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饔谩A傧幕刈迦褐诔て谝岳葱纬膳ê竦纳唐芬馐叮套雎蚵羰切矶嗉一У拇承幸怠�
目前,临夏回族的经济形态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商品流通行业。主要以皮毛、茶叶、民族用品、西北特产等为主;二是农畜产品、地毯、皮革加工业;三是劳务输出。以建筑业,尤其市回族砖雕、木雕、古建筑工人等为主;四是清真餐饮业,包括临夏州和国内跨区域的餐饮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面对临夏农业人多地少,工业资源贫乏的现状,制定了适合当地经济情况的发展政策。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于1983年初全面放开市场,放开物资,搞活流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为便于沟通信息,推出临夏及西部地区特产,州政府先后在西藏、青海、北京、南京、深圳、兰州等地设立了十个办事处,专门为本州从事商品流通的从业人员服务。1986年以来,全州每年有5。6万户、8万农民在青藏高原和沿海各地做生意,另有几万人以农为主,间歇性贩卖商货。
(一)、民营企业及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从1981年到1992年,全州地方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51倍,年均增长26。7%,达到4。14亿元;人均工业总产值也增长了10倍以上。从1985年底开始,临夏民营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一些有远见的个体经营者,依托市场提供的原料和商业积累的资金,开始兴办以皮毛制品为主的加工业。据统计,1992年,临夏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近300个,其中地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92个,农村村办工业企业59个,农村合作经营工业企业359个,农村个体工业企业7468个。主要涵盖建材、食品、皮革、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品等行业。产品有食品、皮革和皮毛制品、民族用品、小食品、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1992年,这些地方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就已经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5。72%。在地方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31%,城乡集体企业约占比重为21。6%,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其它经济成份的企业占47。4%。地方中小企业实现利税3570万元,占全州工业利税的98%以上。地方中小企业成为临夏州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临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对于临夏这一地处西部缺乏能源和工业基础的民族地区而言,这些企业的建立是他们积累经验,改变以农商兼营的传统经济模式,发挥地域优势,以商促工,推出地方特产的突破口。1994年,全州民营企业由1984年的4683个增加到8382个,全州工业总产值从实施以商促工的1987年到1994年,每年平均以30。2%的速度递增,比以商促工前七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提高了21个百分点。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1994年,在全州工业总产值中民营工业产值占71%,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民营商业的比重占58%,在缴纳的工商税总额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在税制改革前达到47。5%。
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临夏州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94年与1982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6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4倍,财政收入增长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4倍。到1995年底,全州工农业总产量达16。2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9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6亿元,同比增长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元,同比增长10倍。2005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达56。2261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为 16。35亿,第三产业产值为24。5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全州贫困面由80%下降到了34。7%。截至2005年,全州城乡群众从事民营经济的达17。14万人,占城乡劳动力的 22。8%,占总人口的 10%。从经营形式上看,有个体户、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个体户、股份制企业为主;从经营行业上分,从事工业、加工业的有4。16万人,占民营经济总人数的 23。9%;从事商业的 8。5万人(包括州外固定、流动经营者),占49。6%;从事运输业的28万人,占7。5%;从事饮食服务业的0。76万人,占 4。4%;其它行业的 2。5万人,占 14。6%。
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为全州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均起了积极的作用。全州工业总产值由1982年的3418万元增加到1994年的7305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6倍。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运输等乡镇企业的空前发展。全州乡镇企业在1994年达到24980个,总产值达到12。5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9。4倍,全州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纯收入人均达到173元,占纯收入总额的34%。现在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吸纳13。3万劳动力,拥有3亿资产的新的生产力。1996年,全州已有25000家个体和私营集体为主的乡镇企业,形成以皮毛、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群。这些企业的原料大多来自青藏高原,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两头在外,两头得利,生产经营模式与东南沿海的三资、乡镇企业极为相似。2002年末,临夏州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州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1%,在甘肃省14个市(州、地)中位居首位。
临夏市现有八、九万个体经营者,五、六万人利用农闲搞间歇性经营的半农半商人。他们从开始的人担、车推、设摊叫卖,发展到开铺面、办商场;从贩卖农副产品到工业品、民族用品,应有尽有;从小宗零售到大宗批发,从州内经营到进入国内大市场,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林畜产品和东南地区工业品的交换架起了桥梁,使临夏成为皮毛、木材、茶叶等物资的集散地。近年来,市场每年提供的牛羊皮达七、八百万张,羊毛 2万吨以上,木材10多万立方米,服装面料500多万米,茶叶200多万公斤。全州鼓励群众以社会集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修建了一大批大型商场,开辟了一大批集贸市场。商业网点已延伸到每个村落,形成了城乡衔接、批零配套、机制灵活、网络畅通的,与国内大市场接轨的市场网络。
截止到2004年,全州民营企业已达19700家,占全州在册企业总数的99%。在全州乡镇企业中民营企业(包括私营、独资、合作、联营)有13816个,有限责任公司31个,股份有限公司12个。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9。58亿元,占全州GDP的36%。从业人员达到12。4323万余人,民营企业上缴税金6012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159万元;年创汇998万美元,农民人均从民营经济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 757元。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扩大了就业领域,解决了社会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贡献。据调查测算,全州农村的剩余劳力在30万人以上,城市每年有三、四千名青年进入待业行列,民营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力和城市待业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现在全州城乡从事民营经济的 17万多人,占经济领域社会就业总人数的84%,使一半多的城乡待业人员有了职业。带动了农村非农产业大规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快了扶贫开发,全州农民投入的生产费用由改革前的两千多万元增加到近两年的近两亿元。2004年,全州从事民营经济的人数占经济领域社会就业总数的70。1%。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200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63。5%。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州财政收入的24。3 %,来自民营经济领域的税收收入已成为临夏州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3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181。47元,其中从民营经济中获得的纯收入703。12元,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5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1元,其中从民营经济中获得纯收入794。2元,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31%。有力地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全州的流通领域中;民营经济成份占到95%以上。州内贩运的皮张、羊毛、茶叶、牛羊、粮油、蔬菜、木材、煤炭、化肥、建材等各类大宗物资,大多都是通过成千上万个从事民营经济者进行流通的。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交通、文教卫生、扶贫济困、水利建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架设起中西部地区经济沟通的桥梁:长短途贩运业是临夏形成西部贸易中心的关键。回族利用自己熟悉藏区地理环境、语言文化、民族习俗的优势,改革开放之初就深入牧区收购牛羊皮毛贩运到临夏,甚至做跨国生意,把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的皮毛贩运到临夏,在广河县三甲集建成皮毛集市,然后将皮毛运往全国各地。三甲集一度被誉为“西北第一集”,从三甲集的上集到洮河岸边的临园,出现了一个长达十里的工商走廊。1992年,这里兴办了40多家皮毛加工企业,每年成交皮张150万张,羊毛6千吨。在将藏区畜产品运往内地的同时,他们还在拉萨、那曲、日喀则、格尔木等地开设档口,将国内各地适宜藏区的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推销给那里的人民,并销往邻近各国。临夏生产的少数民族用品,如穆斯林用的汤瓶、盖碗茶、小白帽、礼拜毯、盖头、短大衣、长方巾、装饰镜框等供应全国各地。藏族群众喜爱的铜锅、龙碗、奶钩、藏袍、呢绒、氆氇、兽皮、腰刀等商品,也经由这里转手。每年临夏都有三、四万人形成贩运队伍,用卡车将内地的丝绸、瓷器、服装、食品、饮料、蔬菜等生活用品运往广大牧区,又把牧区的皮毛、蹄角、虫草等产品,以及印度的毛料、香料、化妆品、稀有皮张等转运到临夏,继而供应东部市场。在云南的茶叶市场,有千余临夏回族常年从事商业贩运,从而使临夏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茶叶集散地。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出现了5000多人的临夏回族皮毛商队;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也有不少临夏回族常年从事工业品采购和土特产销售。据2000年统计,在拉萨八角街一带的上千家店铺和饭馆中,有600多家是临夏人开的,可以说支撑着八角街个体商贸的“半壁河山”。2001年,临夏州流通领域从业人员达14万多人,已建成各类专业市场112处,商贸流通辐射到20多个省市。临夏回族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做了很好的二传手,丰富的中转市场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的商品流通。
(三)、从政策中受益的回族人民:为了鼓励群众发展民营经济,州委、州政府早在1983、1984两年就先后制定出台了“六个允许、八个支持”等政策规定。1987年初,州委全面总结临夏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强化基础,开发劳务,以商促工,以工兴农”的经济发展思路,制定了扶持发展工业的《十二条》优惠政策,适时地引导到发展民族工业,一大批民营加工企业相继出现,并促进了市场流通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后又不断补充完善,为广大群众经商务工、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包括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市、上集镇,从事工业、商业、饮食、服务、建筑、运输等行业;允许私人投资教育、医院、电影院、文化站等各种社会服务行业;允许农民购置并经营大中型拖拉机、汽车、各种加工机械;允许和鼓励农民、市民在城镇修建商店、旅馆、厂房、住宅楼等;允许企业和个人雇请帮工,鼓励能工巧匠多带徒弟,传授技艺;对民营企业在供货、贷款上与国营、集体企业同样对待,并解决经营场地。在开放市场,搞活流通方面,鼓励群众集资搞市场建设,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封锁,各类物资进来的不堵,出去的不挡。允许群众搞长、短途贩运,鼓励在全国范围内设点经营,不断开拓和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展各种经济成份之间多形式的协作和联合,允许资金分红。在商品生产方面,对农林承包地允许转包。允许在承包地上办果园、苗圃、花圃、养殖场及修作坊等;鼓励群众集资兴办小水利、小水电和各种基础设施。在优惠政策方面,对开发性、试办性、开创性的工商企业减免各种税收三至五年;尊重民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保护合法经济权益,不准乱滩派。严禁多处、多次征税等。
1992年,州政府进一步制定政策,完善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制度保障,使全州市场建设、民营工业、商贸流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群众集资建市场、工业生产上档次的新局面。1990年代以来,州委又相继制定出台了《临夏州建设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临夏回族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若干优惠政策》、《临夏回族自治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放开搞活、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在发展领域、规模总量、水平档次上的三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全州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全州经济的主体、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政策能够从临夏州实际出发,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临夏人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实惠。
(四)、临夏回族知名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临夏州出现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民营企业家,开始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民营经济遍布城乡,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旅游、制造、冶金、商贸、交通运输、仓储、批发贸易、餐饮、建筑建材、社会服务等行业,并向文教、卫生等行业扩展。皮革、毛纺地毯、清真牛羊肉、旅游、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交通运输、餐饮业等成为主导行业。民营企业从最初的小本经营不断拓展领域,扩大规模,经营范围延伸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毛纺地毯和民族特需用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实力比较雄厚的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近两年不断涌现,投资领域扩展到国有集体企业。目前;已培育出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集团1户;上1000万元的企业(包括民营建筑公司)32户,上五百万元的企业51户。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民营企业群体正在形成。
创建于1988年的临夏市八坊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33亩,注册资金5380万元,现有员工700多人。公司由最初的临夏八坊汽车队起步,在以运输业为本的同时,调整经营策略,开展多种经营。现已发展为集牛羊活畜交易、汽车贸易、货物运输、粮油批发、宾馆餐饮、石油销售、建制材料、肉食品加工、医疗医药、民族用品、矿产开发、汽车修理、房地产开发等14个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其中成立于1998年4月的八坊活畜交易市场,有员工46人。这里开设的牛羊活畜交易为开发清真肉食品加工提供了原料,2002年成交量达到100多万头,集团与周边各地3000多家农牧民建立了固定的业务联系,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牛羊活畜交易市场之一。
临夏市什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四家分公司,以云豆、大豆加工包装为主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远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是临夏州唯一一家拥有自营出口创汇权的企业。截止2004年11底,该企业已累计实现出口创汇700多万美元。2006年1月,年产6万吨豆类罐头的生产线暨3000吨豆类蛋白的生产线全线投入使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临夏市清河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2002年,计有固定资产投资5025万元,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企业,公司以开发利用地方畜牧资源为基础,以清真牛羊肉精分割加工为重点,以肉牛繁育养殖为支撑,以清真熟食品、牦牛壮骨粉、乳品和牛羊副产品加工利用为延伸,打造清真食品生产基地。现正投资1。6亿元,按照欧式标准建设全封闭式屠宰加工流水线,全线投产使用后,每年可生产精分割、精包装牛羊肉500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8200万元,实现利税1881万元,企业同时能够解决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兴强地毯公司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达1100万元。现已拥有独立出口权,产品成功发往土耳其、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累计创汇28万美元,产品也被列入甘肃省名牌战略企业名单。该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有70多个加工点遍布全国各地,预计到2010年年产量有望翻一番,年销售收入递增15%。
临夏市民族用品厂为国家民委、财政部、轻工部、税务总局、工商银行确定的“全国民族用品生产定点企业”;甘肃省二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65万元;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各式“河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