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厚黑学完全使用手册-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亚夫其人,曾因平定了“七国之乱”而青史留名,他的军营被称为细柳营,即使是皇帝进入,都不敢纵马狂奔,只能是小心翼翼地慢慢行走。但是有一天,汉景帝突然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给他一块肉,却没有切开,也不准备筷子。周亚夫心里感到别扭,就转身招呼主管宴席的官员拿筷子过来,这时汉景帝却冷笑着问他:“难道这种吃法,不符合你的心思吗?”

周亚夫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慌忙站起来谢罪,景帝厉声呵斥他出去,并说:“如此愤愤不平的人,将来怎么可以成为幼年君主的臣子?”

没过多久,周亚夫的儿子考虑到父亲年老了,就买了用于殉葬用的五百件铠甲盾牌。恃仗父亲的权势,他虐待搬运东西的雇工,还不给他们工钱,雇工们非常愤怒,就写检举信举报周亚夫。汉景帝接到举报,立即将周亚夫捉拿下狱。等到提审的时候,审案的官员问周亚夫:“你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解释说:“我没有谋反,我要谋反还会等到今天吗?”审案官员不信:“既然不是谋反,那你为什么要购买铠甲兵器?”周亚夫解释说:“那些铠甲兵器,是殉葬用的。”审案官员听了大喜,说:“如此说来,你是打算到了地下再造反了?”

听了审案官员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周亚夫狂怒之下,口吐鲜血,竟然活活气死了。

一代名将,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冤枉死了,而与周亚夫作为同僚的官员石奋,却平步青云,满门富贵。

说起石奋这个人,他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没有文化,更不像周亚夫那样为国家立过汗马战功。那么石奋又是如何获得功名富贵的呢?

《资治通鉴》上记载说,石奋这个人,唯一的长处就是恭敬谨慎,见到任何人都毕恭毕敬,满口恭维用语。此人在官场上混迹一生,除了奉承别人,别的话绝不多说一句,他也因此而迅速晋升。不唯是石奋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朝廷分明感觉到爱说奉承话的人太少,又将石奋的四个儿子也全部提升,一门父子五人,每人都有二千石的俸禄。但是除了支取高额优厚的薪资,吃饭抹嘴之外,石家人不负责朝中的任何实际性工作。

然而,汉景帝却认为,像石奋这样的人,远比功勋赫赫的周亚夫更为可靠。所以他在气死周亚夫之后,就把石奋留给了儿子汉武帝。

石奋的小儿子石庆,官任太仆,主要的职责是替汉武帝赶马车,有一次汉武帝外出,忽然问石庆:“现在有几匹马在拉车?”石庆听到后,先用鞭子将拉车的马一匹一匹地数过,然后恭谨地回答道:“启奏陛下,共有六匹马。”

看看这个石庆,拉车的到底有几匹马,只要脑子没毛病的人,看一眼就能够回答得出来,他偏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数一遍,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理由呢?

有理由!

正是因为石庆连几匹马都要数过才回答,这就给汉武帝留下了特别的好印象。汉武帝认为,像石庆这样的人,对待公事上异常地踏实认真,尤其是对自己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这样的人才,要提拔,要重用。

功勋之大如周亚夫,竟然不为朝廷所容;混世油子如石奋,竟然是满门富贵,这又是一个什么原因呢?

说透了就是博弈两个字。

古人评价周亚夫这种社会现象,有一句专用术语:功高震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亚夫在这个世界上的政治对手,不唯是七国的叛军,还包括了石奋一家,以及朝廷中的诸位同事同僚,甚至也包括了皇帝本人。周亚夫的成功,非但没有为他本人带来利益,反而让他成为了所有人的政治对手,偏偏他对此毫无察觉,所以才会活活气死。

而石奋一家的成功,就在于官场上有周亚夫这样的人,当周亚夫在与叛军殊死血战的时候,石奋也在一边紧张地盯着他,并随时观察着皇帝及同僚们的动向,一旦发现周亚夫的功勋已经引发了所有人的嫉恨,石奋立即识趣地闭紧了嘴巴。

石奋不说话,所以就不会说错话。他不做任何事,所以就不会做错事。当官场上那些能力过强的人被强大的阴暗力量挤压出局的时候,官场上剩下来的人,就是像石奋这样从未犯过错误的“老同志”了。正是因为他没有犯过错误,所以你也无法指责他,最后的赢家,必然是他。

但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一个因为不做事而受到重用的人,也会遭遇到麻烦。靖康年间,金人铁蹄南下,朝廷急忙优选精明能干的官员派到地方去主持军事。有一个东州人,名字叫解习,他在朝中寡言少语,众臣皆称其能,于是一致推举他为直龙图,知河中府。解习再不喜欢说话,这时候也不得不多说几句了,他解释说:“我不爱说话,并非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胸有成竹,只不过是我嘴巴笨,所以平时不敢多说,怕说错了丢人,可就因为我不爱多说话,就派我去主持地方军事事务,这岂不是瞎胡闹吗?”

解习其人其事,再次印证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规律,这个规律是说,当我们观察别人的时候,就是通过对别人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作出判断,这些判断未必精确,但好歹是一个判断的依据。可如果一个人不说话,也不多做事,那么,我们的判断就会失去凭据,就会因为无法观察到对方的底细,而认为对方深不可测。官场上的选拔制度也是如此,但凡一个人被提拔,稳重必然是一个绝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所谓的稳重,实际上是我们无法摸清楚对方的深浅长短而得出来的本能性结论。

第30章 官场训诫六:吃亏就是占便宜

唐代的时候,潞州有一户农家,家中五世同堂。适逢唐太宗李世民讨伐并州,路过此地,听说了这情形之后,就召见这户人家的长辈,问道:“你用了什么办法,让五代人和睦地居住在一起呢?”对方回答说:“没别的办法,就一个字儿:忍。”

唐太宗听了,连连点头,认为对方说得对。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对这户人家产生好奇?他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李世民身为绝世帝王,知道人与人相处的难处。纵然他是千古名君,却无法处理好和哥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的关系,悍然发动了玄武门武装暴乱,杀死了两个兄弟,夺得了权位。正是因为他知道人和人相处不易,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可是,这世上的人,莫非很少有人心存与人交好的善念善意?缘何一群好人遇到一起,却处理不好相互的关系呢?

这是人类的灯塔式思维在作怪的缘故。所谓灯塔式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俯瞰整个世界,不管你是多么地善良,无论你是多么地大度,你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是有一个理想预期的,这个预期就是按你自己的想象来要求对方。而糟糕的是,你所有的预期终将落空,因为你在预期别人,别人也在预期着你,你渴望对方无私贡献,对方期望你无私地付出,你渴望对方挺身而出、任劳任怨,对方却认为这是你的差事。

除了这种灯塔式的思维之外,还有一个症因就是人类的思维能力无远弗届。

一个人的身体虽然弱小,但是思维却是极为深远。当你一个人,独自站在高处的时候,你会产生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属于你一个人的幻觉。事实上这种幻觉时刻都存在着,而且影响着你的思维,可麻烦的是,一旦你遇到另一个人,就不得不向对方做出让步——至少要让出一半的世界,一半的宇宙给对方,这还是在对方明白事理的前提下。如果对方不明白事理,你就得让出你的全部。如果你居处于人群之中,你的自我就会被别人的欲望强力地挤压,而这种被迫性的挤压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所以,人群的数量越是庞大,你的心理压力就越大。

所以年轻人多有愤愤不平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理应拥有整个世界,却被不计其数的人挤压到了无形的地步。于是人们就会指责社会不公,抱怨命运险恶。

以上两种心理整合在一起,就会让人呈现出刺猬的性格,纵然是你再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冲突,但性格上的冲撞却是一个必然,扎到别人总是难免。而这就意味着:官场上的冲突。

然而这种冲突,却是极度危险的。这种危险就在于,人的寿数太短,机会太少,一旦陷入了冲突之中,将生命浪费在仇恨与怨毒之上,空误了美丽的人生与未来的发展,实在是划不来的一桩事情。

这个道理,现在我们说起来简单,在古时候却是帝王之术,是不与民间百姓得闻的秘密思想。而帝王世家,则以此世代相承,比如说唐玄宗做皇帝的时候,在考虑宰相的人选时,就命人将中书舍人萧嵩叫来拟稿。却不料,萧嵩听到皇帝半夜传唤,以为有什么恐怖的事件,害怕得瑟瑟颤抖,见到唐玄宗之后,就全身发软,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唐玄宗吩咐了几次,萧嵩才战战兢兢地拿起笔,却不想恐惧过度,脑子中空空如也,笔落在纸上,写出来的文字与唐玄宗所要求的相差万里。折腾了好长时间,唐玄宗眼见萧嵩今天晚上是写不成字了,就吩咐他离开。等萧嵩走后,唐玄宗气恼地将纸张扔在地上,骂了句:“长得倒是白白胖胖,原来不过是一个绣花枕头。”

这句话刚刚骂出来,就见旁边的小太监掩嘴偷笑。这时候,唐玄宗心里一惊,虽然他是皇帝,却也害怕小太监把这件事传出去,影响到萧嵩以后的前程,开罪于人。于是唐玄宗咳嗽一声,遮掩道:“其实萧嵩这个人很是尊贵,朝里还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皇帝害怕得罪人,大臣更怕这事。北宋时代的吕蒙正被任命为宰相,就在任命下达的当天,朝中的一个官吏站在门帘下,指着他说:“就凭他吕蒙正吗?他也当得了宰相?恐怕他真没这个本事吧?”听着谩骂声,吕蒙正神色不变,继续往前走,有人叫他回头看一下,看清楚是谁在背后骂他。

吕蒙正说:“不能回头,我绝对不能回头,回头看到了骂我的人,哪怕我再大度,再不肯和他计较,但心里的不痛快总是在所难免。所以我宁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免得让我恨他。”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裴行俭,同样也是一个大度的人。他因为战功,得到了皇帝赏赐的马和马鞍,却被手下的一个小官吏偷偷骑了上去。不料那小官骑马技术太差,把马绊倒了不说,还把御赐的马鞍摔坏了。小官害怕得逃跑了,裴行俭却让人把他找回来,说:“马鞍又不是你故意摔坏的,有什么关系呢?我不会因此惩处你的。”

还有一次,裴行俭作战归来,缴获了敌人的金银财宝无数,许多朝官慕名前来观看。裴行俭就于宴会之上,命士兵将这些财宝拿出来,供大家欣赏。宝物中有一件玛瑙盘,长二尺,花纹奇丽,价值连城,一个士兵生怕将玛瑙盘打碎,小心翼翼地捧着出来,却不料因为心情过于紧张,脚下一绊,失足跌倒,把玛瑙盘打得稀烂。宴会上所有的人都变了脸色,那士兵更是吓得要死,跪倒在地上拼命地磕头,乞求饶命。裴行俭却哈哈大笑起来,说:“这事又不怪你,害怕什么呢?快把碎片收拾收拾,下去吧。”

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了古官场上的一个规律,皇帝居然害怕大臣,而大臣更是害怕手下的小人物,生恐开罪于他们,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

答案在《左传》之上。

据《左传》记载,有一年,宋国与郑国交恶,两国各出精兵猛将,准备大战一场。宋将这边的统帅叫华元,他为了鼓舞士气,临战之前,吩咐杀猪宰羊,慰劳三军将士。将士们吃得兴高采烈,纷纷请战,表示要和敌人决一死战,打败敌人。华元大喜,就率三军开赴战场,却不料,两军甫一交战,只见华元自己的战车稀里哗啦地向郑国人的军队直冲了进去。华元连喊带叫,拼命想让车夫停车,却不料,那车夫回头笑道:“华元,你现在想起我来了?怎么吃肉的时候,你偏偏把我给忘了呢?”

“什么?”华元这时候才醒过神来。原来,慰劳将士的时候,华元每个人都想到了,单单把自己的车夫给忘记了。因为车夫没有吃上肉,怀恨在心,所以大战开始,他就要狠狠地报复华元对他的轻视。这时候华元想要解释,已经是来不及了,郑国人的军队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仗还没有打,华元就已经成了俘虏。

正是因为华元的教训,让古代的官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慎之又慎。人在江湖,顶头上司固然是招惹不起,可是那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同样也是我们招惹不起的,天知道哪一天你会落在人家手里,倘若此前有隙,岂不是悲惨至极?

所以,官场,虽然是求利之所,讲究的却是最上乘的兵法:吃亏就是占便宜。

官场上的利益,纵然你不争不夺,也自然会有你的一份,而且你越是不争不夺,别人越是不敢忽视你,生怕你闹起来,一拍两散。反之,如果你主动地和别人争夺,那就必然会开罪于人,而让人仇恨的后果,是连古代的帝王公卿都害怕的,我们又岂能不当回事?

靠吃亏而占到大便宜,这方面表现最优秀的,就是厚黑始祖刘邦了。早在楚汉相争之初,由于项羽勇猛无敌,刘邦屡吃败仗,而韩信统兵北上,绕开了项羽,专攻项羽的后方,却是连战连捷。于是刘邦向韩信紧急求救,韩信却提出一个要求:必须要先封他为假齐王,他才答应回来救刘邦。刘邦听了,气得破口大骂,幸亏这时候张良踢了他一脚。

要说刘邦这人就是聪明,只一脚,就踢得他醒过神来了,改口大叫起来:“男子汉大丈夫,要封就封个真齐王,封个假齐王算是怎么回事?今天这事我做主了,就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被封为王,大喜,立即统兵来救刘邦,而等到刘邦得势的时候,却出其不意地夺了韩信的兵权,最终反将韩信擒获。若然是刘邦开始时舍不得吃亏,那么以后的变局,殊难预料。

第31章 官场的群体规律

刚刚走入官场的年轻人,往往是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目无余子,视竞争对手为无物。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年轻人终将取得人生的成功,因为他们年轻,拥有着未来,更有着青春、智慧与专业能力。所有的这些,都是年轻人引以自豪的资本。

但是,是年轻人改变现实,还是现实让年轻人碰个头破血流?决定这最终结果的,不是年轻人的主观愿望,而是残酷的人类社会的博弈法则。

年轻人务必要记住这样一件事:那些老气横秋,有气无力,退缩保守,不思进取的老家伙们,他们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如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满怀雄心壮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然而岁月消磨了他们的斗志,最终这些人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自己失败的命运,从此将自己视为一座横亘在年轻人面前的山梁,成为了让年轻人气恼的顽固势力。

进山问樵子,入海问渔夫。如果年轻人真的希望自己成功,不唯是要相信自己的智慧,不唯是要从成功者身上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要知道此前的那些失败者们,他们是如何失败的。

只有知道了老一辈人是如何失败的,年轻人才能够避开官场的风险与陷阱,才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

主导官场的最隐秘的力量就是人类社会的博弈法则,而人类社会的博弈法则又是由复杂的人性所决定的。

那么人性的特点是什么呢?

具体到单个人的人性,有一些简单的规律,而由一个群体所形成的人性规律,则要复杂得多。因为群体的人性规律隐伏于激烈的社会震荡之中,远不像个体的人性规律那么易于观察。

官场上个体人的人性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欲望及恐惧。如前所述,职场官场是求名求利之所,对名利的急切渴望主导着人的行为,而对于失败的担忧则制约着人的行为,这两种力量一正一反,恰好也构成了官场与职场上的管理制度。官场职场上的管理方法,古今中外只有两种——奖励与惩罚。前者是针对于克制欲望的理性,而后者的目的则是为了引发人的恐惧心理。

但当诸多的欲望与恐惧交汇在一起的时候,职场也好,官场也罢,其群体人性的表现就呈现出一个诡异的映象。

官场群体的第一个规律是盲目性。表现为官场人为名利所驱使,在心理迷乱的状态之下的失态行为,不是官场人不理性,而是欲望的驱使及竞争的压力,导致了官场人的判断力模糊不清。

宋朝时徵州有一个太学士,想升官想到了昏头的程度。有一天,他偶然听到一个同乡在朗诵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当同乡读到“临清流而赋诗”这一句的时候,太学士急不可耐地冲出门来,一把揪住同乡,央求道:“你要去见哪里的临清刘副使啊,可不可以替我也引荐一下?”同乡哭笑不得,急忙解释说:“刚才我说的是临清流而赋诗,是陶渊明表白自己归隐志向的佳句,不是什么临清刘副使……”太学士听了,伤心地说道:“算了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