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真主已把财产赏赐给你了,你就应该展示真主对你的恩惠。”言下之意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穆斯林(包括回族)尽可能要穿得好一些。回族不追求服装的奢华,但讲究穿戴的整洁。穆圣说:“你们爱好清洁吧!因为伊斯兰是清洁的宗教”,“清洁是信仰的一部分”。其中,衣服的清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凡是被弄脏的衣服,要求立即洗掉,洗衣服至少要洗三遍,每次都要拧干后再洗,最后要用流动的水清洗。尤其是内衣内裤要经常换洗,力戒外表整洁、内里肮脏。
饮食卫生。饮食是滋养生命的源泉,饮食卫生直接关系到生理卫生。因此,回族对饮食卫生格外关注。说到回族的饮食,人们马上会想到不吃猪肉。其实,不吃猪肉是包括回族在内的穆斯林整个饮食制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回族有一整套的饮食制度和饮食禁忌,这些制度和禁忌源于伊斯兰教,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与卫生有关。
首先,伊斯兰教要求回族对饮食有所选择,奉行有所吃有所不吃的原则,选择的标准看是否“佳美”(妥伊布),是否清洁,是否清真。佳美的食物很多,有动物类(牛、羊、鸡、鸭、鱼、虾等),植物类(各种粮食作物、瓜果蔬菜等),矿物类(如盐等),等等,不胜枚举。不佳美的、不可食的食物,伊斯兰教指出了若干种,比如《古兰经》说道:“有信仰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崇拜他。他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2:172)。在《古兰经》的另一处对上述禁忌食物讲得更具体,说:“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儿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可以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5:3)。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吃上述食物,除了宗教观念的原因外,还出于卫生的考虑。比如自死物,在自然情况下死亡的动物,不外乎有这样几个原因:病死、老死、吃了有害食物中毒而死,或跌死、摔死、抵死,或因其它事故和灾害而死。在上述情况下死亡的动物,不是肉质腐败,就是其中有带病毒的大量细菌,吃了以后难免对人体产生危害。不过,在所有自死物中鱼类是个例外(《古兰经》5:96),因为鱼儿离不开水,鱼类离开水以后其生命就会停止,就可以吃;但在水中因中毒或别的原因而死亡的,不可以吃。至于血液不能吃,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血液中含有各种病毒,是现代医学所证明了的。而猪肉之所以不能吃,既有宗教的原因,也有卫生的原因。《古兰经》从宗教角度认为猪肉“确是不洁的”(6:145)。中国伊斯兰学者刘智、马坚等从卫生角度阐述了禁食猪肉的原因。刘智在其著作《天方典礼》卷十四中说:“豕,畜类中污浊之尤也。”马坚教授则广征博引一些古今中外医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猪肉当中有许多寄生虫和其它病菌,对人体有害,其中援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话说:“南豕,味厚,汁浓,其毒尤甚。”当然,在当今世界上还有数十亿人吃猪肉,既然吃就有吃的理由,在此情况下,不宜对此进行过多的评论,以免伤害感情,影响团结。人们了解回族不吃猪肉的原因就足矣,不必过分纠缠。
清真食品已经成为各族各界人士喜爱的食品。所谓清真食品,是指伊斯兰教允许穆斯林吃的食品;这类食品范围较广,植物类食物除有毒的以外,均可享用(酒及麻醉品例外),如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等;动物类食物,则奉行有所吃有所不吃的原则,一般食草类动物均可吃,如牛、羊、鸡、鸭;食肉类动物均不可吃(鱼、虾等水产品例外),如豺、狼、虎、豹、鹰、猫、狗、蛇等。食草类动物,若是被捅死的、打死的、勒死的、射死的、杀死的,哪怕是牛羊鸡鸭等也不允许吃,除非由穆斯林按规定程序(如奉主名从喉部切断三管:血管、食管、气管,使血液顺畅地排尽)宰的。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清真饮食不但成了占全人类五分之一的人群的饮食习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还成为有些民族的民族特色和重要标志,如回族发展至今,其母语已消失(通用汉语),其传统服饰也已基本消失,居住也很分散(分布全国各地),清真饮食便成了其主要的民族特色之一。清真饮食讲究“清真”品位,烹饪强调饮食惟佳,选料必慎,综合搭配,不尚奢华,注意卫生,注重保健,体现民族、民生、民气、民本,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瑰宝,清真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我国几大菜系之一,深受各族人民欢迎。清真名店名菜很多,如北京的东来顺涮羊肉、西安的贾三灌汤包子、同盛祥羊肉泡馍、兰州的东乡手抓、南京的马祥兴松鼠鱼和八宝葫芦鸭、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烤全羊、银川的同心舂羊羔肉等等,已成为各族人民津津乐道的美食。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清真饭菜在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的同时,还借鉴和吸收了我国东西南北各大菜系的优点,首先在选料上进行突破,由传统的只用牛、羊、鸡肉,进而采用了禽类从鸡、鸭到鸵鸟、兰颈孔雀,海产品类由一般海鲜扩大到鱼肚、鱼翅、鲍鱼等等,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符合清真规矩,只要不违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都大胆采用,大大丰富了清真菜点的品种,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和喜爱清真饮食,认为清真饮食选料慎重,注意卫生,注重保健,不尚奢华,实惠实在。
回族在饮食方面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禁止饮酒、禁止吸毒、禁止吸烟。酒,这个含有酒精而使人致醉的东西,是许多民族所喜爱的饮料。古今中外,关于酒的故事、传说,实在太多太多;吟咏酒的诗篇,也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尤其是中国人,对酒情有独钟,历来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而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包括回族)绝对禁止饮酒(《古兰经》5:90)。穆圣说:“凡是使人麻醉的,都算酒;凡是酒,都是非法的。”,绝大数回族都不喝酒。酒的危害,已人所共知,它不但危害喝酒者本人的健康,使其机体衰老,记忆力衰退,神经受损,而且还因其丧失理智而危害他人的安全和利益;大量的车祸、抢劫、暴力、凶杀以及玩忽职守、腐败等等都与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酒列入麻醉剂之列。清代回族学者马注谈及酒害时说道:“设有四物于此,一宝剑、一美人、一奇货、一美酒。君将何取?少者曰:‘吾取色。’老者曰:‘吾取货。’壮者曰:‘取色为淫,取货为盗,吾不若取剑饮酒。’及饮而醉,于是持剑杀人,夺其货而淫其色,酒之为戒,不亦慎乎?”'1'明代回族学者王岱舆则罗列了若干酒害,说酒“能移人之志,浊人之神,使智者惑,贤者愚,廉者贪,节者淫……”'2'。
回族还禁止吸烟。吸烟容易导致各种疾病,香烟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只是商家由于经济利益驱动而不愿停止生产和销售。而毒品,乃是洪水猛兽,回族理所当然地拒绝它。当然极少数利欲熏心的回族,加入吸毒和贩毒的行列,这是为绝大多数回族所不耻的。
性卫生。“食色,性也”,性生活是人的整个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性卫生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卫生理念,尤其是随着性病的流行,人们更加注意这个问题。而回族有其更独特的性卫生观念。
性的需要是人的诸多生理需要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需要,性欲是人的各种欲望中的一个正常欲望。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因此,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包括回族)给性以合理的定位,即: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纵欲主义,提倡节欲主义。穆斯林(包括回族)被告知,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违背人的天性的,都是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的。禁欲主义者终身不嫁不娶,压抑性欲,违背人性,自我苛求,自我折磨,其结果不言而喻。而纵欲主义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性欲毫无约束,毫无节制,如脱缰之野马,在性的领域任意驰骋,任意发泄。古今中外,那些沉湎女色,纵欲过度的帝王将相和所谓“才子佳人”莫不未老先衰,甚至命丧黄泉。
而伊斯兰教所提倡的节欲主义,则是指通过正当婚姻来适当满足性欲。前面已经提到,性欲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无论男女,到一定年龄,生理上成熟后,就有这种要求,这种要求是必须要满足的,满足的正常途径就是婚姻。通过和谐的婚姻满足性欲,会使人青春焕发,充满朝气,而通过其它途径和私通来满足性欲被认为是不健康的、非法的。《古兰经》指出:“你们不要接近私通,因为私通确是下流的事,这行径真恶劣”(17:32)。回族文化认为,与其教人如何采取“安全”措施,而扬汤止沸,不如戒绝婚外性,从而釜底抽薪,更安全,更卫生。同时,也禁止鸡奸、同性恋等行为。
回族在强调通过婚姻满足性欲的同时,对夫妻之间的性卫生还有一些讲究,如禁止在妇女月经期间和生产后40天内发生性交。之所以禁止经期性交,是因为这时妇女的生殖器官因内分泌腺的不断分泌而处于充血状态,此时如果遭男性生殖器的干扰,会阻碍月经的正常排出,有时还会引起生殖器官的发炎、月经混乱等等,从而会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之所以禁止妇女产后40天内性交,是因为妇女生孩子,在身心方面经历了一种重大的变化,体力消耗很大,生殖系统遭到较大损伤,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所以,产妇需要较多的营养与一种平静的生活,而不能有丝毫的干扰。此外,夫妻之间每次房事之后,都要求各自洗“大净”(沐浴),厌恶连续的性交而不洗“大净”。这一点同样也是出于性卫生的考虑。世界上各种性病的传染,固然主要由于性乱所致,但也不能排除夫妻间不讲性卫生的因素。故勤洗“大净”、勤洗内衣内裤,一再被强调。至于每天洗小净时的“净下”(洗前、后窍),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通常大、小便后,都要“净下”,国内回族用汤瓶“净下”。笔者在科威特留学时发现,科威特人的厕所里,一般都有一根软管,便后便用软管中的水冲洗前、后窍,而不能用纸一擦了之。
以下再谈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与生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即是互动的。心理活动虽然离不开生理活动,但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也不是无所作用的。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就指出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他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以及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和预防都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回族的心理卫生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的其它观念的核心和基础。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只是有所差异而已。回族的世界观,可以概括为“两世吉庆”,是指:追求今世与后世的吉庆。回族认为,人的生活包括今世生活与后世生活两大部分,死亡是今世与后世的界限,人死亡之前就是今世,人死亡后就是后世。在回族看来,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旅程的终结,死亡只是连接今世与后世的桥梁,是今世的结束和后世的开始。人的肉体死后,其灵魂不灭,人还要复活,接受末日审判。审判时,人在今世(即生前)的所作所为都要大曝光:信主行善者上天堂,永享幸福;昧主作恶者下地狱,永遭痛苦。据此,回族认为,今世是短暂的,一个人在今世的命运并不能说明一切;最后的结局(即后世的状况)才是衡量一个人荣辱祸福的标准。只有两世吉庆才是真正的幸福。故不能为了今世短暂的享受而牺牲后世永久的幸福,即不能在今世为非作歹,无所顾忌,而应该合理合法地谋求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可贪得无厌,不择手段。
成功观。成功是任何人所追求的,但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各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对很多人来说,成功意味着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观的金钱和较大的名望。而对回族而言,地位和金钱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主的喜悦。真主何以喜悦一个人?主要凭坚定的信仰、纯洁的意念和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不一定非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才算成功,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回族:他相貌平平,地位不高,收入不多,普普通通,他甚至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乐观、从容、自信、镇定,以微笑面对困难。他确信真主是万能的,只要按真主的旨意去生活、去努力、去奋斗,去行善,只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即使暂时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最终必然会成功。因此,当他看到周围的人拥有很大的权力、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名望,他也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些。他觉得,如果这些东西是通过合法的渠道、凭自己的劳动和贡献获得的,那他就不必嫉妒而应该祝贺;如果这些东西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的,那他也不必羡慕,而应该鄙视。
失败观。回族认为,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成功了,不应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一件事上失败了,也不必耿耿于怀,灰心丧气。成与败要看最后结局。比如,当回族子弟高考落榜后,家长不会怨孩子,而是安排孩子来年再考或让其干别的事情。同样,回族如果因某种原因下岗的话,一般也不焦躁不安,他(她)会想方设法另找出路,如开店、跑车等,甚至摆摊、卖小吃,也不觉得丢面子,反倒会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认为下岗虽是企业管理不善,或市场变化或结构调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真主的“定然”,是天命;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力更生,更能解决问题。
金钱观。在金钱观上,大多数回族既不是拜金主义者和金钱万能论者,也不是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所谓“谦谦君子”。回族对金钱的定位是: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金钱本身无所谓肮脏或干净,最根本的是,钱从哪里挣,钱往哪里花。对此,回族的态度是取之合法,用之正当。合法的钱,多多益善;非法的钱,分文不沾。所谓用之正当,如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家庭的必要开支;投资农业、工业、商业等有益产业;兴办学校、医院、图书馆、孤儿院、养老院等公益事业;赴麦加朝觐、兴办清真寺等宗教事业;赈济贫民、扶危济困等社会事业,等等。而不正当消费主要指:吸烟、喝酒、吸毒、赌博、嫖娼等吃喝玩乐流域,以及为竞富比阔而购置的豪华别墅、豪华轿车、豪华飞机、豪华名牌服饰等高档消费领域。以这些豪华的东西来包装自己并显示自身价值的人,被回族认为是一种病态心理。
权力观。大多数回族既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也不是专制主义者。他们认为,真主创造了人类,人就其天性而言,是社会的。人类社会要想正常运行,要想进步、发展,就必须保证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在此前提下,每个人都应服从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即权力拥有者)的管理。据此,形成了回族的权力观,即相信其作用,又不迷信其威力。换言之,回族相信某个权力的拥有者(如官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实现一定的愿望,但这个官员决不能决定他的命运,决定他的命运的是至高无上的真主。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回族一般不把自己的前程系于某个有权者身上。如一个回族从某个有权者那里获得为其办事的承诺,然后他的事因某种原因未办成时,他会觉得,事情未成,这个“办事者”固然有责任,但归根结底,这个结果是真主的安排,反映了真主的旨意。因此,他的怨气慢慢会化解,他会另想办法来实现其愿望。
社会观。回族认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世界,绝对公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绝对公平是造物主——真主的属性,而不是被造物——人的属性。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相对的公平和相对的不公平。因此,回族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尽可能的公平,而不苛求绝对的公平。当一个回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他会据理力争,尽可能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当他尽最大努力来争取获得公平的待遇,但因种种原因仍未实现其正当愿望时,他会失望,但他不会绝望,更不会走上自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