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发言的节录。」
重视粮食工作(一九五七年九月六日)
重视粮食工作*
(一九五七年九月六日)
一 今年的年成和我们的方针
今年虽然有个别省区灾情严重,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收成还不能最后肯定,但是从全局来看,大概是个平年偏丰的年景。根据这种估计,我们的方针是:必须抓住机会,保证正常的粮食收购和实行少销,以便以丰补歉。所谓机会,一是年成偏丰,二是农村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注「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指按照一九五七年八月八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而开展的一次群众运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问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统购统销问题,工农关系问题,肃反和遵守法制问题,等等。——第69页。」)。所谓正常收购,就是必须保证征购数量能够维持在八百五十亿斤多一点的水平上。
许多省区要求少购多销,这个意见就一省一区来看,有一定的理由。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说,如果按照大家提出的数字来办,一九五七到一九五八年度(注「指粮食年度,它是计算粮食的购、销、调、存所使用的全国统一的年度。当时规定的粮食年度,是从本年七月一日起至下年六月底止。后来改为从本年四月一日起到下年三月底止。——第69、125、160、183、194页。」),国家就要挖用二三十亿斤库存粮食,那是不能设想的。我们认为,在年成偏丰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能增加四五十亿斤库存粮食,反而还要挖用二三十亿斤库存,肯定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如果明年来个灾荒年景,国家就会处于危险的地位,那时候势必再来收缩,结果将会全局被动。
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在两个方针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保证正常收购和实行少销;或者是少购多销。我们应该选择前者而不应该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是冒险的方针。黑龙江和辽宁省的同志说,去年因为对粮食的购销放松了一点,省委作了检讨。如果我们大家今年在粮食购销方面放松了,万一明年来个灾荒,粮食出了问题,大家都得检讨。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指出:“最近几年,三百五十亿斤征粮和五百亿斤购粮,必须坚决收到,不能短少。按照年成丰歉,可以有所调节。农村中,因为逐年增产,缺粮户逐年减少,因此销粮应当逐年减少。城市销粮过多之处,也应酌量减少。这样,国家的粮食库存才有可能逐年增加,以备可能发生的紧急之需。”我们不提多购少销,因为这容易发生错觉,以为收购越多越好,所以只能提保证正常收购和实行少销。我们不希望多购,也不可能多购。一九五四年多购了一点粮食,结果助长了一九五五年的紧张状况,不得不再来整顿统销工作,这种错误不应重复。
几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灾年和丰年相比,粮食收购只差二三十亿斤,而在销售上则悬殊很大。去年粮食销量是八百五十一亿斤。这一年遇到了灾荒,加上刚刚实现合作化,如果销量过少会出乱子,问题是销得过多了,大约多销了四十多亿斤。一九五五年是丰年,这一年粮食销量只有七百二十二亿斤,同受灾的一九五六年比较,销量竟相差一百二十九亿斤。丰年当然应该适当多购一点粮食,但文章主要地要做在少销上。总之,我们说抓紧机会,并不是要求多购,而是为了保证正常收购。我们希望把工作重点放在少销方面,因为,丰收年和丰收地区少销一点粮食,不会饿死人。
二 征购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向农民征购八百五十亿斤粮食,这一头必须定死,不这样就不能保证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当然,丰年歉年要有所调整。
增产了,就要适当地多购一些,这是以丰补歉所必需的。如果增产不增购,歉收年份和歉收地区就肯定过不去。增购的数量,一般不得少于增产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在特殊情况下,还应该多购一些。所谓“特殊”,就是在省内地区之间,省际之间,年际之间,发生了丰歉严重的不平衡。但是,也不能购得过多。丰收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多留一点,农民也应该多吃一点,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征购粮食方面,我们要做好工作,要求农民如数缴纳,并且保证质量。要纠正拖欠公粮的现象,并且继续保持以好粮缴公粮的优良传统。缺粮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缴纳代金(注「指以货币代替粮食缴纳农业税的一种办法。——第65、71页。」)。单干农户的粮食统购和对国家的各种负担,必须严格照章办事。这件事农业生产合作社要负责管好。
三 统销方面的问题
农民的口粮可以实行以人定量。至于定量分几等,等级间的差距多大,由各省自己规定。但是,分配的口粮总量不得突破国家核定的统销指标。
允许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油坊、豆腐坊和粉坊,但不宜过多,必须加以适当控制。应该禁止农业生产合作社任意动用粮食搞熟食业。
不要忽略丰收地区的小片灾区和歉收地区的统销工作。过去对小片的插花灾区,常常忽略,以致发生问题。今后在统销工作中,应该妥善安排。
市镇的粮食统销工作也必须抓紧。市镇居民的口粮标准应该降低和可以降低的,就适当降低。口粮供应可以搭配点红薯。
集体伙食单位用粮数量应该严加整顿,不准虚报人数和多领粮食。熟食业收粮票,灾区可以先试行,全国暂不实行。要整顿粮票制度。粮票要有必需的流通量,但是多了就不好,一有风吹草动会发生突击抢购的现象。整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可钻的空子,防止突击抢购粮食。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粮食统销的纪律问题。要保证不多销,就必须按季、按月下达销售指标。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国务院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多数地区没有引起注意,统销指标月月被突破。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因此,今后要规定一项纪律,这就是:下达的销售指标,各地和各部门必须坚决执行,不得任意突破。
四 全党重视粮食工作
粮食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要向五亿多有余粮的农民征购粮食,而且要向一亿城镇居民和一部分农村缺粮人口供应粮食。就是说,它不仅关系到对五亿多农民收购的多少,而且关系到对近两亿需要粮食的人销售的多少。总之,它同全国每一个人都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这是一。第二,粮食分配同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关系。粮食统购统销就是国家对粮食的一种分配。搞得好,对于农业生产就有刺激的作用;搞得不好,就会发生不利的影响。农民注意生产,同时又注意分配,分配和生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粮食分配方面,要照顾国家和农民两个方面的利益。如果只顾国家需要,而不顾农民的需要,就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顾国家的需要,只是片面地强调农民的需要,就会影响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就会妨碍国家的建设。第三,粮食是稳定市场、保证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资,现在没有任何物资比粮食更为重要的了。我们讲市场是否稳定,主要的是指粮食局势和粮食价格是否稳定。粮食的局势和价格如果不稳定,整个市场物价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建设就无法进行。以上说明,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切实解决问题。过去认为,合作化以后,从一亿多个农户变为几十万个合作经济单位,粮食工作总会好做一些,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不完全对头,至少一个时期内并不如此。因此,今后全党还必须把粮食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过去每年要花很多的时间,全党动员、全力以赴地来搞粮食工作,这是有原因的。我国粮食如果节约使用,还可以够吃够用,敞开来吃,吃和用就不够。如果不大力地去抓分配,粮食收下来就会被吃掉很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农民可以不多吃的粮食,买一点过来。实质上,这是节约使用同敞开来吃的矛盾。这就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粮食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为了保证国家建设,我们要求群众不要敞开吃、敞开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农民大体够吃、够用,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工作就必然是个广泛的艰巨的群众工作,而且这样的群众工作要长时间地做下去。全党同志特别是所有做财经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点。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总结的要点。」
经济体制改进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经济体制改进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一、中央某些职权下放以后,必须加强对各个地方的平衡工作。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一般来说,当地的事情,地方比中央看得更清楚一些。体制改变以后,地方更可以因地制宜地办事。但是,必须加强全国的平衡工作。因为经济单位是分散的,没有全局、整体的平衡,就不是有计划的经济。过去中央各部可能忽视地方,但是职权下放以后,地方也可能发生不顾全局的倾向。因此,一方面要有适当的分权,同时又要加强综合。我们认为,分权以后,平衡工作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大大加强。今后,全国各地在经济上都必须有所发展,但必须注意不要使全国已有的生产设备闲置而造成浪费。例如,内地各省办工业时,不要使沿海城市已有的生产设备闲置。只顾沿海城市,不顾内地是不对的,例如热水瓶也要集中在沿海生产,远途运销,这是不适宜的;但内地样样都要求自给自足,也是不对的。因此,各地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全国计划机关的审核平衡。
二、地方要切实掌握资金的投放方向。我们认为,地方资金投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地方大部分的钱,应该投向与发展农业生产有关的方面,例如化肥工业、兴修水利、可垦荒地的开垦等。
三、财政体制一经改变,必须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央与省市分权以后,省市还要与专县(注「专县——指专区和县。专区——是省、自治区派出的专员公署所领导的区域。一九七○年专区改为地区,作为一缓政权。一九七八年后,除自治州外,又改为省、自治区的派出机构。一九八三年试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县的体制以来,有些地区行政单位撤销。——第76、163页。」)分权。今后各地方和各企业,都有机动的财力,比较好办事;但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坏事。几十万个单位中,有贪污、浪费是一定难免的。为了防止和减少贪污、浪费的现象,必须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例如,要建立会计制度,无论那一个单位都必须有帐,有使用款项的规定。用款,不能由一个人批,要经一定的组织通过。要有报告制度,地方必须将全部收支列入各级政府的报告;企业的财务,要列入企业的年度报告。要有检查制度,财政部、监察部(注「监察部是当时国务院设立的一个部。一九四九年十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务院曾设立人民监察委员会。一九五四年九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设立监察部。一九五九年四月撤销。一九八七年七月重新设立。——第76页。」)和各级政府要定出检查办法。
四、中央和地方各种分成制度,基本上三年不变;担执行一年以后,如果有不适应的地方,应该有局部的调整。分成要有个限度。三年之内,地方财政分成不超过三十亿至三十六亿元,外汇分成不超过四千五百万到五千万美元,这两个数字的规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如果数目过多,便会影响全国的重点建设。我们估计,三年内,地方分成是先少后多,而且是富的省市多得,贫的省市少得。这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的。改进体制一年以后,应该总结经验,可能进行局部的调整。这是因为。三年分给地方的三十亿至三十六亿元是估计数字,其中财政结余约十亿至十五亿元,比例分成约二十亿元,执行结果可能出入很大,贫富地区之间的差别也可能很大,只有实践一年以后,才可以看出问题。因此,我们说,基本上三年不变,实行一年之后,还会作必要的局部调整。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
解决吃穿问题的主要办法(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决吃穿问题的主要办法*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目前粮食和布匹的供应是紧张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注「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简称。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这个计划的建议。后来由于经济指导工作上发生严重失误,这个计划建议没有付诸实施。——第17、37、56、78、107页。」)期间,每人平均供应量难于增加,而且有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增加,现在一年要生一千二百万到一千五百万娃娃,这么多的人生下来就要吃饭穿衣。二是国家建设投资增加,因而职工增加,失业变为就业,农民变为工人,于是人民购买力就增加。但是,粮食和布匹等消费品的供应量,增加的速度慢。因此,每个平均供应量就难于增加。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现在看来,农业已经成为建设中的弱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注「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简称。这一计划,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准备,经过五次编制,到一九五五年七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这是一个成功的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到一九五六年,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一九五七年,计划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也胜利实现,许多指标超额完成,这就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第49、78、93、107、113、162、192、208、286、340、366页。」)投资的重点,是工业和交通。这是必需的。农业投资和事业费给了八十四亿元,发展农业主要放在合作化上面。那个时候也只能这个样子。但是,现在要看到,合作化只是给发展农业创造了条件,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业增产的许多措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大体上要七八年到十年。如果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不注意农业的发展,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再来注意,那就晚了,今年十五年内就会处于紧张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现在不注意,错过了五年,就要耽误十五年。
现在农业合作化实现了,大家还是担心吃饭穿衣问题。农业对我们的重要性,现在看得很清楚了。如果农业搞不好,就一定会扯我们前进的后腿。地方党委是重视农业的,他们大概要有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忙于农业,忙于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管理工业的同志现在也认为农业是当前的大问题了。那末,在我国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最有效的办法来使农业增产呢?增产的办法,过去已在多方面进行,如养猪积肥、治水灾、开荒、改良农具、改良种子、防治病虫害等,都有了效果。毛主席最近提出农业机械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注「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是一九五七年一月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的。这个小组由陈云、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黄克诚等五位同志组成,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第79页。」)准备研究一下。
我现在想说一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治涝、扩大灌溉面积四个问题。归纳起来,一个是化学工业,一个是水利,这两项,可以对农业增产起很大作用。
一 化学肥料
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化学肥料,这是农业增产的最快、最重要的一条。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不是苏联、美国型的国家。苏联和美国地多人少。中国是地少人多,除去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以外,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只占有全国百分之四十的土地。日本、联邦德国这些国家,也是地少人多。苏联、美国农业增产主要是靠扩大耕地面积,而日本、联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