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猛醒,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中华民族在觉醒中投入到了长达百年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之中。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回族人民积极参加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斗争,表现出了顽强战斗和英勇牺牲的精神,用血与火谱写了一篇篇动人心弦的爱国主义诗篇。
一、 鸦片战争中回族志士禁烟抗英,以身报国
(一)、伍长华湖北率先禁烟,雷厉风行
道光十八年(1838),正值鸦片泛滥,祸国殃民之际,出身回族世家的伍长华'1'升任湖北巡抚,受命于危难之中,面对鸦片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他痛心疾首,坚决主张严禁鸦片,打击鸦片走私。此时林则徐任湖广总督,二人在禁烟抗英方面的认识不谋而合,立场坚定,成为当时朝野上下坚决主张严禁鸦片,打击鸦片走私的代表人物。伍长华一到楚地,首先在湖广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并与林则徐联手,共谋禁烟大计,在一个月内两人会晤多达13次,甚至有时一日两次见面,共同发布禁烟布告,晓喻百姓严禁吸食鸦片,并搜缴鸦片、烟枪,严厉打击贩卖鸦片者。这一雷厉风行的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他会同林则徐在武昌校场进行了大规模的焚烧鸦片和烟具的行动。据史料记载:“(九月)初十日,早晨赴校场,同抚军率属查验搜缴鸦片烟枪一千七百五十四杆,并烟斗、烟具,俱槌碎禁毁。又秤验所获烟土、烟膏共一万六千七百六十八两,江夏获者先投江心,汉阳获者暂贮藩库。”'2'湖北地区的禁烟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既赢得了民心,又受到了道光皇帝的赞誉,在朝野上下强烈呼吁禁烟的形势下,道光皇帝终于下决心惩办鸦片走私,遂召见林则徐,授职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办鸦片,伍长华兼署湖广总督,继续推行禁烟运动。
(二)、广州禁烟抗英,马辰一马当先
林则徐授职钦差大臣后,立刻启程前往广州查办鸦片,他考虑到自己初次到粤地,人地两生,需要一位熟悉洋务夷情助手,他一路密行查访,在路过安徽时,他发现了“素谙武备”、“精力甚强”的回族军人马辰'3'。马辰原任湖南抚标右营游击,因“性情躁急”,不善于阿谀奉承,得罪权贵,遂遭人诬陷,道光十八年“革职回籍”。得马辰,林则徐如添左膀右臂,即刻命令他“兼程先赴海口,代访夷情”。林则徐至广州,又多次派遣马辰往返于澳门、广海、广州等地之间,“侦探夷情,查访汉奸,皆能周详甚密”,遂受到林则徐的赏识。禁烟运动开始后,马辰又积极参与“收缴熔化烟土二万余箱,昼夜稽查,不辞劳瘁”'4'。受到林则徐、邓廷祯、关天培等军政大员的赞誉。
虎门销烟后,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查理·义律竭力制造事端,进行武装挑衅,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借口。为打击英人的嚣张气焰,加强海防,林则徐派马辰等人积极练兵备战。期间,英国兵船多次进犯,马辰等“旬日之内大小接战六次,具系全胜”'5'。道光二十年正月,马辰带水勇与卢麟、黄琮、杨雄分四路攻击长沙湾之敌,焚毁敌船33只,并“奸民焚死缚献有差”。林则徐大悦,以为“此次烧毁办艇,甚为痛快。不独寒奸之心,亦已落顽夷之胆矣。”'6'四月,英国武装挑衅日益频繁,关天培令副将李贤与马辰分带兵勇400余名,暗伏岛澳进行防堵。两人先后火攻焚毁载有烟箱之夷船1只,大小办艇11只,“夷人带伤跳水、烧毙、溺毙及被烟毒速毙者,不计其数。”'7'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得知英人五艘兵船停泊于磨刀洋,遂“令副将陈连升率马辰挈五兵舶,各配六百人往逐之。辰先与遇,乘风破其头鼻,夷多溺,铅弹亦尽。小夷舟十,亟驶来救,围辰船仰攻,炮及木排,辰开子母炮断其绳缆,不能进。〃'8'道光二十年八月五日马辰等人在再次击退英舰,又于龙穴发现敌舰十只,率船靠近后,马辰“奋勇接仗”,“连开三千斤铜炮两门,将其前后头鼻打坏,其船上拉绳之人纷纷喊嚷,滚跌落海。”'9'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马辰在禁烟抗英斗争中尽职尽责、奋力剿防、英勇杀敌,受到了林则徐的充分肯定。他在道光十九年、二十年两年中,先后三次奏请起用、褒奖马辰。认为他“收缴趸船鸦片以迄毁化竣事,皆任其劳”'10';“周历官涌、东涌,奋力剿防,屡经获胜”;多次“亲赴外洋剿夷获胜,洵属奋勇向前,……于军务历练多年,其才识均属得用。”'11'
(三)、郑国鸿'12'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军最为惨烈的战役是定海战役。这一战清军三位总兵与敌人浴血奋战六昼夜后,全部阵亡,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史称“定海三总兵”,其中一位总兵郑国鸿就是回族。
道光二十年六月底,英军进犯厦门,随后北上浙江攻陷定海重镇,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郑国鸿与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统兵三千,收复了这一沿海战略要地。九月,英军再次进犯定海,三位总兵誓死坚守。当时郑国鸿驻守定海东南的竹山门,与葛云飞、王锡朋二总兵各扼要隘,互为犄角。二十六日,四艘英舰闯入竹山门,郑国鸿指挥大炮击毁英军首船。第二天,英军再次攻打竹山门,被击退。之后,敌人又多次进攻竹山门和晓峰岭,均被郑国鸿和葛云飞等率兵击退。不久,英军船舰29艘、海军2000多人、陆军2万人,大规模进攻定海。当时三总兵所统帅的清军不过四五千人,三人曾多次联名请求增兵,钦差大臣裕谦与提督余步云坐视不救,只令三总兵死守,不发援兵。无奈,郑国鸿等三人即下令“城亡人亡,不离定海半步”。他们亲自督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将士们连日血战,时值九月,阴雨绵绵,城内外一片泥泞,官兵站在泥泞水泽之中,无暇炊饮,食不果腹,昼夜苦战,三总兵被陷于既无援兵又粮尽弹乏的绝境之中。时年已65岁的郑国鸿,仍冒雨带兵,在泥水中同敌军作战,衣服遭雨水浸透,脱下拧拧;粮食接济不上,他与士兵同甘共苦,武器弹药无法补给,他指挥士兵用土枪、土炮,甚至用大刀、弓箭同持洋枪洋炮的英军搏斗。10月1日午夜,英军趁大雾又一次向定海发动进攻,战斗异常激烈,郑国鸿等带领士兵殊死抵抗,与敌军展开白刃战。战斗持续到次日下午,总兵王锡朋中炮弹,壮烈牺牲。郑国鸿所据竹山门已是腹背受敌,敌人进攻凶猛,他深知败局已定,遂将总兵官印授于军校,只身单骑赴敌营决战,至身被重创,仍然擎旗挥刀,手刃悍敌数人后,壮烈殉国。葛云飞在奋战中,弹穿胸膛,身中四十余枪,也壮烈捐躯。三总兵所率近五千名官兵几乎全部阵亡,定海再次陷于英军之手。
定海保卫战中,三总兵同时殉国。道光皇帝闻报后,颇为感动,谕旨曰:“此次转战六昼夜,陆路杀敌之寿春、处州官兵,均极勇敢,剿杀英人一千数百名。因众寡不敌,以致失守,览奏为之坠泪。”'13'此役是鸦片战争中打得最激烈、最雄壮、连续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次,三总兵奋勇杀敌,慷慨赴死的事迹受到人们的颂扬,时人有诗赞誉郑国鸿道:
郑帅断右臂,裹创强撑搘。
张目犹呼公,扬扬如平时。
前队既沦亡,后队势渐危。
公死复何憾,公名日月垂。'14'
郑国鸿的英雄行为和大无畏精神也震撼了作战的英军,他们在日记中写道“有些汉军军官表现得很英勇,汉军中的郑老将军亲自率领所属和我们军队短兵接战,丝毫不怕从舰上打来落在他身旁的炮弹,炮弹把他打倒,又有人紧接来替他指挥战斗。”'15'
三总兵阵亡后,道光皇帝昭令入祀昭忠祠,赐郑国鸿谥号“忠节”,并“俟定海收复后,建立专祠”。郑国鸿之子郑鼎臣,时仍留军中,继续参加抗英斗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三月初三,在乍浦以南的普陀洋海面上,郑鼎臣以战船奇袭英军,取得重大胜科,当时朝野为之震动。当时的随军爱国诗人贝青乔《咄咄吟》中,盛赞郑鼎臣之战功:
一军缟素拥奇男,战槛横排乍浦南。
记取普陀洋外捷,壬寅三月日初三。'16'
鸦片战争期间,调往江浙沿海的陕甘绿营兵中的广大回族官兵,也积极投入了抗击英军的战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金华副将、河州人朱贵率领的以固原营回回官兵为主的900名骁勇善战的甘肃劲兵,奉命保卫慈溪。次年二月初四,英军进逼慈溪大宝山,战斗从上午八时持续到下午五时,甘肃官兵饥不得食,渴不得饮,与英军进行了殊死战斗。他们在余步云所率清军先行逃走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以一当百,与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英军浴血奋战,弹尽后与敌人短兵相接,肉搏相拼,朱贵阵亡,甘肃回、汉官兵约四百余人壮烈牺牲。此战英军也受到重创,死伤近四百人,仓皇退去,浙江内地因而避免英军的侵扰,时人称此战役“战最烈,死亦最多”,“英夷自犯浙东以来,从未遇此劲兵。”'17'甘肃回、汉官兵的英勇顽强和浴血奋战,使心有余悸的英军视为中国陆军的精华。同年四初九,英军进攻乍浦,调防于唐湾山北的数百名陕甘回、汉官兵用扛炮与敌军奋力拼搏。不久,火器用尽,援兵不继,全体官兵367名力竭战死,以身殉国,给英军以沉重打击。随后,英军又攻松江,“陕甘兵二千以守,……对击至半日,夷力懈自退,越日又至,相持如昨,复力尽退出”'18'有力保卫了松江。慈溪、乍浦两战,陕甘回、汉官兵英勇捐躯者近八百名,其中知道姓名的回回将士有:慈溪阵亡的督标左营把总邸法德、外委马隆图、马兵、单朋德、步兵马有等人;乍浦阵亡的千总李廷贵、把总马芝荣、外委马成功等人。
在回族爱国官兵奋力抗敌、血染疆场的同时,沿海回民面对侵略者的武装威胁,毫不畏缩,与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当时镇江一带流传有“都督夷人骂教门,镇江回子不逃奔”'19'的民谣,充分反映了回回民族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精神风貌。
(四)、沙春元'20'誓守大沽,以死报国
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为在中国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联军乘清军与太平军酣战之际,额尔金率英法舰艇近30艘,舢板20余只,载海军陆战队2700多人北上,集结在白河口外,又有美舰和俄舰各一艘支援,迫使清政府修改条约。5月20日,英法联军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前往天津谈判,并限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否则将发动进攻。10时,英法联军未得到清廷答复,额尔金随即下令进攻大沽南北两岸的炮台。面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凶猛的炮火,驻守炮台的回族将领沙春元沉着镇定,指挥应战。他亲燃巨炮,击沉敌舢板4只,击毙敌军近百名,法军炮艇“霰弹”号也遭到重创,艇长被打死,敌舰上十多人被击伤,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正当炮台守兵与英法侵略军浴血奋战之际,直隶总督谭廷襄、布政使钱忻、提督张殿元、天津镇总兵达年等人纷纷临阵脱逃。在此危急时刻,沙春元亲临前沿阵地,与官兵一起坚守炮台,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他毅然“挺身炮台之上,当矢炮交加,神色之若,亲燃巨炮……悉力捍御。”'21'部下多次劝他“下台以避之”,沙春元严辞拒绝,并誓言“以死报国”。但终因敌众我寡,炮台失陷。沙春元因“炮伤,洞腹肠出,顿时阵亡”。'22'咸丰皇帝下诏沙春元入祀昭忠祠。
二、自强不息的近代军工专家丁拱辰'23'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一批有志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进而开展了以“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以期富国强兵。在这批“睁眼看世界”的有志之士中,有一位早期出国、精研西学的著名的火炮军工专家,他就是回族出身的丁拱辰。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31年,丁拱辰就出国经商,先后到过南洋的菲律宾、吕宋诸岛,伊朗、阿拉伯、欧洲等地,此时的东西航线上已是欧洲人的天下,这番经历使他不仅了解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而且得以接触西学。随船出航时,从小就聪明好学的丁拱辰就用自己发明的仪器测标航程和星位,这使得船上的西方司航人员对他钦佩不已,遂将这一方面的图书借阅于他,丁拱辰开始接触和系统学习西方造船、铸炮方面的有关技术。他每到一处,都注意考察当地的船制、炮式,搜集火器资料,不遗余力,潜心研究。
道光二十年(1840),适值鸦片战争爆发,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丁拱辰毅然回国,并弃商从军,立下“富国强兵”的宏愿,致力于火炮的改进与研制。次年,他到广州悉心研究西洋火炮,在广州郊区的燕塘,亲自铸大炮40门,反复进行火炮射击试验,经过整理总结,遂著成内容丰富的《演炮图说》,在书中他指出了中国传统旧制火药的不足,提出了新的火药研制方法。'24'设计了旋转式活动炮架,制造了搬运火炮用的滑车绞架,极大地提高了火炮的机动能力。因其贡献,皇帝赐赏他六品军功顶戴。
丁拱辰在当时是制炮人中唯一游历过欧洲的人,所以他的《演炮图说》被时人认为是介绍西方射击学内容最详尽、学理最新的书,受到火器研制专家的普遍重视。成书不久,就进呈皇帝,道光二十二年(1842)朝廷令将此书及铜炮、炮架的式样送至两江总督耆英处,要他按此样式制造,以装备水师和陆军使用。林则徐读了《演炮图说》,极为赞赏。叶志谦称赞此书是“谋国谋心,事先利器,配金配火,虞备除戎”。邓廷桢则称丁拱辰“辨微妙解弧三角,策事真通垣一方”。'25'魏源将此书收入《海国图志》中。洋务运动兴起后,丁拱辰北上江苏、上海,为编辑欧美火器著作和研制欧美火器而奔波。同治二年(1863),年逾花甲的丁拱辰又编著了12万字的《西洋军火图编》,附图150幅,献于军前。乃奉命监督、指导铸炮工作,后因军功得赏五品花翎。
丁拱辰是我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研究欧美军工技术的专家之一,是我国近代史上军备领域的先驱之一。
三、 抗击法国侵略,云南回族奋勇当先
光绪十年(1883),法国殖民者挑起了中法战争,因清政府的软弱、妥协,导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不败而败,并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然而法国侵略者并不满足,进一步侵略我国内地和沿海地区,因而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各路清军奋起反击,向法国侵略军展开进攻。在这场战争中,云南回族将领马维骐'26'、白金柱'27'、马秀廷'28'、马树堂'29'表现英勇,战功卓著,被誉为“抗法滇军四回将”。
文武双全的马维骐于同治十年(1 871)升任参将。中法战争爆发,马维骐带绥远营官兵出关,独当一面。后驻军宣化,援运,北宁,屡挫敌军。再进攻宣光,昼夜攻城,奋战不懈,毙敌无数。继而又奉命穿着越服,扮为越人,深入法军占领区,侦察敌情,并绘制了详尽的地图。总督岑毓英看到地图喜出望外,拍案叫道:“虏在吾目中矣。”根据地图,严密部署,大破法军。法人波华率军1800人,战舰9只,围黑旗军,主帅刘永福告急,“维骐锐身驰救,鏖战二昼夜,击却之”'30',解刘永福之围。此后,马维骐又率兵助攻临洮,协助老将冯子材作战,取得谅山大捷,迫使法军退往河内,越南战局得以改观。战后,马维骐因“功最,迁副将,赐号博多欢巴图鲁”'31'。时人在评论中法之战的诸将时说:“法越之战,滇军多有功,而以维骐及覃修纲、吴永安为著。”'32'之后,马维骐因军功官至广东、四川提督,授建威将军。他很重视人才的培养,曾捐资在家乡创办龙泉书院,发展教育,培育人才。在四川任职时,创办军官学堂,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
白金桂从小习武,以勇猛、力大过人著称,民间誉为“白大牛”。年轻时从军马维骐。中法战争爆发后,他跟从马维骐出关参战,参加宣光、临洮等战役,冲锋陷阵,是滇军中骁勇善战的猛将之一。战后,“以功累保至记名提督,调补开广总镇,赐胜勇巴图鲁名号。”'33'
马秀廷从小习武,深谙回族武术文化,后从军,历功为哨官、管带。中法战争中,经吴永安推荐,任总督岑毓英部“定远、镇远两军都统,督师出关,”抗击法军。1885年3月,马秀廷率所部与刘永福黑旗军一道,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失地,歼灭法将孤拔,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军。后“法人乞和,公奉命屯军”,因“功劳卓著,为国效忠”,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