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涝河桥市场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主要特色是“清真、物美、价廉”,销售速度快、辐射区域广。市场所有牛、羊、骆驼都由清真寺阿訇或满拉主宰。经屠宰加工后的副产品丰富,其中有牛羊油、骨头、牛皮、羊皮、下水、碎肉、腱骨、软骨、羊排、羊尾、牛尾、肾等,它们被广泛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根据客户的要求可加工成各类形式的初级产品,如肉卷、精卷牛羊肉、羊肉坯、全羊下水等。陕、甘、蒙、晋、冀、鲁、豫、闽、京、沈、黑、新、沪及宁夏各市、县都与这个市场建立了较为固定的供货和销售网络。
作为西北最大,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目前涝河桥批发市场年宰杀量约35万只羊、3万头牛,外销皮张40万张,年成交额约在1亿元左右。市场基本形成采购、运输、加工、外销的专业化、系列化经营方式。市场有固定摊位46个、临时摊位240多个。市场人流量高峰期日平均达3000人次左右。不仅丰富了群众的饮食生活,而且活跃了市场,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
三、宁夏纳氏清真食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创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12000亩,总部在银川市北塔商业街,是一家集农林牧、饲养、繁殖、育种、屠宰、肉制品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具有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大型民营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500万元,总资产1。38亿元。公司现有员工260人,其中10%具有中高级职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覆盖外贸、食品、畜牧、生物、生态工程、农业等十多个门类。公司坚持科学管理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多层次的网络化管理,为目前宁夏最大的牛羊养殖和加工企业。
公司的肉牛饲养基地位于青铜峡市甘城子乡,这里是800公顷优良绿色生态饲养基地。建有牛饲养圈舍1。3万平方米,牛肉制品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公司还在青铜峡市建立了年出栏5万头育肥牛的饲养场,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养殖场为全封闭式工厂化管理,建有标准化的集屠宰、排酸、分割、冷冻、包装为一体的加工生产线,产品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化的清真工艺加工。
肉羊饲养地位于同心县扬黄灌区,109国道、银平公路、盐兴公路、宝中铁路贯穿东西南北交通,运输、通信条件十分方便。在该区建立了20个年产15000只优质羔羊和20000只育肥出栏肉羊的标准化养羊小区,每个小区40-60户,其中80%以上的农户饲养规模达到300只以上。基地已形成了年产15万只优质羔羊和20万只出栏肉羊的养殖规模。
公司生产的“纳氏”品牌的系列分割牛羊肉制品被国家经贸委屠宰技术鉴定中心认定为“安全放心肉”,公司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宁夏十大养殖基地”称号,评为定点屠宰示范单位,并授予“宁夏地产品牌放心牛羊肉”称号,当选为“宁夏首批卫生信誉度A级食品生产单位”,并列入银川市“放心食品工程”,产品被推广为“放心肉制品”进行连锁销售。被国家农业部家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订定为“无公害家产”。目前,本公司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牛羊肉制品五十几个品种,销售量逐年增长。
在宁夏实施“政策扶持、引农合作、公司带动”的政策环境中,纳氏集团优化组合了区内现有的肉牛、羊饲养、屠宰加工场,如涝河桥、纳家户、平惠乐、平罗宝丰、中卫等,以做强肉羊产业为目标,迅速提高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对屠宰场视具体情况补充设备,改善工作条件及周边环境卫生,强化员工培训,提高生产技能,使其均以集团分公司之名挂牌营业,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战略方针,建立工厂和专业养殖企业,带动宁夏人民共同致富。
纳氏集团致力于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中心的ERP(综合企业程序软件)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科学化、自动化、网络化、规模化的有机运行机制。实现对产销系统进行全面电子信息管理监控,促使生产、市场同步,严格按照市场动向安排生产,协调供需关系等。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便于统筹兼顾,正确地进行重大事务的决策。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每只进场牛羊必须打上耳号,建立牛羊档案,从源头上防止了牲畜疫病的传播,确保牛羊肉在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安全,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从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使其完全达到国际食品安全要求,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以纳氏肥牛为龙头,公司发展了一批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纵向产业化组织,以其先进的技术装备,联合区内同行业中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和集团化运行的横向产销组织。通过对各类中小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宁夏牛羊产业形成从良种引进、改良、工厂化饲养、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等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在各企业间以及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建立了完整的有机联系,实行规范有序的统一管理。通过国家的税收调节、信贷支持、兼并破产、债权转股权和股票上市等政策,最终实现牛羊产业集团化管理、跨区域发展和跨国经营的宏伟目标。
将宁夏的牛羊产业做大、做强,打出独具特色的宁夏清真品牌,让宁夏的清真牛羊肉走出去,发展宁夏、振兴宁夏,是纳氏集团的发展方向。纳氏肥牛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畅销荷兰、埃及等国家河地区,截至2003年销往国外的产品达500多吨。在企业的带动下,先后发展肉牛养殖大户60多户,共养殖肉牛600多头,并建立了一个辐射全市5个乡镇的肉牛繁育基地,带动农户2500多户,繁育良种肉牛3000多头。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企业还征得荒沙地14000多亩,投资数百万元作为生态基地来建设,种植了新疆杨、沙棘等树种,防治土地沙化。纳氏集团的发展,不仅活跃了周边市场,为宁夏创收了外汇,增加了税收,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农民发展经济的致富梦想,为当地回汉及各族人民做出了贡献。
四、依靠土豆致富的西海固人。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泛称,原指宁夏西吉、海原、固原、隆德、彭阳、泾源六县。现主要指固原市所辖1区4县,属于贫甲天下的山区,以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贫瘠,人民生活贫苦而闻名于世,也是建国以来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地区之一。全市现有人口152万,农业人口占89%,目前当地还有11。6万的绝对贫困人口。
西海固地区由于山大沟深、干旱少雨,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种植。当地农民将其长期作为优越作物,依赖其解决温饱。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市场经济不发达,产品很难被外界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这里生产的马铃薯产量大,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而名声远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固原市马铃薯逐渐走出山区,成为这一地区人们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固原市重点抓马铃薯、草畜、劳务输出、红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这几大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收入占到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份额的70%。尤其是随着淀粉加工业的兴起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万亩,总产量可达250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超过3000多家。为了将马铃薯及其产品及时外运出口,市上组建了马铃薯外运协会,建设了专门的批发市场,使得鲜薯及其产品销往全国17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和欧洲各国。目前,菜用型马铃薯收购价格达到1元/公斤,淀粉加工用马铃薯收购价格达到0。5元/公斤。
西吉县按照“扩大总量、做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加大基地建设规模。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0多万亩上升至73万亩,全县农民户均种植马铃薯8。9亩,鲜薯总产量可达12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50元以上。西吉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宁夏固原马铃薯节,西吉无公害马铃薯也得到了国家颁发的“认证”证书,各地马铃薯销售协会纷纷成立,马铃薯加工的机械化作业已经进入百姓生活。
马铃薯产业的崛起,为西吉县培养了一批依靠马铃薯贩运及加工、销售而发家致富的农民。据2004年统计,仅西吉县就有马铃薯加工企业和重点加工户1810家,其中年产淀粉1000吨以上的企业8家,500-1000吨的加工企业15家,500吨以下的加工企业33家,个体加工户1754家。能够加工鲜薯20万吨以上,生产精、粗淀粉1。7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获利税1600万元,为马铃薯种植户带来收入总计6000多万元。2004年,西吉县被中国特产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及其相关产品的流通也培养了西吉贫困山区人们的商品意识,一批信息灵通,头脑活跃的第四章 高原市场经济的开拓者:青海回族
青海回族生活在陆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之路三条大动脉的交汇处,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青海回族人口为823463人,占总人口的15。89%。
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借助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个人发家致富的梦想。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为历来就喜欢经商流动的回族提供了宝贵的创业机遇,在商海中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为整个青海甚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一、青海穆斯林建筑工程公司:创建于1976年,是一家集建筑工程施工、装饰装潢工程、市政管网、道路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宾馆、旅游业和建筑预制构配件厂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公司。设有董事长办公室、财务部、总工办、材料部、工程部、信息管理部、档案室等科室。
公司注册资金5400万元,年产值约5000万元。现有职工8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专业人员126人,技术工人320人,各类施工机械设备齐全。该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坚持质量第一,贡献优质工程,自公司建立至今,所有承建的项目均达到一次交验合格。公司承担的盐湖研究所住宅楼工程于1998年获“江河源杯”省级优质工程奖;1999年承建的东关清真大寺综合楼再次获得“江河源杯”省级优质工程奖,公司荣获“西北建筑行业十佳优秀企业”称号;2000年获得青海省税务局授予的“星级纳税户”荣誉称号;2001年,公司加强内部管理,树立了品牌意识,顺利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全国首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使公司始终在青海省内建筑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公司注重引导职工关心国家和行业大事,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每年都订阅《中国建设报》、《工人日报》、《青海日报》、《西宁晚报》、《西北建设报》等报刊,为工地订阅了《建筑工人》,发放了《施工规范》、《标准图集》等。公司积极奉献爱心,先后为西宁回族中学捐款2万元;为林家崖逸夫小学捐款8万元;为接到公益事业先后捐款10余万元。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时,公司向灾区人民捐款2万元;为西宁东关回族女子小学捐款18万元;为城东区敬老院捐资3万元。公司在兴办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扶危济困方面,总是慷慨奉献,且低调处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总经理韩文林被西宁市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并受到国家及地方媒体的关注,其承建的施工项目因工期快、质量优、善后服务好等受到各建设单位及广大住户的好评,在省内外建筑行业及社会各界享有很高的信誉。
二、青海莱麦丹工商贸集团:只要去过西宁的人,一定注意过位于火车站东侧的西宁东部百货批发市场,这是由回族青年马显云独资创办的两大市场之一。该市场为钢木转混全封闭式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市场内共有260多间铺面,每间面积20余平方米;有141个精品商铺。另一个是西宁建国路小商品批发市场,该市场是在原滨河路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是青海省内目前最大的食品集散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有商铺400多套。目前,该集团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西宁颇有名气的批发市场,引领着高原商贸市场的潮流,拥有资产达7000多万元,两大市场从业人员3000余人,每天顾客流量为10000人次,年成交总额达1亿元以上。
两大批发市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极大地方便了省内外群众的商品流通,而且带动了一大批人走向富裕的道路。公司下属的两大市场经销户中,许多人都是下岗工人,他们由最初的失业者变成了富裕户。东部市场开业后,在市场内专门开辟了扶贫区,仅1997和1998两年,采取免除租金和其他优惠办法,先后为300多名下岗职工提供了摊位,帮助他们致富。在莱麦丹集团开设的两大市场,除了回族经营户外,还有汉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民族,其中通过市场扶贫区的优惠政策而发展起来的各族人民就有好多家,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帮扶的事迹每日都发生着。
多年来董事长马显云先后被省、市、区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民营企业家;1998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1999年被授予青海省劳动模范;2004年荣获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
三、青海创新集团:创新集团的前身是注册成立于1997年的西宁龙源保健品有限公司,从1996年起,董事长兼总经理马青就带领员工进行创业。1998年整体兼并了原国有企业西宁海湖浴池,成立了青海龙源宾馆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创新集团收购了青海塑料厂。2001年又成功兼并西宁塑料厂,本年还收购了西宁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西门口原体育活动中心项目之一的体育大厦在建工程,并更名为创新大厦。目前,集团公司已拥有总资产2亿元,218名员工。下属青海创新房地产有限公司、青海龙源宾馆有限公司、青海创新商贸有限公司、青海创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青海创新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青海创新科技通讯器材销售有限公司等六个公司。集团实行制度化管理,内设行政部、财务部、投资发展部、工程部和保卫部等只能机构。企业先后投资2亿元建成了永青大厦、创新大厦、创新商城、创新购物中心等商业和居住房地产项目。对西宁市的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危房改造等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集团能够引入国内著名商贸企业从事经营活动。2000年,引进北京华联集团,将创新商城整体出售给华联,建成当时西宁最大的购物超市。2004年,又成功招商引进北京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对于促进青海经济的发展,提高商贸经营档次和水平,增加地方财政税收,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历次兼并和重组中,集团安置下岗职工和其他社会失业人员再就业1100人次。创新大厦的建成,为社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集团在配合政府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企业同时积极回报社会,从1997年至2004年,共向国家上缴各项税收709万余元。集团还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曾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投资专款援建饮水工程,为大通县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捐资,共计捐款273700元,面粉3吨,衣物168件。
企业的业绩和社会效益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自1997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多种荣誉称号,2003年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评为“光彩之星”,为青海省争得了荣誉。创新集团秉持“务实高效、创新进取”的经营理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企业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兼并、收购、合营等多种手段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思路,为青海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也方便了西宁市民及青海人民的购物、旅游等生活,为社会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四、西宁仁杰粮油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组建于2002年9月,经营范围包括原粮和成品粮的收购、批发、配送、加工以及铺面房屋出租等业务。目前市场总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35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公司拥有管理人员40余人,现有市场经营户100余家。2005年市场交易原粮6。1万吨,带动农户达1。2万余户,交易成品粮21万吨,食用油2。9万吨,交易总金额7。4亿元。市场成品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