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大变局-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冲午门,“闯关”而去。身为满人的护军玉林、祥福等人强加拦阻,双方发生争执,互相推搡中将食盒撞翻。李三顺恼羞成怒,丢弃食盒返回宫中,经首领太监刘玉祥告御状于慈禧。慈禧大怒,不仅偏袒太监,还面谕刑部尚书潘祖荫,欲将玉林等人处以死刑。廷臣虽然多持异议,但慑于慈禧之威,谁也不敢公开表态。就在这关键时刻,身为翰林院左庶子的张之洞与翰林院右庶子陈宝琛同时上疏诤谏。陈宝琛直言无忌,认为本案处置失当,只有公正处理才能“群疑释然”。而张之洞的奏章则语气委婉,十分讲究策略,他先说本朝对宦官立有严加约束的“祖制”,接着列举宦官违法致使公务废弛的事例,然后力陈此种情形不可轻视,请求下旨申明有关禁令,对太监严加约束,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圣心之公,国法之平,天威之赫,晓然昭著于天下”。

慈禧看过两道折子,特别是张之洞留有转圜余地的奏章,简直点中她的穴位:小太监给自己胞妹送物,仗势直闯午门,骄横无忌,为此杀掉几名满族护军,不仅具有私心之嫌,还得背上违逆“祖制”的不孝骂名,实在有点过分与不该。慈禧思虑再三,终于幡然省悟,下旨从轻发落,对护军玉林、祥福等人处以杖责,或流放,或圈禁。同时,她也没有放过惹事太监及内务府相关人员:“李三顺交慎刑司责打三十板,罚首领太监月银六个月”。

一桩看似已成定局的案子,就这样在张之洞等人的上疏力争中出现转机,得以公平“落幕”。

有人做过统计,从光绪五年底至光绪六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张之洞共上疏达十九次之多。他的奏议,部分虽有纸上谈兵的书生策士之见,以空言博取时名,但更多的,则是针砭时弊,有的放矢。他还特别善于选择时机,把握分寸,显得有理有节,因此,大多奏章都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张之洞与其他清议人士的区别之所在。清流派健将中,张佩纶、陈宝琛等人今天纠这个,明天弹那个,触怒重臣,难免惹来众人非议,积怨甚深。而张之洞所上弹劾疏章,在数量上并不比他们少,言辞甚至比他们更加尖锐,但遭受的攻击却并不多,便与他注重策略,讲究艺术,处事圆滑,对事不对人有关。比如针对“庚辰午门案”的疏章,陈宝琛直来直去,慈禧难以接受;张之洞则于迂回婉转中直指问题核心之所在,其中的阿谀奉承之辞,也属“马屁拍到了点子上”,使得慈禧心服口服,对他另眼相待。

清流派健将大多因空言务虚、树敌过多等原因,命运乖舛,最终没有落下什么好结局:张佩纶在马尾海战中兵败逃跑遭弹劾,差点身首分离,后虽保住性命,但已是身败名裂,革职流放后再也没有机会“翻盘”;陈宝琛以“荐人失察”之过遭弹劾,被清廷降职五级,他自感无所作为,适逢母亲病逝,遂丁忧返籍,从此终老故乡;其他如宝廷,奉命典试,在归途中买妓为妾,被人抓住把柄,只好自我弹劾,免除官职后娱情山水,狂饮大醉而逝……

在所有清议派头面人物中,唯有张之洞例外,不但未遭贬官革职之厄运,反而不断往上升迁:先放巡抚,后任总督,历任封疆大吏二十余载,最后入阁拜相,位居极品,达至人生峰巅。

张之洞直线“窜红”,主要得力于慈禧太后的信任与提携。

人们大多知道张之洞属直隶南皮人,也就误以为那里是他的出生之地。其实,河北南皮只是他的祖籍,张之洞于1837年9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府。其时,父亲张瑛正出任贵州兴义知府。生于官宦之家,受过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张之洞可谓少年得志。按照秀才、举人必须回原籍应试的科举规定,张之洞归返河北南皮应试,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五岁参加顺天府乡试,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举人。乡试夺魁称“解元”,是科举场上难得的荣耀。于是,张之洞“一时才名噪都”,连深居宫闱的慈禧太后,也有所风闻,可见当时反响之大。

然而,此后的张之洞似乎从科举考试中销声匿迹了。以致十年之后,慈禧太后不知怎么想起了十五岁即中解元的张之洞,为久不见他入值翰林院而不解。原来张之洞为父守制三年错过考期,后又因族兄、礼部尚书张之万连续两年为同考官,循例回避不得考试,也就一误再误了。慈禧弄清缘由后,不禁深为惋惜,心中暗生提拔之意。1863年,二十六岁的张之洞入京会试,廷试对策因“指陈时政,直言无隐”触怒众多考官,幸得大学士宝鉴慧眼识珠,力排众议,总算列了个二甲第一。试卷进呈两宫,张之洞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格外眷顾,特意将他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三天后参加朝考,又获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授翰林院编修。为此,张之洞不由得感激涕零,也促使他对慈禧太后一辈子效忠不二。

慈禧提拔重用张之洞,张之洞知恩图报,两人可谓“相得益彰”。

慈禧善用手腕,喜弄权术,她控制大臣一个有力且有效的手段,便是“平衡牵制术”:让主要大臣相互间扯皮拉筋,你争我斗,她便从中坐收渔利。比如清流派的出现与坐大,便是她有意“制造”的一个“产物”。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实力日渐扩大,慈禧担心尾大不掉,便培植一批对李鸿章等权臣不满的翰林院官员,利用他们指斥朝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加以钳制。

慈禧对张之洞不断上奏的疏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才华青睐有加,特别是他为维护慈禧个人利益与统治地位所表现出来的忠诚,更是深得慈禧赞赏。

1875年,同治帝病逝,没有留下承续大统的后代。依照满清前例,应从下辈中择贤立嗣。如此一来,慈禧的身份再也不是太后,而是太皇太后,将永远退居幕后。为保持“母后”地位,达到长期垂帘听政的目的,慈禧不惜违反祖制,从同治帝同辈人中挑选继位新皇。挑来选去,最后将目光锁定在醇亲王奕譞年仅四岁的儿子载湉身上。消息传出,朝野一片哗然,却又奈何慈禧不得。事隔四年之后,吏部主事吴可读为维护名教,趁参加同治帝与皇后的共同葬礼之机,不惜身服毒药,以“尸谏”方式,再度掀起立嗣风波。吴可读在遗折中写道:“我朝二百余年,祖宗家法,子以传子,骨肉之间,万世应无间然。”又说“两宫太后,一误再误”。一时间,朝野震惊,慈禧无以自辩,处境十分尴尬。这时,张之洞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上疏为慈禧极力辩解。他“援引经旨”,说载湉继位不仅“出于两宫皇太后之意”,也“合乎天下臣民之心”,此乃“本乎圣意,合乎家法”。又以务实的态度指出,纠缠于名教是非,动摇新皇光绪帝位,极有可能招来政局动荡不安。张之洞奏折一出,慈禧之围稍解,又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继续垂帘听政了。

张之洞为报效慈禧之恩,竟违心地置儒家精义与祖宗之法于不顾,他的工于心计、处世圆滑、首鼠两端由此可见一斑。这不能不说是其一大缺陷,也就难怪同为清流派健将的张佩纶也要忍不住讥讽他几句,说他旁顾、趋时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慈禧太后自然不会亏待于关键时刻忠心耿耿、勇于效命的臣子张之洞,“恩宠”与“帘眷”很快降临:在短短的时间内,张之洞便被擢拔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官从四品);再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从二品);1882年1月7日,张之洞补授山西巡抚,由一名闲散的京官,跃为实权在握的地方大吏。

以出任山西巡抚为转折,张之洞告别长达六年的清流生涯,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身为一方诸侯,他不得不抛弃过去的虚蹈空谈,以务实为要,施行他的治晋方略。时间一长,张之洞的个人角色,也于不知不觉间发生转换,逐渐向他曾经猛烈抨击过的洋务派靠拢,最后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仅过渡为洋务派中的一员,而且在后期洋务派人物中独占鳌头,享有“洋务派殿军”之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发展。

不少人对张之洞的见风使舵、善于变化不以为然,也就是张佩纶所讥讽的旁顾趋时。既为报恩,也为升迁,张之洞不惜拼却个人声誉,揣摩权倾天下的慈禧心意,不失时机地为她曲意辩护、阿谀效忠,这样的旁顾趋时的确为人所诟病。但他到山西后由清流向洋务的实质性过渡与转变,则为情势所迫,全然出于内在本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种权变通达的“趋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为之击节赞赏。

山西久蒙大旱,民生困顿,饿殍遍野;加之烟毒泛滥,教案迭起,真所谓“吏事积疲,贫弱交乘”。要想改变这一混乱落后现状,非变革图强不可。张之洞下车伊始,就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严厉措施。除禁烟效果明显外,其他方面,则乏善可陈,收效甚微。是期望过高,还是整治不力?是奖惩不公,还是操之过急?是没有对症,还是积重难返?为此,张之洞不得不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就在这时,一个特殊人物——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出现在他的眼前。

李提摩太,汉名李菩岳,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精通儒、道、佛经典,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通”。就连他的外表,也装扮成当时的清人模样——身穿对襟马褂,头戴长辫假发。¨。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只有高高的个子、白白的肤色与蓝蓝的眼睛,才透出他是一名欧洲洋人的信息。李提摩太不仅致力于传播“天国”福音,也关注人间社会改革,他以赈灾为名来到山西,走访民间,广泛调查,绘制地图,掌握了大量的一手实地资料,力劝国人“采取西方文明,尤其是教育、科学和经济等方面”。

为推行“西化”主张,李提摩太专门拜访山西巡抚张之洞,向他赠送自己所著《近时要务》、《富晋新规》及其他西方书籍,并奉上他思虑良久、切实可行的治晋方略——以开矿产、兴实业、办学堂等“西化”方式改变山西,以开启民智,藏富于民。

张之洞此前对西方科学多多少少也有所风闻了解,只因那是洋务派信奉的东西,又属“夷狄之学”,并未深究细探,认真了解。而现在则不一样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传统治理方式无法改变山西的落后面貌,何不学习、效仿“西洋术”一试?于是,张之洞静下心来,摒弃偏见,开始研读李提摩太送来的“精神食粮”。“中国南省虽出丝茶,而北省土产鲜有机器制作,终不如进口洋货值丰,此四十年中暗亏不知凡几……果能自此振兴格致,精益求精,将来深明之所以然……”张之洞读着读着,心中不觉豁然开朗。而此时,李提摩太又在太原亲自登台,向山西官绅学士演讲天文、地理、声光电化、医药卫生等西方知识,现场演示氧气助燃、磁石吸铁等简单易行的科学实验,还专门向张之洞一人讲解西方最新的“炼钢法”……一切的一切,都使张之洞眼界大开、惊叹不已,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来要想真正变革现实,致富图强,唯有采取“西法”之策了。

其实,在张之洞身上,深深地烙印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父亲张瑛任贵州兴义知府时,曾与太平军作过殊死决斗,年仅十六的他,就参加了父亲率部苦苦坚持三天三夜的兴义守城战。受此影响,张之洞“好阅兵家言及掌故经济之书,慨然有经世之志”。此外,他还拜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为师,在他的影响下,张之洞“精研历代诸儒之学,而以实用为归”。当下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现实危机,激发了张之洞昔日深埋于心的经世致用思想,“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于是,他聘李提摩太为顾问,在山西开始了洋务运动的最初尝试:设洋务局,购西学书籍仪器,修筑公路,筹办织布局,订购新式农具,改进土铁生产……

万事开头难,有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转型,往后的向前推进,深入发展,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因在山西任内脚踏实地的改革措施深得慈禧赞许,加之他力主抗战,又有身为军机大臣的族兄张之万竭力保荐,清廷于1884年5月22日下旨,命他署理两广总督,主持对法战事。

由巡抚到总督,官升了,位显了,权大了,而肩头的职责与负担也更加沉重了。张之洞以一介儒臣出任封疆大吏,临危受命,成为清军对法作战西南战场的最高统帅。在他的精心谋划与赤诚努力下,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辉煌胜利——镇南关大捷。捷报传来,张之洞不禁喜出望外:“自中国与西洋交涉,数百年以来,未有如此大胜者。”法国茹费理内阁也因这场战役而倒台。然而,法国议会很快又通过了增拨军费、增调军队、扩大战争的新议案。陆战的局部胜利无法从总体上扭转整个中法战争的大局势,内外交困的清廷不得不“乘胜即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优惠”的无割地、无赔款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战争虽然结束了,可它对张之洞产生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中法战争中清军表现出来的处处被动、捉襟见肘之势,坚定了张之洞刻意谋求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决心,他很快提出三项亟须施行的“当时急务”:一、“储人才”,开办近代军事教育,造就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二、“制器械”,开办军工厂,制造枪弹大炮;三、“开地利”,兴办采煤炼铁等近代化工业生产。他认为这三项环环相依,缺一不可,“有人才而后器械精,有煤铁而后器械足,有煤铁器械而后人才得其用,得之则权利操诸于我,失之则取予仰于人。”

基于以上认识,张之洞在广州编练广胜军,创办水陆师学堂,建造枪弹厂,加速广东水师建设,将洋务自强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889年11月,张之洞奉命调任湖广总督,兼筹办芦汉铁路大臣。此次虽属平级调动,但清廷的目的,主要是让他筹备修建芦汉铁路,并在武汉开辟一处新的洋务基地,与实力显赫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相互牵制抗衡。

1889年12月17日,已愈天命之年的张之洞乘船抵达武昌。直到1907年调离进京,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张之洞任湖广总督长达十八年之久。

如果说张之洞在外放山西巡抚与督任两广期间,开创实业、兴办洋务只是小试牛刀——属序幕与热身赛,那么真正的大戏好戏、竞争比赛则在督任两湖之时。

有慈禧太后为后盾,有清廷修筑芦汉铁路的全国总体性战略规划作支撑,张之洞知道他的“天命”所在就在武汉,就在湖北,他决定放手一搏。一场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名为“湖北新政”的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轰轰烈烈地上演开来。张之洞的个人功业,也因此而迈向其他后期洋务派难以企及的峰巅。

“张氏抵鄂之年,应为湖北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起点。”一个落后的内陆区域,在张之洞的苦心经营下,一跃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而与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广东并驾齐驱,省会武汉也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个近代化大都会,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哥”。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近代“中部崛起”!

张之洞于武汉大办近代工业,发轫之地则在广州。受中法战争刺激,他在两广总督任上积极筹办枪炮厂、炼铁厂、纺织厂等机械化工厂。接任两广督篆的李瀚章相当保守,对办厂之类的洋务根本不感兴趣,觉得张之洞留下的这厂那厂全是些烫手“山芋”。于是,张之洞便趁机将这些工厂迁到湖北,而原先向外国订购的诸多机器设备,也改变了运送目的地,陆续抵达武汉。湖北新政于草创之初,就这样捡了个不大不小的“便宜”,有了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湖北新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创办近代工业、发展教育事业、编练新式军队。

张之洞在湖北兴办的近代工业,主要是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以及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等四局。

滔滔长江与长江的最大、最长支流汉水在武汉交汇,也将武汉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正是在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三镇的职能逐渐区分开来,武昌为督府所在,乃湖北行政中心;汉口以商务为主,沿江为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汉阳为张之洞开办的主要厂矿——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厂址所在。

作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厂,远东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汉阳铁厂历经三年建成。1894年6月30日,当铁厂第一炉鲜红耀眼的钢水流泻而出时,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不已。设在上海的西方报馆立时刊发传单,电告各国,其中一家报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