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了“急就篇”。
显然,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只有经过精雕细琢,才能产生好的作品。与那些平均一年一部著作问世的学者相比较,冯友兰先生绝对算不上高产,甚至可以用低产来形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三史六书”,其实是同一思想体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中国哲学,最后形成了不可跨越的哲学体系。慢工出细活,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做学问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远离浮躁、静下心来的沉着。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非常厉害的剑手:宫本武藤和柳生又寿郎,而柳生又寿郎正是宫本武藤的弟子。
年少时的柳生又寿郎放荡不羁、行事乖戾,父亲苦口婆心地劝他专心练剑,他不仅不听,还接二连三地犯错,父亲一怒之下就把他赶出了家门。柳生又寿郎为此愤愤不平,他下决定一定要成为一名非常了不起的剑手,回来击败父亲,到时父亲就再也不会看不起自己了。于是,他找到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剑手宫本武藤,想要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剑术。
宫本武藤见柳生又寿郎资质不凡,便决定将其收入门下。柳生又寿郎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急切地问宫本武藤:“师父,假如我尽全力学习,大概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流的剑手啊?”
宫本武藤回答说:“需要用你剩下的全部余生去学习。”
柳生一听,急了:“可是我等不了那么久啊,只要您肯教我,吃再大的苦我也不怕,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呢?”
宫本武藤犹豫着说:“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
柳生又寿郎听了还是不满意,焦急地说:“家父已经一把年纪了,我必须要在他有生之年,让他看到我成为一名一流的拿手。十年的时间未免太久了,如果我加倍努力学习剑术,需要多久啊?”
宫本武藤听了他的话,缓缓地说:“也许需要三十年。”
柳生又寿郎急得快要哭出来了,说:“那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习呢,又需要多长时间?”
宫本武藤还是不急不慢地说:“可能要五十年,又或者这辈子都没有希望成为一流的剑手了。”
柳生又寿郎越听越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越是尽力,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呢?”
“欲速则不达,”宫本武藤说,“学习剑术讲求自然、平和,一旦急功近利就偏离了剑术的大道,所需时间也就会越久。”
柳生又寿郎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他再也不提成为一流剑手的事情了,只是跟随师父潜心学习。数年之后,终于成为一名和师父齐名的剑术高手。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到自己的目标。做学问绝对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破茧成蝶的过程,必须一步步地慢慢来,才能化身为翩然飞舞的蝴蝶,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真知。宋朝的朱熹就曾以十六字真言来劝诫急于求成的人们: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学而知不足,心才会丰盈
人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
——《理想人生》“《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
“满招损,谦受益”是圣古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不变的箴言。在漫漫人生长途中,一个人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呢?那就是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只有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才能不断吸纳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冯友兰先生便是一个始终秉持着谦虚的精神面对学术的人。面对广博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他从未为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而满足,反而是一种永不知足的心,让他不断地走向更为广阔的哲学世界。于是,他成为了了解中国哲学不可跨越的人物,他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哲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认为一切得来容易,易于满足于现状。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这便是他学术成功的动力。
然而,世间总有一些无知的趾高气扬者,他们自以为“天下无敌”,到头来却也不过是只一捅即破的“纸老虎”而已。
一个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在那里,他学历最高。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两旁,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渔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珠瞪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了一会儿,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飘过水面上厕所去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把学历看得高过一切,他甚至以为学历高的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才在两位学历比自己低的人面前闹了笑话。其实,他哪里知道,学历并不代表一切,只有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谦虚。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江西有个名士,常常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无人能及。后来,听说杨万里很有名,很不服气,便写了一封信,说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吉水来拜见他。杨万里早就听说此人骄傲得不得了,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冒昧地向您提个请求,听说你们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很想亲口尝尝,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
名士拆信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从未听说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个结果,他又不好意思去问人,只好在街上乱找,但仍然一无所获。后来,他只好空着手来到吉水。见到杨万里后,他寒暄了两句就问:“您说的配盐幽菽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其中的一页。名士一看,上面清楚地写着“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他这才明白,原来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名士看了非常惭愧,他这才明白自己平日读书太少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
世间之人,谁都没有骄傲的资本,即使博学如冯老也一样。只有保持知不足的“空杯”心态,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和智慧;必须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状态,才能将虚空的心越填越满。
吾爱真理,故愿为之质疑权威
在经学时代,儒家已定为一尊。儒家的经典,已变为“经”。要推倒“经”的权威,那是他连想也没有想到的。
——《三松堂自序》“30年代”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面对众人的指责如是说。他自17岁开始,便拜师于柏拉图门下学习。在长达二十年的学习生涯中,亚里士多德一直以崇敬的心态面对柏拉图,他还曾专门写过一首赞美柏拉图的诗:“在众人之中,他是惟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他对老师柏拉图的情义可见一斑。
然而,即便德如此崇敬柏拉图,在面对老师的错误和缺点时仍能勇敢地指出来。于是,有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他,故而才有了他那句“更爱真理”的名言。这是人理性反思的结果,也是人摆脱本能状态走向智慧的一种姿态。
专门以哲学为研究对象的冯友兰先生,自然也了解亚里士多德所要表达的,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是不会被任何外在的力量所影响的,即使是经典与权威也不例外。面对浩瀚的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冯友兰先生并非一味地学习与接纳。在研究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吸收精华的同时,也能发现典籍中的漏洞与错误,并将疑团一一解开,将错误一一纠正。冯友兰先生也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一位爱真理胜过一切的人。
所以,在回顾古人面对文化的态度之时,冯老不自觉地对人们屈从于权威的态度,表现出了不满。他说:“在经学时代,儒家已定为一尊。儒家的经典,已变为‘经’。这就为全国老百姓的思想,立了限制,树了标准,建了框框。在这个时代中,人们的思想都只能活动于‘经’的范围之内。人们即使有一点新的见解,也只可以用注疏的形式发表出来,实际上他们也习惯于依傍古人人才能思想。好像是两腿有病的人用拐杖支着才能行走,离开了拐杖,他的腿就不起作用。要推倒‘经’的权威,那是他连想也没有想到的。”
冯老心中对真理的执著与热爱,使他能跳出盲从权威的框框,勇敢地探寻真理的所在。在治学的过程中,需要的正是冯老这种对待真理的态度:即使面对权威,也要敢于为真理而辩。惠特曼便是一个敢干为真理而战的人。
1842年3月,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年轻的惠特曼听了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后激动不已。他浑身升腾起一股力量:他要倾听大地的、人民的、民族的心声,去创作新的不同凡响的诗篇。
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了。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它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叶集》的出版使爱默生激动不已,他给予这些诗以极高的评价,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很有声誉的作家的褒扬,使得一些本来把它评价得一无是处的报刊马上换了口气,温和了许多。但是惠特曼那创新的写法、不押韵的格式、新颖的思想内容,并非那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他的《草叶集》并未因爱默生的赞扬而畅销。1855年底,他印起了第二版,在这版中他又加进了二十首新诗。
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行第三版《草叶集》,并将补进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阻惠特曼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惠特曼却不以为然地对爱默生说:“那么删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吗?”爱默生反驳说:“我没说‘还’是本好书,我说删了就是本好书!”执著的惠特曼仍是不肯让步,他对爱默生表示:“在我灵魂深处,我的意念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走自己的路。《草叶集》是不会被删改的,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第三版《草叶集》出版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国界,传到世界上许多地方去了。
所谓的权威,不过是在某人领域掌握了比常人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而已,但他们并不能代表真理。面对权威,我们应该有相当的尊重,但绝不能迷信。在求学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对真理负责,当真理与权威发生分歧时,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出来,质疑权威,找回真理最本真的样子,因为我们热爱真理,别无其他。
牢记“过去”,以免重复跌倒
人不是超人,不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就可以加以批评。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5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15年,根据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30岁而“立”,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变了。然而,这时还有怀疑,还有动摇。到了40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过10年,到了50岁才“知天命”。到了60岁,好话在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心如止水,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使其成为好人。70岁时,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越人与人之间该有的规范。
人生便是一点点地经验积累,才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求知亦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需要经历的有很多,错误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人不是超人,不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就可以加以批评。”这种批评,可以来自于别人,也可以来自于自身,无论何者,批评过后的结果都应是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以便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不再犯同样的错。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年少时的他,阅读着可能拿到手的各种哲学书籍。当他到达哥伦比亚大学之后,他突然发现,“学术是相通”的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他面临的是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于是,他开始投入西方的哲学世界,直至完全融入。但东方的哲学思维并未被他舍弃,当他阅尽世界哲学名著之后,他开始用西方的哲学思维解读东方哲学,最终达到了中西贯通的境界。无论是曾经年少时对中国哲学的品读,还是后来对西方哲学的研究,都是冯老哲学路上不容忽视的过去。故而,在他的学术道路上,经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自己经过的事,不要轻易将其抛诸脑后,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无视以前的经验教训,必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费周折。
相传,在一片深山密林中,一座“仙人居”位于山巅。一日,一位年轻人风尘仆仆,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仙人居”的圣人,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走啊走,走了很久,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路能够通向山顶。
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一个老人在小憩,于是走上前去,轻声唤醒老人,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人睡眼惺忪地嘟哝了一句“左边”,便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老人家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了一句:“左边。”便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分辨,转念一想,也许老人家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拣了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消失了,只剩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
回到三岔路口,见老人家又睡过去了,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上前推了推老人家,把他叫醒,问道:“你一大把年纪了,何苦来骗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年轻人来到了“仙人居”后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圣人笑眯眯地看着他,原来圣人就是三岔路口的那位老人家。
年轻人第二次回到三岔路口时,忘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两条路,而仍然要向老人问路,他虽然最后到达了山顶,却走了不少的弯路。如果我们铭记过去,吸取此前的教训,一定可以省却很多的麻烦。
可口可乐董事长罗伯特·高兹耶达说:“过去是迈向未来的踏脚石,若不知道踏脚石在何处,必然会被绊倒。”经验是求知路上一笔巨大的财富,唯有懂得合理利用它的人,才能在探寻真理的途中,跨过同样的水坑,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细水长流,慢而靠得住的办法
不论做何事,凡是可以长久底办法,总是西洋人所谓“慢而靠得住”底办法,亦即是所谓“细水长流”底办法。
——《冯友兰谈哲学》“励勤俭”
速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人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最初蹒跚学步时的经历,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惬意。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可以一步登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可以一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