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习,一边从事演艺活动,崭露头角。1944年,中国第一支青年交响乐团成立,他除了演奏大提琴之外,还担任指挥。1946年11月,他飞赴延安,任中央乐团指挥兼教师。1949年1月回到北平,热情饱满的李德伦在组建中央乐团之余,积极完成了各种演出和创作。1953年,国家选派他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凭着天资与勤奋,他先后指挥过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等二十多个交响乐团。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百年史》中,他被评为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957年9月毕业回国,他开始了在中央乐团长达四十年的指挥生涯,为中国交响乐的繁荣与发展,奉献出了毕生心血。他热情扶植中国民族交响乐,著名音乐家贺绿汀、马思聪、罗忠镕、瞿维、陈培勋等人的许多作品都是由他指挥首演的。1975年,为纪念聂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李德伦成功地举办了《黄河大合唱》音乐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纪念贝多芬逝世150周年,1977年李德伦首次在北京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他凭着真诚说动三任文化部长,终于促成了北京音乐厅的诞生。李德伦多次应邀赴国外指挥演出,在国际音乐指挥台上,通过无国界的音乐语言,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神圣心声。所到之处,他总能获得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及音乐评论界的高度评价。李德伦还多次应邀参加国际音乐比赛活动,如1985年巴黎梅纽因小提琴比赛,1986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第八届国际大提琴比赛,并且出任评委。数十年来,为了交响乐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他无数次举办音乐欣赏讲座,使人们领略到交响乐的独特魅力,获得了美的享受。他曾荣获中国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等多种奖项。中国交响乐团主办的《相约春天——献给李德伦的特别音乐会》和《献给指挥大师李德伦》两场音乐会,分别于2001年3月26日和2001年6月6日(李老84岁诞辰)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同时《李德伦传》一书在会上首发,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001年10月19日下午,这位著名的指挥家在北京辞世。同年10月31日晚,北京世纪剧院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深秋的哀思——追思李德伦先生》,他生前不止一次指挥过的名曲,在他的友人和学生的指挥下,又一次响起,人们沉浸在其中无限怀念之中。

永远的《梁祝》和回族作曲家陈钢

一曲《梁祝》曾经让多少人百听不厌、梦绕魂牵,它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和代表,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两作者之一陈钢却是一位回族作曲家。

陈钢的先祖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度贵族,曾祖父时来到中国,与杭州姑娘结为夫妻,落户上海。他的父亲陈歌辛曾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歌舞剧《西施》,以及《春花秋月何时了》、《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初恋女》、《恭喜、恭喜》等等至今盛唱不衰的经典作品。1934年,陈歌辛与上海玻璃广播电台十七岁的回族播音员金娇丽喜结伉俪。1935年3月10日,陈钢诞生在这个极富现代气息的音乐世家。

陈钢十岁始学钢琴,启蒙老师是匈牙利流浪音乐家瓦拉,苛刻的训练为陈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解放初,陈钢在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钢琴、手风琴演奏工作,并创作、发表了第一首歌《我们是保卫和平的铁军》。1955年秋,陈钢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丁善德、桑桐两教授学习作曲与和声;师从石圣华、张碧华两教授学习钢琴;跟前苏联音乐老师阿尔扎马诺夫学习曲式。为了迎接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他与管弦系同学何占豪以千古绝唱、家喻户晓的梁祝爱情悲剧为题材,创作出风格独特、魅力持久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正是以其健康、明丽、婉转、凄美、民族化的鲜明风格,寄寓了人们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这曲想象瑰丽、情意绵绵的抒情乐曲早已蜚声中外,并荣获近十次“金唱片奖”和“白金唱片奖”,多年来在海内外的销售量始终名列中国唱片公司榜首。陈钢也因此被载入誉满世界,美国传记中心为他颁发“世界文化荣誉证书”,有关机构还授予他好莱坞的“斯卡莫大奖”。1981年,他受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地的二十多所大学邀请讲学、演出。前苏联、蒙古、越南、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纷纷演出《梁祝》,东方艺术的魅力吸引了整个世界。

 
 
《梁祝》之后,陈钢又创作了《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灯台》、《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和《王昭君》等一系列在音乐界深具影响力的作品。尤其是《王昭君》再次引起世界乐坛的轰动。1997年,美国第八大城市达拉斯市交响乐团演出《王昭君》,并授予陈钢“达拉斯市荣誉市民”称号。除了音乐创作上取得的辉煌,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陈钢也为祖国培养了众多的艺术人才,早已是桃李芬芳,馨香中外。

回族姑娘哈辉

2005年5月27日晚,回族姑娘哈辉作为年轻的民族歌手应邀参加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民族工作表彰会的专场文艺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并深情地唱响了《回族姑娘》:“善良的动人的回族姑娘,她是夜幕下最优美的弯月亮……”

回族姑娘哈辉是空政歌舞团独唱演员,祖籍陕西汉中。 1996年,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1997年,获得全国推新人大奖赛“民族唱法”金奖,从而一举踏入歌坛。2000年到2002年,又先后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和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得重要奖项。之后,哈辉还曾随中国民族艺术团出访美国,在纽约、波士顿、洛杉矶和旧金山等地巡演,作为赴美演出团一名最年轻的歌手,在著名的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她以三种不同的风格演唱了数首中国民歌,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

 哈辉的《中华家园》、《唱起春天的故事》和《心海》都成为歌迷喜欢的作品。著名词作家阎肃以“灵气、锐气、秀气、雅气和朝气”来赞美哈辉,并说:“哈辉一跃上歌坛便有展翅腾飞之势。”她的代表作品《回族姑娘》,被央视知名导演杨东升看中,觉得这首好歌应该重新包装,重新编配,在画面构图、服饰造型上征集最能代表回族风格的元素,全力投入这首歌的MV创作。《回族姑娘》的造型定位是现代、时尚,一改民歌手的传统装束,一股清新甜美之风扑面而来。这首歌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回族歌曲的经典。

除哈辉这位民乐歌坛上的新秀以外,中国歌坛上还有许多出身回族的老将和新手。如著名回族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方明,早在七十年代,她就以一曲《颂歌一曲唱韶山》而名传大江南北。回族女歌唱家马太萱也经常出现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四川音乐学院回族女歌唱家张莉在美国举办演唱会受到好评,并于2003年4月受邀参加已有80年历史的美国好莱坞盛典演唱会,成为第一位被邀请担纲庆典主题曲的中国歌唱家。在流行乐坛,则有观众熟知的回族歌手蔡国庆,以及因演唱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主题曲《暗香》而崭露头角的北京回族歌手沙宝亮等。

民歌瑰宝“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部分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藏等民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有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宁夏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内容以歌唱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花儿的声调高亢舒长,有一些固定的曲牌,称为“令”;多为即兴编词演唱。人们最常引用的一句花儿歌词是:“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花儿是劳动人民心灵的感受与倾吐,它虽以歌唱爱情为主调,但实则是劳动人民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工具。

可以说,“花儿”是西北地区的民歌瑰宝,而回族是贡献最大民族之一。研究回族民间文学的专家李树江教授认为,“必须看到回族人民对于创造‘花儿’的特殊贡献”'2',因为回族聚居的河州历来是花儿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回族花儿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从内容来看,回族花儿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遭遇,最著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从形式来看,回族花儿的语言、结构、比兴手法等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回族花儿中采用了不少阿拉伯、波斯语的词汇,回族花儿在结构形式上主要是每节四句和六句的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的三句、八句的形式不同。

花儿作为西北回族地区的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山野村言,而是已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殿堂,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除了民间传统的一些“花儿会”以外,花儿还走上了舞台,成为展示西北地区人民风貌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三、 舞台上的回族精英
表演艺术,通常指的是在剧场空间(舞台)上演出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这一类型的艺术形式可以包括各种传统戏剧、曲艺(相声、小品等)和舞蹈三大类。回族在中国表演艺术上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涌现了一大批为观众所喜爱的表演艺术家。

回族梨园群英谱

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而回族是所有少数民族里面拥有京剧演员和戏迷票友最多的一个民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回族作为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融入和接受程度。许多回族人不仅喜爱京剧,而且在京剧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所有京剧爱好者都耳熟能详的、被称为“回族梨园三杰”的马派老生创始人马连良、花脸名家侯喜瑞以及早期著名坤伶雪艳琴,都是京剧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连良(1901—1966年),字温如,经名尤素福,北京人。其父马西园为京剧票友,在阜城门外开茶馆,京剧内行、票友在此喝茶,演唱。马连良自小受到熏陶,于1909年入喜连成科班,归入连字科,排名连良,总教习肖长华先生赐字温如。马连良入科后受业于叶春善、肖长华、蔡荣贵等先生,初习武生,后学老生。初宗谭(鑫培)派,又学贾洪林,兼学余叔岩。九岁登台,唱腔和做工自成一家,颇受欢迎。他不以小成自喜,积极进取,二次入科,广泛师承,开拓戏路,尝试扮演多种舞台角色;精益求精,特别注意全面发展,在念白,做派表演上狠下功夫,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他建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他要求舞台形象干净、利落,倡导“三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得到梨园界的称颂。他对于龙套、宫女,甚至水袖搭放等细节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注重整体美感,在京剧音乐、唱腔的锐意求新方面,他也用心研究,不断探索,使他把生行艺术推向颠峰,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缔造者之一和中国戏曲文化最为杰出的大师之一。


京剧大师马连良
 
在京剧史上,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艺术革新以继承传统为根本和前提。他在编、导、演、音、美等方面都做过努力探索。他一生创作、改编、整理演出的剧目,不完全统计就有二百多出,如《借东风》、《鸿门宴》、《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玉记》、《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等。20世纪20年代,马连良与余叔岩、高庆奎被誉为京剧三大贤。他两次进入“四大须生”,先是与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后与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齐名。他与尚小云、王瑶卿、梅兰芳等联袂演出。特别是与周信芳的合作,被誉为南麒北马:麒麟童(周信芳)和马连良被视为南派、北派代表人物。两位艺术家相互尊重,彼此学习,绝无派别之见。曾数次合作共同为京剧艺术向前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京剧史上的重要篇章。

马连良四岁时被送往清真寺学经,三年的经堂教育为其一生打下了根基,使他受用终生。他严格自律,抵御了种种诱惑,淡薄名利、不傍权豪、不近女色、远离烟酒。他胸怀宽阔,对于社会大众公益事业非常热心,为穷人、灾民、办学的各种义演,数不胜数。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从香港回到北京。1952年7月1日,周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马连良,赞赏他毅然返回大陆,鼓励他把艺术才华献给祖国人民。1955年,组成了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为核心的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为团长。为了培养京剧事业人才,马连良组班教学,悉心指导,传道授艺,不遗余力。1962年,他被任命为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文化大革命中,马连良因参演《海瑞罢官》而于1966年12月16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8月30日得以平反昭雪。

侯喜瑞(1892-1983年),原籍河北衡水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他与郝寿臣、金少山鼎足而立,被尊称为京剧“净行三杰”。他出生于北京,五岁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先是师从河北梆子艺人勾顺亮,经勾师傅推荐,八岁进入喜连成科班学艺,受业于叶春善、肖长华、韩乐卿等艺术大师,特别是他成为具有“活曹操”美誉的黄润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侯喜瑞勤问苦学,精心苦练,兼容诸家之长,不断创新,终成大器,创立了独树一帜得“侯派”艺术。在他长达八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演出了三百多个剧目,先后与著名京剧演员杨小楼、梅兰芳、余树岩、程砚秋、高庆奎、马连良等合作演出,主演剧目《取洛阳》、《法门寺》、《连环记》、《清风寨》、《盗御马》、《闹江州》等,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性格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除了演戏和授徒,他还完成了《学戏和演戏》一书,提出了“三懂”(懂戏词、戏理、戏情),“三和”(精神相和、神气相和、气质相和),“三能”(能演主角、配角、当零碎儿),“三化”(性格化、感情化、意境化),为戏剧艺术理论宝库注入了新意。侯喜瑞台上戏好、台下人缘好,特别是他尊师重道,在梨园界有口皆碑。无论是对于回族的文教振兴,还是对于社会民众的公益事业,他都积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尽自己的最大心力。

雪艳琴(1906—1986年),本名黄咏霓,北京人,经名赛丽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曾被推为“四大坤旦”之首,余为章遏云、新艳秋、杜丽云。她四岁学艺,先入“玉成班”,后师从天鹅旦学唱梆子。七岁时以艺名金筱仙演出折子戏《捡柴》,深获好评。十五岁改唱京剧,拜靳国瑞为师,并在戏班里担任头牌。她广泛师承,勤奋好学,加之先天的资质,艺业精进,名噪一时。1923年她以艺名雪艳琴在京演出,又幸得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亲传。1927年赴上海,先后与高庆奎、周信芳、谭富英等人合作演出。她与谭富英合作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有声戏曲艺术片《四郎探母》,使她誉满南北。在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联袂演出《红鬃烈马》时,雪艳琴受到特别邀请,并演了《算粮》一折,深受称赞,这种荣耀邀请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时传为佳话。她戏路宽广,文武兼备,从容而工,继承中有创新,注重剧场效果。雪艳琴还精心于绘画艺术,热衷于培养后学,在中国戏曲学院教书育人,德艺双馨,颇受学生欢迎。作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她注重伊斯兰教功修,一生坚持礼拜、封斋,在主麻日、斋月和伊斯兰教节日时停止演出。她热心回族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的济贫、赈灾等各种义演活动,她和马连良、侯喜瑞等艺术家多次合作演出。1986年她在京归真(去世),马松亭阿訇为其主持了殡礼。

除以上三位最负盛名的回族京剧表演艺术家以外,还有很多其他著名的回族京剧演员。当代比较著名的如老生演员于魁智,1961年生于沈阳,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十岁学戏,十三岁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演,获得好评。十六岁以优异成绩成为中国戏曲学院当年面向全国招收的两名老生学员之一。1987年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1989年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青年)”老生第一名,1993年居梅兰芳金奖大赛生角组榜首。他应邀巡演,被台湾《中国时报》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还有更多的回族青年演员和戏迷票友保持着对这门传统的艺术的热爱,并将为其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