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精神写照。

当年我们文理不分科,所以一般人文字水平都比较好。大学时候,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学过音乐,拉小提琴,当年邓丽君风行校园的时候,我们迷得不得了。当时,整个唱法、感觉都远远有别于革命歌曲的“邓靡靡之音”居然很多人听不懂。于是,我们就想自己来做点工作。我的文学底子好,自荐记词填词,实在听不清楚的我们就自己作词,我的上铺兄弟记谱,很快,一本油印的《邓丽君歌曲集》便在校园里流传开了。

那集子的墨香是我们体验过的,现在的孩子上网打字,看了我们的自印集子可能都要发笑。

刚上大学,图书馆里各类书籍都严重匮乏,像《安娜,卡列尼娜》这些名著早就没了影。我想看卢梭的《忏悔录》,上大学第一天就到图书馆登记了,可直到我大学毕业前夕,这本书才轮到我。对于等待了那么久的果子,能不珍惜吗?我所说的机遇,也要看个人的态度,你珍惜它,就是机遇,你漠视,便过去了。比如我就把最终到手的《忏悔录》看做机会,它最终还是轮到了我。

◆军令如山,国之所托

有必要介绍一下我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当时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军令如山,国之所托。后面的八个字晚些入学的师弟师妹都不知道了,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打下了一生的烙印。

我毕业后去了北京的一家航天科研机构,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全国到处跑。我去过杭州,也去过西昌,还去过青海湖和敦煌,也参与一些很危险很重要的国家级项目的研制,有好几次,我的同事因为发射事故或其他意外而为国牺牲。

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有一个场景我一直记忆犹新:

在遥远的西部戈壁。那一天,四个年轻同事在篝火旁,拿出那本放了几个月没来得及看的《硅谷热》,在戈壁大漠之中,豪饮泸州特曲,四种口音轮流读那本书:HP创始人维修示波器的那个车库、微软的那个温馨小屋、仙童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造出CPU的灵感、英特尔那个天才流淌的酒吧……科技原来如此浪漫,创业原来如此豪迈。一个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情节是,西雅图的一个广场上,比尔·盖茨从他的伙伴艾伦的手里抢过《大众科学》,封面是一个被称为“个人计算机”、看起来像个古怪的有很多开关的仪器,跳着对艾伦说:我们马上去机场,我们能让全世界每个人都能用上这玩意。

那一天,酒酣耳热,热血沸腾,无人理会东方之既白和身边的大漠孤烟、长河日圆。我一直认为我心里那些绵延了快要三十年的激情,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点燃的。

无数次,我梦回哈工大,梦回那充满俄罗斯风格的主楼,梦回紫色丁香花开的校园,梦回我曾住的宿舍,梦回那奔流不息的松花江边,梦回那些热情的女生,最后总是会回到那座高大巍峨的毛主席铜像旁,看着上面的八个大字——军令如山,国之所托。我坐在那里迟迟不能离去;而且每到此时,我都会醒来,这时的我都会分外地惆怅:很多年了,没有军令了,国家也没有托付我了。

爱国是我们那个年代所接受的一种底色。我承认,童年、少年时代所崇拜或信仰的东西,会在漫长的一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一桶金来自深圳股票认证

我在航天系统工作超过了十年,二十九岁的时候,我被评为了高级工程师,这应该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吧。八十年代末,我被国家派到了美国做访问学者,在那段时间里,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

1989年回国后,我被安排到深圳的中外合资企业担任技术主管,干了一年多后,我发现这种企业没劲,既不像国营、又不像民营,还不如我自己干呢。于是,我想到回福州发展,自己创业。那时福州有优惠政策,鼓励有高级职称的人去办企业,我能享受到很多优惠条件,惟一的问题是手头没钱。这又逗了,有段小插曲。

深圳刚开始发行股票的时候,因为我刚从国外回来,知道这东西不坏,就把自己的万把块钱积蓄全部买了股票,买完往箱子一扔也就忘了。等到要离开深圳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这东西呢,赶快拿到交易所去卖。交易所的工作人员看着我直发愣,说:你现在还有这个?都已经配送了无数次了!我说:我不管这么多,我忙得很,你赶快给我卖了吧。

人家又问:你是要现金吗?我说:当然,我明天要去外地了。这时候他们主任也出来了,问我:你是一个人来的吗?我都急了:你们怎么这么麻烦,快点行不行?他们这才开始数钱,这一数就给了我二十多万,全是十元一张的,好大一堆啊。我特奇怪,问工作人员:怎么这么多啊,该多少就多少啊,你数这么多干什么?工作人员回答我:这都是你的。我这才明白,赶快打电话找人来帮我一起把钱取走,那种感觉和犯罪没两样。

就这样,我开始有了第一笔钱,开始创业。

◆组建连邦电子商业事业部8848.

我的创业史始于1991年,我从原来的科研机构“下海”,创办一家从事IT服务的公司。那时中国中小企业的IT应用水平很差,我们从协助客户买电脑开始,先培训他们使用电脑,然后进一步帮助企业建立IT服务项目。公司运作十分顺利。

1995年,中国的连锁商业开始启蒙,软件公司连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连锁可以把零零星星的IT服务组成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我很认可连锁这种商业模式。连邦提出连锁概念时,我就马上加入了。当时我们最爱说的话是“可算找到组织了”。福建连邦是连邦的第十二家加盟实体。两年后,全国连邦销售连锁组织的成员发展到了三四百家。

其中,福建联邦连续好几年销售收入排名第一。

那时我已经在互联网上玩了好几年。1997年11月2日,我在网上论坛发表《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这个帖子意想不到地火了起来。

互联网的使用经验让我意识到,互联网在中国会慢慢普及。连邦三百多家店面本身就是一张网络。如果有机会把这些商务活动,至少把其中的一部分,搬到网络上来做,可能会是个有趣的尝试。

1998年10月,我正式向连邦总部提出这个建议,总部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要求我放弃福州来北京工作。当时我的福州连邦业务发展很好,规模也不小了,要把它交给别人打理还需要一个过渡期。不过,我既然看好网络方面的新业务,既然下决心要来做这件事,就以最快的速度把手头的工作交给同事。1999年1月4日,即元旦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就来到了北京。当天下午就召开会议,成立连邦电子商务事业部,并筹建事业部网站,网站取名8848。

网站取名8848,当时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寓意。当时我所想到的是,你办一个为所有消费者服务的网站,域名不能太生僻。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字母有距离感,而全世界的人对数字都感到很亲切。8848是当时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容易记忆。于是网站就注册为8848.。2000年,我们又花了几万美金,把8848。 从北欧一个做户外登山用品的厂商手中购买回来。这是后话。

◆珠穆朗玛峰电子商务网络服务公司成立

8848的业务开展起来了,很快成为当时网上销售最有实力的企业。这要归功于它在地面上的传统企业资源支持。那个时候连邦在中关村有最大的物流配送系统,连邦的仓库大到可以停下一架波音飞机。

即便是电子商务最难办的收钱问题,在连邦体系内也不成问题,因为有近四百家地面连锁店提供支持。

从1999年1月到1999年8月,8848尽管只是连邦的一个电子商务事业部,但是在内部独立核算。8848从连邦公司分出来的时候,财务出了一份很正式的结算报表。结果表明,我们八个月来,不仅收回所有的成本,还赚了好几千块钱。

起初,8848只是连邦的一个事业部,到了1999年8月左右,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同时出于把电子商务的规模做得更大的目的,我们决定把连邦电子商务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来运作。

8848从连邦总部独立,注册成立“珠穆朗玛峰电子商务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的注册资金是一百二十万人民币,连邦总部占80%,我个人占20%。

我一直很注意研究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年代,以亚马逊的模式经营零售业,经营的边际成本将只和带宽以及服务器的容量有关系,和你有多大的经营场所、雇了多少售货员没有关系。带宽和服务器的成本指数会下降,而地面的经营场所和人力的成本却日渐昂贵。

所以我坚信网络零售业肯定大有发展前景。

亚马逊在1999年也因为不盈利而备受争议,而且把亚马逊的模式完全搬到中国来是不现实的。当时中国网民总数还不到两百万,没有一种银行卡可以在线支付。在那种情况下,马上建一个网上零售王国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做法是立足连邦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第一步,把连邦已经在地面卖的东西搬上网。我们本来就有巨大的仓库,有全国最好的IT产品的进销渠道,别人头痛的仓储、采购、物流配送、客户服务这些系统,我们几乎是现成的,稍作改造即可;第二步,我们想,既然这些能卖,那么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吧,就慢慢尝试卖一点书,然后是更多的东西。

因为是一批懂商务的人在做电子商务,8848发展极为迅猛,一下子取得垄断性的市场地位。记得在2000年的1到3月的销售淡季,我们上缴的增值税就达四百多万。这样倒算回去可知,单月毛利近千万,按10%的利润率计算,销售额近亿元人民币。当时的支付方式70%是货到付款。1999年10月13日,我们跟全国速递总公司谈合作,第一张电子收账单还是我设计的,应付款项用很醒目的红字标注,目的是要提醒那些从来没有送货收费习惯的邮寄员们记得要“一手交货一手收钱”。最初的物流配送是自建仓库,但后来也满足不了市场的快速增长,我们投资了一家叫“网达速递”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是全国第一家能够实时跟踪货物流向的配送企业,比同行们早了两年。

◆资本游戏下8848.无奈收场

8848成立之初,我们的出发点很单纯,就是为了让连邦软件销售连锁组织的传统业务能够尽快地延伸到互联网。至于后来赶上互联网的投资热潮,再到后来一串串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我完全始料未及。

以我当时对资本市场的理解是,企业只有经营多年,盈利良好,达到一定规模才可能上市。可是1999年12月,网站就迫不及待地正式准备上市,这完全是跟门户网站的风潮。

2000年1月谭智出任8848总裁,我担任董事长,之后又陆续从外企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而8848最初的团队成员不断出走。2000年8月我们拿到了证监会的批文,但已经没有心情去高兴了,因为拿批文这个过程特别折磨人。就在8848即将上市之时,互联网的寒潮开始了,从2000年4月开始纳斯达克网络股一路走跌。董事会内部因为IPO的价格而发生分歧,股东间的分歧又使得8848的上市日期不断后延,直到最后错过纳斯达克规定的六个月的操作期限。

在互联网早期,那种半专业的风险投资人很急,给8848定了一些很不现实的期望。尽管当时8848的B2C业务在国内已取得无可辩驳的王者地位,但为了迎合华尔街概念,8848转型做所谓的B2B。当时是投资人说了算,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我,只能尽力把我认为可以做下去的事情保留下来,把团队保留下来。2001年1月8848拆分,我带着一批人组建了MY8848。但MY8848持续时间不长我就“挂靴而去”,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也还是扯不清的投资方之争使我失去了再继续沟通的耐心。

有很多投资人躲在企业运营过程的幕后,真正冲在前面抵挡枪林弹雨的是职业经理人。说8848没有坚持下来,上市没有成功,业务拆分不成功,做B2B、解决方案、电子政务、搜索引擎都不成功,都只怪我一个人是不公平的。不过一件那么好的事情最后干砸了,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别人也是不对的,这里面至少有我一半的责任。我作为管理层的一员,与投资人和其他管理人员在沟通的时候可能不够耐心。不过,对当时性急的投资者而言,再多的耐心恐怕也无济于事。

◆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让虎添翼

从8848离开后,我们的团队做过一个时间不长,但是意义很大的项目,就是为西单百货商场建了一套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即西单商场Ig05网。就在这个项目基本要结束的时候,2003年的某一天,我们几个老同事,坐在一起讨论说,我们不仅能帮连邦建立一套电子商务系统,也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帮一个过去IT基础比较差的国企、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百货公司,建立了从物流配送、网站运营、内部管理,一直到客户服务的全套系统,那么,不如干脆把做这类事情变成一种商业模式,专门帮助传统的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系统,让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拥有自己的“8848”,拥有自己的“Ig05”。于是我们在2003年创建了6688公司。6688的核心业务,就是为专业的商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及各地的企业群,提供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运营管理服务。

我认为,这种模式才是电子商务的真正主战场。

走过十来年中国电子商务的风雨路,我的归纳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前几年的B2B、B2C、C2C这些容易“看得见”的表面热点,向经济主流更深的层面拓展,也就是我们说的电子商务2。0。电子商务2。0的特点是所有企业用自己的商务活动(卖商品、提供信息等)直接参与互联网,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一切核心商务及其管理,甚至参与网络商务活动的方式——选择B2B还是B2C,标价还是拍卖,提供信息还是获取信息,接受所有访问者还是做出筛选,给不给某些用户特权或者特惠待遇——完全自己做主,以独立的自我分享网络的繁荣。

现在要把中国电子商务从面上推向深入,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要能够适应主流的商业秩序,至少不应该与地面上已经形成的主流商业秩序相冲突。电子商务不能改变人类商务的核心价值观,只能帮助商务活动用更好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核心价值观。

通俗地说,电子商务是要帮助企业获得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是“让虎添翼”,而不是伤害企业的利益,不是要“与虎谋皮”。这才是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电子书下载

◆我很幸运,我赶上了每一波

若干年前,南方某媒体用“386”这么一个数字特指一群人,即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上大学、年龄三十多岁(现在应该486了)。这些人普遍认同“红旗下的蛋”这一定义,只是遗憾下得太晚,只踩着了大时代的一点点尾巴……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自己是踩着了机遇。你看,打倒“四人帮”后恢复高考我们赶上了读大学,以“朦胧诗”为特征的新诗歌运动解放了我们的身心,紧接着知识分子自由下海、出国、直至邓小平南巡之后再次为知识创业鼓劲,WTO的到来,互联网浪潮的兴起……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这一代的机遇。

再讲一个往事:

有一年,西湖论剑,马云、张朝阳、丁磊、张蔚(央视主持人)和我,大家泛舟西子湖上,时逢夕阳西下,层林尽染,碧波荡漾,微风轻拂,看保淑塔默默夕照,三潭滑过身边,苏白二堤在暮霭中隐约婀娜,恍若置身天堂。又鏖战了整整一年的网络江湖,似乎正渐渐远去。次日我对金庸说,不敢在西湖久待,怕消磨了斗志。遭到金老的当众批评,说杭州照样有无数成功的创业者。在下唯唯应诺。

是夜,杭州城烟火晚会,大街拥堵,我们来到一个僻静的院落喝茶。

不知道谁开的头,大家开始轮流回忆刚来北京创业时候的花絮。张朝阳的回忆后来获得一等奖,主要是他对刚来北京的时候,住处狼狈,甚至没有热水的描绘实在令人印象深刻。想来他当时刚从美国回来,生活条件上的巨大差异特别容易给人记忆,所以每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夜深人静,大家沿着空无一人的大街回去,突然感慨:其实困难过去了,也一样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过去的三十年所发生的往事以及这些往事给我的念想,总是让我想起我最喜欢的男歌手罗大佑和他歌里的感觉:轻飘飘的旧时光,其实没有溜走。无数的光阴故事都因为回忆而变得厚重美好而且温馨起来。

我真的很幸运。

第20章 李宁:“体操王子”的新旅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