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的奴役与自由-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81

    431人的奴役与自由

    的本能又委身给这些虚幻的观念。

    不幸得很,人受外在的奴役,又受内在的奴役。自我中心主义者总在客体化的钳制下,总把自己抛到外在的世界中去,即使分析世界,他们也依附于世界,也把世界作为自己的工具。

    人受自我的奴役常采用个人主义的诱惑形式。

    不能简单评判个人主义这桩复杂的现象。至少,个人主义有正(积极的)和负(消极的)两方面的意义。

    因术语的不确切,人们把人格主义称为个人主义。

    例如,一个人若独立思考,自由判断,或者自我隔绝,不好交际,躬行自我中心,便常常会被认作个人主义者。从词的严格意义上讲,“个人主义”源于“个体人”

    ,而不源于“个体人格”。

    凡确信个体人格的最高价值、护卫自由、渴求完满以及认可人有权实现生命的可能性,便不能划归个人主义。关于个体人格与个体人的区别,在前面我已有分析。

    易卜生的《皮尔。金特》①曾揭示出个人主义的天才的生存的辩证法。易卜生这样向我们提问:那构成我的究竟是什么?是什么使我确信?剧中的主人公皮尔。金特想成为他自己,想成为有根源性的个体人,因为他曾经丧失并毁灭过自

    ①该剧写于1867年。主人公皮尔。金特是农村的破落户子弟,常喝酒闹事,想入非非。

    他拐骗女人,后又弃之。

    为躲避当局捉拿,逃入山中,娶山妖之女为妻,最后又再度回到揶威。皮尔。金特没有信念,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形象。

    ——译 注

…… 182

    人的奴役与自由531

    己的个体人格。

    但实在不幸,最终他还是做了自己的奴隶。

    那种被文化上流人士所标榜的美感化了的个人主义,已进入当代小说的视域。

    于其中,整体的个体人格被个人主义肢解,整体被扯成碎片。个体人格是人的内在的整体和统一,唯凭藉此,才能攻克自我,攻克奴役。一旦个体人格被肢解成自我确定的、理智的、激情的、感觉的……众多碎片,那么它作为人的生存核心也就随即消亡。唯精神源头可以整塑灵魂生命的统一,可以重建个体人格。抗击奴役不能取用个体人格的碎片(部分)

    ,而要取用统一的个体人格(整体)。

    否则,人最终仍无法脱出奴役人的各种形式,仍会身陷囹圄,得救的奇迹仍不会出现。这里,人受奴役的孽根是人失却了自己的内在核心,听凭众多碎片占山为王,各行其事。

    这样一来,人还会勃生出神经质的恐惧,这比什么都更容易置人于奴役中。

    遏止这种恐惧,不能凭藉人的理智的、激情的、感觉的碎片,只能凭藉作为整体和核心的个体人格,凭藉个体人格价值的凝聚力。唯个体人格(整体)

    ,方可攻克客体化世界(部分)。

    人需要认识自己是一个可以从各方面抗击客体化世界的整体,需要认识整体的个体人格是生存的最高形式。人受自我或者“非我”的奴役,都透显人的破碎性。自我对人的奴役,无论卑劣的情欲,还是美好的观念,都意味着人丧失了自己的精神核心。那种关于灵魂生命的原子理论是伪学,它从心理化学的特殊角度来导向灵魂过程的统一。这样,灵魂过程即使能够统一,也是相对的,会轻易又被击碎。统一灵魂的过程,须委以元气充沛的精神源头。这是个体人格的杰作。

    具有核心意义的不是灵魂的观念,而是整体人的观念。

    它

…… 183

    631人的奴役与自由

    蕴含着精神、灵魂和肉体的本源。剧烈的自然生命过程摧毁个体人格。强力意志扼杀人的肉体,扼杀强力意志的主体自身,扼杀受这种强力意志支配的人。尼采便立足于强力意志和自然生命过程,这完全背离了人格主义的基本取向。强力意志对真理的认识不给予任何可能性。任何真理都不趋向于强力意志,即不接受强力意志的奴役。强力意志是人的离心力,无法帮助人战胜自我和客体化世界。自我的与客体化世界的奴役,是奴役的“一体两面”。对统治、强力、功业、荣誉、享乐的企盼,即是被奴役,即意味着用奴隶式的态度观照自己和世界,并把自己和世界奉献给统治者(即奴隶)的淫欲。

    个体人实在太孱弱,如果以为个人主义会使个体人强健起来,会给予个体人以独立于世界的自由,这是人的幻象。

    事实上,个人主义是客体化,它关联于人的生存的外化,而且每每隐而不显,难以被人识破。

    个体人是社会的、种族的、世界的部分,而个人主义是部分——脱离了整体的部分——的幻象,或者是部分对整体的反抗。

    整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纵然反抗整体,但置于个人主义中,也只能是外化的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仅存于客体化世界,即仅存于异化的、非人性的、决定论的世界。对于共相,个人主义者躬行自我隔绝、自我确定,并把它纯粹视为暴力的角逐场。

    从这一角度讲,个人主义也反叛集体主义。

    当代精致了的个人主义早已远离彼特拉克①,远离文艺

    ①彼特拉克(1304—1374)

    :佛罗伦萨人,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与薄伽丘齐名。  ——译 注

…… 184

    人的奴役与自由731

    复兴时期的那种个人主义。

    现代人把个人主义作为一副甲胄,以为披挂在身,则可抵御世界和社会的进袭,则可走进自我,走进灵魂,走进抒情诗、叙事诗、音乐,这实在大谬不然。

    人的灵魂确实十分丰盈,但也需要拓展。拓展灵魂之际,不能离析个体人格。

    个体人格自身所蕴含的共相不在客体性中,而在主体性中,即在生存性中。个体人格朗照人,使人意识到人自身的源头在自由(即精神)中,由此攫取奋力挣扎和积极创造的力量。

    这意味着人要成为个体人格,要成为自由人。

    个人主义者本质的源头在客体化世界中,即在社会和自然中。

    凭藉个人主义来抗拒奴役,实际上只能隔绝自己,只能屈从于外在世界。无怪乎,个人主义者都是社会化了的人,所感受到的大抵是暴力、封闭、无助这一类社会性。这是个人主义的悖异。譬如,孱弱的个人主义仅在较宽松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存活,一旦进到资本主义制度,遭受经济力量和经济利益的围剿,顷刻便会覆灭。个人主义扼杀别人,也扼杀自己。

    人格主义具有群体的亲密的聚合力,期待建立群体的兄弟般的友谊,这迥然异于个人主义者把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视为豺狼关系。

    凡持有伟大创造之举的人都不是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自我隔绝,孤芳自赏,投机钻营,追逐实惠,并把个人主义的封闭性合理化,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虚伪的了。进行伟大创造的人踽踽独行,不苟合于四周的环境,特别是不苟合于那些早已定形了的集体的意见和判断。

    他们的服务意识极强,时时肩负着天下的使命。由此,孤独亦可分为两种:创造的个体人格的孤独与个人主义者的孤独。前者体认内在的共相

…… 185

    831人的奴役与自由

    主义与客体化的共相主义之间的争斗;后者也反抗客体化的共相主义,但他底气不足,终究要败下阵来。

    这两种孤独,也可以区分为内在丰盈、充实的孤独与内在贫瘠、空虚的孤独,或者区分为英雄主义的孤独与“败北者”的孤独,大气运作的孤独与匮乏底蕴的孤独。

    一个人若以静观的美感抚慰自己,填补自己的孤独,这属于个人主义者的孤独。列夫。托尔斯泰强烈地体认过孤独,即便在自己的亲人挚友中间,他也无法脱出这种孤独。无疑,这是创造的个体人格的孤独。另外,个人主义者的孤独和异化性往往导向对虚伪的共同性的屈从。个人主义者会轻易变成教徒,隶属于他完全不能反抗的世界。

    这类例子在革命与反革命中,在集权主义的国家中,屡见不鲜。

    像个人主义者这种自我的奴隶,太受自身的“我”

    的诱惑与奴役,因此完全无力抵御来自“非我”的诱惑与奴役。

    唯有个体人格,才是脱出“我”与“非我”奴役的解救。人沦为“非我”的奴隶,总经由“我”和“我”所在的状态。客体世界的奴役力量能铸成壮士的个体人格,但不能铸成一个教徒。教徒的调和顺从作为奴役人的形式,时而利用这样或那样的本能,又时而利用这样或那样的“我”。

    荣格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朝向内在的内倾型和朝向外在的外倾型。

    这种划分当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实际上,一个人很可能同时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现在使我感兴趣的是:内倾性在多大程度上就是自我中心主义,外倾性在多大程度上就是异化和外化。换言之,一个人内倾到什么程度就成为自我中心主义者,外倾到什么程度就发生异化和外化。扭曲的内倾性即泯灭了的个体人格,这是自我中心

…… 186

    人的奴役与自由931

    主义;而扭曲的外倾性即是异化和外化。按其本性,内倾性也可能触及自我的深层面,从而进到精神的深刻启示中去;外倾性也可能导向创造人和创造世界的积极性。但这里要谨防外倾性把人的生存向外抛出,发生客体化。这种外化和客体化的产生取决于主体的一定导向。人受奴役也许是人太沉溺于自己的那个“我”

    ,太专注自己的状态。当人与世界和他人不再发生任何关系时,人也就完全被抛入外在,被抛入世界的客体性,以致丧失掉对自己的“我”的意识。无论是扭曲的内倾性,还是扭曲的外倾性,均是主体的与客体的相互断裂的结果。当人的主体性太锁闭自身时,“客观的”就疏离、厌恶、否弃和奴役人的主体性。客体对待主体一旦发生这种异化和外化,即发生了我所讲的客体化。被自己的“我”完全吞食了的主体与完全抛入客体的主体一样,均是受奴役。

    这两种主体的个体人格都被摧毁,或者说,它们都不能再进行形式化。这在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有表现:文明乍起,主要是主体抛向社会群体、环境、宗族等客体,即主体的抛出性占优势;文明进到顶峰时期,更多的则是主体沉溺于自己的“我”

    ,当然,也不乏回归的潮动。

    自由的个体人格是世界生命的奇葩。

    但在大多数人那里,它要么滞留于潜在状态,要么分崩离析。个人主义不能拓展和启示个体人格,仅虚伪地搬弄辞藻。个人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哲学,人格主义是精神的哲学,唯人格主义,方可承担重任。

    人要脱出世界的和一切外在力量的奴役性,必须脱出自我的奴役,即脱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奴役。为此,人应成为精

…… 187

    041人的奴役与自由

    神的内倾化的和外倾化的人,应在创造的积极性中走向人们和世界。

…… 188

    7

    王国的诱惑与奴役:国家具有两重意象

    王国潜伏着巨大的奴役力量,人类历史中最强烈的诱惑莫过于王国。多年来,人一直行进在它的旗帜下,迷不知返。

    历史中,王国诱惑的形式极多,且时时乔装更迭。例如,古代众多的东方帝国、古罗马帝国、罗马教皇的神权统治、拜占庭帝国、莫斯科沙皇政体、彼得一世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试想想,人类历史上有哪一个时期不存有王国的诱惑?

    由此可以发现,人的本性中确实禀有王国欲,而这正是王国问题最令人惊骇和最令人担忧的所在。人不停地寻求自己的王国,然后终其一生建造这个王国,并施行自己的统治,到头来人也被铸成了它的奴隶。对此,人不仅无所觉察,反而欣欣然,自觉荣耀之至。

    其实呢,真是一个甜蜜蜜的奴隶!

    在这条去路上,人完全枉费自己期冀共相性的一片热情,人始终误把世界统一和人类有限的统一等同于自己的王国统一。

    能够拒斥王国诱惑的,只有在荒漠上行走的耶稣。魔鬼从高山上走下来,指点耶稣说:“世上所有的王国都属于他们

…… 189

    241人的奴役与自由

    的光荣。“说完,魔鬼让耶稣臣服于他。

    ①此时,大概耶稣那含蕴着精神的目光扫过了那些王国。正基于这种原因,世上所有的王国,即使是变了形的王国,至今都把自己掩藏在基督教的旗帜下。唯有耶稣拒斥王国的诱惑,摈弃世上所有的王国。后来他的门徒没有跟随他,反而去做了王国的奴隶,甚至还把世界的王国与耶稣的王国相提并置。即便如此,仁慈的耶稣并不抛弃他们,他仍时时召唤他们,启迪他们,让他们首先找寻上帝的王国和上帝的真理。无奈,这些门徒始终聆听不到耶稣的声音,他们找寻的只是他们所期待的东西。

    找寻上帝王国即意味着摧毁世界王国,他们惧怕这种摧毁,他们置身在惧怕中。这正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位宗教大法官所说,是他们修改了耶稣的事业。陀氏在这里对宗教大法官的精彩描述,揭示出王国诱惑的生存的辩证法。这项辩证法是基督教的无政府主义的最大一块基石。

    至于陀氏本人,即便他如此睿智,也没有完全进入自由,而仍受了东正教神权统治的诱惑。

    把凯撒的给凯撒,把上帝的给上帝。据此,才能调停凯撒王国与上帝王国的纷争,才能签署两国的协议。耶稣正是为着实现这一目的,劳苦奔波,终其一生。然而耶稣却被尘寰的权杖钉死在十字架上。无疑,要凯撒王国承认上帝王国的自主,这多少有点异想天开。凯撒王国需要的只是上帝王国为它竭诚服务,只企望把上帝王国变成它的工具。唯有当基督教俯首称臣甘为奴婢时,凯撒王国才会签发允诺上帝王

    ①见《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5章。  ——译 注

…… 190

    人的奴役与自由341

    国存活的证书,而为着奖赏驯服,凯撒王国还少不了会给出一些各色各样的特权。国家,按其天性就要集权,就不可能给任何人和任何事物以主权。国家还善于掩耳盗铃地宣称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意义,自己能代表一切。集权国家极巴望成为一所教会,以组织和统治人的灵魂、人的良心和人的思想,以摧毁精神自由,以胁迫上帝王国隐退。集权国家蛰伏着人类最大的灾难,这并非某个时代的偶发现象。由此正好揭示出国家和王国的真实本性。

    有必要区分国家、王国、帝国。

    国家具有某种约束性,它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认可自己的疆界、构成要素和功能。但国家受人的强力意志的支撑,它像一头怪兽,一经强力意志的发酵,便倾刻扩张成帝国。电子书。当国家演变成帝国时,国家的那点约束性也就随之消失,会更具规模,更显示吞吐一切的万能性。这是国家不可避免的辩证法,国家命定的演变过程似乎也只能如此。例如,英国是一个小国,但它一演变成大不列颠帝国,就拥有普天下的王国。另外,像神圣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罗马帝国,哪一个不显示这样的万能性?因此,那些时常自诩使命和爵位神圣的皇帝和元首,实际上不过是一些扩张分子。倘若国家企盼演变为帝国,那么帝国则企盼演变为大帝国。帝国和王国的扩张性,与其说为了拓展空间,为了做普天之下的王者,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人在天性上对扩张的信仰。那些神权统治的国家同帝国没有两样,全都是集权的。还有柏拉图的共和国也在此列。柏拉图的共和国彰显“绝对的”高于一切,否弃人的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自由。它同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国家

…… 191

    41人的奴役与自由

    和当代集权的国家一样,均从一个模子里铸出。

    与此相关联的更重要的问题是世界原则和世界意义。圣经中说,“世界的君主”永远行使权力,他是国家和帝国的首领。的确,“世界的君主”不具有任何中立性,即他不置身于上帝王国与魔鬼世界的中间地带。

    他穷兵黩武,极富侵略性,他摧毁精神的自由和上帝的王国。

    “世界的君主”

    在人的客体化、外化和异化的极限上。对于上帝王国与凯撒王国的对立冲突,若用哲学术语来表述,即是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性、精神与客体化的自然之间的对立冲突。这正是人受奴役之所在。

    个人道德,特别是圣经所揭示的基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