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成来看,回族既有大量农民,也有相当可观的商人,更多的是亦农亦商,还有牧民、手工业者,近现代还出现了办大型工矿企业的实业家,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从古代的儒士、诗人、词人、剧作家、医药学家、天文学家、建筑学家到近现代的教育家、报人、学者、教授、科学家、工程师、各类经济、金融、外贸高层管理人才、艺术家、新闻工作者等等;如今从事餐饮、服务业、劳务经济和旅游等行业的则越来越多,正可谓“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种层次,一应俱全。
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造就了回族思想活跃、思路宽广、做事不死板、不教条,能够通权达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时俱进,适应各种环境,甚至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险恶的处境,根据需要,亦农亦林亦牧亦工亦商亦学亦仕,没有什么过分的乡土观念和农本意识,秉持“普天之下皆乐土”的理念,四海为家,随遇而安,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开发到那哪里。这也是回族在历史上特别是清代虽惨遭屠杀、驱赶之灾和奴役之苦,却能够绝处逢生,压而不跨,百折不挠,顽强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当然,回族的这种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特点以及历史上动荡不安的生活经历对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有些回族身上表现出做事见异思迁、急功近利或浅尝辄止的倾向,缺乏一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恒心。这些弱点与回族的历史遭遇有关——恒心来自于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心”,过去封建专制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更谈不上对私有财产和其他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那种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无法使人做长期打算,只能得过且过。因此,对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弱点,首先需要正视它,其次需要逐步克服它,关键是本民族自身要做到“文化自觉”,发扬长处,克服短处,而不能讳疾忌医。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回族当中,越来越多的有头脑的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时代,特别是包括宪政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在内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私有财产和公民的其他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这些为克服部分回族身上存在的上述弱点,强化长远目标意识和长期奋斗观念提供了客观条件。可以预料,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回族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多元化的优势将会日益凸显,尤其是对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进程,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据此可以判断,回族是一个在神圣世界信仰一神论而在世俗世界却是一个拒绝单一、喜欢丰富多彩的民族。
第五,回族是一个向心力很强、爱国情很浓的民族。表面看来,回族种族基因和文化基因多元,散居五湖四海,没有独立的语言,没有统一的服饰,且各地回族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很大,大传统中又有小传统——给人一种一盘散沙的感觉。其实,回族是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民族,她虽然散居各地,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有一种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深处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的无形的精神纽带和心灵上的高度默契,把全国天南地北的回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声色兰'9'化知己”、“千里远行不持粮”的说法,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和体现。一个回族,无论走到哪里,哪怕背井离乡,凭着一声大家熟悉的问候语——“色兰”,就能找到“知音”和“自己人”,就能一下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异乡人的陌生感和孤独感,找到安身之所,获得归宿之感。这就是回族的内聚力的表现。
然而,回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是与他们的爱国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回族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祖国是回族的载体,是其家园,是其栖息地,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爱祖国就是爱民族,维护祖国利益就是维护民族利益,正如回族所崇敬的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所说:“你们要爱你们的家园,犹如鸟儿爱其巢窝一样”。只是回族爱国的方式与众不同——她把对祖国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在太平盛世几乎不用直白的语言歌唱祖国、赞美祖国,只是默默耕耘,细心呵护,但关键时刻,她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祖国献出一切,乃至生命。回族对祖国的爱是一种深沉爱,她希望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为此,她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且不说回族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辱,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仅就我国清朝末年国家处在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所具有的卓越表现,就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和钦佩。当时的留日回族学生所办的刊物——《醒回篇》发出了不同凡响的声音。该刊发刊词面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任人宰割,晚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危机状况指出:“甲午战败,庚子再创,外国人之入我国境者,未闻为我区别曰:‘某也满,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惟肆行杀戮,同归于尽。盖同国如同舟,乘组员之种类,无论其为黄为白,至于舟坏覆没,则其被难一也。以是而言,种族虽殊,以同国之故,则一国之盛衰强弱,莫不直接同受其影响。”回族知识分子高瞻远瞩,胸怀博大,针对同盟会成立之初提出的“革命排满,建立共和”的口号,明确提出民族团结,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主张,掷地有声地说道:“中国今日之形势,四面皆敌,非协力同心,化除种族之界,化除宗教之界,化除疆域之界,合四百兆人之脑髓而为一大知识,合四百兆人之资产而为一大经济,合四百兆人之体力而为一大陆军,否则分崩离析,有瓜剖豆分之患。”'10'接着回族知识分子用回族先辈对祖国的伟大贡献来激励当时的回族青年,说:回族“良臣猛将代不乏人,伟业丰功,足以争光历史,流芳千古”,“今者欧风骤,美雨狂,边云急,岁月寒;愿我教青年子弟、志士仁人作尔气,奋尔力,从学武备,负笈戎行,上而报效国家,下而援拯苍生”。在一种浓厚的“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氛围中和一片“排满”、“仇满”的喧闹声中,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超越民族本位,提倡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同心同德,一致对外的主张,至今读起来仍使人感到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充分表现了百年前回族知识分子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当时,同在日本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受到这一主张的影响,后来,他逐渐摆脱了笼统“排满”的思想,提倡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他对回族也刮目相看,深情地说道:“中国民族运动,非有回族之参加,难得最后之成功;打倒帝国主义之工作,非有回族之整个结合,亦势难完成也。”'11'据此可以判断,回族是一个向心力很强、爱国情很浓的民族。
回族的特点还可以列举一些,但主要就是这些。
明白了回族的上述特点,就容易了解回族对自己的定位、对其他民族的定位、对祖国的定位,就容易理解回族的爱国主义情感何以如此浓烈,回族对祖国的贡献何以如此巨大,回族对祖国的贡献方式何以与众不同。
二、回族的主要历史贡献
回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与各民族一道,为国家的统一和振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代,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受命于危难之际,主政地理环境复杂、交通闭塞、军政关系紧张、民族矛盾尖锐的云南,发挥高超的政治智慧,为国为民,治理、开发云南,为维护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国家政令的畅通,建立了卓越功勋。明代,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率领由近3万人和208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航行10万公里,最远到达非洲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传播了和平,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20世纪末他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东方唯一的世界航海家。他为国家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明代的另一位政治家海瑞,清政廉洁,刚直不阿,敢于对强权和腐败势力说“不”,他有胆有识,犯颜直谏,撰写的著名《治安疏》,洋洋洒洒,矛头直指嘉靖皇帝的过失,史称“天下第一疏”——“清官海瑞”成为千古美谈。“五·四”时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俊以其赤诚的爱国心、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雄辩的口才被推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各界联合会负责人,他组织、领导天津的罢市、罢课运动,并作为天津代表赴京参加新华门总统府前的请愿,当面义责当时的总统徐世昌,迫使北洋政府接受代表们的要求,拒绝签署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他后来成为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
回族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马辰在官涌、东涌和攀石洋战役中,奋力剿防,屡建奇功,深得林则徐的的称赞。郑国鸿以浙江处州镇总兵调防镇海,他与其他官兵一道,数次击退英军,最后他与敌人血战六昼夜,身创数十处,壮烈牺牲。消息传来,道光帝“览奏为之坠泪”。在第二鸦片战争中,沙元春以天津镇标右营游击率领士兵进行大沽保卫战,身先士卒,亲燃巨炮,痛击敌舰,击伤敌军百余人,后为敌方炮弹击中,英勇就义。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朝鲜平壤战场上,清高级军官左宝贵,在主帅投降、众将退逃、制高点沦陷的紧急关头,抱定以身殉国的决心,虽身上数处受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当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长驱直入,直逼中国的心脏北京时,清记名总兵马福禄率领甘军开赴廊坊参加了“庚子之役第一恶战”,百余名回族将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给侵略者以重创;马福禄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镇定自若,指挥官兵誓死捍卫京城,最后和他的族弟马福贵、马福全、侄子马耀图等血洒正阳门,全部为国捐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帝国图谋蚕食西藏,试图用各种卑鄙手段侵占我国领土,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北洋政府、西藏、英国三方代表参加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唆使西藏代表首次公然提出“西藏独立”,并强调西藏疆域包括青海南部等大片西藏之外的区域,丧权辱国的《西姆拉条约》随即出笼,窃据总统宝座的袁世凯倒行逆施,称帝心切,为急于获得英国等列强的外交承认,置国家主权于不顾,已经草签了条约'12'。而当时的甘边宁海镇守使兼青海蒙番宣慰使马麒在事关西藏前途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与北洋政府的妥协退让的卖国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出了震撼人心的“艳电”'13',指出“西藏本中国属土,吾国苟有一息生气,所有划界会议,应从根本否定。此约一签,终古难复,大好河山,一笔断送,凡属五族,谁不解体?事关国事存亡,此而不言,将使他族谓中国无人,麒实耻之,麒实愤之!是以披肝沥胆,沥血以告。”'14'马麒“艳电”严斥了中央政府的怯懦退让行为,遏制了西藏上层亲英集团分裂祖国的行为,挫败了英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立了一大功。
20世纪30年代,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祖国,东北危机、华北危机、整个中华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的回族同胞以各种形式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在南京出版的回族刊物《突崛》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全国的同胞们,事急矣!国危矣!大家赶快起来,与敌人做殊死斗,还我河山,救亡图存,就此一举。”大敌当前,回族同胞,一呼百应,万众一心,共赴国难。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冀中回民支队,在抗日英雄马本斋司令的率领下,在平汉铁路沿线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转战冀晋鲁豫边区,在六年的游击战争中,机动灵活,出奇制胜,共歼敌3。6万;攻克敌堡、据点数百处;冀中军区曾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的铁军”锦旗一面。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不少回族抗日爱国将士,如著名抗日爱国将军白崇禧于1936年6月就与李宗仁、陈济棠以两广兵力组成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中央对日宣战;抗战期间,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部长等身份,参与制订凇沪战役作战计划,协助李宗仁指挥;代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职责,指挥武汉保卫战,击伤敌陆军5万以上,击沉敌舰过百,击毁敌机百余架,聚集武汉的我方人员与物资也得以西运;后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桂林行营主任,统一领导长江以南第三、第四、第九战区,指挥桂南战役,收复昆仑关。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1万多人,虏获战利品不计其数。“台儿庄大捷”被认为是我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第一次空前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和士气,振奋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在回族中的影响,出面组织成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动员全国回族积极参加抗日运动,而且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和高级将领叶剑英等保持联系,提倡共同抗日,一致对外。并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保护了一批抗日爱国的文化人和其他进步人士'15'。当抗战处在相持阶段的时候,地处西北边陲,远离战场的青海回族儿女爱国情绪空前高涨,不但捐款、捐物,而且以马彪师长为代表的河湟健儿,挥戈东下,跃马中原,驰骋沙场,令日本兵闻风丧胆。若知详情如何,请看本书政治篇相关章节
在和平时期,回族以出色的理财才能和创造性的劳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早在南宋时期,回族的先民在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的泉州为最大最繁忙的外贸港口,长期由回回人掌管。香料富商蒲寿庚,因理财有方,南宋末年被提升为泉州市舶司(类似于今天的海关关长或港务局局长),归顺元朝后升任福建行中书左丞;其后由另一位回回乌马儿继任泉州市舶司。这两位回回财政高官,理财有道,管理有方,为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立下了汗马功劳。珠宝玉器业是唐宋以来回族先民的主要传统行业之一,到明代回族中的富商大贾多操此业,素有“识宝回回”之美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回族珠宝行业经久不衰;民国时期北京最大的珠宝店北京回族常子春所开设。创于元代的白敬宇眼药是回族传统医学中眼科良药,20世纪初建立药厂,进入规模化经营,生产红灵丹、明目丸、牛黄解毒丸等90多种药品,产品远销国内外,1947年还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66年改为“南京第二制药厂”,为国家医药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0世纪初,上海回族马晋卿创办了颇具规模的协兴公司,经营牛羊皮张、丝绸、茶叶、瓷器、中药材等出口业务和水晶、蓝宝石、燕窝、西洋参、西药材等物资进口,其分号遍布全国,在香港设中转站,在科伦坡设分公司。如此庞大的商业网络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多见的。在农业方面,回族不但吸取了内地先进农业技术,而且把学到的这些技术传播到边疆和民族地区,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在清代,从华北各省进入东北的回族移民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改变了当地居民“岁易其地,,待雨而耕”的落后耕作方式,使其普遍采用了中原地区“轮作”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回族还促进了各民族间农业技术、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如在藏区发展了蔬菜种植业,为彝区带去了茶叶、木棉以及蔬菜种子和种植技术,在云南和宁夏推广了水稻种植,在新疆发展了苹果和葡萄等园艺业,在傣族地区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沟通和强化了内地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经济联系。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回族还搞多种经营,清代陕西回族很多以牧羊为主,大荔沙苑回族聚居地更是“羊冠全省”;宁夏六盘山地区元明时期就是皇家牧场,清代回族对此又有新的发展;甘肃的回族向来有兼营畜牧业的传统。经商是回族的强项。回族先民是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