第一个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二世即ElizabethⅡ,意思是伊丽莎白二号或第二个伊丽莎白。拿破仑就是名,而不是姓,他叫拿破仑·波拿巴,波拿巴才是姓。
秦始皇是“始皇”,那意思就是“头一个”,他儿子胡亥称“秦二世”,如果能接着下去,那就是“秦三世”、“秦四世”。中国人所说的“世”就是第几代。可用于老外却变了意思,成了第几位,“乔治六世”意思是:第六个叫乔治的国王,并不按辈分来了。
欧洲国王取名,最讲规范,得严格按基督教的教历来,一点不能随便,这么一来,起名的范围就比平民百姓更小了,于是同名的也更多了。在中国,长辈、先人的名字叫名讳,后代子孙起名字要避开父、祖、先人的名字,皇室就更加讲究这些。可欧洲王室来个反的,给儿子起名时专拣父亲或其他前辈的名,借以张扬先辈功勋,将这看成是对王子宝宝的珍爱,对父王、先王的最高尊敬。这么一来,国王同名的就更多了。
法国的“路易”更多,大革命前后一连气是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可把人弄糊涂了。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封建王朝应该叫“波旁王朝”,就是因为这几个“路易”,有的竟叫成了“路易王朝”。
因为外国国王的“世”不是指上下两代的辈分关系,有时一世与二世时间差得很远。伊丽莎白二世是现代人,可伊丽莎白一世可就远了,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出生,1558年即位,1603年去世,离现在400年了。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发生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的当年。英国从此树立海上霸权,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那个伊丽莎白一世可是个名满全球的人。不明就里的人一定误以为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生)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女儿,殊不知她们的生年相差393年。英王威廉二世死后,足足过了540年,英王威廉三世才出生。
其实指称英王的“世”是当初翻译上的一个失误,后来将错就错了。这个“世”实际是个序数词,但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辈分序数,而是指名字序数。香港一般不用这个“世”,而是“第几”,伊丽莎白二世,写成ElizabethⅡ,译作“伊丽莎白第二”。这么译挺好,准确了,也容易理解了。
国王称名不称姓,应该说是一种特权,后来西方人讲民主、人权,反对专制、王权,对总统、元首就不称名了,一视同仁,也同大家一样称姓了,像华盛顿、林肯、尼克松、布什、克林顿,这都是姓不是名。
日本是东方国家,不信基督教,因此有“皇”,日本天皇的姓名也得说一说。天皇是“神”,不是人,所以至今也没有姓,只是名。公元810年,第54代天皇明仁天皇即位后,对于御名的授予开始实施新的规定:御名必须由两个佳字组成。所谓佳字,就是由文章博士等著名文人和宫廷大臣们精心排选出的吉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