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皇后为景宗皇帝共生了六个孩子。头产是双胞胎,一对女孩。可惜她在临产之前,争强好胜地陪同皇上去打猎。马上颠簸,回宫流产了,对女孩双双死去。最宗十分惋惜,根据皇家惯例,追封长女为金镜公主、次女为银镜公主。紧接着,萧后又生了三个女孩,分别受封为铜镜公主、铁镜公主、锡镜公主。直到四年之前,她才生了个男孩,取名耶律隆绪,小名文殊奴。这孩子模样英俊,讨人喜欢。周岁时立为太子,哺养在东宫。如今,长女铜镜公主已经十五岁了,才貌平平。由皇上做主,将她许配给大将韩贵之子、韩昌韩延寿。这个韩昌比铜镜公主还小两岁,别看年轻,却星文武双全。景宗爱他的才华,才将他招为驸马。现在,铜镜公主还没过门,她得知父母召唤,便领着弟弟、妹妹们一同来拜见。居家欢聚,其乐无穷,倒也不必细表。
且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消息传到辽国,景宗和萧后喜从天降。他们认为时机到了,大宋朝新旧交替,肯定处于混乱之中。现在若不动手,势必悔恨无穷。于是传下圣旨:钦命大将韩贵为元帅、古石部落酋长野旺沙为先锋,率“永宁军”十万,飞夺“北三关”。
前文书说过,所谓“北三关”即: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这里是宋、辽交界处,由宋兵占领。由于是“口”不是“关”,主将级别低了一等,只设总兵,不设元帅,军政事物隶属内、外三关管辖。独石口总兵吴镇北、古北口总兵刘大兴、喜峰口总兵马天成,另外也设督巡总兵一员,名叫郭维海。这四位总兵是结盟兄弟。他们各有一子,名叫吴凯、刘奇、马巨、郭虚。四个孩子现在还小,将来长大成人,他们与陈林,柴干、郎千,郎万、黄龙、黄虎、苗刚、石青共列边关十二大总兵,办了许多惊天动地之事。行了,将来的十二大总兵,这里总算凑齐了。故事还得回到现实。
却说吴镇北等人见辽国兴兵,来者不善。便一面积极防御,一面请督巡总兵郭维海向内、外三关的元帅们求救。郭维海不敢怠慢,立刻奔向外三关。说来也巧,他在半路途中恰恰遇上了督巡元帅王仲汉。王元帅带着一千名兵卒,押着几百车粮草、给养,正往各关输送。他是郭维海的顶头上司,闻讯之后,气冲牛斗:“这点小事,你不必去内,外三关报告了,有本帅在此,一口银刀,杀退辽兵!”
郭总兵不敢与王元帅争辩,只得说道:“辽兵来势凶猛,单凭元帅一口刀,怕,怕……”
“怕什么?本帅银刀王无敌,一切后果由我承担!”说罢,他令副将押造粮草给养,送往备关。井再三吩咐,北三关战事,不准告诉各关元帅。然后自己一人跟随郭维海奔赴前线。这件事办得太鲁莽,大错特错了!
独石口总兵吴镇北见王元帅来了,十分高兴。问明底细,又无限担忧。王仲汉历来狂傲,他见众人信不过他,微微冷笑:“吴总兵,拿酒来。”
“回禀元帅,大敌当前,兵临城下,北三关一律严令戒酒……”
“我是元帅!”王仲汉怒目圆睁。
“这……遵令。”吴镇北只得照办。
王仲汉连饮三大斗,跨马提刀,杀向天外.
天昏了,地暗了,杀到最后,银刀王无敌被古石部落酋长、永宁将军野旺沙挑死在军前。
野旺沙初次上阵就挑死个大宋元帅,不由趾高气扬:“什么银刀王无敌,徒有虚名。来呀,随同本将军攻城破寨!”
辽兵势如破竹,宋军一溃千里。书要简捷,仅仅打了十九天,北三关尽落敌手。
吴镇北等四员总兵节节败退,最后退到柴荆关。紫荆关元帅陈伯年闻讯大惊。一面防御,一面写好奏折,派快马送往京都。
太宗皇帝看罢奏折,双眉紧皱。自己刚刚称帝,辽兵就来了,这是轻视自己呀,不由又急又恼。急的是江山不稳,恼的是王仲汉隐瞒军情,酒醉失三关。于是连传圣旨:第一,削去王仲汉令公封诰,男丁充军黑龙江,女眷官卖为奴。第二,钦命兵部尚书、令公杨继业为北、内、外九关兵马大帅,限期三个月,收复失地!这真是新君即位三把火!
这道圣旨很重要,又很急迫。皇上便命身份高贵的东平王高怀德为钦差,星夜赶赴佘塘关。
一段大倒笔,至此结束。
杨令公接到圣旨,叹惜王仲汉,愤恨辽国兵:“王爷千岁,承蒙皇上信任,杨某万死不辞。哪怕是浴血沙场,搬掉头颅,也要为国为民抢回北三关!”
高王大悦: “预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次日清晨,杨令公点调人马,发布军令:“出征北三关!”
第014回 三岔口挥刀斩酋长 六叠峰跃马遇王爷
五代的时候,佘塘关有一万铁骑。赵匡胤称帝以后,老元帅佘洪洲便将这批兵马上缴国家了。如今,关中兵马不多,只有三千左右。这些兵马是杨令公亲自训练的,可说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佘洪洲本意,这些兵马,让女婿全部带走。杨令公却说,自己是九关大帅,可以调动当地兵力,只带一千人为近卫军,其余的留下,把守佘塘关。至于将领,只令三公子佘赛豹为前部先锋官,余者一律不动。
呼延赞叫道:“表哥,我跟你去吧,也能长长见识,开开眼界,多少立点军功。”
“表弟.你现在是国家的王爷了,哪能随便行动?还是跟随东平王一道回京吧。”
“瞎,这个王爷越当越没劲,连自由都没有了!”呼延赞无可奈何。
杨令公点齐一千兵马,由佘赛豹为前部,自己督队,出离佘塘关,奔赴前沿。
途中无书,不必赘述。这天近午来到宁武关。宁武关元帅黄如忠列队相迎:“贤弟,我们已经接到命令了,皇上有眼力,派你来当九关大帅。这可好了,从今以后,我等便能高枕无忧。”
“哥哥过奖。靠我一人,能碾几颗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不负圣恩。”
弟兄高高兴兴,走入城中。第二天,黄如忠调兵一万,随同扬令公又到雁门关。书要简捷,雁门关、偏头关、紫荆关、倒马关的四位元帅也都各自调兵一万,共是五万人马,最后在居庸关聚齐,因为这里距北三关最近。居庸关元帅柴荣芳正在排兵布阵,紧张万分。他一见杨令公并五家元帅来了,这才放心:“好,可把你们盼来了。我也出一万大兵,统统划归杨贤弟指挥。下一步怎幺办?保证有令则行。”
“众位兄长,既然皇上封我九关大帅,小弟也就不谦让了。如今,我们只有六万一千人,敌军却是十万。以少胜多,全靠战略。咱们还是共同制定作战方针吧。”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全凭贤弟安排,我等绝对服从。”六位元帅,异口同声。
据探马禀报:敌人的十万大兵,古北口驻有九万,独石口和喜峰口各驻五千人。换句话说,古北口是重要据点,只要抢下古北口,独石口和喜峰口则不攻自破。杨令公心中有数,决定攻打古北口。主意拿定,却不动声色。
居庸关休兵三天,第四天一早,扬令公升帐:“陈伯年,你率领一千人马去攻打喜峰口,要走大路,每匹战马挂三串威武铃。同时要多带锣鼓、鞭炮。边走边敲,边走边放。声势越大越好……”
“这……大帅,喜蜂口有五千敌兵,未将带一千人去打,本来就很艰难。若是再走大路,大造声势,古北口援兵追来,我这一千人马,未免太少……”
“好,再从居庸关挑两千名民夫,与你的道队同行。”
“瞎,民夫没受过训练,岂能打仗?”
“执行军令!”
“是。”陈伯年不敢再说。
杨令公又传柴荣芳,命他去打独石口。也是一千兵丁,两千民夫。行军状况与陈伯年等同。柴荣芳不想再碰钉子,样样照办。
送走陈、柴二将,杨令公三传郎吉平。令下:“你带上一万人马,今夜出发。人衔枚、马摘铃,绕走小路,奔往下坡镇。那里的地形,本帅已派人察看过了,是两山夹一沟。你的人马在东、西两山头各埋伏五千。多多准备灰瓶、炮火、滚本、擂石。只要辽兵从沟中经过,你就狠狠往下打。先发制人,我保你稳操胜券。取胜之后,沿西南有条近路.你抄此近路,急赴喜峰口,增援陈伯年夺下城池。军令在先,陈伯年兵败无罪,郎吉平兵败则斩!”
“大帅放心吧。我现在才明白,你是个活神仙!”郎吉平高高兴兴,准备去了。
杨令公再传四道令:“黄如忠,你也带上一万人马,今夜急赴上岩镇。那里的地形与下坡镇恰恰相反,乃两沟夹一山。沟中怪石遍地,山上草木茏葱。沟中无路,山上有路,辽兵势必山上行。你要多多准备硫磺焰硝,撒在草木间。辽兵出现时,你的人马在沟中放火,火往上腾,必将辽兵全部焚毁。取胜之后,沿西北也有条近路,你抄此近路,增援柴荣芳。还是那句话,取不下独石口,拿你试问!”
“遵令。”黄如忠不如郎吉平机灵。他稍有犹豫, “大帅,我若将人马布置好了,辽兵辽将肯定会出现吗?”
“嘿嘿,陈伯年、柴荣芳敲锣打鼓地去干什么?不就是替你们引蛇出洞吗?”
“大帅英明!”黄如忠心悦诚服。
五令传下:“由此往东九十里,有一带丘陵,名谓‘三岔口’。那里共有三条大道,一条通往辽国、一条通往古北口、一条通往太行山。苗化雨.本帅命你带领一万人马,堵住北路口,不准辽兵回国;石若壁,你接第六条令箭,也带领一万人马堵住东路口,不准辽兵进入太行山。至于南路口,由本帅亲自带兵堵截。到那时,三面大包抄,嘿嘿,三岔口就是敌兵敌将葬身之地!”
二将一愣:“大帅,兵书上说‘穷寇勿追’,你这六道大令,可是绝户计呀!”
“正是。两国初次交兵,不用绝户计,镇不住强大的番邦!”
杨令公这句话真说对了。凭此绝户计,宋,辽边界整整安定了十五年!
不提后话。单说辽国元帅韩贵和先锋官野旺沙,自从夺下北三关,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尤其是那位部落酋长,更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哼,咱们辽国的皇上、皇后就是胆小。总说什幺大宋朝厉害呀、强大呀、有能人呀,嘿,不过如此。王仲汉怎么样?号称元帅、银刀王无敌,在我马前走了三趟,死啦!就照这个打法,不用半年,开封府就是咱们辽国的啦!”
韩贵终究是员大将,他比野旺沙显得成熟。摇头笑道:“先锋,夺下北三关,这才是第一步,往后还有许多艰难,我们不能过于大意。这几天,我也觉得很轻松,休息过后,咱们也该练练兵马了。”
探马来报:“启禀元帅、先锋。今天一早,居庸关内发出两批人马,他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批奔往独石口,一批奔往喜峰口……”
“噢?”韩贵一愣。“反扑的好快呀!我来问你.他们各有多少人马?”
“这……”探马有点为难。“元帅,我们当探马的讲究远处观察,不能靠的太近。为此,只能计算方队,不能清点人数。可是宋兵不列方队,松松散散,前后左右都是人。大概、估计、可能,也许有一两万人吧。”
其实,宋兵的队伍中有许多老百姓,他们根本没受过训练,懂得什么叫方队?这些情况,辽军探马哪里知晓?
野旺沙把大嘴一撇:“元帅,我曾对您说过,不能把兵力都集中在古北口。这样,独石口和喜峰口就显得太弱了。可是您不听劝,还说什么集中练兵,以利再战。这回怎幺样?我不敢埋怨您,来兵拣软的欺,那两座关口,咱们白夺了!”野旺沙俄仗军功很大,对元帅说话,也毫不客气。
韩贵微微一皱眉头,心说:他们当酋长的可真野蛮,竞对上司这样无理。有心怪罪吧,不行。一来,十万永宁军是人家组建的,实权由他掌握。二来,他的话也很有道理,独石口和喜峰口各放五千人,确实少了一点。怎幺办呢?亡羊补牢,赶快增援吧。主意拿定,抽出两支金皮大令:“参将王非、游击将军燕寒星,我命你二人各带两万人马,立即分赴独石口、喜峰口,要不惜代价,抗击宋兵!”
“道令。”这两员将领,一是汉人,一是契丹人,武艺都很勇猛。领下帅令,分头行动。
先说王非,调兵两万,连夜出发。天将破晓时,来到下坡镇。这里的地形是两山夹一沟,宋将郎吉平早把口袋撑开了。他不紧不急,等辽兵全部走进了沟口,这才一声令下:“打!”
但见:灰瓶如雨,炮火震天。一排排滚术推下,一片片擂石狂击。站在高处的连连叫好,走在沟中的哭爹喊妈。好热闹、好凄惨,眨眼之间,辽兵死伤一万八九!参将王非,当场阵亡!
宋兵欢呼,从两山绕到沟中。幸存的辽兵尽成俘虏,还有些没死的战马以及大批军械,都成了宋兵的战利品。
郎吉平兴奋万状,却不敢耽搁。他一声令下:“来呀,沿着西南近路,兵发喜峰口!”
这时,喜峰口已经开战了。守城的辽将名叫脱达,官居守备。他见陈伯年带兵不多,大部分人没穿军装,神态上又畏畏缩缩,不由心中觉得好笑:这样的队伍,也能打仗吗?得了,既然进上门来,你们就别想再回去了!
看官你想:陈伯年虽勇,怎奈只有一千兵马,两千多名老百姓,这样的战斗力,岂是辽兵的对手?他不由心中埋怨:杨大帅呀,咱们是八大令公、又是结盟兄弟,你为什么偏偏让我来送死!
恰在这时,郎吉平率领部队赶到喜蜂日。他的部队刚刚打了大胜仕,士气很高。再加上一万兵马,人多势众。辽兵一见,早巳吓破苦胆。不必赘述了,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宋兵宋将就登上了喜峰口的城头!
陈怕年大喜:“郎贤弟,你这是从哪里来呀?太及时了。”
“陈大哥,让你受惊了。”郎吉平讲述了自己的来历。
陈伯年叹道:“杨令公不愧荣任九关大帅,人家这才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两位边关元帅共进帅虎堂.急忙把战斗结果写成折报,派快马禀告杨令公。第二天一早,快马带回军令:“陈伯年留下五千兵卒,把守喜峰口。其余的人马由郎吉平带领,立刻赶回居庸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不说陈伯年、郎吉平执行军令,再说大将黄如忠。他带领一万人马,星夜启程,三更时节,来到上岩镇。这里果然是两沟夹一山,沟中怪石交错,寸草不长,山上却是花木茏葱,藤萝吊挂。黄如忠心想:杨令公也是初来乍到,他竟然这样熟悉地形,看来,人家才够一个真正的元帅呀!令下:“立刻将硫磺焰硝搬满山间,不得有误。与此同时,军卒埋伏在两沟中间,备好火弩、火箭,只要辽兵登上山头,有令则行,放火烧山!”
“是!”各哨人马,分头行动。
天色微明,辽国游山将军燕寒星果然带着两万辽兵送死来了。但见这场大火:无干物燥,怒卷狂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忽拉拉金蛇狂舞,乒乓乓火球乱撞。红光直冲霄汉,烈焰难辨四方!这场火战,比郎吉平那场滚术战更厉害十倍,只烧得辽兵辽将片甲不存!
黄如忠一声叹息:“好惨!”再传军令:“立刻登程,兵发独石口!”
独石口之战与喜峰口之战大同小异,咱们也就不必再重复了。杨令公令下: “柴荣芳留下五千人守关,余者由黄如忠带回大本营。”
两战两胜,宋兵军威大振。辽国元帅韩贵却无限惶恐。凭空损失四万人马,两道关口得而复失,吓的他连忙询问:“各家探马,你们可知道大宋元帅姓字名准?”
“回禀元帅,我们早巳向您报告了,大宋朝新近委派了九关大帅,他乃朝中兵部尚书、令公杨继业。”
“噢……”韩贵想起来了。前些日子,探马们确实禀报过。那时,自己稳坐北三关,正在趾高气扬,没把这个情报当回事,直到今天才引起重视,杨继业?好耳熟啊。对了,十余年前,我奉皇后命令,曾击佘塘关劫取“五岚冠”,结果大败而归。后来听说,佘塘关之战就是杨继业指挥的,这个人是天朝著名的杨家将。可是过了这十几年,杨继业并未腾达,我们估计他才干平平,所以不受重用。如今,他怎么一下子跳到九关大帅、兵部尚书?嘿嘿,就冲他吞我四万兵,夺我二关口,对于这个人,绝对不能小瞧呀!
“报!”城门官跑进帅虎堂。“启禀韩元帅,宋朝大队人马,兵临城下!”
“啊?来得好快!”
先锋官野旺沙而带冷笑:“元帅,兵来将挡,何必惊慌。待本先锋出马临敌,活捉杨继业,为死去的四万弟兄报仇!”
韩贵心想:活捉杨继业,恐怕不那么容易。可是人家来了,又不能不战:“来呀,敞开城门,阵前会敌。”
原来,郎吉平夺下喜峰口、黄如忠夺下独石口,他们二人遵照帅令,备带自己的人马,回师居庸关。杨令公一见人马聚齐,本着兵贵神速的原则,这才发兵古北口。
两军对垒,各自排开旗门,压住阵角。黄如忠禀手:“大帅,末将不才,愿出马会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