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在什么演
义上时常看见:“来将通名!我的宝刀不斩无名之将!”主将要来“交战”而将我
升为“首领”,大概也是“不得已也”的。
但我并不然,没有这些大架子,无论吧
儿狗,无论臭茅厕,都会唾过几口吐沫去,不必定要脊梁上插着五张尖角旗(义旗?)
的“主将”出台,才动我的“刀笔”。
假如有谁看见我攻击茅厕的文字,便以为也
是我的劲敌,自恨于它的气味还未明了,再要去嗅一嗅,那是我不负责任的。
恐怕
有人以这广告为例,所以附带声明,以免拖累。

  至于西滢先生的“文笔”,“思想”,“文艺批评界的权威”,那当然必须
“欣赏”,“研究”而且“认识”的。
只可惜要“欣赏”……这些,现在还只有一
本《闲话》。
但我以为咱们的“主将”的一切“文艺”中,最好的倒是登在《晨报
副刊》上的,给志摩先生的大半痛骂鲁迅的那一封信。
那是发热的时候所写〔7〕,
所以已经脱掉了绅士的黑洋服,真相跃如了。
而且和《闲话》比较起来,简直是两
样态度,证明着两者之中,有一种是虚伪。
这也是要“研究”……西滢先生的“文
笔”等等的好东西。

  然而虽然是这一封信之中,也还须分别观之。
例如:“志摩,……前面是遥遥
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8〕之类。

  据我看来,其实并无这样的“目的地”,倘有,却不怎么“遥遥茫茫”。
这是
因为热度还不很高的缘故,倘使发到九十度左右,我想,那便可望连这些“遥遥茫
茫”都一扫而光,近于纯粹了。

  九月九日,广州。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五日《语丝》周刊第一五三期。

  〔2〕华盖罩命 即“交华盖运”,参看《华盖集·题记》。

  〔3〕指凌叔华。

  〔4〕“权威” 《民报》广告中称作者的话。
“不准做‘权威’,只准做‘前
驱’”,是针对高长虹的话而说的。
高长虹在《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中曾
说:“要权威者何用?
  为鲁迅计,则拥此空名,无裨实际”;而在“狂飙社广告”(见一九二六年八
月《新女性》月刊第一卷第八号)中又说他们曾经“与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合办
《莽原》。

  〔5〕“青年指导者” 参看本卷第245页注〔3〕。

  〔6〕“青年叛徒的领袖” 一九二五年九月四日《莽原》周刊第二十期载有霉
江致作者的信,其中有“青年叛徒领导者”的话。
陈西滢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
《晨报副刊》发表的《致志摩》中讥讽作者说:“这像‘青年叛徒的领袖’吗?”
“这才是中国‘青年叛徒的领袖’,中国青年叛徒也可想而知了。

  〔7〕陈西滢关于“发热”的话。

  〔8〕陈西滢在《致志摩》中曾说:“志摩,……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走的是一
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
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公理”之所在〔1〕

  在广州的一个“学者”说,“鲁迅的话已经说完,《语丝》不必看了。”这是
真的,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
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然我倒可以自
慢。
  公理和正义都被“正人君子”拿去了,所以我已经一无所有。这是我去年说过
的话,而今年确也还是如此。然而我虽然一无所有,寻求是还在寻求的,正如每个
穷光棍,大抵不会忘记银钱一样。
  话也还没有说完。今年,我竟发见了公理之所在了。或者不能说发见,只可以
说证实。北京中央公园里不是有一座白石牌坊,上面刻着四个大字道,“公理战胜”
〔2〕么?——Yes〔3〕,就是这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有公理者战胜”,也就是“战胜者有公理”。
  段执政〔4〕有卫兵,“孤桐先生”秉政,开枪打败了请愿的学生,胜矣。于是
东吉祥胡同的“正人君子”们的“公理”也蓬蓬勃勃。慨自执政退隐,“孤桐先生”
“下野”之后,——呜呼,公理亦从而零落矣。那里去了呢?枪炮战胜了投壶〔5〕,
阿!有了,在南边了。于是乎南下,南下,南下……
  于是乎“正人君子”们又和久违的“公理”相见了。
  《现代评论》的一千元津贴事件,我一向没有插过嘴,而“主将”也将我拉在
里面,乱骂一通,〔6〕——大约以为我是“首领”之故罢。横竖说也被骂,不说也
被骂,我就回敬一杯,问问你们所自称为“现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变计,另外
运动,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没有?
  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一五四期。
  〔2〕“公理战胜” 参看本卷第107页注〔2〕。
  〔3〕Yes 英语:是,对。
  〔4〕段执政 指段祺瑞。参看本卷第120页注〔4〕。下文的“开枪打败了请愿
的学生”,指一九二六年段祺瑞下令卫兵屠杀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
  〔5〕枪炮战胜了投壶 指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战胜了军阀孙传芳。参看本卷第
363页注〔4〕。
  〔6〕《现代评论》开办时曾通过章士钊接受段祺瑞的一千元津贴。《猛进》、
《语丝》曾揭露过这件事。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六十五期(一九二六年
三月六日)的《闲话》中强作辩解,并影射攻击鲁迅。参看本卷第264页注〔4〕。


黄花节的杂感〔1〕

  黄花节〔2〕将近了,必须做一点所谓文章。但对于这一个题目的文章,教我做
起来,实在近于先前的在考场里“对空策”〔3〕。因为,——说出来自己也惭愧,
——黄花节这三个字,我自然明白它是什么意思的;然而战死在黄花冈头的战士们
呢,不但姓名,连人数也不知道。
  为寻些材料,好发议论起见,只得查《辞源》〔4〕。书里面有是有的,可不过
是:
  “黄花冈。地名,在广东省城北门外白云山之麓。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革命党数十人,攻袭督署,不成而死,丛葬于此。”
  轻描淡写,和我所知道的差不多,于我并不能有所裨益。
  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也找不到目击耳闻
的耆老。从别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乡——的例子推想起来,当时大概
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
罢。接着便将被人们忘却。久受压制的人们,被压制时只能忍苦,幸而解放了便只
知道作乐,悲壮剧是不能久留在记忆里的。
  但是三月二十九日的事却特别,当时虽然失败,十月就是武昌起义,第二年,
中华民国便出现了。于是这些失败的战士,当时也就成为革命成功的先驱,悲壮剧
刚要收场,又添上一个团圆剧的结束。这于我们是很可庆幸的,我想,在纪念黄花
节的时候便可以看出。
  我还没有亲自遇见过黄花节的纪念,因为久在北方。不过,中山先生的纪念日
〔5〕却遇见过了:在学校里,晚上来看演剧的特别多,连凳子也踏破了几条,非常
热闹。用这例子来推断,那么,黄花节也一定该是极其热闹的罢。
  当三月十二日那天的晚上,我在热闹场中,便深深地更感得革命家的伟大。我
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
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惟
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同是爱,结果却有这样地不同,正
无怪现在的青年,很有许多感到恋爱和革命的冲突的苦闷。
  以上的所谓“革命成功”,是指暂时的事而言;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6〕
的。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7〕,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
的东西了。不过,中国经了许多战士的精神和血肉的培养,却的确长出了一点先前
所没有的幸福的花果来,也还有逐渐生长的希望。倘若不像有,那是因为继续培养
的人们少,而赏玩,攀折这花,摘食这果实的人们倒是太多的缘故。
  我并非说,大家都须天天去痛哭流涕,以凭吊先烈的“在天之灵”,一年中有
一天记起他们也就可以了。但就广东的现在而论,我却觉得大家对于节日的办法,
还须改良一点。
  黄花节很热闹,热闹一天自然也好;热闹得疲劳了,回去就好好地睡一觉。然
而第二天,元气恢复了,就该加工做一天自己该做的工作。这当然是劳苦的,但总
比枪弹从致命的地方穿过去要好得远;何况这也算是在培养幸福的花果,为着后来
的人们呢。
  三月二十四日夜。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中山大学政治训育部编印的
《政治训育》第七期“黄花节特号”。
  〔2〕黄花节 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夏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领导成
员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结果失败。事后将收
集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体合葬于广州市郊黄花岗。民国成立后曾将公历三月二十九
日定为革命先烈纪念日,通称黄花节。
  〔3〕“对空策” 汉代以后科举考试时,用有关政事、经义的问题作题目,命
应试者书面各陈所见,叫做对策。“对空策”就是对题目毫无具体意见,只发一通
空论的意思。
  〔4〕《辞源》 一部说明汉语词义及其渊源、演变的工具书,陆尔奎等人编辑,
一九一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5〕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病逝于北京。
  〔6〕“革命尚未成功” 孙中山在遗嘱中告诫其同志的话。
  〔7〕“止于至善” 语见《大学》,意思是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2〕讲

  我今天所讲的,就是黑板上写着的这样一个题目。

  中国文学史,研究起来,可真不容易,研究古的,恨材料太少,研究今的,材
料又太多,所以到现在,中国较完全的文学史尚未出现。
今天讲的题目是文学史上
的一部分,也是材料太少,研究起来很有困难的地方。
因为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
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
在黄巾〔3〕和董卓〔4〕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5〕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6〕
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7〕,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
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
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
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
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
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
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
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在文集一方面有
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文》〔8〕。
其中于此有用的,是《全
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

  在诗一方面有丁福保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9〕。
——丁福保是做医生
的,现在还在。

  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10〕。
这本书
是北大的讲义,刘先生已死,此书由北大出版。

  上面三种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
点异彩。

  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
我就较详一点。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
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11〕这句话他倒并没有
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
  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
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
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
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
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
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
了。

  〔12〕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
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
通脱即随便
之意。
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
的思想源源引入。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
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
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
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
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

  〔13〕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
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14〕,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
还有一样,比方人死
时,常常写点遗令,这是名人的一件极时髦的事。
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
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独不然,他的遗令不但没有
依着格式,内容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置等问题〔15〕。

  陆机虽然评曰“贻尘谤于后王”〔16〕,然而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
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
给他捣乱。
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孝文帝曹丕〔17〕,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
他也是喜欢文章的。

弟曹植〔18〕,还有明帝曹叡〔19〕,都是喜欢文章的。
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
之外,更加上华丽。
不著有《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
“文以气为主”。
《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
《文选》〔20〕中可以看见。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
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
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
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21〕(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
归纳起
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在文学的意见上,
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
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22〕;但子建
却说文章小道〔23〕,不足论的。
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
这里有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