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肩膀上。回回医药学的发展形成是伴随着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友好往来而进行的。
虽然早在西汉张骞通西域时,一些西域的药物流通到汉地,但中国同阿拉伯在医药方面的真正交流,始于唐代。公元651年后,中阿搭起了友谊的桥梁,双方通过海路和陆路,在政治、文化,尤其是经济上进行着频繁往来。据史料记载,在安史之乱时更多的大食人来到长安,其中大部分长期居住在“西市”一带,主要是经商,所贩以香料及药材为多。阿拉伯、波斯与中国的商业贸易规模很大,医药方面的香药进口,有时一宗贸易竟达千斤之巨,这样就大大丰富了中药的品种。到唐末五代时,最负盛名的回回医药家李珣,人称李波斯,他著有一本药学著作《海药本草》,顾名思义,该书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所收录的药物多来自海外。其中乳香、木香、丁香、没药、血竭、肉豆寇等,现今均是中药中常见之药,但当时却主要是由穆斯林商旅带到中国的。从唐代开始,回回先民对香药的推广应用作出了贡献,如用香药防治疾病、薰洗衣物、化妆美容、调味食品、祛邪防腐等。当时不仅有香药输入中国,与之同时的一些医疗技术也传入了中国,如《千金翼方·养性》中所记载的“悖散汤”(又名牛乳补虚破气方),本为波斯、大秦医方,曾在朝野间广为流传,对治疗气痢、健运脾胃其效甚佳。
由于宋朝政府的积极招徕,大食商人来中国贸易者日益增多。 阿拉伯地区来中国的船队,运往中国的主要是珠宝和香料两大宗,包括乳香、龙涎香、龙脑、没药、血竭、苏合香油、蔷薇水、珍珠、玛瑙等,其中乳香、龙涎香主要产自大食(阿拉伯)。北宋时侨居在沿海通商城市如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地的“蕃商”,其聚居区被称为“蕃坊”。在这些“蕃坊”中不乏香药巨商与医家,且人数日增。载入史册的福建蒲氏家族是宋代著名香药富商。由于大量香药的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方药及治疗方法。宋代医方较唐代医方在香药的应用或组方上有明显变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政府和剂局的成药配本,书中以香药命名的医方不下30余种,其中有不少名方,众所周知的苏合香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便是。苏合香丸中15味药就有13味是进口药,至今苏合香丸对于治疗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重症有明显疗效。在中医的这一发展过程中,回回医家及学者功不可没。
元代是回回医药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元朝统治者为适应自身生存与军事扩张的需要,对包括医生在内的各种匠艺人员采取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措施,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回回医药的发展。元廷先后设立了西域医药司、京师医药院、广惠司、大都(今北京)与上都(元之夏都,今内蒙正蓝旗东)回回药物院及回回药物局等六个回回医药专门机构。这些机构的创始者是回回人爱薛,他是唯一在《元史》中立有专传的回回医家,他及其家人在元代为回回医药在中国的传播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回回医药专门机构外,在太医院、典医监等中国传统的医药机构中,也有许多回回人土担任领导工作,这说明回回人士在元代医政机构中的影响是较为广泛的。全国统一后,中外交通一度极为畅通,出现中外各民族的大迁徙和广泛的民族杂居现象。除在元廷任职外,还有很多回回医生散居中国各地,在民间行医或卖药。如元末明初杭州的穆斯林大商人奥斯曼的子孙曾设立豪华的私人医院,聘有回回医生从职。在元人的诗文笔记中,记载着不少赞誊回回神医奇药的篇章,足见回回医药的影响之广泛。
金、元之际医学领域学术活跃,百家争鸣,回回医药文化此时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出了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的医药综合性巨著《回回药方》等专著。《回回药方》反映了成书时代中国回医对疾病认识在理论上已较成熟,涉及临床多科,同时在治疗方法上也较丰富。特别是一些外治法及其对骨伤科的论治具备了时代的先进性。另外,元代杰出回回医学家萨谦斋不仅传播回回医药学,还潜心研究中医,写出了十五卷的《瑞竹堂验方》等一些中医名著,这些书主要记载了回回医学家在医疗方面的经验。回回医生忽思慧还将回回医药学与汉、蒙古、女真、维吾尔等民族的医药学和营养学结合起来,写出了《饮膳正要》一书。这是集元朝以前中国营养学研究精华而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饮食卫生和营养学方面的专著。
明清时代,回回医药业也很发达,回族名医辈出,创造了不少的丹、丸、膏、散等药剂,为广大民众所采用。如元代回回医生创制的治疗跌打损伤的金丝膏药,疗效极佳,享誉江南。扬州的夏氏成药,即夏氏大明眼药、止咳饼、神功求剂丸等,自元代以来,即在东海沿海一带久负盛名,北京的王回回膏药和马思远药锭均始于元代,经清直到民国年初,享誉数百年。重庆伍舒芳的膏药丸散西南闻名。嘉靖名官孙继鲁之子孙光毅,精通医术,崇祯年间曾被授以太医院院判之职,后辞归里,潜心医术。另外,民间诊所也相继开办,著名的有:北京“鹤年堂”、云南“万松草堂”、四川“伍舒芳草堂”等。 还有近代的著名回族学者和医生丁竹园,主持和创办了以中医为主的中医研究会,使回回医药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代。
在回回医药学丰厚的基础上,当代也产生了不少回族医药专家。仅举几例。出身于河北保定中医世家的哈荔田(1911…1989年),早年师从国医泰斗施今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便享誉津门,在中医诊治和理论研究上造诣颇深,尤擅长妇科。他提出了“气血动静”的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创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联合诊所,又参与创建天津中医学院,为教育和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华传统医学付出了毕生辛劳。查玉明,1918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辽宁省中医科究院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确定的全国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安迪光,1929年生于河北保定。是当代致力于挖掘回族医药学传统的著名医生之一。他对中医的哲学理论及回族民族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主张一体多元化的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回回医学是消化吸收、继承古希腊医学的主要内容的阿拉伯医学与古代中医学的融合,是“东西合壁”的产物。金琪漾,1930年生于福建泉州,也是一位回族医药学专家。他曾任福建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和福建中医学院中药系主任、主任药师、教授,从事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
回族的医药文化,实际上是继承了古代阿拉伯丰富的医学知识并与中华传统医药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有着科学的医学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临床医疗实践,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医药学的发展作着独特的贡献。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注重对回族医药传统的研究和开发,占地九十余亩的宁夏伊正回药有限公司已在建设完工,回族医药产业被列入自治区的“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甘肃陇西也涌现出“伊真堂”等中药材产业化大型企业,集收购、加工、提炼、批发、外贸于一体,颇具规模。
三、回族在其他科技领域的贡献
回族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除了以上比较突出的天文和医药领域以外,也还有其他一些值得一书的亮点。
先进的回回军事技术
在军事方面,回族先民对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贡献,是从元代发轫的。因为元代蒙古西征,中西交通大开,是大量的回族先民以军士、工匠、商人、学者等各种身份进入中华的最主要时期;同时,元代蒙古军队史无前例的征战也为回族先民所掌握的军事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回族先民在军事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在于兵器制造,突出地表现在造炮技术上。
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于天下并不只是靠刀枪,还有“回回炮”和弓箭。在回回巨炮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和堡垒也能摧毁。史书记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军队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了强攻数年而不克的襄阳城的,所以蒙古军队亦称此炮为“襄阳炮”。我们在肯定回回炮对蒙古军事胜利的贡献时,不得不提两位回回制炮专家——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
至元初年,元世祖大举伐宋,在襄阳、樊城遭到宋军顽强抵抗。襄樊战役始于至元五年(1268年),元军围城五年,却始终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年),世祖遣使到波斯,请来回回制炮专家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马因。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制成回回炮,奉旨在大都五门前试射成功。并于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举告捷。接着,又靠回回炮射程远、威力大和命中率高的特点,一举结束了相持五年之久的襄阳战役。由于回回炮在当时战争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元政府对回回炮手和军匠的训练、组织、管理极为重视。在攻破襄阳的第二年,设立了回回炮手总管府。1281年,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1285年,改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品秩为正三品。1323年,派遣回回炮手赴河南汝宁、新蔡等地教习炮法。1328年,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炮手军匠至京师,与马哈马沙的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合并,共同监造回回炮。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元代回回炮手军匠数目可观,规模庞大,在大都(北京)、南京(开封)、江南,到处都有回回炮手军匠的记录。他们以优秀的制炮技术和实践,填补了当时中国兵器史上的一项空白。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药武器出现,明朝时,中国回回兵器工匠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材料改进兵器制造技术。在明末崇祯年间,纂修历法的回回儒士杨志国与工匠陈万全一起研制了一种新式火器及战车,史载“所造火器中,则飞帘苇为矢,体轻及远,且能陷坚,一人背负而发之,一发四十九支,透甲烧陈,莫可遮拦,又价廉工省,钻眼封喉,人马俱毙”;具有连珠火枪威力,就当时而言,无疑是一种先进的轻型火器。所以,到明朝末年,回族匠士已经实现了从石炮向火炮的转换,他们制造的火炮、战车等兵器,技术精良,威力强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兵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在近现代史上,回族继续发扬兵器制造方面的优良传统,从当时救亡图存、反抗帝国主义的中国国情出发,发展兵器制造工业,涌现出了丁拱辰、刘庆恩等爱国兵器制造专家。丁拱辰经历过鸦片战争,深刻感受到振兴军事工业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意义,他弃商从事兵器研究,编著了《演炮图说》、《演炮图说后编》、《增补则克录》、《西洋军人图编》等军事著作,并亲自领导铸炮四十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兵器制造专家。四川回族刘庆恩是又一位中国著名的兵器制造家,我国现代兵工学的开创者之一。早年,他曾参加过刘永福领导的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他还曾参加辛亥革命,并受孙中山先生的派遣,到德国学习制炮、用炮技术。回国后,他领导兵器研究工作,终于在1915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还制成大炮等多种新式武器,为祖国兵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领先的回回航海技术
阿拉伯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航海的民族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回族先民就漂洋过海,历经艰险,从西亚来到华夏大地。而时至明代,征服海洋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在回回人肩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间先后统率由百余艘大小帆船和二万七千多船员和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走向远洋的空前壮举。其航海规模之大、航行船只和人数之多、足迹之广,堪称世界远洋航海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人,出身于穆斯林世家,祖父、父亲曾先后赴麦加朝觐。明初,三宝被掳至南京入宫,成了燕王朱棣的侍童。他曾跟随朱棣出征“靖难之役”,充分展示了他的文韬武略,特别是“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之战的获胜,为朱棣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朱棣即帝位后,念三宝跟随左右,屡建战功,便赐他“郑”姓。郑和一生建树颇多,最伟大的成就是以其非凡的组织力和创造力,领导了这次轰轰烈烈的下西洋活动,成为中外航海史上的一代伟人。同时,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与“瓷器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他的航海活动,也刺激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在下西洋的船队中,除郑和之外,还有一些回族人,他们也都在这空前的航海事业中做出了很可贵的贡献。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人,因才干优裕,通晓阿拉伯语,以通译番书的身份,先后参加了第四、六、七次远航。马欢是位有心人,在鲸波浩渺、历涉诸邦的同时,他注意采摭各式各样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名曰《瀛涯胜览》。该书共计18篇,记述了占城、爪哇等19国,为这几次远航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郭崇礼,杭州仁和人,与马欢一样,因“善通番语,遂膺是选,三随并轺,跋涉万里”。在《瀛涯胜览》的编写中,郭崇礼出力不小,特别是刻版印刷、找人作序,大都得力于他。费信,字公晓,吴郡昆山人,出身于穆斯林世家,通晓阿拉伯文,先后四次随郑和下西洋,任通事之职。费信笃志好学,每到一地,即将那里的山关、人物、物候、风俗之事记录下来,以备采纳。在此基础上,他编写了一部名曰《星槎胜览》的书,分前后两集:前集为作者亲眼目睹之事,后集是采辑传译之闻。哈三,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掌教。1413年4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请哈三阿訇为之当翻译、作顾问。出访期间,哈三“揄扬威德,西夷震詟”'①'。蒲日和,字贵甫,泉州人,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家族后裔。他曾在元末与金阿里同修泉州清净寺。蒲氏家族为东南地区航海世家,故蒲日和被郑和起用,参加了第五次下夕阳,先后访问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和地区。归国后,蒲日和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圣墓。除以上列举的外,在郑和的下西洋船队中还有其他许多不知名姓的穆斯林。他们以自己的穆斯林身份和熟悉阿拉伯语的专长,为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另据《瀛涯胜览》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选懂阿拉伯语的七个通事,带麝香、磁器等物到麦加,往返一年,带回各种奇货异宝,并画了一幅《天堂图》。这事实上是组成了一支中国穆斯林的朝觐团,他们携带回京的《天堂图》真本,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天房画图了。
回回人郑和统领宝船七下西洋,不仅体现了郑和本人非凡的胆识和魄力,更体现了回回先民在当时所拥有的航海经验和所掌握的航海技术。追溯历史,在唐中叶以前,往来于南洋的船舶大都是外国船,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西域舶”、“西来夷舶”、“蛮舶”、“蕃舶”等名称屡见不鲜。但是到唐末以后,中国海船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外国。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海船更是蜚声中外,几乎垄断了中国到南洋之间的航线。中国船舶业的的突飞猛进和回回先民对此行业的贡献分不开。唐宋时的市舶司多由朝廷任命当地军事或行政长官兼任,有时也派宦官赴任。到了元代,市舶司的职务也启用回回人担任,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元世祖招降并重用南宋泉州提举市舶使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并设置海外诸蕃宣慰使与市舶使。其子蒲师文任宣慰使左副元帅、兼福建道市舶司提举、海外诸蕃宣慰使。蒲寿庚父子掌管海外市舶贸易三十年。元朝政府除在广州、泉州设置市舶司外,又在杭州、澉浦(今海盐)、温州、庆元(今宁波)等海港城市先后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其中担任市舶司提举的回回人除了蒲寿庚父子,还有马合谋、沙的、赡思丁、木八剌沙、哈散、倒剌沙、八都鲁丁、亦思马因、暗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