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税。1001户公有制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进入到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彰显活力,产值、从业人员和纳税额分别占总数的40%、60%和64。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6%。对外开放有了新局面,先后同25个省区市和100多个地州建立协作关系,连续两年引进到位资金超过50亿元。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较为频繁的经贸合作关系,一大批优势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跨出国门、进军中亚、南亚和欧美市场,2004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12亿美元,其中出口2。06亿美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实施“科教兴昌”战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全州科研推广机构由1954年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333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4196名。7个县市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行列,昌吉市被授予“全国首批科技示范市”;成功承办两届“科洽会”,使之成为与“乌洽会”同等规模的科技经贸盛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13所,在校生27万人,构建了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步推进,政府办学与民办教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城乡医疗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名、床位4张;防病治病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州前的34岁上升到75。65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17。7‰下降到7‰,计划生育率达到99。9%。文学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创作出了一批在全疆全国获奖、鼓舞人心的精品佳作,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4个县市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建设、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覆盖面分别达到98。2%和96。4%。全州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已占到州域总面积的43。7%,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现有少数民族干部1。16万人,是50年前的37倍,占干部总数的30%;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8473人,占总数的30%。深入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兴边富民工程”、牧民定居工程等,85。6%以上的牧民实现了定居半定居。

  昌吉州成立五十年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昌吉视察,给全州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三、今后一个时期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性思路

  本世纪头20年,是昌吉卅加快发展、乘势而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做出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并明确要求昌吉州要率先启动、优先发展,担当起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排头兵。去年12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加快发展”的原则,创造性地作出了在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实现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又给昌吉州大发展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今后一个时期,昌吉州将紧紧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招商;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三产、发展旅游;加强党的领导,打造平安昌吉,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20年,GDP达到1200亿元,较2000年翻3。34番,在全疆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宏伟目标。
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是:紧紧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机遇,强力推进规划、市场、财政“三统一”,把乌昌地区建成全疆最强的制造业基地,全疆最重要的出口加工和外贸基地,全疆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全疆最重要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全疆最大的城市集群和最重要的人居生态区,充分发挥乌昌地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龙头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疆经济社会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煤化工、电力能源、农牧产品加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新材料开发、轻纺和高新技术等十大重点支柱产业,把昌吉州建成新疆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重化工基地、机电制造基地、建材陶瓷基地、电力能源基地、轻纺基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十一五”末,培育2家百亿企业集团、6家50亿元企业和100家亿元企业,培育5—8个中国名牌产品,把特变电工打造成全球产能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以棉花、粮食、乳品、肉品、加工番茄、酿酒葡萄、制种等十二个优势农业产业带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把昌吉州打造成新疆乳品的龙头、肉品加工的龙头、番茄加工的龙头、优质面粉加工的龙头、菌草业的龙头、制种业的龙头、绿色食品的龙头和新疆最大的棉纺城。到“十一五”末,力争5家龙头企业进入国内行业10强,10个农产品获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80一100亿元。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昌吉州建成内地大企业、大集团进军中亚、欧洲市场的桥头堡和外贸出口加工工业区。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天池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尽快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跨越,力争到2010年,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深入实施“科教兴昌”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昌吉州打造成新疆的民办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力争“十一五”期间再建成3—5个国家级、10—15个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努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把昌吉州建成全疆乃至西部重要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昌吉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通人和,是祖国西北边陲的昌盛吉祥之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块充满商机、蓄势待发的宝地,是一片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热土,是一个欣欣向荣、和谐安宁的乐园,昌吉州各族人民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欢迎各界朋友来昌吉创业、发展。
第六章 云南纳古镇、沙甸区回族经济

 

一、纳古镇回族经济

纳古镇位于云南玉溪地区通海县,东临杞麓湖,西接狮子山,北望秀山,南眺江川,是一个知名的回族聚居地区。2005年,这里共有居民1809户,7934人,世居民族除回族外,还有汉族、彝族、傣族、壮族、哈尼族和拉祜族,其中回族6469人,回族占全镇总人口的81。5%。纳古镇由纳家营、古城、三家村3个自然村组成,辖7个村民小组。纳古镇虽小,但它的乡镇企业在云南却是很有名气。

除了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之外,纳古镇借助改革开放政策迅速崛起的乡镇经济、个体经济为这一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无限商机和幸福生活。

纳古镇地处农村,但回族的经商传统保持良好,从元代延续至今的手工制造业比较发达,随着技术的改进,纳古镇保留了传统的五金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手工业出现了新的历史转机。早在1981年,纳古镇就大胆试办乡镇企业。本年纳古镇三社的14家农户组建立了纳古有史以来第一个联合企业——纳家营钢窗厂。此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到1988年建乡时已经发展到200多个。生产规模的扩大,为周边剩余劳动力解决了生计。1990年,纳古有户办、联办乡镇企业160多家,3000余名从业人员,其中本乡人占1/3,纳古镇的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

1997年纳古撤乡改镇,纳古镇的乡镇企业已发展到400多个,涉及冶金、建材、化工、机械、交通、运输、燃料、食品、塑料、皮革、文体、印刷、贸易、服务等20多个行业。其中钢窗、焊管等都曾成为全省最大的生产基地,乡镇企业总收入7亿元,是1980年时当地社会经济总收入的100多倍。从业人员接近5000人,社会经济总收入达7。28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收入7。11亿元,占总收入的99%。除了生产加工金属材料、门窗、建筑构件、各类金属制品外,其它行业如机械加工、塑料、玻璃、皮革、纸品、印刷、日用、食品等也蓬勃发展。在玉溪地区农村综合实力20强乡镇中排名第八,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达70。4%,居全地区第二位。纳古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和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的营业收入都突破了亿元大关。乡镇企业供销公司、通海纳家营桶盖厂、纳古实业总公司和物资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乡镇企业的营业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营业收入一千万元以下,一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8家。乡镇企业由过去单纯分散的传统手工业发展为多行业、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新兴工业。

1997年,纳古镇的社会经济总收入达7。29亿元,为1980年的100倍。乡镇企业由1980年的1个发展到445个,从业人员由1980年的200人发展到4950人,营业总收入从1980年的40余万元增加到7。11亿元,占总收入的99。16%,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20。3%。全镇上交国税1014万元,人均1429。18元;上交地税80万元,全年人均上税额为1542元,位居玉溪地区第一,因此受到通海县委和县政府的表彰,获得速度效益奖第一名。在全县骨干企业发展贡献奖的四个企业中,纳古镇囊括了前三名。1999年,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达113045。8万元,全年人均毛收入158995元,乡镇企业从业人数5400人,完成营业收入11。16亿元,乡镇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018元。目前纳古乡镇企业类型大致有三类:一是户办企业,约占总数的70%;二是联户企业,约占总数的20%;三是集团企业,约占总数的10%。到2005年,纳古镇共有个体和私营企业592家,从业人员6826人,预计年底可以实现营业收入21。68亿元,比2000年增加11。48亿元;完成现价总产值18。33亿元,同比增加10。6792亿元;实现完成现价值3亿元,同比增加1。5776亿元;实现利税6838万元,同比增加2690万元。全镇个体和私营经济占全镇经济实体总数的99%,成为纳古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预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全镇共有固定电话1700余部;移动电话5000余部;电脑600余台。在全县九个乡镇中率先开通电信IP宽带网;部分私营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活动;各类机动车2600多辆;奔驰、宝马、奥迪等高档轿车拥有量在全省乡镇中数一数二;别墅300余幢;人均居住面积达35平方米;彩电、冰箱等高档电器已基本普及。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纳古镇开始学习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乡镇企业逐步进行规范性运作;采取股份制;扩大企业规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1996年;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通海县纳古镇工贸有限公司”成立;开创了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走联合发展路子的先河;为纳古日后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2001年;又一家股份有限公司——通海县热轧带钢厂成立。此后;纳古镇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短期内涌现出了裕林包装公司、华侨铰链公司、珠源铝业公司、大升有限公司等7家年产值五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以“马老表”为代表的民族特色食品企业。目前;纳古镇正在组建的上规模、上档次和采用先进工艺生产的龙头企业还有6户。在企业中引进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如珠源铝业公司;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特别是在上海等大中城市深受欢迎;年产值近5000万元;天方食品有限公司与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研究所积极合作;生产出的“马老表”品牌系列方便过桥米线和卷粉;产品远销国内和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行业经营的规范化也为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纳古镇的行会制度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架设了桥梁。2002年8月,由政府牵头成立了通海县工商业联合会纳古镇分会。2003年;又组建了纳古分会下属的3个协会。行业协会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呼声;向企业传达政府政策。通过行业自律;对原料和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仅此一项每年为纳古镇企业挽回近1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有效地保护了企业的利益;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为扩大经营领域和规模,纳古镇实行了走出去的“离镇经济”;鼓励当地企业到外地投资。已建成投产的纳家营综合开发公司石屏马鞍山铁矿、纳家营综合开发公司石屏银厂坡铅锌矿和在建的石屏县鑫磊锰业、临沧永德海山冶金等,这几户企业均选择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投资金额均超过3000万元。个别企业还选择到国外、省外投资;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回报;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他们还实行招商引资;积极利用外资和民间资金发展私营经济。自2000年以来;全镇引进外资5000多万元;利用民间资金上亿元,使纳古镇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

富裕的纳古人也注重加强村镇文化建设,追求美化环境,倡导人们建设和谐安宁的居住家园。以纳家营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给当地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人民的物质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资金和活力。早在1994年10月,纳家营所在的纳古乡自己筹资186万元安装并开通了装机容量为1000门的微波程控电话自动交换机,使全乡电话普及率达到了40%。1995年全村粮食生产总产量120。11万公斤,比1950年的40万斤增加了88。11万公斤;经济总收入17564。6万元,人均纯收入2485元,比1950年的总收入11。5万元增加了17553。1万元,增长了1000多倍。1996年总收入超过了2亿元。全村居民中拥有资产百万元以上的达30户,10万元以上的120户,私人建盖的价值20万元以上的住宅30多幢,价值10万元以上的90多幢。从2001年起,纳家营投资3000余万元重建清真寺大殿及其附属设施,村民慷慨解囊,有些企业家甚至捐资上百万元,希望改善社区中的人文环境,让村里的穆斯林有一个舒适的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建寺工程历时三年,由云南省建筑设计院精心勘测设计。近年来,纳古镇共投资700多万元完成了纳古学校的规划和建设,改善了学校硬件设施,采用年薪制等办法聘请优秀校长和教师到纳古学校任教,优化纳古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投资40余万元建成镇文化站,拥有图书2525册。与云南大学合作,投资18万元建立了回族研究基地和纳忠图书馆,激发了群众追求文化的热情。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组织篮球比赛,乒乓球、游泳、爬山、象棋、钓鱼等体育活动已成为较为普及的运动。政府管理部门根据纳古实际制定出台了《纳古镇环境保护实施细则》,严格控制高耗低效企业的建设审批,取缔关停了辖区内污染严重的企业。成立了纳古镇环卫站,聘请工作人员11人,购买了两辆垃圾车专门负责全镇的垃圾清运工作,使全镇的卫生环境大大改善。

纳古镇的发展路子,是对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成功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发展思路和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多次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嘉奖。该镇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乡镇企业百强乡(镇)”、“云南省乡镇企业五十强乡(镇)”;市委、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小康达标镇”;市电信局授予“玉溪移动电话第一镇”;市禁毒委授予“二OOO年创建‘无毒社区’工作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普法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县委授予“统一战线工作先进集体”等50余个荣誉称号。纳古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项事业的繁荣让人民真正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也感受到了团结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