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地产广告就是为你准备好了一张温暖舒适的床,让你自己去纺织属于自己的梦想。

台湾的文化很大部分都是“俗”文化,不会经常把事情上升到哲学高度去讨论;与之相对,大陆的文化是“雅”文化,碰到幽默也会釜底抽薪探个究竟。

在台湾我自以为自己很能搞笑,但是到了大陆我却成了冷笑话王。由于表达幽默的方式不能被人接受,一句话似乎就能让现场的气氛僵住。

在台湾,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必须要会讲笑话,因为演讲都很冗长枯燥,如果不讲点笑料出来,下面的观众就要睡着了。一次,我的朋友到大陆演讲,他循例在演讲中穿插许多笑话,但他很快就发现,台下的人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据他转述,他的那个急呀,都恨不得在台上翻跟斗了,直到演讲结束,主办方有人私下告诉他,下面坐的都是公务员,无论笑话说得再好笑,他们是不会笑的。这才解了他的窘!

而在2009年夏天,我去湖南长沙,跟当地旅游部门相关人员简报一个提案,由于相谈甚欢,在结尾时,我想幽默一下,于是说:“看来前不久落幕的国共文化论坛,它的结论简直就是在为我们这次见面做准备。”没想到对方一行大约五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面无表情地看着我,那时,真的好像有一大群乌鸦,嘎嘎嘎嘎地从我们中间飞过,那个冷呀,我只好尴尬地干笑两声,自己解自己的窘!

另外有一次,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段话,我自认为有很明显的幽默痕迹,谈到了美台军售问题,未料,许多网友竟然很认真地开始讨论我的文字,直到有位网友留言说:台妹是在开玩笑呢!整个讨论才告终。可见,词语的不同、理解的不同是会造成很多在沟通上的误差。

在两岸交流的问题上,无论大陆或台湾,都会在不经意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值套用在对方身上,这也就会造成彼此之间想当然的误解根源了。如果我们都能将对方先看做是“外国人”,而不是理所当然地去推测,或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发现彼此的不同,在这中间找到趣味。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4 身边小事不可漠视

我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就是生活样态的一种呈现方式,无所谓高低好坏,然而基于我对北京深厚的情感,加上我的观察,我做过几件希望促使北京更为完美的作为!

2006年大年初七,我从杭州搭飞机返回北京。由于北京大雪导致飞机延迟,原本应在晚间十点多抵达的航班晚到深夜两点才到。下雪、过年加上深夜两点,所有旅客只能选择坐出租车,但等待的出租车并不多,旅客显得很焦躁,当时在第二航站楼的等待处挤了一堆人,我排人队伍。这时我看到有人企图翻过围栏抢出租车,队伍中的众人气不过,有人把插队的人抓回来,彼此大吵,还有更多的人站在马路上试图抢车,整个队伍乱作一团。此时,离我不远处有个人高马大的老外,男性,推着行李车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从他不知所措的表情判断,他应该听不懂中文,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茫然地看着四周。我跟我同行的马来西亚华侨朋友说,在这个老外眼里,没有台湾人、香港人或是大陆人,更没有农村来的还是高素质的城市人,他的眼中全是中国人!

然后隔了几天,我在住处大望路附近看到这样的场景:

当时整个西大望路从新光天地到红庙那里整整有大约一公里的道路施工,人行道全被铁板围住,加上车道封锁了一个方向,于是所有来往车辆和行人就挤在单向的两个窄窄的车道上,乱成一团!这时我又看到一个老外,男性,逆着人群从对面走来,为了躲避地上的坑洞与突出的钢筋,还要躲人、躲车,他像是跳桩那样,一跳一跳地前进。

基于这两件事,我想,首都机场如此重要,大雪造成班机延误,很多相应的措施为什么没有人想到?例如,加开机场巴士、调度出租车、增加维持秩序的人力,让忽然涌进却又心焦返家的旅客可以快速便捷地离开机场;我又想到,为什么要整条路同时动工?为什么在围住工地时没想到为行人留条路?

于是我写了一封长达三张A4纸的信件给当时的北京市长,信中我将我的名字、职业、台胞证号码等个人数据附上,并且亲笔签名,以示我对我信中的观察与建议负责。由于不知道该寄到哪个地址,只好在信封上写上“北京市政府收”。当时由于整个北京都为了奥运建设而做准备,我以此作为开头,在信中我很诚恳地表述,北京奥运不应仅仅关注在硬件建设上,如何让每个来北京参加奥运的人能有回家的感觉,软实力也不可忽视。

知道我做此事的一位北京大姐跟我说:“小宫,你已经不是台湾人了,你是北京人。”听完她的话我很开心,因为我似乎已经获得北京的认可与接受,虽然也有朋友以质疑的眼神告诉我:你真傻!不过我觉得虽然我有可能只是北京的过客,但既然我住过,我应该对这个城市尽份心力,虽然我并未获得任何回音,奥运也很顺利地举办,不过我的内心还是很充实。

但是我从中却发现了北京人的冷漠,对自己生活周遭的事物与环境的冷漠。我的观察是,这是因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大部分人把关心的视角拉得太高了。

我发现,大家很喜欢谈论国家乃至国际间的大事,譬如中美关系,譬如宏观调控,譬如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却鲜有人在意生活周遭的小问题。

然而,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让你明天在马路上走路不绊倒,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也无法改变北京从早到晚堵车的现实。

有回在出租车上,司机问我:“你哪的人啊?”

我照例答:“台湾人。”

“你对两岸关系还有陈水扁什么看法?”

“很抱歉,没怎么关心(千万不能开头,否则整段路程就完了)。”

“喔,对了,今天电视上全程转播伊拉克的首次民主选举,你对此事什么看法?”

听到这里我真的很诧异,伊拉克?这不是个新闻上的名词吗?我不认识任何一个伊拉克人,而且我很有可能这辈子也去不了那个国家,除了两伊战争、波斯湾战争、美国“9·11事件”,我的生活跟伊拉克毫无瓜葛,竟然有人要跟我谈伊拉克的问题?!

我强作镇定,以非常温柔但坚定的口气说:“很抱歉,我对这个国家真的不了解,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今天举行选举,我无从讨论起!”

当每个人都站在无限高的角度去关注大事情,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就没人去关心,没人去做了。我在报刊上很少能够阅读到关于一些生活问题的深入探讨,比如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城市白领的亚健康状态,上班族的情感问题,中国式离婚问题,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年轻人的成长问题,等等。虽然目前有许多时尚杂志约略提到心灵成长或是禅修的议题,不过仍表面地强调这是一种时尚,我绝对相信一件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无论收入或是地位的高低,恐怕多多少少都有因压力而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加上社会形态的急剧改变,人际关系乃至家庭问题该如何面对以及心态该如何调整,这样的问题关心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包括媒体也极少着墨。然而,这些事情才是跟我们切身相关的。

不过可能是深层的思考所致,我发现,这个社会似乎不大愿意谈太小的事,涉及个体的在概念上就被归类为小事。我想这不只是两岸的差异,更受到中国传统思维影响,中国人注重群休,而忽略个体,而西方人则注重个体。同时,也是大陆“雅文化”引起的弊端,在“雅文化”的背景下,谈论日常琐碎是很俗的,大家都不屑为之。但是如果个体不健康、不快乐,群体又怎么好得起来呢?我想,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其深层的原因没有解决,而只解决问题的本身,恐怕类似的状况将层出不穷,这也是每个社会在快速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难题,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并且关注的,媒体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5 生活焦虑,情感茫然

在北京,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都是焦虑且迷惘的,这从众人脸上的表情就可读出一二。虽然身旁很多朋友将此归因于生活压力、没钱等原因,但我认为这种心态应该还有内心的空乏。

我曾经多次戴着耳机,把音乐声音开很大,让自己独立在人群之外,走在建国门地铁站。这是个人流量很大的转运点,看着众人来去匆匆,面无表情,无意识地推挤、无意识地上下车、无意识地抢座位、无意识地坐着。各位也可像我这样做做实验,听着交响乐,阻隔了与外界的一切,就站在楼梯上,看着站台上的众人,或许你们会有这种感觉,这些人好像变成机器人了,整个场景变得陌生!

这种无意识会在各种场合上演。

在飞机上,当飞机前轮着地,马上就能够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解安全带的声音,一种是手机开机时的各种音乐。说一句题外话,我想,如果诺基亚的老总在飞机上,他一定会非常欣慰和自豪,因为他会发现有这么多的人都在用诺基亚的手机。接下来,你可能就会听到我们温和可亲的空姐对着机舱大吼:“那个站着的,坐下,快坐下!你别打开行李架,很危险的……”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飞机一着地就意味着安全降落了,我要跟大家讲,飞机着地后也是很容易发生事故的。以失事率低而闻名世界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曾经有一架飞机在台湾的桃园机场着陆后发生了事故。事后调查显示,机场塔台的指挥出现了失误,导致飞机在错误的跑道上撞上了地面工程施工车,引起飞机失火。

我想,乘机的任何规定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哪怕这个规定比较严苛,那也是为乘客的安全着想的。这个道理,人人都应该知道,却往往在无意识中犯下可能危害自己生命安全的错误。

我无法理解,等待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乃至抵达gate的十多分钟里,到底有怎样的急迫业务,非要抢这个时间打开手机联络,而往往我听到的对话是:“喔,我刚到××,飞机刚刚着陆,好,等我到了饭店休息一下来找你呀!”

我时常想,在一个几百人的大空间里,要让空姐不顾优雅、扯着嗓子对你大喊大叫,难道不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吗?我们中国人不是都很爱面子吗?

怀着这种不解,我跟朋友们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一种从众心理在支配。中国人太聪明了,大家都不愿意做傻子。别人都解安全带、开手机了,我也可以,这有什么嘛!

对于我的观察,有个大陆朋友这么跟我说,中国人口太多,生存压力巨大,人人心中都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会让他们去争去抢,变得焦虑。我认为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还不够全面。其中也包含了从众心理、投机心理在作祟,从中也能够看出国人“不甘为人后”的竞争心态。

因为从众心理,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欠缺思考,包括前面在飞机上提前打开手机,包括坐地铁不排队,这些行为实际上很多都是无意识的,这里面并不是你心里的真实需求,也就是别人既然这样了,我也得这样,否则我就吃亏、就傻×了!

再回到地铁,2004年我第一次来北京那趟,为了感受大陆的实际生活,我刻意去坐了地铁。在站台上,我按照在台北乘捷运先下后上的逻辑,站在门口排队。结果门一打开,上下人流挤成一堆,然后门匆匆关上,就留下我一个人还等着先下后上呢,如此这般等了三个车次!当然人多是一个因素,列车停留时间太短也是一个因素,但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呢?

我曾这么问一个二十多岁的大陆男孩,硕士。

“为什么坐地铁一定要插队、推挤?”

“我承认,大陆人素质很差,北京都是外地人、农民工,他们没有素质!”

“喔,那你排队吗?”

“排队?谁那么傻×呀,别人挤我不挤?”

“嗯……可是你是有素质的?”

“没办法,大家都没素质,我干吗这么傻地自己排队呀,跟着挤呗!”

我有一个台湾同行,女性,家里很有钱,属于娇滴滴的千金小姐。有一次我们一起在上海坐地铁,沿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保持很优雅的状态聊天,到了下车时,她忽然推挤着众人扯着嗓子大喊:让让、让让呀!

另外,衍生出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在队伍中,后面那位肯定是紧紧靠着前面那位,这一点让很多台湾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两岸在心理安全距离上的承受值大不相同,而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就是造成心理巨大压力的成因之一。当然我也很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人太多所造成,但是否有必要“零距离”,恐怕也是绝大部分人没有思考过的。

我不认可将素质这件事紧紧挂接在有没有钱这个唯一标准上,其实中国现在的GDP比二十年前增加好几倍,但素质却没有更好!我曾这样比喻,难道当个人年所得达到一万美金时,就会忽然出现一个小天使说道:好,你们合格了,然后挥舞仙女棒,啪的一声,这个城市忽然变得井然有序,素质提升?

其实,很多行为不只是为了保障安全,还能表现气质与优雅。试着想象一个场景,身穿昂贵名牌,拿着高级手机,用英语流利谈话,却在地铁张牙舞爪地推挤着、在马路上凶狠地抢出租车、横行马路,这样的搭配还是很奇怪的。

如果没有一小部分人先提升自己然后影响周遭的人,这个社会整体如何提升?当许多有知识有素养的人在群中里选择了从众,然后又回过头去指责群众,并且为自己找寻“其实我也很无奈”的借口时,这个循环路径其实是很荒谬的。

从自己做起,然后一点一滴地开始,先从与生存没有太大关联的类似抢座位这件事开始,慢慢扩大,而不只是流于表面地高谈阔论国家乃至国际大事,这样恐怕更为实际一些!

在这里也要特别提到“感情”这个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对大陆一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在情感上的茫然甚或幼稚感到惊讶。这个族群几乎不懂得去维系家庭关系、经营情感,而且从周边朋友得知,这是个普遍现象。第一次到大陆时,《中国式离婚》这部电视剧很热,这个剧名引发了我的好奇,离婚还有中国式的?我不但看了电视剧,还把小说找来看,我坦承,直到今天我仍无法感受与理解中国式离婚其中的为难与挣扎!不过,这个社会对情感却有着无比的渴望!

说个故事吧。又是在出租车上,从建国门到朝阳门的途中。司机车开没多久,就来了电话。我只能听到司机的话,但电话有些漏音,隐约我可以听到整个对话,而从司机的语气和内容上,电话那头应该是他老婆。

司机用非常大老爷们儿的语气几乎是对着电话里吼:“忙,开车!吃饺子啊,一天到晚吃饺子!我跟你说我开车呢,我哪有时间回家吃饺子啊!”然后就匆匆挂了电话。

隔了没多久又来了一个电话,同样是女性,司机的口气完全改变了:“哦,我现在载人去朝阳门呢,行啊,那我去接你喽。你晚上想吃什么啊……”

我心想:好啊,二奶!连忙碌的出租车司机都有二奶!

“饺子,好呀,我也好久没吃了呢,我把人送到朝阳门就去接你喔。”

许多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把问题搁下,然后,另起炉灶。面对已经无可经营的情感,或是不知道如何经营的情感,选择逃避,然后再找一个,然后再找一个……过程中的经验值完全被忽略,包括在相处关系中的自我检视,所以二奶、三奶、四奶就这样一直下去,然后叹息,这个世界怎么都没有人了解我呀?当然我所说的,不包括炫耀式的包二奶心态。

而这样的迷茫与重复错误就会借由家庭教育,代代相传……

有回我在商场地下街吃小火锅,独自一人。在我旁边的女孩,大约也就二十岁上下吧,也是一个人。她坐下没多久,接了电话。

“你知不知道我中午休息时间很短,你一进去店里就不出来,我饿了,丫的,我干吗要等你呀?”说完,很气愤地挂上了电话。

不一会儿,电话又响起……

“你丫的,别再打来了,我要吃饭。”

又挂上电话,就这样大约重复了两次,终于女孩告诉对方自己在哪里。

没多久,一男孩出现,不断低头道歉,还抚摸女孩头发,女的低头吃东西,没理男孩。这样大约持续了五分钟,戏剧化的一幕忽然上演!

男孩开始猛打自己巴掌,眼镜也飞了,菜也洒了。女孩尖叫:“你还让不让我吃饭,干吗这样呀……”

我头也不抬,以眼角余光观察着。

然后女孩拿起外套与包包站起来走人,男孩尾随在后,快到门口时,忽然回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