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忍之绝学-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儒家思想的
精髓。
忍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忍是一种包
容一切的气概。忍讲究的是策略,体现的是
智慧。“弓过盈则弯,刀至刚则断”,能忍者追
求的是大智大勇,决不做头脑发热的莽夫。
当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定限度一样,
我们所主张的“忍”的修养,也不是没有原则、
没有条件的,所谓“忍辱苟安”,于国干民不利
的言行,是我们所反对的。
修己之忌
#夹起尾巴———骄矜之忍
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
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
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
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管子?法法》中说:“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
满虚之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有一定的标准
的,凡是能够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那些骄傲矜持之
人,是自满的表现,是空虚的表现,这不是什么好事。
《尚书?革命》中这样阐述道:骄傲、荒淫、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
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
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
一代名君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
招致危难灭亡。”
宋朝名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自恃有功,十分地骄横傲慢,得罪了一些人。当时文
彦博执掌国事,建议皇上调狄青出京作两镇节度使,狄青不服,向皇上陈述自己的想法说:
我没功,怎么能接受节度使的任命?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离京城呢?皇上宋仁宗
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就没有再怎么样,而且称赞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对仁宗说:太祖
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得了军心,就有了陈桥兵变。仁宗听了这番话,嘴上什么也
没说,但同意了文彦博的意见。狄青对此毫无所知,就又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解,仗着自
己的军功还是不想去当节度使。文彦博则对他说:让你出去当节度使没有别的原因,是朝
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后退数步,惊恐不安,只好出京。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去慰问
他,只要一听说朝廷派人来了,狄青就恐惧不已,不到半年,就发病身亡了。可见骄矜不忍
是难以成大事的。
狄青自恃有功,于是骄傲起来,结果是什么呢?是自损其身。人要忍骄,不自以为是,
要克骄防矜,谦恭待人,礼贤下士,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拥护。
唐代的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
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
忍之绝学 !〃#
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能是显出了
他的见识的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骄矜不忍只能是贻笑大方。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盖
恶终之衅,兆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
怪其谦。答以四字,骄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意思是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便会自食其果。国君
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方子的教诲,不敢以富
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
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思伯回
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咳,怎么能不忍耐呢?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
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
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
不会孝顺。
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
傲的产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在克服骄傲自大,培养谦恭礼让的品质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出了不少榜样。
据《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击下车跪拜,子方
不还礼。击大怒说:“真不知道是富贵者可以对人傲慢无礼,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
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对人可以傲慢,富贵者怎敢对人骄傲无礼?国君对人傲慢会
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只有贫贱者计谋不被别人使用,行为又不合于当权
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吗?到哪里不是贫贱?难道他还会怕贫贱?会怕失去什
么吗?”太子见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说了,魏文侯感叹道:“没有用田子方,我怎
能听到贤人的言论?”
富贵者、当权者自身本来就容易有骄傲之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为统
治者,如果不能礼贤下士,虚心受教,他就可能因为自己的骄矜之气而失去政权,富贵者则
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财势。
相同的例子还有《左传》中记载的在成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鲁国和卫国忧虑齐
国会来攻打他们,都到晋国去搬兵要讨伐齐国。晋国派郤克率领中军,士燮为上军之将的
辅佐,乐书带领下军,去救鲁国和卫国,在华泉打败了齐军,俘获了齐国的车右逢丑父。齐
国用甑和玉贿赂晋国,并答应把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还给他们,以此作为求和的条件。
于是晋国的部队班师回朝。晋景公慰劳将士们说:“都是你们的功劳。”郤克回答说:“这是
你教导有方,更全凭将士们的努力,我又有什么功劳呢?”士燮回答说:“是荀庚指挥的好,
是郤克控制全军,我又有什么功劳?”作为臣子的,如果都能如此谦虚,不居功自傲,那该多
好,后人听了,都将称赞他们贤明。三位将军能够获胜而归,最重要的怕是他们谦恭相让,
精诚团结的结果。
!〃# !忍之绝学!
还有西汉人龚遂,字少卿,是山阳南平人,因为明经及第做了官。龚遂为人忠厚刚烈,
有节操。昭帝时做渤海太守,在任多年。皇上派使者召他回去,龚遂手下的议曹王生愿意
跟他一起去。而功曹认为王生向来爱喝酒,而且喝起来没有节制,不同意他一个人去。龚
遂不忍心拒绝王生,就让他跟着到京城去。到了京师王生每天只喝酒,不理会龚遂。有一
天碰上龚遂被召进宫的时候,王生在后面追着喊道:“太守先停一下,我有话对你说。”龚遂
返回来,问他有什么话说。王生说:“皇上如果问你是怎样治理渤海的,你不能摆自己的
功,回答时应该说是圣上的功德,并不是小臣的功劳。”龚遂接受了他的意见。到宫中之
后,皇上果然问他治郡的情况,龚遂照王生说的那样回答了皇上的提问。皇上十分赏识龚
遂的谦和作风,并笑着说:“你从哪儿听到的长者之言?”龚遂于是回答说:“我不知道这些
话,这是我的议曹王生教给我说的。”皇上认为龚遂年老了,拜他为水衡都尉。
东汉刘昆,字桓公,是陈留人,梁孝王的后代。小时候学习礼仪,学习施氏的《易》。光
武帝时,先做江陵令。江陵县连年发生火灾,刘昆就向火叩头行礼,火就灭了。后来他做
弘农太守时,老虎都背着小老虎渡河跑了。光武帝听说此事觉得很惊异,提拔他做了光禄
勋。光武帝问刘昆:“你以前在江陵的时候,使风熄火灭;后来做弘农太守,老虎北渡逃走;
你推行什么德政,而达到这样的结果?”刘昆回答说:“这不过是偶然碰上罢了。”皇帝身边
的人都笑他老实愚讷不会自夸,而光武帝感叹道:“这才是长者的话呀!”回头叫人记在史
策上,用来警醒世人。
!沉得住———气之忍
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必须要抑制急躁的
脾气、暴躁的性格。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
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情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
然会多。
《郁离子》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晋郑之间的地方,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
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儿咬碎。人们劝告他说:
“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么不认真地想一想,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
最后因脾气急躁得病而亡。
容易急躁,气浮心盛的例子还不止这一个。不少人办事都想一挥而就,一蹴而成,应
该知道,做什么事都是有一定规律,有一定步骤的,欲速则不达。
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性情非常急躁,他常常扎一条柔软的皮带来告诫自己。魏文
候时,他做了邺县令。他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要自己克服暴躁的脾气,要忍躁求稳求安
求静,才在邺县做出了成绩。
唐朝人皇甫嵩,字持正,是一个出了名的脾气急躁的人。有一天,他命儿子抄诗,儿子
抄错了一个字,他就边骂边喊边叫人拿棍子来要打儿子。棍还没送来,他就急不可待地狠
咬儿子的胳膊,以至咬出了血。如此急躁的人,怎能宽容别人?这样教育后代,能教育得
好才怪呢!后来他也意识到这样急躁,气性过大,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便开始学习忍耐。
相反,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有从容的风度,东汉时刘宽,字文饶,华阴人,就是这
〃忍之绝学〃 !〃#
样。汉桓帝时,他由一个小小的内史迁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
宽容他人。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有一次正赶着要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
好,夫人让丫环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丫环赶紧收拾盘子,
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汤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性格气度就是这样。其实汤
已经洒在了身上,时间也确实很紧,即便是把失手洒汤的人骂一顿,打一顿,时间也不会夺
回来,急又有什么用处呢?倒不如像刘宽那样,以自己的容人雅量,从容对事,再换件朝
服,更为现实和有用。
正反两面的例子,我们都看到了,从中我们也能总结一些经验。中国文化的精要就在
于以静制动,处安勿躁。浮躁会带来很多危害。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马上成功,会产生
急躁情绪;本以为把事情办得很好,谁知忽然节外生枝,一时又无法处理,必然生出急躁之
心;因为他人的过错,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心气不顺,也会产生急躁;望子成龙,盼女
成凤,天下父母之心皆然,但偏偏儿女不争气,心中也同样急;受到别人的责难、批评,又无
法解释清楚,心中也会产生急躁的情绪。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生的急躁,其实对己对他人
都没有好处。浮躁之气生于心,行动起来就会态度简单、粗暴,徒具匹夫之勇,这样不是太
糊涂了吗?
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荀况在《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锐利
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却能够吃到地面上的黄土,往下能够喝到地底的黄泉水,原因是它
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它不靠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寄居的地方,原因就
在于它浮躁而不专心。”
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
失。忍浮是讲人要踏实、谦虚,戒躁是要求我们遇事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然后再行
动,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干什么都干不稳,最后毫无所获。
《郁离子》中讲了个故事说,郑国有个人住在很边远的地区,三年中学习做雨具,好不
容易学成了,天大旱,无雨,雨伞没有用,自然没人买。于是他就放弃了做雨具改学做汲水
的工具,用了三年手艺又学成了。逢天雨不断,汲水工具没什么用,只好又回去干做雨具
的老本行。可是此时盗贼四起,人们都急需军服兵器,他又想改行去做兵器。手艺学成,
又失去时机。相反粤地有个农人,他开垦田地种稻子,连着几年都受涝灾,收获不是很好,
人们都劝他把地里的水排净改种黍,他不以为然,仍然种稻,时值天旱三年,他连获丰收,
算一算除了抵偿以往歉收的损失以外还有盈余。
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是专一而行,专一而攻。博大自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要精
深,要在某一个领域中成为专门人才,必须克服浮躁的毛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可能毫不
费力地成功,急于求成,只能是害了自己。忍浮躁确实不容易,要有顽强的毅力,才能做到
这一点,但只要有决心有信心,胸中有个远大的目标,小小的浮躁又有什么不能忍的!
汉高祖三年,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已持续了! 年。这年〃 月,楚霸王项羽在西面战
场猛攻刘邦汉军的时候,背后的彭越军却壮大起来,给项羽造成了巨大压力,使他烦躁不
安。
彭越原与项羽一起参加过反秦战争,战功卓著。但在推翻秦朝后,项羽却没有封他为
〃# !忍之绝学!
王。彭越怀恨在心。这时,他与刘邦的汉军联合,接连攻下了睢阳等!〃 个城,威胁项羽。
为了安定后方,项羽决定亲自率军回师东征彭越。他把留守成皋前线的任务交给大
将曹咎,叮嘱说:“一定要守住成皋。如刘邦来挑战,千万谨慎,不要出战,只要阻住他东进
就行了。”
成皋是险要地段,那里又没有军粮库,战略上十分重要。项羽实在放心不下,临行又
对曹咎说:“我在半个月内,一定击败彭越,回来与你共同出击刘邦。切勿轻率出战。”
然而,作战并非如项羽想的那样顺利,直到第二年!# 月,项羽仍未返回成皋。此时,
刘邦就乘机率领汉军渡过黄河,向成皋的楚军发动进攻。
起初,曹咎还遵守项羽的军令,尽管汉军一次再次地挑战,他谨慎地坚守城池,不准任
何人出城与汉军交战。刘邦达不到正面交战的目的,就改变策略。他知道曹咎性情暴躁,
有勇无谋,就针对这个弱点,设法把楚军引出城来,然后予以消灭。
于是,刘邦派一部分士卒到楚军城边叫骂,嘲笑曹咎胆小如鼠,躲在城中不敢出来。
连续叫骂了数天,曹咎实在忍不住这口气,竟把项羽叮嘱的谨慎行事忘得一干二净,一股
傲气上升,就下令楚军出城作战。
汉军已经休整了数月,此时见楚军中计出城,稍一接触,就佯装战败,退向成皋附近的
汜水对岸。曹咎见汉军不堪一击,骄横之气更增,指挥楚军渡汜水追击。在汜水对岸以逸
待劳的汉军乘楚军渡至河中心时,立即集中兵力向楚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楚军前进不
得,后退不及,被杀得大败,几乎全部战死溺死。曹咎自知违反了军令,就在汜水上自杀身
亡。刘邦乘胜夺得成皋。
这一仗,使项羽失去了战略要冲和储粮基地,楚强汉弱的局面从此开始改变。
!厚道一些好———顽嚣之忍
古人说:“心不则德义之经曰顽,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嚣。”这句话为顽嚣下了这样一个
定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心不遵循道德公义的规范,叫作顽,顽也是用一种极为不严肃的态
度对待事物的表现。嚣则是蠢而顽固,奸诈不忠,口中谎话连篇,欺诈而狡猾,出尔反尔。
《劝忍百箴》中也曾经讲到过顽嚣的问题,指出:愚妄奸诈不友善,这样的人就是恶人,
可以称作“浑敦”。这样的恶物丑类,应该把他们流放到四方边远的地方去,让他们抵御娇
魔鬼怪。唐虞的年代,民风淳朴,《尚书》中记下这些怪类,是要人们以此为戒。秦汉之后
民风浮薄,对此习以为常反而不觉得奇怪了。恶人的性情难以用义理来制约,好像是狂犬
咬人,好像狗发了疯相互撞击,如同公牛角斗。用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们就会生乱,跟他讲
道理,他也不会顺从,让他抓住你的弱处,则会招致欺侮,想用恩义去感化他,他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