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篇文章迅速地流传开来,最终传到了高丽王莫离支的面前,莫离支看了文章,感激地说:“感谢元万顷,我将恭敬地遵从您的指示而行事。”于是传令,调精兵堵守住了鸭绿江对岸的险要之地。这件事情传到朝廷,朝臣一片大哗,怒不可遏,纷纷要求严惩自作聪明的元万顷。经过御前会议大讨论,最后决定将元万顷流放到最南边的岭南去。
元万顷在这里所犯的错误,正是因为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介入,会导致事情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人,只是处于明的状态之中,意识到这一点,才算是明白了。明白了以后,就可以选择逃避或是面对。
逃避者停留在第三境界中,只有勇敢地面对者,才有可能进入第四境界,通过自己的智慧,主导着事态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汉武帝年间,因为连年与匈奴战争,国家财力耗尽,入不敷出。汉武帝强迫各地郡国进贡钱粮,遭受到了各郡国的强力抗拒。这时候,有一个叫卜式的人越众而出,打破了僵局。
卜式是一个河南平民,当他得知汉武帝为国库空虚而愁眉不展时,就不停地上书朝廷,要求将自己全部的家产捐出,援助边塞。汉武帝疑心此人想出风头,就派了使节询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卜式响亮地回答说:“我认为,天子要打仗,有才能的人就应该死在战场上,有钱的人就应该把钱全部掏出来。现在我没有才能,只有钱,所以我决定把家里的钱全部捐出。”
汉武帝听了这个回答,大喜,就将卜式树立为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他,不仅没有收下卜式的家产,而且还任命卜式为中郎,赐左庶长爵位,赏给十顷土地,不久又提升卜式为齐王太傅。卜式上书,正是他看准了汉武帝眼下急缺一个榜样模范供大家学习,所以他积极地推动事情向这方面发展,将自己作为现成的模范提供给汉武帝。于是他名利双收,轻易地取得了汉武帝的欢心。
分析明与明白的这四种境界,我们就会发现,进入第三境界和第四境界的明白,做起来殊是不易。而且,你明白别人也明白,一旦稍有差池,就会人财两空。现在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智力层次集中于明的状态之中的年轻人,他们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这种中间状态,以赢得自己的人生成功呢?
第62章 “明”的成功境界
官场之上,只有处在明的状态之中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获得升迁。
这是因为,处在这个状态之中的年轻人,还不具精确研判时局走向的能力,他们知道正在发生些什么,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是由于他们的自我人格仍然不具有将他们的意愿与现实清晰区分开来的能力,所以他们也就缺乏进一步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始终弄不清楚,一旦他们采取行动,事情就会因他们的介入而发生变化,他们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无法为此承担责任。
一旦他们不需要为未知的结果负责,那么,当他们选择行动的时候,只需要遵从本性的召唤,顺应人际关系博弈的态势上下起伏,当所有的心智耗尽,最后留下来的,是随波逐流、无为而治的至高人生境界。
《瞑庵杂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浙江有一户人家,姓夏,虽然家中非常有钱,但是夏家的儿子却略有迟钝,经常被侍候他的书童所戏弄。可是书童的狡黠,夏生却从未对家人说起过,于是在他读书成年之后,就奉了父母之命,带着书童和盘缠,赴京赶考去了。
途中,他们到了一座庙中休息,这座庙在山东境内,庙堂极其宏伟壮丽。庙里有许多和尚正在念经打座。有知客僧带着夏生及书童到了客房,见知客僧退出,书童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夏生问书童为什么哭,书童回答说:“人生就像是闪电朝露,富贵是那么地短暂。聪明的人应该及早辨明死生大计,从此皈依佛门,才是智者之举。”夏生虽然是主人,可是读书的时候,远不如书童聪明,听了书童的话,他果然心有所动。于是书童趁机继续劝说,最终说服夏生去找庙中的方丈,苦苦哀求落发为僧,却不曾想,方丈一口回绝了他。
夏生失望地回到客房,书童却对他说:“老方丈之所以执意不允,那是因为你意志不坚的缘故,倘若你肯自己剃光了头发,再手持剪刀,对准自己的咽喉,在老方丈座前以死明志,那么老方丈就一定会应允的。”
夏生果然这样做了,他剪光自己的头发,手持剪刀佯作自杀,强迫老方丈收下了他。从此夏生就在庙里吃斋念佛,而狡猾的书童,又趁机要求夏生写一封决绝的书信给家中,表示他此生再也不会回去了。然后书童带着这封信和赶考用的盘缠,独自回去了。回到家中,家人听说夏生在途中放弃了科考,割断尘缘,竟然落发为僧了,父母惊骇已极。书童假意相劝,还做出要带人去劝说夏生还俗回家的样子。就这样一番做作之后,眼见得夏生的父母受此打击,身体与精神渐渐倦怠,书童趁机侵吞夏生家的财产,又过不久,干脆将夏生的父母赶出了家门,另使钱贿赂官府,夏生父母求告无门,从此书童就作威作福起来。
几年之后,新任知府到任,夏生的父母已经很苍老了,每天在街头乞讨,听说来了新知府,就去告状。书童也急忙骑了高头大马,穿着光鲜的衣裳,带着家丁去贿赂知府。到了衙门,却被衙役们不由分说,将他从马上捉下。书童大声喊叫,声称自己是送贺礼而来,不应该这样对待他。这时候知府走出来,身着华丽的官服,官帽上的两翅微微颤动,一直走到书童面前,问道:“你不认识我了吗?”书童抬头一看,登时骇得魂飞天外,这新任知府,竟然是早已做了和尚的夏生。
夏生是怎么当上了官,而且做了知府呢?原来,夏生虽然愚笨,却也没有愚笨到不可救药的程度。当书童诳他落发为僧的时候,他本欲发火,忽然心念一动,暗想以自己的资质,只怕是即使前去京师科考,也会名落孙山。读书做官这条路,终究不适合于自己,莫不如顺水推舟,先由着书童欺诳,自己索性先在寺庙里躲上一段日子,一边继续读书,一边寻找别的出路。这样一想,他就故作懵懂,答应了书童。
等他进入寺庙之后,才发现这寺中诸僧,多半都没有读过书,识字者寥寥。而且这座庙由于地处要地,每日里前来上香进贡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寺庙门前几成车水马龙,偌大一座寺庙,除了他,别的僧人全然不晓接待之礼。此后夏生就负责寺庙的香客接待,进香的香客往往会施舍巨资,都由夏生负责管理。就这样,几年工夫过去了,寺庙中募集来的财物,已经多不胜数。
此后,夏生将寺中的金银事先藏好,然后悄悄地买来俗家的衣服,在一天夜里将僧鞋脱在井口边,换上俗家服装,带着银子,悄然去了京师。到了京师之后,他先在吏部做一名杂役,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吏部的要员,不久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外放的肥差,终于在这一日衣锦还乡了。
在回来的途中,夏生还以官员的身份,又回到了那座寺庙里礼佛。寺中的和尚。做梦也想不到他就是夏生,还告诉夏生说,庙中有一个俗名姓夏的高僧,就在几年前已经成佛了。夏生听了之后,付之一笑。
明白了这一切的前因后果之后,书童面如死灰,伏地待死。夏生却说:“你虽然该死,可是我打听到,你除了夺我的家财,欺凌我的父母之外,并无其他劣迹,如今我父母肯饶你不死,本官也可网开一面……”书童听了,大哭着跪在夏生父母的脚下,乞求饶命,最终夏生只打了他三十大板,让他此后继续在家里侍奉。
在这个已经失去效仿意义的故事中,夏生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还未谙世事的明,他知道自己参加科举会落榜,却不知道自己当了和尚,会给自己的父母带来灾难,然而正是因为他不知道这后面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才会一帆风顺地做得了高官。如果他预先知道这样做的后果,那么,他肯定不会达到目的。因为倘若他为人过于精明,寺庙的方丈也不会允许他把持钱财。总之,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自己无法预测未来的前提之上,却顺应了人际关系博弈的最基本法则。
事实上,在历史上,如夏生这般难以预知结果的行动,在所多有。例如,汉武帝时代,有一个名叫义纵的酷吏,此人嗜血如狂,他曾出任定襄太守,到任的当天,突然封闭了定襄监狱,将狱中轻重犯人两百余名,以及正值午饭时来给犯人送饭的家属,以“为死囚私自解脱枷镣”之罪名,不由分说,全部处死。如此不问青红皂白的屠杀,却赢得了汉武帝的欢心,竟将义纵名列九卿。
朝中有几名大臣气愤不过,就商议共同上书,弹劾义纵。当时商议这事的共有五名大臣,其中有一个叫张合的年轻郎官,虽然他也知道奏章一上,很有可能会立即遭受到义纵的报复,但迫于情面,又担心同僚讥笑自己怕死,就硬着头皮上了书。
却不料,等到张合上书之后,另几名大臣却做若无其事状,并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与张合一道弹劾义纵。张合悲愤不已,可是事已至此,就只能闭目待死了。
当汉武帝读到张合的奏章的时候,他刚刚病愈,正在驱车前往甘泉宫的路上,途中发现树木未经修剪,知道这项工作是由内史义纵负责,心里想,莫非是义纵认为我病了之后,就不会再起来了吗?从此对义纵起了杀心,就以张合的上书为由,另外又指责义纵违抗圣旨,杀死了义纵。
义纵被杀,弹劾义纵的张合因此而晋升。另几名大臣得知之后,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可是他们太明白事理了,明白过度,就是世故,就会对自己所介入的事情有一个理性的判断。然而官场之上的人际关系博弈所遵循的从来不是理性的法则,所以这些人注定丧失晋升的机会。
历史上还有一个有名的“八板子将军裴聿”,此人按照“明”的法则行事,只管按责任行事而不计后果,结果连升了八级,成为官场上一件大事。文人
裴聿此人原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身边的参军,由于李元婴此人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别人不敢相劝,只有裴聿不敢忘记自己的职责,出言相劝,结果惹火了李元婴,命人将他拖下去,狠狠地打了八大板子。
明明是尽职尽责,却冤乎枉哉地挨了板子,天真的裴聿无法接受这样冷酷的现实,就向李渊哭诉。李渊问他:“你挨了几板子打呀?”裴聿哭道:“嗯……前后一共打了我八大板。”李渊点头道:“那好,你忠于职责,不该挨罚,我自己的儿子,我会批评他的,你就连升八级吧,算是朝廷对你工作负责的奖励好了。”
于是裴聿连升了八级,升到了六品官。任命书下达那天,他哭了,说:“我的命可真苦啊,如果我当时跟皇上说,我挨了九板子的话,那么我现在已经是五品官了……”
裴聿又犯糊涂了,他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挨了九板子,李渊也不会升任他为五品官的。但是正因为他不懂得这个道理,才会挨了板子,才会升官。所谓官场上的事无定数,说的就是事情发展自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这规律就是在你不明白的情况下才会升职,否则你是不会获得晋升的。
第63章 “净”的失败境界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淫暴之君隋炀帝,曾经发表过这么一段讲话:“我最喜欢的是荒淫无度,胡作非为。我最讨厌的是士人的冒死进谏,因为这些士人表面上为国为民,实际上不过是在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一旦确认我不会因为他说了劝诫的话就杀他的话,他就会趁机投机,摆出一副忠心为国的面目博取虚名。但凡遇到这种人,我必杀之,一个不留。”
隋炀帝这厮,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反面人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太聪明了。他几近洞悉人性中最深处的阴暗,张口就把士大夫们脸上的遮羞布给撕下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冒死进谏是非常戏剧化的景观。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霍献可。当时是女皇武则天主政,法令极是严苛,朝臣稍有拂逆,就会被诛杀,所以朝中诸臣,都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只有状元狄仁杰不以武则天的暴政为然,时常在朝堂上提出反对的意见。此外霍献可的舅舅裴行本,也是一个秉性刚正的人,武则天对他多少有些不满。
朝中官员,多是认为狄仁杰和裴行本这样顶撞武则天,迟早会招致杀身之祸,就都有意地和这两个人保持距离,划清界限。而霍献可却经过深思熟虑,深知这时候值得他赌上一把。于是毅然决然地冒死上书,直斥狄仁杰和裴行本欺君罔上,请求诛杀。
武则天当然知道霍献可是在投机,可是她也需要有人支持自己,就好言好语地安慰霍献可,只是不允所求。这下子霍献可急了,他趴在地上苦苦哀求,强烈恳求武则天立即杀了狄仁杰和裴行本,不然的话他就不活了。结果因为闹得太欢实,额头在台阶上磕得鲜血淋漓。
此后,霍献可每天上朝的时候,就用最醒目的绿色丝帕缠在额头上,每当开口讲话,都要将额头上的伤有意地袒露出来,以表示自己是有功之臣。
在历史上,中国的权力结构始终是金字塔式的,皇帝高高在上,下面是一层又一层的小官僚,社会资源也是按照这个结构来分配的。所以人在官场很快就会异化为权力人,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在考虑权力的得与失。最上层的皇帝我们不做研究,单只是权力阶层中的官僚们,就始终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这困境就是:如果发现上司正在犯蠢或是干蠢事,你应该怎么办?
如果你急切地出言相劝,这就等于是在否定上司的政治水准和能力,也意味着对上司自我人格的彻底否定。哪怕是上司知道自己错了,他也会跟你不依不饶。小焉者指着你的鼻子臭骂一顿,大焉者彻底剥夺你在利益分配中应有的权力。这种结果,是官场中人最为恐惧的。
如果你明明看到了上司在犯蠢,却闭口不说,那后果就更严重。等到上司捅出了娄子,惹出了麻烦,回过头来他仔细一琢磨,难怪我今天这么倒霉,原来这是有人在戏弄我。那后果将更为严重。
人的自尊是相当脆弱的,最是禁不得戏弄的。古时候有个读书人,天生残疾,一腿微跛。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的时候,恰好前面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婆,也是跛腿,在前面一瘸一拐地走着。跟在老太婆后面的,是一个小孩子,那小孩子调皮,学着老太婆的走路姿势,也在一瘸一拐地走着。就这样,老太婆,小孩子再加上读书人,三个人排成一条直线,以同样滑稽的姿势一瘸一拐往前走,路上行人见了,无不捧腹大笑。老太婆察觉身后有异,回头一看,登时气得脸都紫了,指着跛腿书生的脸,破口大骂道:“你这么大个人了,缺德不缺德啊?这小孩子学我走路,是他家里没教养,难道你也是有娘生没爹养吗?”不由分说,操起拐杖,没头没脑地向着跛腿书生打了过来。跛腿书生心里的委屈真是无以复加,想解释又无从解释,想辩解更是无从辩解,平白无故地被人家抡了几拐杖,只能拼了命地跛着腿,快一点逃走。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婆,当她感觉到有人在戏弄自己的时候,就不问是非破口大骂,出手就打。这是因为人对涉及自己的任何事情都是极度地敏感,并无时无刻地不在渴望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肯定。这种肯定是出于强化那脆弱的自我人格的需要,无论这种肯定有多少,都远远不够。所以古代的帝王已经掌握了熏天的权势,却仍然迫切地渴望着排山倒海的歌颂声,就算声音稍微弱上一点,他的心灵都会承受着莫大的痛楚。
人性的规律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皇帝还是我们的上司,他们都在等待着赞美,憎恶对他们的否定与质疑。你当面指出他的过错,就意味着对他的自我人格的否定,他当然不会容忍。而你如果在事前不加以劝告,一旦出了错误,就等于是你在戏弄他,这是对他自尊人格的公然侮辱与蔑视,你想他岂会饶得过你?
所以下属在上司面前,就陷入了困境。劝说也不是,不劝更糟糕。在历史中,则是大臣们面临着死亡的陷阱,进谏皇帝是个死;不进谏的话,只会死得更难看。
所以在朝堂之上,所有的大臣们的脑子里,脑浆一如开了锅的粥,咕咕嘟嘟地冒着泡,进行着紧张而激烈的思考。当皇帝犯蠢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找到一个能够把反对的话说出来,同时又不会惹得皇帝大动肝火的方法,否则,很可能会弄出宰杀自己全家老幼的可怕后果。而对他们这种心理活动,高居于龙椅上的皇帝也看得明明白白,于是,大臣们就必须要寻找另一条途径,殊死一拼,以求突破。
这条官场之上的存活之道,就是“净”。
什么叫净?如何来理解这个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